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勸發菩提心文講義

  勸發菩提心文講義

  文珠法師講述

  甲、講經因緣

  乙、解釋名題

  丙、作者簡介

  丁、別解文義~一、緒論—序分

  丁、別解文義~二、正論—正宗分

  丁、別解文義~叁、結論-流通分

  甲、講經因緣

  發起講解此“勸發菩提心文”的因緣,遠在一九九一年一月,當時本人在主理祖庭重建落成,返美經港,應大嶼山寶蓮寺的邀請,主持佛學講座時,仇淨芬居士,即請本人下次來港,一定要到淨基佛學會講經。後來,鍾太在長途電話中告訴我,仇居士想請我講發菩提心文。但在藏經中,有關于發菩提心文的經論很多。例如:佛說出生菩提心經,佛說發菩提心破諸魔經,文殊師利問菩提心經,龍樹菩薩造的菩提心離相論,天親菩薩造的發菩提心經論,蓮花戒菩薩造的廣釋菩提心論。還有聖者文殊師利發菩提心文,省庵大師的勸發菩提心文,以及西藏宗喀巴大師寫的,法尊法師譯的修菩提心七義。當然藏經中有關菩提心的經論,還有很多,不勝枚舉。其中簡潔明了,動人心弦的作品,該是省庵大師的“勸發菩提心文”。而闡述發菩提心,修二利行,內容最豐富的,該是天親菩薩造的“發菩提心經論”。此經論有上下二卷,共十二品,非短時間,可以講完。

  今年初,仇居士托朋友將省庵大師所作的“勸發菩提心文”,及兩本講義,送到美西佛教會,始知仇居士要請我講的,是省庵大師所寫的“勸發菩提心文”。因此,即以上述有關菩提心的經論,作爲參考,寫成這篇講義,爲大衆講解,並刊印流通。

  乙、解釋名題

  無論任何經論,或世間書籍,皆各有其名題,今天要講的,雖非經非論,謹是祖師的論文,當然,亦有其名題。本論文的名題,是“勸發菩提心文”。在此六個字中,前五字是本文的別名,文之一字,屬于通名。如雲棲大師寫的戒殺放生文,龍舒大士寫的淨土發願文等。現在,先解釋本文的別名。別名中勸字,是勸導,勸化,勸勉,屬于教。發是啓發,激發,及發起,屬于機。菩提心叁字,是本文的主題,亦是本文所說的中心思想。無論是教,是機,皆以菩提心爲中心,爲目標。但何謂菩提?何謂發菩提心?因何要發菩提心?我認爲在解釋本文之前,應該有詳細解釋的必要。

  一、何謂菩提

  梵語菩提,中國唐朝以前的舊譯時代,譯名“道”。唐朝以後,新譯名“覺”。大智度論說:“菩提,名諸佛道。”大乘義章言:“菩提胡語,以翻名道。”安樂集亦言:“菩提者,乃是無上佛道之名也。”但唯識述記則言:“梵語菩提,此翻爲覺。”本人認爲:菩提即是覺道,亦即是諸佛所證正覺之道。在能證方面說:是覺,在所證方面說:是道。

  但此道,非普通世間之道,非二乘人所證出世間小乘之道,亦非大乘菩薩所修的菩薩道,而是諸佛所證無上菩提的佛道。此中言覺,非世間一般人的知覺,或錯覺,非外道的邪覺,非二乘的偏覺,非菩薩未圓滿的正覺,而是諸佛智德圓滿,究竟覺悟的無上正等正覺。

  因爲一般人的知覺,是妄非真;外道的覺,是邪非正;二乘的覺,是偏非中;菩薩的覺,雖正未圓;皆非究竟。唯佛與佛,以始覺智,證本覺理,智極理圓,並基于平等之理,本乎平等之心,教化衆生,平等拔苦與樂,故言正等;佛自覺己圓,又能覺他,二利究竟,覺行圓滿,十界衆生,無過其上者,因言:無上正等正覺。此無上正等正覺之道,就是本文所講的菩提。

