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所須種種之用具,皆與佛世有異;是以一舉一動,恒違佛所製之戒律,甚至一餐飯,一杯水,亦難免殺害衆生,有違佛製。
由于我等一舉一動,皆頻犯屍羅,然則謹一日所犯,已經無量。何況積年累月,以至終身數十寒暑,更何況自從迷失真性,無量劫來,生生世世,起心動念,所造之罪,實不可言喻。誠如普賢菩薩所言:“菩薩自念,我于過去,無始劫中,由貪嗔癡,發身口意,作諸惡業,無量無邊。若此惡業,有體相者,盡虛空界,不能容受。”
且以五戒言之,十人九犯,少露多藏。五戒名爲優婆塞戒,尚不具足,何況沙彌、比丘、菩薩等戒,又不必言矣。問其名,則曰我比丘也;問其實,則尚不足爲優婆塞也,豈不可愧哉。
凡是佛弟子,必須嚴守佛戒,佛所製戒,可分爲四級及四科。四級是五戒、八戒、十戒、及具足戒。在家佛弟子受持五戒、八戒;出家沙彌、沙彌尼、受持十戒,比丘受持二百五十戒,比丘尼受持叁百四十八戒,皆名具足戒。
四科指戒法,戒體,戒行,戒相。戒法,是如來所製之法;戒體,是由師資相傳,作法成業,領納于心,能生防非止惡的功德;戒行,是依戒體而起行,令身口意叁業,動作如法,不犯過失;戒相,是四級戒品,行相差別,各各不同,皆屬小乘戒。此外還有大乘十重四十八輕戒,叁聚淨戒等,于大小乘戒中,今姑且謹言最基本的五戒。出家佛子,尚且未能嚴格遵守,十之八九難免毀犯;而且犯戒之人,很少肯發露忏悔,多數是包藏瑕疵。
優婆塞,譯名近事男,優婆夷,譯名近事女,是在家二衆。五戒,是在家佛弟子,所應遵守的戒律,亦是大小乘戒所共同的基礎,尚且不能圓滿具足,受持不犯,何況其他更嚴格,更難受持的沙彌,比丘,菩薩等戒?特別是菩薩戒,看似不拘小節,實際上較比丘戒更難受持。因爲比丘戒,但能守口攝意身莫犯,叁業清淨,精進辦道以自利便可。然菩薩戒則舉心動念,皆應注意。即使能精進辦道以自利,若不利他,不修持諸波羅蜜,以衆善之法,饒益有情,便是犯戒。如梵網經中所說:十重四十八輕戒,以及優婆塞戒經中所說:六重二十八輕戒等,誠非一般初發心菩薩所能遵守不犯。身爲出家佛弟子,堂堂比丘相,連最基本的五戒,仍未能嚴守不犯,然則,雖挂名比丘,實則不足爲一在家修學佛法的優婆塞,豈能無愧于心?
