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劝发菩提心文讲义▪P1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瞻舍利,又修忏法,又值善友,又具胜缘,不于今日发此大心,更待何日。

  此举机缘殊胜,劝勉大众及时发心。华夏,是中国的别称,古人言:“人身难得,中国难生。”今既得人身,且生逢中国,内则六根具足,无缺残之患,四大调和轻安,无疾病之苦;外则助缘殊胜,得闻佛法,具足信心,无诸魔障,已是人生的大幸。“况今我等,又得出家,又受具戒,又遇道场,又闻佛法,又瞻舍利,又修忏法,又值善友,又具胜缘”,是列举胜缘。

  “出家”是割爱辞亲,出世俗之家,进身佛门修学佛道,为佛四众弟子之一。

  “受具戒”指出家二众受具足戒,比丘二百五十戒,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,能防非止过,增长善法。

  “遇道场”即值遇修行办道的场所。在当时,指阿育王寺,为大众修行办道之处。

  “闻佛法”即闻佛所说之法。当时省庵大师,在阿育王寺,聚众举行涅槃法会,宣讲佛说大般涅槃经,故大众得闻佛法。

  “舍利”是佛的灵骨,由戒定慧无量功德熏修而得。供养舍利,功德甚大,即瞻仰礼拜,亦能灭罪生福。

  “修忏法”是修持忏摩之法,说罪忏悔,改往修来,可消除业障。

  “值善友”即值遇善知识,共聚一堂,互相砌磋,劝勉,增益道业。

  “具胜缘”,一切胜缘,莫过于值遇三宝,当时三宝具足,故因缘殊胜。

  以上八种胜事,机会难逢,今竟然于一时遇值,实人生不幸中之大幸。诚应把握良机,发菩提心,幸勿错过。故言:“不于今日,发此大心更待何日。”

  (二)普劝大众

  惟愿大众,愍我愚诚,怜我苦志,同立此愿,同发是心。未发者今发,已发者增长,已增长者今令相续。

  省庵大师,对当时法会大众,唯一的希望,就是“惟颐大众”,愍其愚拙而真诚,怜其用心苦而志坚,共同立此上求无上菩提的大愿,共同发起此广大的菩提心;且急不容缓,立即发心,依愿起行。前未发此心立此愿者,请于今日发起;前曾立此愿发此心者,请于今日,令此心愿增长;若已增长此心愿者,请自今日开始,令此心愿相续不断,早得成熟,幸勿退失。

  勿畏难而退怯,勿视易而轻浮,勿欲速而不久长,勿懈怠而无勇猛,勿委靡而不振起,勿因循而更期待,勿因愚钝而一向无心,勿以根浅而自鄙无分。

  此共有八个勿字,皆劝诫语。既立菩提愿,发菩提心,修菩提行,自当坚固信心,立定意志,刻苦忍耐,任劳任怨。今后于无量时空中,实践六度四摄,广度众生,无论遭遇任何困难,或人事打击,, 亦应苦忍,所谓难行能行,难忍能忍,切勿畏难,而生退转怯弱之心。

  特别是佛道遥远,魔障重重,切勿视之为易事,而掉以轻浮之心。凡事必须顺序渐进,假以时日,方抵于成,非一蹴即至。所以说:“欲速不达。”何况佛道遥远,菩萨道难行,必须具备坚忍不拔的意志,历久弥坚的精神,勇往向前,尽未来际,勤求佛道,广度众生。切勿急功好利,而无持久长远之心,致被魔所惑,求“一生解脱”,求“即身成佛”。更不应懈怠放逸,一暴十寒,而无勇猛进取之心,故言:“勿欲速而不久长,勿懈怠而无勇猛。”

  古人说:“道高一尺,魔高一丈。”何况当今末法时代,世道险恶,人心不古,我等佛子,厕身于处处荆棘,在在陷阱的社会中,办佛事,度众生,谈何容易?逆境当前,必须坚定立场,克制自励,以不变应万变,切勿一遇挫折,即委颓不振,以致功败垂成。更切勿因循成性,期待于他日。当知百岁光阴一刹那,人生苦短,转瞬即逝;诚应把握时光,奋振精神,面对现实,为佛道,为众生,自强不息,苦干实干,而放下个人的忧悲苦恼,成败得失。故言:“勿委靡而不振起,勿因循而更期待。”

