此说明众生无量劫来,受生死痛苦的主要原因,皆由贪嗔痴所致。众生贪恋五欲,固然是招致生死的主因,然众生之所以贪恋五欲,却是由于愚痴,愚痴,就是无明。所谓:“无明为父,贪爱为母。”是以孕育众生无边的生死。若然贪痴不断,生死不了。“只恐万劫千生”,轮转六道,求出无期,形成一错百错。
“人身难得而易失,良时易往而难追。”佛言:众生轮转六道受生,失人身的机会如大地土,得人身的机会如爪上尘。是以人身难得,得又易失。我等今既得人身,诚应把握光阴,断除贪痴,勤求佛道。否则,坐失良机,追悔何益?
“道路冥冥”,指人死后,在黄泉路上,杳杳冥冥,莫适所从。上升下坠,唯有被业所牵。“别离长久”,指人生离死别,无论生前如何恩爱,死即成空。所谓:昔日风流,而今安在。一旦堕落三涂,一失人身,万劫不复。若想再来做人,续未了情,恐怕遥遥无期。故言:别离长久。
“三涂”指地狱、饿鬼、畜生。由十恶业所感,故言:“恶报”,三涂恶报,是个人所作恶业之因,所感恶果。因果报应,自作自受。虽然,骨肉至亲,不可替代,诚如狮子峰禅师所说:“纵使妻儿相惜,无计留君;假饶骨朒满堂,有谁替汝?生者空自悲切,死者不免神识奔驰。前途不见光明,举眼全无伴侣,过奈何岸,见之无不悲伤,人畜门关,到此尽皆凄惨。”故祖师兴言及此,不觉心寒。
是故宜应断生死流,出爱欲海;自他兼济,彼岸同登。旷劫殊勋,在此一举,是为发菩提心第六因缘也。
是故,是承上起下之词。既然生死如此悲苦,诚应急谋断截生死洪流的良方,寻求出离欲海的舟航。然断截生死流的唯一良方,就是转愚痴成智慧,出离爱海的舟航,就是转贪爱为慈悲。有智慧便不再痴迷尘境,贪恋五欲,而能断生死因,上求佛道以自利;有慈悲则不再损人利己,反而舍己利人,便能下化众生以利他。如是自他兼济,便可断生死流,出爱欲海,自他兼济,彼岸同登。
转愚痴成智慧,而上求佛道;舍贪爱成平等慈悲,而下化众生,即是发菩提心,行菩萨道。直至二利究竟,福慧具足,必然可以超越旷劫的生死苦,共证无上道,是以解救旷劫生死祸患最大的功勋,端在念生死苦,发菩提心之一举。故言:“旷劫殊勋,在此一举。”因比,念生死苦,是发菩提心的第六种因缘。
昔日,中国梁武帝拜宝志禅师为国师。一日,帝请志公同看戏,演员见皇上及国师在场,演出特别落力,唱得更好。散场,帝问国师,今日的戏演出如何?国师答:不知。帝又问:唱得好么?国师亦言:不知。帝问:同在看戏听戏,何以不知?国师说:“生死事大,那里有心看戏”。此正是修行人的本色,虽然同坐看戏,但内心仍然在参究生死大事。所谓:随缘不变。帝闻言:大惑不解。国师请帝下令,明日照旧做戏,再来同看。国师次日向刑部借一应死的囚犯,带来看戏。并对帝言:今日带来一囚犯,请帝令其跪在台前看戏,听戏,同时于其头顶放一盆水,戏毕,若然水不倾出,便赦其无罪还乡,若水倾出,即在台前斩首。囚犯领旨,心中思惟,今日是否能免一死,全在乎头顶之水,于是集中精神,注意头顶盆中之水,不敢稍动。戏毕,水一滴不泻,国师令人将囚犯头上盆水取下,并命其叩谢皇上不杀之恩。并请帝问:“今日之戏如何?”