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勸發菩提心文講義▪P1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瞻舍利,又修忏法,又值善友,又具勝緣,不于今日發此大心,更待何日。

  此舉機緣殊勝,勸勉大衆及時發心。華夏,是中國的別稱,古人言:“人身難得,中國難生。”今既得人身,且生逢中國,內則六根具足,無缺殘之患,四大調和輕安,無疾病之苦;外則助緣殊勝,得聞佛法,具足信心,無諸魔障,已是人生的大幸。“況今我等,又得出家,又受具戒,又遇道場,又聞佛法,又瞻舍利,又修忏法,又值善友,又具勝緣”,是列舉勝緣。

  “出家”是割愛辭親,出世俗之家,進身佛門修學佛道,爲佛四衆弟子之一。

  “受具戒”指出家二衆受具足戒,比丘二百五十戒,比丘尼叁百四十八戒,能防非止過,增長善法。

  “遇道場”即值遇修行辦道的場所。在當時,指阿育王寺,爲大衆修行辦道之處。

  “聞佛法”即聞佛所說之法。當時省庵大師,在阿育王寺,聚衆舉行涅槃法會,宣講佛說大般涅槃經,故大衆得聞佛法。

  “舍利”是佛的靈骨,由戒定慧無量功德熏修而得。供養舍利,功德甚大,即瞻仰禮拜,亦能滅罪生福。

  “修忏法”是修持忏摩之法,說罪忏悔,改往修來,可消除業障。

  “值善友”即值遇善知識,共聚一堂,互相砌磋,勸勉,增益道業。

  “具勝緣”,一切勝緣,莫過于值遇叁寶,當時叁寶具足,故因緣殊勝。

  以上八種勝事,機會難逢,今竟然于一時遇值,實人生不幸中之大幸。誠應把握良機,發菩提心,幸勿錯過。故言:“不于今日,發此大心更待何日。”

  (二)普勸大衆

  惟願大衆,愍我愚誠,憐我苦志,同立此願,同發是心。未發者今發,已發者增長,已增長者今令相續。

  省庵大師,對當時法會大衆,唯一的希望,就是“惟頤大衆”,愍其愚拙而真誠,憐其用心苦而志堅,共同立此上求無上菩提的大願,共同發起此廣大的菩提心;且急不容緩,立即發心,依願起行。前未發此心立此願者,請于今日發起;前曾立此願發此心者,請于今日,令此心願增長;若已增長此心願者,請自今日開始,令此心願相續不斷,早得成熟,幸勿退失。

  勿畏難而退怯,勿視易而輕浮,勿欲速而不久長,勿懈怠而無勇猛,勿委靡而不振起,勿因循而更期待,勿因愚鈍而一向無心,勿以根淺而自鄙無分。

  此共有八個勿字,皆勸誡語。既立菩提願,發菩提心,修菩提行,自當堅固信心,立定意志,刻苦忍耐,任勞任怨。今後于無量時空中,實踐六度四攝,廣度衆生,無論遭遇任何困難,或人事打擊,, 亦應苦忍,所謂難行能行,難忍能忍,切勿畏難,而生退轉怯弱之心。

  特別是佛道遙遠,魔障重重,切勿視之爲易事,而掉以輕浮之心。凡事必須順序漸進,假以時日,方抵于成,非一蹴即至。所以說:“欲速不達。”何況佛道遙遠,菩薩道難行,必須具備堅忍不拔的意志,曆久彌堅的精神,勇往向前,盡未來際,勤求佛道,廣度衆生。切勿急功好利,而無持久長遠之心,致被魔所惑,求“一生解脫”,求“即身成佛”。更不應懈怠放逸,一暴十寒,而無勇猛進取之心,故言:“勿欲速而不久長,勿懈怠而無勇猛。”

  古人說:“道高一尺,魔高一丈。”何況當今末法時代,世道險惡,人心不古,我等佛子,廁身于處處荊棘,在在陷阱的社會中,辦佛事,度衆生,談何容易?逆境當前,必須堅定立場,克製自勵,以不變應萬變,切勿一遇挫折,即委頹不振,以致功敗垂成。更切勿因循成性,期待于他日。當知百歲光陰一刹那,人生苦短,轉瞬即逝;誠應把握時光,奮振精神,面對現實,爲佛道,爲衆生,自強不息,苦幹實幹,而放下個人的憂悲苦惱,成敗得失。故言:“勿委靡而不振起,勿因循而更期待。”

