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勸發菩提心文講義▪P1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與之,甯受終身瞎眼之苦。豈料此婆羅門子,取眼嗅之,嫌其臭穢,不可和藥,而擲棄于地。此難忍事,舍利弗終不能忍,而歎言:“衆生難度”。遂萌退志,以是因緣,塵劫墮在聲聞道中。

  此則故事,雖說是天人現身試之。實則,在此娑婆五濁惡世中修行,人事界的打擊,自然界的災害,無時無之,何況處處陷阱,在在誘惑,道心不堅,難免退失。因此,若想遠離魔障,精進辦道,求生淨土是爲上策。

  菩提心是成佛之因,必證菩提之果,故發菩提心,名爲下菩提種。農夫播種後,必需努力耕耘,去草施肥,始有收獲。學佛人既下菩提種,亦應繼續耕耘,以念佛之犁,去煩惱之草,如是自行化他,精勤不已,菩提道果,自可日益增長,甚至圓成佛果。

  “大願船”,指阿彌陀佛,因中發四十八願,成就國土,接引衆生,往生極樂,名之大願船。其中第十八大願:“設我得佛,十方衆生,至心信樂,欲生我國,乃至十念,若不生者,不取正覺。”是以念佛之人,等如乘搭彌陀如來普載衆生的大願船,進入彌陀如來大誓海中,同赴蓮池海會,決定往生淨土,疾證菩提。因此,求生淨土,是發菩提心的第九種因緣。

  (10)令正法久住

  雲何令正法久住?謂我世尊,無量劫來,爲我等故,修菩提道。難行能行,難忍能忍,因圓果滿,遂致成佛。

  “正法”,指娑婆教主,釋尊所說之法。正法久住,何止有益世道人心,且爲人天眼目,黑夜明燈,苦海慈航。無論爲報佛恩,爲求解脫,爲度衆生,皆應設法令如來正法久住于世。然唯一能令正法久住的方法,該是發菩提心,弘揚佛法,續佛慧命。是以令正法久住,亦是發菩提的因緣。

  釋尊未成佛前,與我等衆生無異,因接受善知識的啓示,發菩提心,修菩薩行,無量劫來,在生死中,爲救度我等衆生,不知付出多少代價,作過無邊犧牲,難行能行,難忍能忍,不辭辛勞,甚至代衆生受無量苦,直至因行己圓,果覺已滿,福慧具足,遂致成佛,可見佛道成功不易。

  既成佛已,化緣周訖,入于涅槃;正法像法,皆已滅盡,僅存末法,有教無人。

  釋尊既成佛已,無量劫來,頻繁往返于十方六道生死中,說法利生,救度有情。由于娑婆世界,苦惱衆生,得度機緣成熟,故于娑婆世界,示現八相成道。四十九年,轉正*輪,說大說小,說頓說漸,直至化緣已畢,即示現入滅。

  佛滅度後,正法住世,可分爲叁時。謂:正法時,像法時,末法時。佛雖已離開人間,但法儀未改,佛弟子出家修行,嚴持禁戒,精進辦道,有教有行,有修有證,謂之正法。佛弟子雖有教有行,似佛在世,但有修行,而無證果者,名爲像法。像法轉微,唯有其教,既無修行,亦無證果之人,名爲末法。故法華玄贊言:“若佛正法,教行證叁,皆具足有。若佛像法,唯有教行,無證果者。若佛末法,唯有教在,行證並無。”至于叁時年限,諸經各說不同,總有四種:

  一、大悲經與雜阿含經說:正法千年,像法千年,末法一萬年。

  二、大乘叁聖忏悔經說:正法像法各五百年。

  叁、悲華經說:正法千年,像法五百年。

  四、大集月藏經,賢劫經,摩耶經說:正法五百年,像法一千年,末法一萬年。

  古德多依後說:正法五百年,像法一千年,末法一萬年。省庵大師生于清朝,正法像法,皆已滅盡,僅存末法,雖然佛教仍然流傳世間,然已無信解修證之人,故言:“有教無人”

  邪正不分,是非莫辨,競爭人我,盡逐利名,舉目滔滔,天下皆是。不知佛是何人,法是何義.僧是何名,衰殘至此,殆不忍言,每一思及,不覺淚下。

  末法時代,邪師說法,如恒河沙,往往令人邪正不分,是非莫辦,一般佛弟不守戒律,不習教典,不尚真修,不求解脫。只知人我是非,醉心名聞利養,身雖出家,心不入道,加以邪魔外道,惡意破壞,及在家信徒,名利野心,何止四衆弟子,競爭人我,盡逐名利不已,即使非佛弟子,亦豎立佛教的旗幟,披上佛教的袈裟,夫婦現身,胡說邪行,從中取利。致使販賣如來之聲四起,爭名奪利之人,舉目皆然;佛教蒙汙,僧格無存。

  本來,佛是大覺聖者,人天導師,非一般提倡邪說之流;法是宇宙真理,人生正軌,解脫指南,非一般邪說邪行;僧是住持正法,弘通正法的佛教團體,非追逐名利的個別出家人。可惜時至今日,身爲佛弟子,竟然不知,“佛是何人,法是何義,僧是何名”,致使曾經寫下輝煌曆史,顯赫一時的佛教,衰落殘敗至此,實不忍言!有心者能不傷心垂淚,悲痛不已?

