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劝发菩提心文讲义▪P9

  ..续本文上一页,以方便力,使令解脱,生人天中,旋又再入。若业结重,永处地狱,无解脱时。”由于众生不肯改恶迁善,致使“频劳狱卒疲劳”,执掌刑罚,同时辜负阎君的教诫,及地藏菩萨的慈悲。

  鞭驴出血,谁知吾母之悲;牵豕就屠,焉识乃翁之痛。食其子而不知,文王尚尔;啖其亲而未识,凡类皆然。

  此举轮回的事实,证明佛说因果报应,丝毫不爽。“鞭驴出血,谁知吾母之悲”。此事发生在中国南京金耕县一养驴之家,儿子三岁,其母即死,由于恶业所牵,投生其子家为驴,代负货物。(古时中国,北方乡村地方,普通乡民,皆以驴子作为交通运输工具;由驴子背负货物,到市场做卖买,或由驴子运送粮食。)十六年后,其子命驴负粮食回家,因驴已衰老,不胜负荷重物,步履维艰,走路极慢,其子急于赶路,以鞭挞驴,直至出血。此时老驴望著儿子,悲泣不已,可是其子却不知此老驴,就是自己的母亲,故言:“鞭驴出血,谁知吾母之悲。”是夜,驴的神识,对其子言:“我是汝母,因窃汝父银四两,死后作驴还债,今债已还清,我苦已脱,今后勿再使我劳役及鞭挞。”子惊醒,始知老驴是母亲投生。不再劳役,善养其终。

  “牵豕就屠,焉识乃翁之痛”。故事发生在浙江省黄岩县,据说该县有一屠户,以杀猪为业,临死,自割臀肉而食,肉尽未死,令其子再割肉一刀方死。三年后,其子家畜一猪甚肥,决定牵往屠场杀之,岂料牵不动。后文殊菩萨示现一人,来到猪前,经呼其前生为人之名,猪竟然随行,其子闻言,泣不成声。原来此猪是他的父亲投生,故言:“牵豕就屠,焉知乃翁之痛。”

  “食其子而不知,文王尚尔”。据史记传:中国古代商朝末年,纣王残酷无道,人皆恶之,当时诸侯中,有西伯侯者,即后来文王,为人慈善积德,深得民心,诸侯欲立其为王,纣王闻知震怒,囚文王于羑里。纣王臣进言:“文王是否圣人,可验而知,请杀其子,以肉食之,如不知是子肉,非圣人也。”纣王依计行事,杀其子伯邑考,以肉作膳食,送文王,文王不知是子肉而食之,纣王以其不知是子肉,不是圣人,因而释放之,故言:“食其子而不知,文王尚尔。”

  根据六道轮回之理,过去父母,今堕畜生道中,世人杀生食肉,往往杀害自己过去生中父母,而食其肉。故言:“瞰其亲而未识,凡类皆然。”

  当年恩爱,今作怨家;昔日寇仇,今成骨肉。昔为母而今为妇,旧是翁而新作夫,宿命知之,则可羞可耻,天眼视之,则可笑可怜。

  “当年”,指过去世言。前世或是一对恩爱夫妻,可是今生却变成一对冤家。反之,过去生中,原是冤家敌人,今生却成为自己的子女。故言:“当年恩爱,今作怨家,昔日寇仇,今成骨肉。”在佛眼观之,夫妻是缘,是善缘,是恶缘,无缘不成夫妇;儿女是债,是讨债,是还债,无债不来。可是世间一般愚夫妇,痴父母,不明此理,往往怨天尤人,或刻意强求,皆是可笑可怜之辈。

  还有往昔过去生中,曾经是自己的母亲,今生竟然是自己的妻子。过去曾经是自己的家翁,今生反而是自己的丈夫。只因隔阴之迷,彼此互不相识而已。若然在有宿命智,或有天眼通的圣人看来,何止可羞可耻,且复可笑可怜。故言:“昔为母,而今为妇,旧是翁而新作夫,宿命知之,则可羞可耻,天眼视之,则可笑可怜。”

