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与之,宁受终身瞎眼之苦。岂料此婆罗门子,取眼嗅之,嫌其臭秽,不可和药,而掷弃于地。此难忍事,舍利弗终不能忍,而叹言:“众生难度”。遂萌退志,以是因缘,尘劫堕在声闻道中。
此则故事,虽说是天人现身试之。实则,在此娑婆五浊恶世中修行,人事界的打击,自然界的灾害,无时无之,何况处处陷阱,在在诱惑,道心不坚,难免退失。因此,若想远离魔障,精进办道,求生净土是为上策。
菩提心是成佛之因,必证菩提之果,故发菩提心,名为下菩提种。农夫播种后,必需努力耕耘,去草施肥,始有收获。学佛人既下菩提种,亦应继续耕耘,以念佛之犁,去烦恼之草,如是自行化他,精勤不已,菩提道果,自可日益增长,甚至圆成佛果。
“大愿船”,指阿弥陀佛,因中发四十八愿,成就国土,接引众生,往生极乐,名之大愿船。其中第十八大愿:“设我得佛,十方众生,至心信乐,欲生我国,乃至十念,若不生者,不取正觉。”是以念佛之人,等如乘搭弥陀如来普载众生的大愿船,进入弥陀如来大誓海中,同赴莲池海会,决定往生净土,疾证菩提。因此,求生净土,是发菩提心的第九种因缘。
(10)令正法久住
云何令正法久住?谓我世尊,无量劫来,为我等故,修菩提道。难行能行,难忍能忍,因圆果满,遂致成佛。
“正法”,指娑婆教主,释尊所说之法。正法久住,何止有益世道人心,且为人天眼目,黑夜明灯,苦海慈航。无论为报佛恩,为求解脱,为度众生,皆应设法令如来正法久住于世。然唯一能令正法久住的方法,该是发菩提心,弘扬佛法,续佛慧命。是以令正法久住,亦是发菩提的因缘。
释尊未成佛前,与我等众生无异,因接受善知识的启示,发菩提心,修菩萨行,无量劫来,在生死中,为救度我等众生,不知付出多少代价,作过无边牺牲,难行能行,难忍能忍,不辞辛劳,甚至代众生受无量苦,直至因行己圆,果觉已满,福慧具足,遂致成佛,可见佛道成功不易。
既成佛已,化缘周讫,入于涅槃;正法像法,皆已灭尽,仅存末法,有教无人。
释尊既成佛已,无量劫来,频繁往返于十方六道生死中,说法利生,救度有情。由于娑婆世界,苦恼众生,得度机缘成熟,故于娑婆世界,示现八相成道。四十九年,转正*轮,说大说小,说顿说渐,直至化缘已毕,即示现入灭。
佛灭度后,正法住世,可分为三时。谓:正法时,像法时,末法时。佛虽已离开人间,但法仪未改,佛弟子出家修行,严持禁戒,精进办道,有教有行,有修有证,谓之正法。佛弟子虽有教有行,似佛在世,但有修行,而无证果者,名为像法。像法转微,唯有其教,既无修行,亦无证果之人,名为末法。故法华玄赞言:“若佛正法,教行证三,皆具足有。若佛像法,唯有教行,无证果者。若佛末法,唯有教在,行证并无。”至于三时年限,诸经各说不同,总有四种:
一、大悲经与杂阿含经说:正法千年,像法千年,末法一万年。
二、大乘三圣忏悔经说:正法像法各五百年。
三、悲华经说:正法千年,像法五百年。
四、大集月藏经,贤劫经,摩耶经说:正法五百年,像法一千年,末法一万年。
古德多依后说:正法五百年,像法一千年,末法一万年。省庵大师生于清朝,正法像法,皆已灭尽,仅存末法,虽然佛教仍然流传世间,然已无信解修证之人,故言:“有教无人”
邪正不分,是非莫辨,竞争人我,尽逐利名,举目滔滔,天下皆是。不知佛是何人,法是何义.僧是何名,衰残至此,殆不忍言,每一思及,不觉泪下。
末法时代,邪师说法,如恒河沙,往往令人邪正不分,是非莫办,一般佛弟不守戒律,不习教典,不尚真修,不求解脱。只知人我是非,醉心名闻利养,身虽出家,心不入道,加以邪魔外道,恶意破坏,及在家信徒,名利野心,何止四众弟子,竞争人我,尽逐名利不已,即使非佛弟子,亦竖立佛教的旗帜,披上佛教的袈裟,夫妇现身,胡说邪行,从中取利。致使贩卖如来之声四起,争名夺利之人,举目皆然;佛教蒙污,僧格无存。
本来,佛是大觉圣者,人天导师,非一般提倡邪说之流;法是宇宙真理,人生正轨,解脱指南,非一般邪说邪行;僧是住持正法,弘通正法的佛教团体,非追逐名利的个别出家人。可惜时至今日,身为佛弟子,竟然不知,“佛是何人,法是何义,僧是何名”,致使曾经写下辉煌历史,显赫一时的佛教,衰落残败至此,实不忍言!有心者能不伤心垂泪,悲痛不已?
