此說明衆生無量劫來,受生死痛苦的主要原因,皆由貪嗔癡所致。衆生貪戀五欲,固然是招致生死的主因,然衆生之所以貪戀五欲,卻是由于愚癡,愚癡,就是無明。所謂:“無明爲父,貪愛爲母。”是以孕育衆生無邊的生死。若然貪癡不斷,生死不了。“只恐萬劫千生”,輪轉六道,求出無期,形成一錯百錯。
“人身難得而易失,良時易往而難追。”佛言:衆生輪轉六道受生,失人身的機會如大地土,得人身的機會如爪上塵。是以人身難得,得又易失。我等今既得人身,誠應把握光陰,斷除貪癡,勤求佛道。否則,坐失良機,追悔何益?
“道路冥冥”,指人死後,在黃泉路上,杳杳冥冥,莫適所從。上升下墜,唯有被業所牽。“別離長久”,指人生離死別,無論生前如何恩愛,死即成空。所謂:昔日風流,而今安在。一旦墮落叁塗,一失人身,萬劫不複。若想再來做人,續未了情,恐怕遙遙無期。故言:別離長久。
“叁塗”指地獄、餓鬼、畜生。由十惡業所感,故言:“惡報”,叁塗惡報,是個人所作惡業之因,所感惡果。因果報應,自作自受。雖然,骨肉至親,不可替代,誠如獅子峰禅師所說:“縱使妻兒相惜,無計留君;假饒骨朒滿堂,有誰替汝?生者空自悲切,死者不免神識奔馳。前途不見光明,舉眼全無伴侶,過奈何岸,見之無不悲傷,人畜門關,到此盡皆淒慘。”故祖師興言及此,不覺心寒。
是故宜應斷生死流,出愛欲海;自他兼濟,彼岸同登。曠劫殊勳,在此一舉,是爲發菩提心第六因緣也。
是故,是承上起下之詞。既然生死如此悲苦,誠應急謀斷截生死洪流的良方,尋求出離欲海的舟航。然斷截生死流的唯一良方,就是轉愚癡成智慧,出離愛海的舟航,就是轉貪愛爲慈悲。有智慧便不再癡迷塵境,貪戀五欲,而能斷生死因,上求佛道以自利;有慈悲則不再損人利己,反而舍己利人,便能下化衆生以利他。如是自他兼濟,便可斷生死流,出愛欲海,自他兼濟,彼岸同登。
轉愚癡成智慧,而上求佛道;舍貪愛成平等慈悲,而下化衆生,即是發菩提心,行菩薩道。直至二利究竟,福慧具足,必然可以超越曠劫的生死苦,共證無上道,是以解救曠劫生死禍患最大的功勳,端在念生死苦,發菩提心之一舉。故言:“曠劫殊勳,在此一舉。”因比,念生死苦,是發菩提心的第六種因緣。
昔日,中國梁武帝拜寶志禅師爲國師。一日,帝請志公同看戲,演員見皇上及國師在場,演出特別落力,唱得更好。散場,帝問國師,今日的戲演出如何?國師答:不知。帝又問:唱得好麼?國師亦言:不知。帝問:同在看戲聽戲,何以不知?國師說:“生死事大,那裏有心看戲”。此正是修行人的本色,雖然同坐看戲,但內心仍然在參究生死大事。所謂:隨緣不變。帝聞言:大惑不解。國師請帝下令,明日照舊做戲,再來同看。國師次日向刑部借一應死的囚犯,帶來看戲。並對帝言:今日帶來一囚犯,請帝令其跪在臺前看戲,聽戲,同時于其頭頂放一盆水,戲畢,若然水不傾出,便赦其無罪還鄉,若水傾出,即在臺前斬首。囚犯領旨,心中思惟,今日是否能免一死,全在乎頭頂之水,于是集中精神,注意頭頂盆中之水,不敢稍動。戲畢,水一滴不瀉,國師令人將囚犯頭上盆水取下,並命其叩謝皇上不殺之恩。並請帝問:“今日之戲如何?”