  据说:昔日有一富豪之家,富翁年老得子,未几即死。其子聪明伶俐,其母甚爱之。不久母死,转生同乡,作为富家女。长大出阁,竟然嫁给其前生所生的儿子。由于前生爱子情深,今生为夫妇,恩爱异常。不久亦生一子,夫妇二人爱子如掌上明珠。一日,杀鸡烹食,夫妇对饮,共取鸡肉喂其子,可谓共享天伦之乐。岂料忽有一僧人闯入其家,其夫斥僧人言:“岂有此理”。僧人说:“汝真岂有此理?”夫闻言,追问其详。僧人说:“汝杀父奸母,养冤家,岂有此理耶?”其夫闻言大怒,急呼僮仆殴打僧人,僧人辩言,我非恶意毁谤,事实如此。你所杀食的鸡是你父亲死后投生。你的妻子,是你死去的母亲转世,你现在的儿子,正是你的冤家投胎,现在无论你如何痛爱呵获,将来成人,必然杀你。不信,我可以借给你天眼一看究竟,若非事实,再来打我。其夫接受僧人提议,借来天眼一看,碗中鸡肉果然是自己的父亲,再看看身边的妻子,真是自己的母亲,而面前的儿子,竟然是自己的冤家。因此,感谢憎人指示,随其学道,以解宿怨。

  粪秽丛中,十月包藏难过,脓血道里,一时倒下可怜。少也何知,东西莫辨;长而有识,贪欲便生。须臾而老病相寻,迅速而无常又至。

  佛经说:当人的神识投入母体之时,即盘踞于母体生熟藏之间,四周充满浓血粪秽不净之物。当孕妇进食热辣物时,胎儿感受到热辣难过,如处八热地狱受苦。当孕妇饮食冰冻之物时,胎儿又感受如寒冰地狱。当孕妇将固体食物吞下,胎儿感受如泰山压顶,如处夹山地狱。当孕妇走路,胎儿感觉又如碓祷地狱…。故言:“粪秽丛中,十月包藏难过”。胎儿满月临产之时,整个身体,上下倒置,头下足上。故言:“脓血道里,一时倒下可怜”,此形容人生四苦中的生苦。

  初生婴儿,好丑不知,善恶莫辨,既不懂占有,更不懂过问世事,唯有浑浑噩噩,饥时则食困则眠。故言:“少也何知,东西莫辨”。

  及其长大成人,内之六根,与外之六尘环境接触,六识分别,知识渐广,对客观环境的好丑,产生爱憎之心,及贪嗔取舍之念,遂心由境转,沉迷酒色,乐而忘返。故言:“长而有识,贪欲便生”。

  可是,人事沧桑,世态变幻无常,生命苦短,青春不永,转瞬而视茫茫,而发苍苍,不觉老之将至。由于新陈代谢,机能衰退。身肉消瘦,皮肤干枯。老态龙钟,固然痛苦,疾病侵害,更加痛苦。而死神接踵而来,一切享受,一切占有,一切名利权势,皆随之散失,更是苦上加苦。故言:“须臾而老病相寻,迅速而无常又至。”

  风火交煎,神识于中溃乱,精血既竭,皮肉自外干枯,无一毛而不被针钻,有一窍而皆从刀割。

  此说死苦。当人无常到来,面对死神,四大分散时,风鼓火动,互相交煎,令人神志昏迷,心识混乱,眼不能认识至亲,耳不能辨别声音,其他鼻舌身意,同时崩溃,丧失作用。故言:“风火交煎,神识于中溃乱。”因为风火交煎,蒸发人体内水份,致使体内精血唾液竭尽,表层皮肉干枯,变成骨瘦如柴,无复昔日的肌肉润泽,故言:“精血既竭,皮肉自外干枯。”.