  但若據衆生本具的理性而說,可分爲真性菩提,實智菩提,及方便菩提叁種:

  一、真性菩提:即是衆生本具的真如自性,在有情言,名之爲佛性;在無情言,名之爲法性。無論佛性或法性,俱皆真實而且常住。衆生雖然迷此佛性,流轉叁界六道生死,變成爲苦惱的衆生,但此性不滅,不減;諸佛雖然悟此佛性,了生死,出叁界,證菩提,成爲正覺的佛陀,但此性亦不生,不增。至于法性,則亘古今而不變,曆萬劫而常新,如水之濕性,火的暖性,地的堅性,風的動性,以及宇宙萬物的個別的特性。物之相雖生滅無常,物之性則永恒不變。此不變而能隨緣,雖隨緣而又不變的真性,原是生佛體同,聖凡無二,物我一如,既無去來,亦無生滅,因名之爲如如理,亦即是衆生的本覺理體,因此,被名真性菩提。因爲此真性的法身理體,周遍法界故,是以理爲道。

  二、實智菩提:實智,即是真實的智慧。此真實的智慧,是依據衆生本具的理性而起的始覺智,還照衆生本具的本覺理,理智一如,不假修成;而且能夠如實了知本覺理體,能滅妄歸真,能轉識成智,因此,被名爲實智菩提。即是諸佛所證的根本智,以其智光能夠圓照法界而無遺,故是以智慧爲道。

  叁、方便菩提:方便,指權巧方便,佛以實智證理,以權智鑒機,隨順衆生種種根性,而施設種種方便,應以何身得度,即現何身而爲說法。權巧啓發,衆生內在的智慧,令衆生去妄存真,共證理性菩提,因此,被名爲方便菩提。即是依根本智,所起的後得智,以其妙用無邊,故以對機施教爲道。

  若據諸佛證德言:菩提有法身菩提,有報身菩提,及應身菩提。法身菩提,即是如來藏性。此如來藏性清淨本然,周遍法界,無所不在,無處不遍,如水之在地,如電之在空,萬物共品,諸佛共證。報身菩提:是十地位滿的菩薩,果證真常,靈明覺照,恒于不生不滅,常樂我淨的涅樂境界中,自我享樂。應身菩提:是諸佛菩薩,隨順衆生的機情所示現的應身。若然衆生機情成熟,佛即示現八相成道。如釋尊降生于釋氏王宮,去伽耶城不遠之處,坐菩提樹下,于金剛座上,證得無上菩提,轉*輪,教化衆生,利益有情,即是應身菩提。

  若據菩薩修證的過程而言:有五種菩提:

  一發心菩提:是指十信位的菩薩,能夠真發菩提心,得不退轉言。

  二伏心菩提:指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叁賢位的菩薩,能夠調伏心中煩惱,進修諸波羅蜜言。

  叁明心菩提:進入初地或以上的菩薩,能觀照諸法實相理,心地明了,因名明心菩提。

  四出到菩提:八地以上菩薩,修諸般若,斷惑證真,心不執著,而出離叁界生死,到達涅槃彼岸,名出到菩提。

  五無上菩提;等覺菩薩,斷盡最後一品無明,降諸魔障,證無上道,名無上菩提。

  今本文所講的菩提,是真性菩提,是法身菩提,亦是無上菩提。

  二、何謂菩提心?