答:“不知”。再問:“唱工如何?”亦答:“不知。”帝責曰:“命汝看戲,因何不知?”囚答:“升下,在此生死關頭,我全心照顧盆中之水還來不及,何來心情看戲?”帝聞言,始知國師昨日之言有理。由是推之,出家人若能念曠劫生死苦,求出生死心切,則六根對六塵之境,自然視而不見,聽而不聞,放棄扳緣,反觀自性。則智慧心生,愚癡心滅,不再貪戀世俗五欲塵勞,就可以斷生死流,出愛欲河,若能進而觀衆生苦,發菩提心,上求下化,必然覺悟成佛。
(7)尊重己靈
雲何尊重己靈?謂我現前一心,直下與釋迦如來無二無別。雲何世尊無量劫來,早成正覺,而我等昏迷顛倒,尚做凡夫。
初句是征問,己靈,指衆生自己本具的靈性,即是吾人現前一念的心性,亦即是佛性。此佛性在凡不減,在聖不增,生佛體同,聖凡無二。但釋尊于無量劫前,早已成等正覺,而我等今曰,尚且昏迷不悟,顛倒行事,仍然做個凡夫,輪轉六道,沈溺生死,備受衆苦的折磨,得無遺憾?
又佛世尊則具有無量神通智慧,功德莊嚴;而我等則但有無量業系煩惱,生死纏縛。
釋尊既然早己成等正覺,當然具有無量神通,無量智慧,無量功德,莊嚴法身理體。無量神通,是指佛之威力,神妙莫測,通達無礙,屬于解脫德;無量智慧,是指佛的權實二智,佛以實智證理,以權智鑒機,權實不二,事理圓融,屬于般若德;無量功德,指釋尊累劫修因,積集功德,莊嚴法身,屬法身德。而我等衆生,不但貧窮無福慧,又因造無量劫來所造諸業,或善或惡,或粗或細,猶如繩子系縛于叁界六道中受生,不得解脫,屬于業障。煩惱,指貪、嗔、癡、慢、疑、邪見等,能惱亂人的身心,能昏蔽人之本性,令人心猿意馬,妄念紛紛,胡作妄爲,屬于煩惱障。生死纏縛,是說衆生沈淪生死苦海,升沈不已,無法解脫,屬于報障。
心性是一,迷悟天淵。靜言思之,豈不可恥?
衆生本具佛性,與佛無異,但佛悟故,能起始覺智,證本覺理,具足叁身,證叁德,自利利他,快樂無比;衆生迷故,起惑作業,由業感果,叁障牽連,自害害人,苦惱無量,致使生佛,苦樂天齊,深夜思之,撫心自問,實在可悲可恥。
譬如無價寶珠,沒在淤泥,視同瓦礫,不加愛重。
此引喻說明,寶珠喻佛性,淤泥喻煩惱。寶珠原本光潔明淨,價值無比,但因被淤泥所汙,失卻本來光明,人皆視如瓦礫,不知愛惜珍重。喻衆生本具佛性,原是靈明覺照,清淨無染;但被衆生心中煩惱障垢所蔽,光明不顯,凡夫無知,隨逐妄想分別執吝,流轉生死,不知尊重本具靈性,不知尋求解脫。
是故宜應以無量善法,對治煩惱,修德有功,則性德方顯。如珠被濯,懸在高幢;洞達光明,映蔽一切。可謂不孤佛化,不負己靈,是爲發菩提心第七因緣也。
無量善法,指佛所說八萬四千法門,是至善之法,可以對治衆生心中八萬四千煩惱。衆生一向不知,佛性本具,與佛無異,用諸妄想,作業流轉,如寶珠浸在淤泥,不知珍惜。今我等既幸聞佛法,親近善知識,得知心性是一,誠應學習佛的無量法門。以無量善法,對治心中的無量煩惱,如是精進修習,日久功深,自然起始覺智,照本覺理。煩惱消除(解脫),智慧顯現(般若),法身出纏(法身),圓證佛果叁德,福慧具足,事理雙照,等如將浸在淤泥中的寶珠取出,加以洗濯,回複寶珠本身的光明皎潔,若懸于高處,何止本身光明透徹,同時其光反映,還可以照破四周的黑暗。