  当人“死有”现前,四大分散,神识分离时,眼虽不能见物,耳虽不能辨声,但感觉十分敏锐。觉知身中每一毛孔犹如被针剌钻,身上每一窍穴,皆如刀割,苦不堪言。故言:“无一毛而不被针钻,有一窍而皆从刀割。”

  龟之将烹,其脱壳也犹易;神之欲谢,其去体也倍难。

  是引用譬喻,说明人临命终时,神识离开人体的困难与痛苦。龟是长寿瑞物,欲脱其壳,实在不易。除非置之锅里烹煮至死。然人之识神,是人的命根,当人生时,先入娘胎,然后孕育胎儿的四大六根色身。当人死时,四大分散,六根停止活动,但此命根的识神,迟迟未能离开人体。所谓:“去后来先”,当人由四大五蕴组合而成的生命面临崩溃,“死有”现前的一刹那,识神的彷徨无依,贪恋无奈,忧煎苦恼,比较乌龟脱壳之苦犹甚。故言:“龟之将烹,其脱壳也易,神之欲谢,其去体也倍难。”

  心无常主,类商贾而处处奔驰;身无定形,似房屋而频频迁徙。大千尘点,难穷往返之身,四海波涛,孰计别离之泪。峨峨积骨,过彼崇山,莽莽横尸,多于大地。向使不闻佛语,此事谁见谁闻,未睹佛经,此理焉知焉觉。

  前文是说众生的生、老、病、死苦。今言众生,积劫轮回生死之苦。心无常主之“心”字,指众生的六种识心而言。此六识心,扳缘六尘,恒随境转,无一定的主宰。由于追逐名利,贪求财富,心猿意马,片刻不停。类似世上富商巨贾,熙往攘来,营营役役,四处奔驰。故言:“心无常主,类商贾而处处奔驰。”

  身无定形的“身”字,指众生由妄想识心作业所招感的业报色身。此业报色身,随业受报,无固定的身形。时而天身,时而人形,时而在地狱,饿鬼道中受报,时而变成种种畜生的形象。由于善恶业缘所牵,随时改貌易形,六道升沉不定,犹如人赁屋居住,经济富裕之时,则租赁高楼大厦定居,经济贫困,便迁往蓬门荜户栖身。频频迁徙,居无定处。故言:“身无定形,似房屋而频频迁徙。”

  众生作业受报,身形好丑,非始自今日,而是从无始以来,轮转六道,所受生死次数无量,假如将三千大千世界尽磨碎为微尘,如是一粒尘点,比如一番生死,亦难穷尽无始时来,在六道往返中所受生死的次数。故言:“大千尘点,难穷往返之身。”

  当众生历劫往返六道生死中,舍身受生,生离死别时,所洒的血泪,较之波涛汹涌的四大海水犹过之。故言:“四海波涛,熟计别离之泪。”

  “峨峨”,是形容高山之形状,“莽莽”,是指大地野草众多之相貌。“积骨”,是说众生轮回六道中,生生世世,所遗留的骸骨,堆积起来,固然超越高山。而每次生死所遗尸体,横卧大地,较之大地野草还多。故言:“峨峨积骨,过彼崇山,莽莽横尸,多于大地。”

  前面所说,众生由六种识心作业,随业受报的身形不同,频频迁徙于人间天上,以及无始时来,在六道生死中,受生的数次,超越尘点劫数。而积骨如山,尸遍大地之事实,皆是佛所说的真实语,而且记载于佛经。若不闻佛语:世间一般愚痴无知的人,有谁能知能见此事?若不阅读佛经,焉能觉知六道轮回,生死无量之理?故言:“向使不闻佛语,此事谁见谁闻?未视佛经,此理焉知焉觉。”

  其或依前贪恋,仍旧痴迷,只恐万劫千生,一错百错。人身难得而易失,良时易往而难追,道路冥冥,别离长久,三途恶报,还自受之,痛不可言,谁当相代?兴言及此,能不寒心。…

《劝发菩提心文讲义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观世音菩萨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