答:“不知”。再问:“唱工如何?”亦答:“不知。”帝责曰:“命汝看戏,因何不知?”囚答:“升下,在此生死关头,我全心照顾盆中之水还来不及,何来心情看戏?”帝闻言,始知国师昨日之言有理。由是推之,出家人若能念旷劫生死苦,求出生死心切,则六根对六尘之境,自然视而不见,听而不闻,放弃扳缘,反观自性。则智慧心生,愚痴心灭,不再贪恋世俗五欲尘劳,就可以断生死流,出爱欲河,若能进而观众生苦,发菩提心,上求下化,必然觉悟成佛。
(7)尊重己灵
云何尊重己灵?谓我现前一心,直下与释迦如来无二无别。云何世尊无量劫来,早成正觉,而我等昏迷颠倒,尚做凡夫。
初句是征问,己灵,指众生自己本具的灵性,即是吾人现前一念的心性,亦即是佛性。此佛性在凡不减,在圣不增,生佛体同,圣凡无二。但释尊于无量劫前,早已成等正觉,而我等今曰,尚且昏迷不悟,颠倒行事,仍然做个凡夫,轮转六道,沉溺生死,备受众苦的折磨,得无遗憾?
又佛世尊则具有无量神通智慧,功德庄严;而我等则但有无量业系烦恼,生死缠缚。
释尊既然早己成等正觉,当然具有无量神通,无量智慧,无量功德,庄严法身理体。无量神通,是指佛之威力,神妙莫测,通达无碍,属于解脱德;无量智慧,是指佛的权实二智,佛以实智证理,以权智鉴机,权实不二,事理圆融,属于般若德;无量功德,指释尊累劫修因,积集功德,庄严法身,属法身德。而我等众生,不但贫穷无福慧,又因造无量劫来所造诸业,或善或恶,或粗或细,犹如绳子系缚于三界六道中受生,不得解脱,属于业障。烦恼,指贪、嗔、痴、慢、疑、邪见等,能恼乱人的身心,能昏蔽人之本性,令人心猿意马,妄念纷纷,胡作妄为,属于烦恼障。生死缠缚,是说众生沉沦生死苦海,升沉不已,无法解脱,属于报障。
心性是一,迷悟天渊。静言思之,岂不可耻?
众生本具佛性,与佛无异,但佛悟故,能起始觉智,证本觉理,具足三身,证三德,自利利他,快乐无比;众生迷故,起惑作业,由业感果,三障牵连,自害害人,苦恼无量,致使生佛,苦乐天齐,深夜思之,抚心自问,实在可悲可耻。
譬如无价宝珠,没在淤泥,视同瓦砾,不加爱重。
此引喻说明,宝珠喻佛性,淤泥喻烦恼。宝珠原本光洁明净,价值无比,但因被淤泥所污,失却本来光明,人皆视如瓦砾,不知爱惜珍重。喻众生本具佛性,原是灵明觉照,清净无染;但被众生心中烦恼障垢所蔽,光明不显,凡夫无知,随逐妄想分别执吝,流转生死,不知尊重本具灵性,不知寻求解脱。
是故宜应以无量善法,对治烦恼,修德有功,则性德方显。如珠被濯,悬在高幢;洞达光明,映蔽一切。可谓不孤佛化,不负己灵,是为发菩提心第七因缘也。
无量善法,指佛所说八万四千法门,是至善之法,可以对治众生心中八万四千烦恼。众生一向不知,佛性本具,与佛无异,用诸妄想,作业流转,如宝珠浸在淤泥,不知珍惜。今我等既幸闻佛法,亲近善知识,得知心性是一,诚应学习佛的无量法门。以无量善法,对治心中的无量烦恼,如是精进修习,日久功深,自然起始觉智,照本觉理。烦恼消除(解脱),智慧显现(般若),法身出缠(法身),圆证佛果三德,福慧具足,事理双照,等如将浸在淤泥中的宝珠取出,加以洗濯,回复宝珠本身的光明皎洁,若悬于高处,何止本身光明透彻,同时其光反映,还可以照破四周的黑暗。