當知佛戒不受則已,受則不可毀犯;不犯則已,犯則終必墮落。若非自愍愍他,自傷傷他,身口並切,聲淚俱下,普與衆生,求哀忏悔;則千生萬劫,惡報難逃,是爲發菩提心第八因緣也。
以下是勸導大衆,忏悔業障,發菩提心。省庵大師之意是:我等佛弟子誠應審察谛觀,如實了知,未受佛戒的人,則無所謂持犯,若然已求受佛戒,便應當盡形壽,終身嚴持不犯。犯必有罪,由犯戒的罪,必墮惡道,受極苦果,是以佛在遺教經中,勸谕比丘:“當尊重珍敬波羅木叉,如闇遇明,如貧人得寶。”又言:“戒是正順解脫之本”。又言:“若人能持淨戒,是則能有善法。若無淨戒,諸善功德,皆不得生。是以當知,戒是第一安隱功德住處。”故省庵大師言:“當知佛戒,不受則已,受則不可毀犯,犯則終必墮落。”
根據因果定律,犯戒之人,必然墮落叁惡道受苦。然則我等比丘,連根本五戒,尚未能圓滿具足,至于比丘戒,菩薩戒,更未能嚴持清淨不犯,勢必墮落。唯一自救之法,除非反省自責,求哀忏悔,爲自己犯戒,將墮惡道而自憐愍,自己傷心外,更要爲六道四生不知持戒,不求解脫,而悲愍同情,傷心流淚,身則懇切至誠恭敬禮拜,口則發露說罪,意則悲戚懇切,甚至聲淚俱下,普與衆生,求哀忏悔。憑此自利兼他,真誠忏悔之心,或可消滅犯戒之罪業,不致墮落叁途受苦。否則,既已犯戒,又不知慚愧悲傷求忏悔。則惡報難逃,將萬劫千生,墮惡道中,受苦無量。因此,忏悔業障,是發菩提心的第八種因緣。
(9)求生淨土
雲何求生淨土?謂在此土修行,其進道也難;彼土往生,其成佛也易。易故一生可致,難故累劫未成。
初句是征,“謂在此土”以下是釋。淨土,是指諸佛國土,十方諸佛國土,無不清淨。其中經本師釋尊介紹,而又爲大衆所周知的,有阿錿佛淨土,藥師佛淨土,以及阿彌陀佛淨土等。但因中發願嚴淨國土,成就衆生,專接引娑婆國土苦惱衆生往生淨土的,是阿彌陀佛。省庵大師,爲蓮宗九祖,一生精進念佛,求生極樂淨土。故知其勸人求生淨土,是指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淨土。
淨土,對穢土而言。穢土,該是我等所居住的婆婆世界;因爲娑婆世界,是五濁惡世,衆苦充滿,汙穢不淨,發心修行,障道緣多,助道緣少,不易成辦道果。而極樂淨土,當得見佛聞法,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,助道因緣殊勝,修行辦道,事半功倍,非此穢土可比。是以求生淨土,亦發菩提心的一種因緣。
祖師言:因何求生淨土?因爲在娑婆穢土修行,魔障重重,其進道也甚難;然彼極樂淨土,無有衆苦,但受諸樂,遠離魔障,助道殊勝,而且壽命無量,一生即可以成辦佛事,不但容易修行,還容易成佛。慈雲忏主,將此娑婆穢土,與彼極樂淨土,修行苦樂難易,分爲十對。
(1)此土有不常值佛苦,彼土有花開見佛,常得親近之樂。
(2)此土有不聞說法苦,彼土有水鳥樹林,皆宣妙法之樂。
(3)此土有惡友牽纏苦,彼土有諸上善人,俱會一處之樂。
(4)此土有群魔惱亂苦,彼土有諸佛護念,遠離魔事之樂。
(5)此土有輪回不息苦,彼土有橫截生死,永脫輪回之樂。
(6)此土有難免叁塗苦,彼土有惡道永離,名且不聞之樂。
(7)此土有塵緣障道苦,彼土有受用自然,不俟經營之樂。
(8)此土有壽命短促苦,彼土有壽與佛同,更無限量之樂。
(9)此土有修行退失苦,彼土有入正定聚,永無退轉之樂。
(10)此土有佛道難成苦,彼土有一生行滿,位居補處之樂。
由于苦故進道難,樂故成佛易;易故一生可以成佛,難故累劫難成。
是以往聖前賢,人人趣向;千經萬論,處處指歸,末世修行,無越于此。然經稱少善不生,多福乃致,言多福,則莫若執持名號,言多善,則莫若發廣大心。是以暫持聖號,勝于布施百年;一發大心,超過修行曆劫。