  衆生的個性有智愚利鈍,衆生的善根有深淺厚薄,但衆生的佛性,平等無二,既無智愚利鈍之分,亦無深淺厚薄之別。但肯發菩提心,修菩薩行,終必成佛。是以學佛之人,切勿因自己個性愚鈍,對于佛果菩提一向無進取之心,而應該努力修持,積極進取,以勤補拙。更切勿以爲自己善根淺薄,而生自卑感,以爲成佛無分,自暴自棄,而應該立願起行,廣集善根,廣修福慧。故言:“勿因愚鈍而一向無心,勿以根淺而自鄙無分。”

  譬諸種樹,種久則根淺而日深,又如磨刀,磨久則刀鈍而成利。豈可因淺勿種,任其自枯,因鈍弗磨,置之無用。

  以下是引用兩種譬喻,策勵初心;一如種樹,二如磨刀。種樹之人,初下種時,其根固然很淺,但假以時日,“根淺而日深”,豈可因初種時,其根淺而放棄灌溉,任其枯死?又如磨刀之人,初開始時,其刀鋒固然鈍而不利,若然磨久,則鈍刀亦變成利器,豈可因其初鈍,而不加工磨砺,置之不用?同樣道理,人之根性愚鈍,若能發心,精勤修學,日久功深,自然可以反愚成智,變鈍成利。人之根基雖然淺薄,若能廣集善根,廣修福慧,一定可以由淺至深,轉薄成厚,豈可因個性愚鈍而不修,因善根淺薄而放棄,自甘永爲焦芽敗種,不能成爲佛門法器?

  (叁)苦樂比較

  又若以修行爲苦,則不知懈怠尤苦;修行則勤勞暫時,安樂水劫,懈怠則偷安一世,受苦多生。

  發心修行,無論自利抑或利他,皆應勤苦修習,六時精進,日以繼夜,才有成就。特別是行菩薩道,饒益衆生,更是艱難困苦。很多人因畏苦而不肯修行,懈怠終日。省庵大師說:“又若以修行爲苦,則不知懈怠尤苦。”因爲修行,是成佛的根本,懈怠是墮落的因素。修行雖勤勞辛苦,但僅限于成佛之前,一旦功圓果滿,福慧具足,從此揮別生死,抛棄衆苦,安享無上法樂于永劫。故言:“修行則勤勞暫時,安樂永劫。”

  至于懈怠放逸,雖然苟且偷安于今生一世,但惡業牽纏,生死不了,永劫沈淪苦海,求出無由。故言:“懈怠則偷安一世,受苦多生。”如是苦樂比較,智者甯可忍受修行勤勞暫時之苦,以換取佛道永恒的快樂,以免長受六道升沈生死之苦。

  (四)再叁叮囑

  況乎以淨土爲舟航,則何愁退轉;又得無生爲忍力,則何慮艱難。當知地獄罪人,尚發菩提于往劫,豈可人倫佛子,不立大願于今生。

  發菩提心,先誓生安養,乘彌陀大願之舟航,入淨土之大海,登蓮邦之彼岸,親近彌陀,聞法修行,悟無生忍,證不退轉後,再來娑婆,廣度衆生,大作佛事,憑法忍力,得叁輪不可思議;意輪鑒機,身輪現通,口輪說法,則何愁退轉,又何慮艱難?

  “當知”是勉勵語,地獄衆生,雖受苦于今時,尚曾發菩提心于往劫,罪報受盡,憑昔日發菩提心的善根,又可轉世爲人,出家修行。何況今生爲人倫,又出家爲佛子,豈可不把握人身,立求菩提大願于今生?

  無始昏迷,往者既不可谏,而今覺悟,將來猶尚可追。然迷而未悟,固可哀憐,苟知而不行,尤爲痛惜。

  衆生自無始時來,一念不覺,無明障蔽,昏迷本性,積劫不悟,追悔莫及。今既得聞佛法,得出家修行,已覺悟佛性本具,自當作佛,不應再從迷積迷,而應該急起直追,立大願,發大心,向菩提覺道邁進,以免辜負己靈,圖報佛恩。

  衆生因無智慧力,迷而不覺。如楞嚴經說:“一切衆生,皆由不知常住真心,性淨明體,用諸妄想,此想不真,故受輪轉。”佛眼觀之:固然可哀可憐。今既聞佛法,得知生佛同體,凡聖無二,只因衆生一念迷倒,妄想爲患,自取沈淪,若不立大願、發大心,精進修行,謀斷妄想,求出叁界生死,自他兼濟,共成佛道,更加可惜,尤爲諸佛所悲痛。