诸佛度生,悲愿深切,为对治众生烦恼,宣说无量法门,我等果能如法修学,佛所说的无量法门,以无量善法,对治烦恼,自行化他,令我与众生本具的灵性,破缠而出,光明照耀,利己利人。既不辜负诸佛慈悲说法教化之恩德,亦不辜负自己本具的灵性,故言:“可谓不孤佛化,不负己灵,是为发菩提心第七因缘也。”
(8)忏悔业障
云何忏悔业障?经言:犯一吉罗,如四天王寿五百岁堕泥犁中。吉罗小罪,尚获此报,何况重罪,其报难言。
心佛众生,本无差别,由于迷悟因缘,故苦乐天渊。佛悟之故三惑尽,三智圆,证法身,具三德,神通自在,自利兼他;众生迷故,被三惑所困,三毒所害,三障所缠,烦恼无边,生死无尽,痛苦无量。今欲出生死,断三惑,除三毒,消三障,非忏悔业障,发菩提心,行菩萨道不可。故忏悔业障,亦是发菩提心因缘之一。
众生由身口意所作之业,有善,有恶,或属无记。今言忏悔,是著重于恶业,因为恶业,将招苦果,障碍圣道,障出生死,非忏不可。至于善业,凡夫有漏善业,能障出世圣道;二乘圣人,偏空之业,及权乘菩萨,未能离相之业,皆障碍中道,皆应该忏悔,忏悔之法有三:
一作法忏:向佛前披露陈过,或对师长,或对和合僧,身礼,意诚,口说罪,求哀忏悔,誓不再犯,可灭犯戒之罪。
二取相忏:对十方佛前,发露忏悔,坦诚公布自己的过失,求佛证明,悔不再造。或修礼各种忏法,定期忏悔,感佛来应,或摩顶现瑞,能灭烦恼罪,而得身心泰然。
三无生忏:正心端坐,运用智慧,观无生理,深达实相故,亦名实相忏悔。如普贤观经言:“若欲忏悔者,端坐念实相,众罪如霜露,慧日能消除。我心自空,罪福无生,是名大忏悔,是名庄严忏悔,是名无相忏悔。”所以说:“罪由心起将心忏,心若灭时罪亦亡;心灭罪亡两皆空,是则名为真忏悔。”实相忏悔,能灭障碍中道的无明烦恼。
作法忏,取相忏,皆属事相忏悔,唯无生忏,是理性忏悔。今言忏悔业障,包括事相忏,以及理性忏。不但忏悔业障,同时忏悔烦恼障,及报障。以烦恼障,是业障之因,报障是业障之果,故但言:忏悔业障,即概括三障。忏悔三障,由事相忏,进而理性忏,是名真忏悔。
梵语突吉罗,略言吉罗,译名恶作,属身口之业。故戒疏中说:“恶作恶说,同号吉罗。”是出家众五篇戒法中,最后一篇,属罪中最轻者,但犯之仍堕地狱受苦。时间,长如四天王天人五百岁。佛经说人间五十年,为四天王天一昼夜,然则此天一年,人问已一万八千岁。此天五百年,即人间九百万岁。犯吉罗小罪,尚且要堕地狱受九百万年之苦。
今我等日用之中,一举一动,恒违戒律,一餐一水,频犯尸罗。一日所犯亦应无量,何况终身历劫,所起之罪更不可言矣。
“我等”指佛教四众弟子,“尸罗”,正译清凉,旁译名戒。以受持佛戒,能防过止非,停息业火焚烧故。由于时世转移,去圣道远,我等佛子,无论生活方式,风俗习惯,乃至日常生活,…
《劝发菩提心文讲义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