  众生的个性有智愚利钝,众生的善根有深浅厚薄,但众生的佛性,平等无二,既无智愚利钝之分,亦无深浅厚薄之别。但肯发菩提心,修菩萨行,终必成佛。是以学佛之人,切勿因自己个性愚钝,对于佛果菩提一向无进取之心,而应该努力修持,积极进取,以勤补拙。更切勿以为自己善根浅薄,而生自卑感,以为成佛无分,自暴自弃,而应该立愿起行,广集善根,广修福慧。故言:“勿因愚钝而一向无心,勿以根浅而自鄙无分。”

  譬诸种树,种久则根浅而日深,又如磨刀,磨久则刀钝而成利。岂可因浅勿种,任其自枯,因钝弗磨,置之无用。

  以下是引用两种譬喻,策励初心;一如种树,二如磨刀。种树之人,初下种时,其根固然很浅,但假以时日,“根浅而日深”,岂可因初种时,其根浅而放弃灌溉,任其枯死?又如磨刀之人,初开始时,其刀锋固然钝而不利,若然磨久,则钝刀亦变成利器,岂可因其初钝,而不加工磨砺,置之不用?同样道理,人之根性愚钝,若能发心,精勤修学,日久功深,自然可以反愚成智,变钝成利。人之根基虽然浅薄,若能广集善根,广修福慧,一定可以由浅至深,转薄成厚,岂可因个性愚钝而不修,因善根浅薄而放弃,自甘永为焦芽败种,不能成为佛门法器?

  (三)苦乐比较

  又若以修行为苦,则不知懈怠尤苦;修行则勤劳暂时,安乐水劫,懈怠则偷安一世,受苦多生。

  发心修行,无论自利抑或利他,皆应勤苦修习,六时精进,日以继夜,才有成就。特别是行菩萨道,饶益众生,更是艰难困苦。很多人因畏苦而不肯修行,懈怠终日。省庵大师说:“又若以修行为苦,则不知懈怠尤苦。”因为修行,是成佛的根本,懈怠是堕落的因素。修行虽勤劳辛苦,但仅限于成佛之前,一旦功圆果满,福慧具足,从此挥别生死,抛弃众苦,安享无上法乐于永劫。故言:“修行则勤劳暂时,安乐永劫。”

  至于懈怠放逸,虽然苟且偷安于今生一世,但恶业牵缠,生死不了,永劫沉沦苦海,求出无由。故言:“懈怠则偷安一世,受苦多生。”如是苦乐比较,智者宁可忍受修行勤劳暂时之苦,以换取佛道永恒的快乐,以免长受六道升沉生死之苦。

  (四)再三叮嘱

  况乎以净土为舟航,则何愁退转;又得无生为忍力,则何虑艰难。当知地狱罪人,尚发菩提于往劫,岂可人伦佛子,不立大愿于今生。

  发菩提心,先誓生安养,乘弥陀大愿之舟航,入净土之大海,登莲邦之彼岸,亲近弥陀,闻法修行,悟无生忍,证不退转后,再来娑婆,广度众生,大作佛事,凭法忍力,得三轮不可思议;意轮鉴机,身轮现通,口轮说法,则何愁退转,又何虑艰难?

  “当知”是勉励语,地狱众生,虽受苦于今时,尚曾发菩提心于往劫,罪报受尽,凭昔日发菩提心的善根,又可转世为人,出家修行。何况今生为人伦,又出家为佛子,岂可不把握人身,立求菩提大愿于今生?

  无始昏迷,往者既不可谏,而今觉悟,将来犹尚可追。然迷而未悟,固可哀怜,苟知而不行,尤为痛惜。

  众生自无始时来,一念不觉,无明障蔽,昏迷本性,积劫不悟,追悔莫及。今既得闻佛法,得出家修行,已觉悟佛性本具,自当作佛,不应再从迷积迷,而应该急起直追,立大愿,发大心,向菩提觉道迈进,以免辜负己灵,图报佛恩。

  众生因无智慧力,迷而不觉。如楞严经说:“一切众生,皆由不知常住真心,性净明体,用诸妄想,此想不真,故受轮转。”佛眼观之:固然可哀可怜。今既闻佛法,得知生佛同体,凡圣无二,只因众生一念迷倒,妄想为患,自取沉沦,若不立大愿、发大心,精进修行,谋断妄想,求出三界生死,自他兼济,共成佛道,更加可惜,尤为诸佛所悲痛。