  大智度論說:“菩薩初發心,緣無上道,我當作佛,名菩提心。”大日經疏言:“菩提心,名爲一向志求一切智慧。”可知菩提心,即是追求佛道之心,亦即是正覺之心。如果有人以正覺之心,勤求佛所證之道,自利兼他,終必成佛;因此,菩提心是成佛的真因,亦是廣修智慧,積聚功德的原動力。十方諸佛,皆因菩提心而積集諸功德,亦因菩提心而成佛。

  華嚴經中彌勒菩薩曾經盛贊菩提心的功德,如華嚴經言:“菩提心者,猶如種子,能生一切諸佛法故;菩提心者,猶如良田,能生長衆生白淨法故;菩提心者,猶如大地,能持一切諸世間故;菩提心者,猶如淨水,能洗一切煩惱故,……菩提心者,猶如慈父,訓導一切菩薩故;菩提心者,猶如慈母,生長一切諸菩薩故;菩提心者,猶如乳母,養育一切菩薩故;菩提心者,猶如善友,成益一切菩薩故,…菩提心者,猶如勇將幢,能伏一切諸魔軍故;菩提心者,猶如利鋸,能截一切無明樹故;菩提心者,猶如利斧,能伐一切諸苦樹故,…菩提心者,如善知識,能解一切生死縛故;菩提心者,如好珍財,能除一切貧窮事故;菩提心者,如大導師,善知菩薩出要道故;菩提心者,猶如伏藏,出功德無匮乏故;菩提心者,猶如湧泉,生智慧水無窮盡故;菩心者,如阿伽陀藥,能令無病永安隱故;菩提心者,如除毒藥,悉能消歇貪愛毒故,…。”最後彌勒菩薩告訴善財童子:“善男子,菩提心者,成就如是無量功德,舉要言之,應知悉與一切佛法功德等。何以故?因菩提心,出生一切諸菩薩行,叁世如來,從菩提心而得生故。”

  所以,在菩薩道上,菩提心等如父母,等如導師,良友,善知識,能給予一切菩薩的訓導,撫養,指示,與協助。又等如堅利的武器,能令菩薩降伏魔軍,殺煩惱賊。又等如伏藏,等如湧泉,令諸菩薩,成就功德法財,出生無量智慧, 又等如良藥,令諸菩薩,治療身心重病,解除無明惡毒,最後能出生叁世諸佛。可見菩提心的功德,實在不可思議,對于修學大乘佛法的人,非常重要。

  叁、何謂發菩提心

  發菩提心,即是建立趣向佛果菩提的意志,發起追求無上菩提的心願。雖然,真性菩提,人皆本具,但凡夫迷而不覺,若然值遇佛法,或聞善知識開導,藉此增上勝緣,發明本具的真性,知道生佛平等。既痛恨自己無始時來,從迷積迷,不覺不知,枉受輪回;又憐憫衆生,不識常住真心,用諸妄想,沈溺生死,受無量苦。于是發起大悲心,誓必上求佛道以自利,下化衆生以利他;使自己與衆生,共出苦海,同證佛道,就是發菩提心。否則,即使是自己喜歡修學佛法,但不喜歡利他,于利他心,不能發起,于大乘法,不能修持,要求佛道,亦不可得。因爲,自己喜歡修學佛法,僅是自利之心,非菩提心;若但利他,不求佛道,亦僅是大悲心,非菩提心。必須自利兼他,且志在成佛。發願我與衆生,皆共成佛道,以所修的一切善根功德,回向衆生及佛道,方名發菩提心。

  菩薩持地經言:“菩薩發心,而作是言:我當求無上菩提,安立一切衆生,令究竟無余涅槃,及如來智。如是發心,求菩提道。”又菩提心觀釋言:“當于自心,如實觀己,然後發起方便,觀于衆生。知諸衆生,于自覺性,不如實知,起于疑妄,顛倒執著,受于種種輪回大苦,我由是故,起大悲心,令諸衆生,于自心法,如實證覺,是即名爲菩提心。”讀此可知,發菩提心,即發起自覺覺他之心,亦是立志希望,自己與衆生,同出輪回,共證佛道之心。甚至爲求佛道,爲饒益衆生,而犧牲自己的一切安樂,勤修六度,實行四攝,才是真…

《勸發菩提心文講義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觀世音菩薩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