諸佛度生,悲願深切,爲對治衆生煩惱,宣說無量法門,我等果能如法修學,佛所說的無量法門,以無量善法,對治煩惱,自行化他,令我與衆生本具的靈性,破纏而出,光明照耀,利己利人。既不辜負諸佛慈悲說法教化之恩德,亦不辜負自己本具的靈性,故言:“可謂不孤佛化,不負己靈,是爲發菩提心第七因緣也。”
(8)忏悔業障
雲何忏悔業障?經言:犯一吉羅,如四天王壽五百歲墮泥犁中。吉羅小罪,尚獲此報,何況重罪,其報難言。
心佛衆生,本無差別,由于迷悟因緣,故苦樂天淵。佛悟之故叁惑盡,叁智圓,證法身,具叁德,神通自在,自利兼他;衆生迷故,被叁惑所困,叁毒所害,叁障所纏,煩惱無邊,生死無盡,痛苦無量。今欲出生死,斷叁惑,除叁毒,消叁障,非忏悔業障,發菩提心,行菩薩道不可。故忏悔業障,亦是發菩提心因緣之一。
衆生由身口意所作之業,有善,有惡,或屬無記。今言忏悔,是著重于惡業,因爲惡業,將招苦果,障礙聖道,障出生死,非忏不可。至于善業,凡夫有漏善業,能障出世聖道;二乘聖人,偏空之業,及權乘菩薩,未能離相之業,皆障礙中道,皆應該忏悔,忏悔之法有叁:
一作法忏:向佛前披露陳過,或對師長,或對和合僧,身禮,意誠,口說罪,求哀忏悔,誓不再犯,可滅犯戒之罪。
二取相忏:對十方佛前,發露忏悔,坦誠公布自己的過失,求佛證明,悔不再造。或修禮各種忏法,定期忏悔,感佛來應,或摩頂現瑞,能滅煩惱罪,而得身心泰然。
叁無生忏:正心端坐,運用智慧,觀無生理,深達實相故,亦名實相忏悔。如普賢觀經言:“若欲忏悔者,端坐念實相,衆罪如霜露,慧日能消除。我心自空,罪福無生,是名大忏悔,是名莊嚴忏悔,是名無相忏悔。”所以說:“罪由心起將心忏,心若滅時罪亦亡;心滅罪亡兩皆空,是則名爲真忏悔。”實相忏悔,能滅障礙中道的無明煩惱。
作法忏,取相忏,皆屬事相忏悔,唯無生忏,是理性忏悔。今言忏悔業障,包括事相忏,以及理性忏。不但忏悔業障,同時忏悔煩惱障,及報障。以煩惱障,是業障之因,報障是業障之果,故但言:忏悔業障,即概括叁障。忏悔叁障,由事相忏,進而理性忏,是名真忏悔。
梵語突吉羅,略言吉羅,譯名惡作,屬身口之業。故戒疏中說:“惡作惡說,同號吉羅。”是出家衆五篇戒法中,最後一篇,屬罪中最輕者,但犯之仍墮地獄受苦。時間,長如四天王天人五百歲。佛經說人間五十年,爲四天王天一晝夜,然則此天一年,人問已一萬八千歲。此天五百年,即人間九百萬歲。犯吉羅小罪,尚且要墮地獄受九百萬年之苦。
今我等日用之中,一舉一動,恒違戒律,一餐一水,頻犯屍羅。一日所犯亦應無量,何況終身曆劫,所起之罪更不可言矣。
“我等”指佛教四衆弟子,“屍羅”,正譯清涼,旁譯名戒。以受持佛戒,能防過止非,停息業火焚燒故。由于時世轉移,去聖道遠,我等佛子,無論生活方式,風俗習慣,乃至日常生活,…
《勸發菩提心文講義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