往聖前賢,指文殊、普賢、馬鳴、龍樹、世親諸大菩薩,及蓮宗諸祖。文殊菩薩,古佛再來;勸導衆生,求生極樂。其往生偈言:“願我命終時,盡除諸障礙,面見彌陀佛,往生安樂刹。”普賢菩薩是諸佛長子,以十大願王,導歸極樂。勸人發願:“願我臨欲命終時,盡除一切諸障礙,面見彼佛阿彌陀,即得往生安樂刹。”至于蓮宗諸祖,無不提倡念佛法門,自行化他,以淨土爲依歸。
彌陀經,無量壽佛經,觀無量壽佛經,以及法華、楞嚴、寶積、悲華、華嚴等大乘經典,皆稱贊極樂國土功德莊嚴。馬鳴菩薩,著大乘起信論,龍樹菩薩造大智度論,世親菩薩作往生論,皆指歸極樂淨土。故言:“千經萬論,處處指歸。”因爲淨土法門,叁根普被,上智下愚,皆可往生。誠度生死之梁津,橫出叁界的捷徑。特別是持名念佛,更是捷徑中的捷徑,故言:“末世修行,無越于此。”
佛說阿彌陀經中說:“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,得生彼國。”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亦言:能發叁心(至誠心、深心、回向發願心),修叁福:一者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;二者受持叁皈,具足衆戒,不犯威儀;叁者發菩提心,深信因果,讀誦大乘,勸進行者。臨終必蒙阿彌陀佛接引,得上品上生。故言:“經稱少善不生,多福乃致。”
但彌陀聖號,萬德洪名,無福不備,若能執持彌陀聖號,即等如發叁心,修叁福。故言:“多福莫若執持聖號。”念佛法門,貴在深信,切顧,實行。似乎偏于自利,實則是成佛法門。所謂:“憶佛念佛,現前當來,必定成佛。”然則,豈可但求自利?是以念佛之人,自己厭離娑婆苦,欣求往生極樂,亦應念衆生苦,發菩提心。
菩提心,是衆善之王,一念發心,即統攝一切善法,一切善法,無不包容于菩提心中。故言:“多善,則莫若發廣大心。”
念佛是成佛的真因,布施僅是人天有漏福報。是以暫持聖號,勝于布施百年。小乘修行,志在自我解脫,不發大心,自利兼他,縱經塵劫修行,終難成佛。若能發廣大心,行菩薩道,教化衆生,願與衆生共離娑婆,共生淨土,共證佛道,不久當來,必定成佛。故一發大心,超過修行曆劫。
蓋念佛本期作佛,大心不發,則雖念奚爲?發心原爲修行,淨土不生,則雖發易退。是則下菩提種,耕以念佛之犁,道果自然增長;乘大願船,入于淨土之海,西方決定往生。是爲發菩提心第九因緣也。
以下正是勸發菩提心,求生淨土。修持淨土法門,一心念佛,原本目的,希望自己將來作佛。然則,自當發菩提心,若不發大心,雖終日念佛,亦難成佛,念也何益?既發大心,當繼之以實踐,廣修六度,四攝、以萬行之因華,證無上菩提的佛果。但娑婆國土,屬于五濁惡世,衆生剛強難度,發心修行,魔障重重,難免逆境現前,心生退屈。若生淨土,助緣殊勝,即可精進辦道,速證無生,疾成佛道。如經雲:“衆生生者,皆是阿裨跋致,其中多有一生補處……。”故言:“發心原爲修行,淨土不生,則雖發易退。”
如舍利弗尊者,過去曾發大心,行菩薩道,欲成就衆生。天人現身爲婆羅門子試之。一日,舍利弗外出,見一婆羅門子,在路邊哭泣,舍利弗既發菩提心,立志助人,即生同情悲愍心,問婆羅門子,因何哭泣?子答:因母病危,醫囑用修道者眼睛,和藥煎服即愈。因修道人眼睛難求,又恐擔誤日久,其母疾不治,故而哭泣。舍利弗思惟,我已發菩提心成就衆生,自應取眼與之,遂以手將右眼取出。子言:“右眼不能用,醫囑左眼方可爲藥。”舍利弗爲救其母,實行菩薩道,難行能行,難舍能舍,複將左眼取出…
《勸發菩提心文講義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