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所须种种之用具,皆与佛世有异;是以一举一动,恒违佛所制之戒律,甚至一餐饭,一杯水,亦难免杀害众生,有违佛制。
由于我等一举一动,皆频犯尸罗,然则谨一日所犯,已经无量。何况积年累月,以至终身数十寒暑,更何况自从迷失真性,无量劫来,生生世世,起心动念,所造之罪,实不可言喻。诚如普贤菩萨所言:“菩萨自念,我于过去,无始劫中,由贪嗔痴,发身口意,作诸恶业,无量无边。若此恶业,有体相者,尽虚空界,不能容受。”
且以五戒言之,十人九犯,少露多藏。五戒名为优婆塞戒,尚不具足,何况沙弥、比丘、菩萨等戒,又不必言矣。问其名,则曰我比丘也;问其实,则尚不足为优婆塞也,岂不可愧哉。
凡是佛弟子,必须严守佛戒,佛所制戒,可分为四级及四科。四级是五戒、八戒、十戒、及具足戒。在家佛弟子受持五戒、八戒;出家沙弥、沙弥尼、受持十戒,比丘受持二百五十戒,比丘尼受持三百四十八戒,皆名具足戒。
四科指戒法,戒体,戒行,戒相。戒法,是如来所制之法;戒体,是由师资相传,作法成业,领纳于心,能生防非止恶的功德;戒行,是依戒体而起行,令身口意三业,动作如法,不犯过失;戒相,是四级戒品,行相差别,各各不同,皆属小乘戒。此外还有大乘十重四十八轻戒,三聚净戒等,于大小乘戒中,今姑且谨言最基本的五戒。出家佛子,尚且未能严格遵守,十之八九难免毁犯;而且犯戒之人,很少肯发露忏悔,多数是包藏瑕疵。
优婆塞,译名近事男,优婆夷,译名近事女,是在家二众。五戒,是在家佛弟子,所应遵守的戒律,亦是大小乘戒所共同的基础,尚且不能圆满具足,受持不犯,何况其他更严格,更难受持的沙弥,比丘,菩萨等戒?特别是菩萨戒,看似不拘小节,实际上较比丘戒更难受持。因为比丘戒,但能守口摄意身莫犯,三业清净,精进办道以自利便可。然菩萨戒则举心动念,皆应注意。即使能精进办道以自利,若不利他,不修持诸波罗蜜,以众善之法,饶益有情,便是犯戒。如梵网经中所说:十重四十八轻戒,以及优婆塞戒经中所说:六重二十八轻戒等,诚非一般初发心菩萨所能遵守不犯。身为出家佛弟子,堂堂比丘相,连最基本的五戒,仍未能严守不犯,然则,虽挂名比丘,实则不足为一在家修学佛法的优婆塞,岂能无愧于心?
当知佛戒不受则已,受则不可毁犯;不犯则已,犯则终必堕落。若非自愍愍他,自伤伤他,身口并切,声泪俱下,普与众生,求哀忏悔;则千生万劫,恶报难逃,是为发菩提心第八因缘也。
以下是劝导大众,忏悔业障,发菩提心。省庵大师之意是:我等佛弟子诚应审察谛观,如实了知,未受佛戒的人,则无所谓持犯,若然已求受佛戒,便应当尽形寿,终身严持不犯。犯必有罪,由犯戒的罪,必堕恶道,受极苦果,是以佛在遗教经中,劝谕比丘:“当尊重珍敬波罗木叉,如闇遇明,如贫人得宝。”又言:“戒是正顺解脱之本”。又言:“若人能持净戒,是则能有善法。若无净戒,诸善功德,皆不得生。是以当知,戒是第一安隐功德住处。”故省庵大师言:“当知佛戒,不受则已,受则不可毁犯,犯则终必堕落。”
根据因果定律,犯戒之人,必然堕落三恶道受苦。然则我等比丘,连根本五戒,尚未能圆满具足,至于比丘戒,菩萨戒,更未能严持清净不犯,势必堕落。唯一自救之法,除非反省自责,求哀忏悔,为自己犯戒,将堕恶道而自怜愍,自己伤心外,更要为六道四生不知持戒,不求解脱,而悲愍同情,伤心流泪,身则恳切至诚恭敬礼拜,口则发露说罪,意则悲戚恳切,甚至声泪俱下,普与众生,求哀忏悔。凭此自利兼他,真诚忏悔之心,或可消灭犯戒之罪业,不致堕落三途受苦。否则,既已犯戒,又不知惭愧悲伤求忏悔。则恶报难逃,将万劫千生,堕恶道中,受苦无量。因此,忏悔业障,是发菩提心的第八种因缘。
(9)求生净土
云何求生净土?谓在此土修行,其进道也难;彼土往生,其成佛也易。易故一生可致,难故累劫未成。
初句是征,“谓在此土”以下是释。净土,是指诸佛国土,十方诸佛国土,无不清净。其中经本师释尊介绍,而又为大众所周知的,有阿錿佛净土,药师佛净土,以及阿弥陀佛净土等。但因中发愿严净国土,成就众生,专接引娑婆国土苦恼众生往生净土的,是阿弥陀佛。省庵大师,为莲宗九祖,一生精进念佛,求生极乐净土。故知其劝人求生净土,是指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净土。
净土,对秽土而言。秽土,该是我等所居住的婆婆世界;因为娑婆世界,是五浊恶世,众苦充满,污秽不净,发心修行,障道缘多,助道缘少,不易成办道果。而极乐净土,当得见佛闻法,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,助道因缘殊胜,修行办道,事半功倍,非此秽土可比。是以求生净土,亦发菩提心的一种因缘。