我为佛子,不能报恩,内无益于己,外无益于人,生无益于时,死无益于后,天虽高,不能覆我,地虽厚,不能载我,极重罪人,非我而谁。
以下是说明应该发菩提心的原因。初句“我”字,非独指省庵大师一人,而是代表所有出家佛弟子。华严经言:“假使顶戴尘沙劫,身为床座遍三千,若不说法度众生,毕竟无能报佛恩。”是以省庵大师说:我等既然出家为佛弟子,诚应勤修佛学,勤弘佛法,内则以戒定慧饶益自己的身心,外则以六度四摄种种法门,利益众生,或可以报答佛恩于万一。今既内不能真修实证,外不能说法利生,何止不能报佛恩,而且“内无益于己,外无益于人”,生时既无益于时世,死后无利于后人,实在罪大恶极,为天地所不容。
由是痛不可忍,计无所出,顿忘鄙陋,忽发大心,虽不能挽回末运于此时,决当图护持正法于来世。
由于身为佛子,未能弘扬佛法,图报佛恩,致使正法衰微,危机四伏,能不痛心疾首,悲教悲人,而思有以挽救?可惜彷徨无计。故省庵大师言“由是痛不可忍,计无所出。”然正当无计可施之时,突然灵机一触,顿然忘却自己的鄙陋,忽然发起广大道心,上求下化,弘法利生,虽然际此末法时代,或不能挽回末法颓运于此时今日,但深信如果所有佛弟子,都能够发广大道心,弘扬佛法,决当可以图谋护持如来正法于末世。
是故偕诸善友,同到道场,述为忏摩,建兹法会,发四十八之大愿,愿愿度生,期百千劫之深心,心心作佛,从于今日,尽未来际。
因为图护正法久住于末世的缘故,所以省庵大师,偕同诸善友,共同来到阿育王寺,佛舍利的道场,启建涅槃大法会,礼忏修法。
当时,省庵大师在主持涅槃法会时,并仿效极乐世界阿弥陀佛,发四十八大愿,每一愿皆以广度众生,同登觉岸为宗旨。心心念念,不离将来成佛的愿望。但佛道遥远,非一生可能完成,是以希望于百千万亿劫中,行菩提道时,皆具足坚固深心,誓不退失菩提心;心心念念,唯佛道是尚,从今日开始,直至无限时间的将来,若不成佛誓不休。
毕此一形,誓归安养;既登九品,回入娑婆。
虽然,愿度众生,愿成佛道,但娑婆国土,环境恶劣,魔障重重,诚恐不易。因此,愿毕此一生,尽其形寿之后,誓必求归安养,投生九品莲中。极乐世界,七宝池中,莲华共分九品,即上中下品中,各分上中下三品。十方世界众生,发心念佛时,极乐世界七宝池中,即生莲蕊,并标念佛人姓名。自后,随其念佛的勤怠,而分荣枯。及其报尽命终,随其生前功行之胜劣,而分上中下品的等级。感应冥符,胜劣分明,丝毫不乱。
往生众生,皆以莲花为父母,由品位之高下,以定其出胎时间的长短。上品上生者,于弹指间,往生极乐,立即华开,见佛闻法,悟无生忍,蒙佛授记。得授记已,便可乘愿再来娑婆,大作佛事,以及游历十方,分身尘刹,广度众生。即使下品下生,但安养于莲华圣胎中,远离恶缘,常得闻法,长养善根,终必华开见佛,悟无生忍,再来娑婆,弘法利生。
俾得佛日重辉,法门再阐,僧海澄清于此界,人民被化东方,劫运为之更延,正法得以久住。
“佛日”指佛宝,由于佛的智慧照耀真理世间,佛的慈悲抚慰有情世间,故佛出世,如丽日中天,孕育万物。因言佛日。“法门”指法宝,佛所说各种大小乘法宝,能出离生死,入解脱之门,因言法门。“僧海”指僧宝,僧众多如海水,而僧众持戒清净,犹如海水的澄清,因言僧海。可惜末法时代,去佛遥远,曾光辉灿烂的佛日,竟然失却昔日的光辉;能令群众出生死苦,证涅槃乐的法门,竟因人不弘传而闭塞不通;曾领导众生趋向真理,走向光明的清净僧众,竟破梵行,浑浊不清。今我等佛子,既誓归安养,见佛闻法,道业成就,则乘愿再来娑婆,弘扬佛法,广度众生,自可使“佛日重辉,法门再阐,僧海澄清于此界。”
“东方”指印度之东,即是中国。或东方对西方言,西方是极乐世界,东方指婆婆世界,“劫运”指正法的劫运,正法被魔所侵,隐而不显,不能住世饶益众生,谓之劫运。今因我等佛子,发菩提心,乘愿再来,使佛宝光辉重照世间,令此东方婆婆世界的众生,被佛法薰陶,受佛教化,由信而解,因解而修而证,如佛正法住世时,有修有证。则正法劫运不止于千年,而得以更延至万年或万万年,以达到令正法久住之目的。
此则区区真实苦心,是为发菩提心第十因缘也。
是总结令正法久住而发心的理由。区区真实苦心,是省庵大师自称为教化众生,为令正法久住,更为速成道业,而发愿往生西方,又发愿乘愿再来娑婆,不但用心良苦,且是真实而又恳切至诚之心,此恳切至诚真实为令正法久住之心,是为发菩提心的第十种因缘。
三、结论--流通分
(一)反躬自省
如是十缘备识,八法周知,则趣向有门,开发有地。
“如是”是承上,“十缘备识,八法周知”是总结。十缘指前十种发菩提心的因缘;八法指邪、正、真、伪、大、小、偏、圆等八种差别心。能具备认识发菩提心的十种因缘,以及周知邪、正、真、伪、大、小、偏、圆等八种差别心相,则今后自知趣向真、正、圆、大的法门,开发菩提的心地。
相与得此人身,居于华厦,六根无恙,四大轻安,具有信心,幸无魔障,况今我等又得出家,又受具戒,又遇道场,又闻佛法,又…
《劝发菩提心文讲义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