  若惧地狱之苦,则精进自生,若念无常之速,则懈怠不起。又须以佛法为鞭策,善友为提携,造次弗离,终身依赖,则无退失之虑矣。

  身为佛子,自知有六道轮回,当深信因果报应,若畏惧地狱罪报苦楚,自应生起精进勇猛之心。上求佛道,下化众生,自救救人,自利兼他。当知人命无常,四大苦空,五阴无我,所谓:人命无常呼吸间,一息不来便是隔世。当勤精进,慎勿懈怠。故言:“若念无常之速,则懈怠不起。”

  精进办道,必需以佛法为指南,为依归,为鞭策,使自己趋向菩提,不致误入歧途,彷徨无依,或一暴十寒。更要亲近善知识,共同熏修,互相劝勉,使在菩提道上,获得指示、鼓励、与警惕。造次不应该离开三宝,不要远离善友,终身以三宝及善友为依赖,为指归,自然没有退失菩提心的忧虑。

  勿言一念轻微,勿谓虚愿无益,心真则事实,愿广则行深。虚空非大,心王为大;金刚非坚,愿力最坚。

  能一念发菩提心,已种下成佛的种子,当来必定成佛。故言:“勿言一念轻微。”

  若能立成佛的大愿,自然众生无边誓愿度,烦恼无尽誓愿断,法门无量誓愿学,佛道无上誓愿成,自他皆利。故言:“勿谓虚愿无益。”

  若能除妄想,依真心,精进办道,成佛当然必成事实。若立广大愿,行菩萨道,则二利必然究竟。故说:“心真则事实,愿广则行深。”

  “心王”,指菩提心言。菩提心是成佛真因,是众善之王。虚空虽然广大无涯,然与菩提心王比较,则“心王为大”。因为菩提心王,竖穷三际,横遍十方,于无量时空中,广度众生,广集福慧,无有终止,无有边际。故言:“虚空非大,心王为大。”

  金刚能毁众物,坚固无比,但仍然可以碎为饰物。若立愿坚固,则任何势力,不可摇动,如昔日释迦如来,于菩提树下立愿,若不成道,誓不起此座。结果战胜魔军,不为所动。故言:“金刚非坚,愿力最坚。”

  大众诚能不弃我语,则菩提眷属,从此联姻,连社宗盟,自今缔好。所愿同生净土,同见弥陀,同化众生,同成正觉。则安知未来三十二相,百福庄严,不从今日发心立愿而始也。愿与大众共勉之,幸甚幸甚。

  以下是结劝流通。“大众”指当时涅槃法会大众,实则包括今后一切佛弟子。省庵大师言:若佛弟子,不嫌弃我苦口婆心劝练之语,能共立大愿,同发大心,则我等彼此之间,便成为菩提眷属。

  “莲社”是大众聚集念佛的道场。大众既发大心,立大愿,誓归安养,再来娑婆度众生,彼此志同道合,共同念佛,成为莲邦之友好,则等如结成莲宗同盟。

  愿是事业成功的开始,一切力量的总汇,凭愿力的策励与支持,无事不成,无功不克。我等佛子,既同发愿,誓归安养,则必乘此愿力,同生净土,同见阿弥陀佛,同闻妙法,同证无生,同于十方化度众生,同成无上菩提。然则安知未来成佛,圆满三十二相,百福庄严,非自今日发菩提心,立广大愿开始?今日发心立愿是因,未来成佛三十二相福慧庄严是果。正是以菩提因,感菩提果。

  “愿与大众共勉之”,是全文的总结。省庵大师最后结言,愿与法会大众,共同劝勉,互相策励,努力修持,自他兼利,则何止我等佛子,有幸,即一切众生,亦蒙其利而有幸。故重言:“幸甚!幸甚!”

  由于省庵大师此“劝发菩提心文”的启发与劝导,我等既然已经知道,何为菩提心?因何要发菩提心?以及得知发菩提心的好处,能令自他共出生死轮回,共种成佛之真因,共证无上菩提之极果。本人亦希望各位,从现在开始,同立广大愿,共发菩提心,同修菩提行,同念阿弥陀佛,共生西方净土,同游十方,分身尘刹,广度众生,满菩提愿;同于不久的将来,同证无上菩提,是则佛教幸甚!众生幸甚!愿与各位共勉之!

  

  

《劝发菩提心文讲义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✿ 继续阅读 ▪ 观世音菩萨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