祖师言:因何求生净土?因为在娑婆秽土修行,魔障重重,其进道也甚难;然彼极乐净土,无有众苦,但受诸乐,远离魔障,助道殊胜,而且寿命无量,一生即可以成办佛事,不但容易修行,还容易成佛。慈云忏主,将此娑婆秽土,与彼极乐净土,修行苦乐难易,分为十对。
(1)此土有不常值佛苦,彼土有花开见佛,常得亲近之乐。
(2)此土有不闻说法苦,彼土有水鸟树林,皆宣妙法之乐。
(3)此土有恶友牵缠苦,彼土有诸上善人,俱会一处之乐。
(4)此土有群魔恼乱苦,彼土有诸佛护念,远离魔事之乐。
(5)此土有轮回不息苦,彼土有横截生死,永脱轮回之乐。
(6)此土有难免三涂苦,彼土有恶道永离,名且不闻之乐。
(7)此土有尘缘障道苦,彼土有受用自然,不俟经营之乐。
(8)此土有寿命短促苦,彼土有寿与佛同,更无限量之乐。
(9)此土有修行退失苦,彼土有入正定聚,永无退转之乐。
(10)此土有佛道难成苦,彼土有一生行满,位居补处之乐。
由于苦故进道难,乐故成佛易;易故一生可以成佛,难故累劫难成。
是以往圣前贤,人人趣向;千经万论,处处指归,末世修行,无越于此。然经称少善不生,多福乃致,言多福,则莫若执持名号,言多善,则莫若发广大心。是以暂持圣号,胜于布施百年;一发大心,超过修行历劫。
往圣前贤,指文殊、普贤、马鸣、龙树、世亲诸大菩萨,及莲宗诸祖。文殊菩萨,古佛再来;劝导众生,求生极乐。其往生偈言:“愿我命终时,尽除诸障碍,面见弥陀佛,往生安乐刹。”普贤菩萨是诸佛长子,以十大愿王,导归极乐。劝人发愿:“愿我临欲命终时,尽除一切诸障碍,面见彼佛阿弥陀,即得往生安乐刹。”至于莲宗诸祖,无不提倡念佛法门,自行化他,以净土为依归。
弥陀经,无量寿佛经,观无量寿佛经,以及法华、楞严、宝积、悲华、华严等大乘经典,皆称赞极乐国土功德庄严。马鸣菩萨,著大乘起信论,龙树菩萨造大智度论,世亲菩萨作往生论,皆指归极乐净土。故言:“千经万论,处处指归。”因为净土法门,三根普被,上智下愚,皆可往生。诚度生死之梁津,横出三界的捷径。特别是持名念佛,更是捷径中的捷径,故言:“末世修行,无越于此。”
佛说阿弥陀经中说:“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,得生彼国。”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亦言:能发三心(至诚心、深心、回向发愿心),修三福:一者孝养父母,奉事师长,慈心不杀,修十善业;二者受持三皈,具足众戒,不犯威仪;三者发菩提心,深信因果,读诵大乘,劝进行者。临终必蒙阿弥陀佛接引,得上品上生。故言:“经称少善不生,多福乃致。”
但弥陀圣号,万德洪名,无福不备,若能执持弥陀圣号,即等如发三心,修三福。故言:“多福莫若执持圣号。”念佛法门,贵在深信,切顾,实行。似乎偏于自利,实则是成佛法门。所谓:“忆佛念佛,现前当来,必定成佛。”然则,岂可但求自利?是以念佛之人,自己厌离娑婆苦,欣求往生极乐,亦应念众生苦,发菩提心。
菩提心,是众善之王,一念发心,即统摄一切善法,一切善法,无不包容于菩提心中。故言:“多善,则莫若发广大心。”
念佛是成佛的真因,布施仅是人天有漏福报。是以暂持圣号,胜于布施百年。小乘修行,志在自我解脱,不发大心,自利兼他,纵经尘劫修行,终难成佛。若能发广大心,行菩萨道,教化众生,愿与众生共离娑婆,共生净土,共证佛道,不久当来,必定成佛。故一发大心,超过修行历劫。
盖念佛本期作佛,大心不发,则虽念奚为?发心原为修行,净土不生,则虽发易退。是则下菩提种,耕以念佛之犁,道果自然增长;乘大愿船,入于净土之海,西方决定往生。是为发菩提心第九因缘也。
以下正是劝发菩提心,求生净土。修持净土法门,一心念佛,原本目的,希望自己将来作佛。然则,自当发菩提心,若不发大心,虽终日念佛,亦难成佛,念也何益?既发大心,当继之以实践,广修六度,四摄、以万行之因华,证无上菩提的佛果。但娑婆国土,属于五浊恶世,众生刚强难度,发心修行,魔障重重,难免逆境现前,心生退屈。若生净土,助缘殊胜,即可精进办道,速证无生,疾成佛道。如经云:“众生生者,皆是阿裨跋致,其中多有一生补处……。”故言:“发心原为修行,净土不生,则虽发易退。”
如舍利弗尊者,过去曾发大心,行菩萨道,欲成就众生。天人现身为婆罗门子试之。一日,舍利弗外出,见一婆罗门子,在路边哭泣,舍利弗既发菩提心,立志助人,即生同情悲愍心,问婆罗门子,因何哭泣?子答:因母病危,医嘱用修道者眼睛,和药煎服即愈。因修道人眼睛难求,又恐担误日久,其母疾不治,故而哭泣。舍利弗思惟,我已发菩提心成就众生,自应取眼与之,遂以手将右眼取出。子言:“右眼不能用,医嘱左眼方可为药。”舍利弗为救其母,实行菩萨道,难行能行,难舍能舍,复将左眼取出…
《劝发菩提心文讲义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