  若懼地獄之苦,則精進自生,若念無常之速,則懈怠不起。又須以佛法爲鞭策,善友爲提攜,造次弗離,終身依賴,則無退失之慮矣。

  身爲佛子,自知有六道輪回,當深信因果報應,若畏懼地獄罪報苦楚,自應生起精進勇猛之心。上求佛道,下化衆生,自救救人,自利兼他。當知人命無常,四大苦空,五陰無我,所謂:人命無常呼吸間,一息不來便是隔世。當勤精進,慎勿懈怠。故言:“若念無常之速,則懈怠不起。”

  精進辦道,必需以佛法爲指南,爲依歸,爲鞭策,使自己趨向菩提,不致誤入歧途,彷徨無依,或一暴十寒。更要親近善知識,共同熏修,互相勸勉,使在菩提道上,獲得指示、鼓勵、與警惕。造次不應該離開叁寶,不要遠離善友,終身以叁寶及善友爲依賴,爲指歸,自然沒有退失菩提心的憂慮。

  勿言一念輕微,勿謂虛願無益,心真則事實,願廣則行深。虛空非大,心王爲大;金剛非堅,願力最堅。

  能一念發菩提心,已種下成佛的種子,當來必定成佛。故言:“勿言一念輕微。”

  若能立成佛的大願,自然衆生無邊誓願度,煩惱無盡誓願斷,法門無量誓願學,佛道無上誓願成,自他皆利。故言:“勿謂虛願無益。”

  若能除妄想,依真心,精進辦道,成佛當然必成事實。若立廣大願,行菩薩道,則二利必然究竟。故說:“心真則事實,願廣則行深。”

  “心王”,指菩提心言。菩提心是成佛真因,是衆善之王。虛空雖然廣大無涯,然與菩提心王比較,則“心王爲大”。因爲菩提心王,豎窮叁際,橫遍十方,于無量時空中,廣度衆生,廣集福慧,無有終止,無有邊際。故言:“虛空非大,心王爲大。”

  金剛能毀衆物,堅固無比,但仍然可以碎爲飾物。若立願堅固,則任何勢力,不可搖動,如昔日釋迦如來,于菩提樹下立願,若不成道,誓不起此座。結果戰勝魔軍,不爲所動。故言:“金剛非堅,願力最堅。”

  大衆誠能不棄我語,則菩提眷屬,從此聯姻,連社宗盟,自今締好。所願同生淨土,同見彌陀,同化衆生,同成正覺。則安知未來叁十二相,百福莊嚴,不從今日發心立願而始也。願與大衆共勉之,幸甚幸甚。

  以下是結勸流通。“大衆”指當時涅槃法會大衆,實則包括今後一切佛弟子。省庵大師言:若佛弟子,不嫌棄我苦口婆心勸練之語,能共立大願,同發大心,則我等彼此之間,便成爲菩提眷屬。

  “蓮社”是大衆聚集念佛的道場。大衆既發大心,立大願,誓歸安養,再來娑婆度衆生,彼此志同道合,共同念佛,成爲蓮邦之友好,則等如結成蓮宗同盟。

  願是事業成功的開始,一切力量的總彙,憑願力的策勵與支持,無事不成,無功不克。我等佛子,既同發願,誓歸安養,則必乘此願力,同生淨土,同見阿彌陀佛,同聞妙法,同證無生,同于十方化度衆生,同成無上菩提。然則安知未來成佛,圓滿叁十二相,百福莊嚴,非自今日發菩提心,立廣大願開始?今日發心立願是因,未來成佛叁十二相福慧莊嚴是果。正是以菩提因,感菩提果。

  “願與大衆共勉之”,是全文的總結。省庵大師最後結言,願與法會大衆,共同勸勉,互相策勵,努力修持,自他兼利,則何止我等佛子,有幸,即一切衆生,亦蒙其利而有幸。故重言:“幸甚!幸甚!”

  由于省庵大師此“勸發菩提心文”的啓發與勸導,我等既然已經知道,何爲菩提心?因何要發菩提心?以及得知發菩提心的好處,能令自他共出生死輪回,共種成佛之真因,共證無上菩提之極果。本人亦希望各位,從現在開始,同立廣大願,共發菩提心,同修菩提行,同念阿彌陀佛,共生西方淨土,同遊十方,分身塵刹,廣度衆生,滿菩提願;同于不久的將來,同證無上菩提,是則佛教幸甚!衆生幸甚!願與各位共勉之!

  

  

《勸發菩提心文講義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✿ 继续阅读 ▪ 觀世音菩薩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