  我爲佛子,不能報恩,內無益于己,外無益于人,生無益于時,死無益于後,天雖高,不能覆我,地雖厚,不能載我,極重罪人,非我而誰。

  以下是說明應該發菩提心的原因。初句“我”字,非獨指省庵大師一人,而是代表所有出家佛弟子。華嚴經言:“假使頂戴塵沙劫,身爲床座遍叁千,若不說法度衆生,畢竟無能報佛恩。”是以省庵大師說:我等既然出家爲佛弟子,誠應勤修佛學,勤弘佛法,內則以戒定慧饒益自己的身心,外則以六度四攝種種法門,利益衆生,或可以報答佛恩于萬一。今既內不能真修實證,外不能說法利生,何止不能報佛恩,而且“內無益于己,外無益于人”,生時既無益于時世,死後無利于後人,實在罪大惡極,爲天地所不容。

  由是痛不可忍,計無所出,頓忘鄙陋,忽發大心,雖不能挽回末運于此時,決當圖護持正法于來世。

  由于身爲佛子,未能弘揚佛法,圖報佛恩,致使正法衰微,危機四伏,能不痛心疾首,悲教悲人,而思有以挽救?可惜彷徨無計。故省庵大師言“由是痛不可忍,計無所出。”然正當無計可施之時,突然靈機一觸,頓然忘卻自己的鄙陋,忽然發起廣大道心,上求下化,弘法利生,雖然際此末法時代,或不能挽回末法頹運于此時今日,但深信如果所有佛弟子,都能夠發廣大道心,弘揚佛法,決當可以圖謀護持如來正法于末世。

  是故偕諸善友,同到道場,述爲忏摩,建茲法會,發四十八之大願,願願度生,期百千劫之深心,心心作佛,從于今日,盡未來際。

  因爲圖護正法久住于末世的緣故,所以省庵大師,偕同諸善友,共同來到阿育王寺,佛舍利的道場,啓建涅槃大法會,禮忏修法。

  當時,省庵大師在主持涅槃法會時,並仿效極樂世界阿彌陀佛,發四十八大願,每一願皆以廣度衆生,同登覺岸爲宗旨。心心念念,不離將來成佛的願望。但佛道遙遠,非一生可能完成,是以希望于百千萬億劫中,行菩提道時,皆具足堅固深心,誓不退失菩提心;心心念念,唯佛道是尚,從今日開始,直至無限時間的將來,若不成佛誓不休。

  畢此一形,誓歸安養;既登九品,回入娑婆。

  雖然,願度衆生,願成佛道,但娑婆國土,環境惡劣,魔障重重,誠恐不易。因此,願畢此一生,盡其形壽之後,誓必求歸安養,投生九品蓮中。極樂世界,七寶池中,蓮華共分九品,即上中下品中,各分上中下叁品。十方世界衆生,發心念佛時,極樂世界七寶池中,即生蓮蕊,並標念佛人姓名。自後,隨其念佛的勤怠,而分榮枯。及其報盡命終,隨其生前功行之勝劣,而分上中下品的等級。感應冥符,勝劣分明,絲毫不亂。

  往生衆生,皆以蓮花爲父母,由品位之高下,以定其出胎時間的長短。上品上生者,于彈指間,往生極樂,立即華開,見佛聞法,悟無生忍,蒙佛授記。得授記已,便可乘願再來娑婆,大作佛事,以及遊曆十方,分身塵刹,廣度衆生。即使下品下生,但安養于蓮華聖胎中,遠離惡緣,常得聞法,長養善根,終必華開見佛,悟無生忍,再來娑婆,弘法利生。

  俾得佛日重輝,法門再闡,僧海澄清于此界,人民被化東方,劫運爲之更延,正法得以久住。

  “佛日”指佛寶,由于佛的智慧照耀真理世間,佛的慈悲撫慰有情世間,故佛出世,如麗日中天,孕育萬物。因言佛日。“法門”指法寶,佛所說各種大小乘法寶,能出離生死,入解脫之門,因言法門。“僧海”指僧寶,僧衆多如海水,而僧衆持戒清淨,猶如海水的澄清,因言僧海。可惜末法時代,去佛遙遠,曾光輝燦爛的佛日,竟然失卻昔日的光輝;能令群衆出生死苦,證涅槃樂的法門,竟因人不弘傳而閉塞不通;曾領導衆生趨向真理,走向光明的清淨僧衆,竟破梵行,渾濁不清。今我等佛子,既誓歸安養,見佛聞法,道業成就,則乘願再來娑婆,弘揚佛法,廣度衆生,自可使“佛日重輝,法門再闡,僧海澄清于此界。”

  “東方”指印度之東,即是中國。或東方對西方言,西方是極樂世界,東方指婆婆世界,“劫運”指正法的劫運,正法被魔所侵,隱而不顯,不能住世饒益衆生,謂之劫運。今因我等佛子,發菩提心,乘願再來,使佛寶光輝重照世間,令此東方婆婆世界的衆生,被佛法薰陶,受佛教化,由信而解,因解而修而證,如佛正法住世時,有修有證。則正法劫運不止于千年,而得以更延至萬年或萬萬年,以達到令正法久住之目的。

  此則區區真實苦心,是爲發菩提心第十因緣也。

  是總結令正法久住而發心的理由。區區真實苦心,是省庵大師自稱爲教化衆生,爲令正法久住,更爲速成道業,而發願往生西方,又發願乘願再來娑婆,不但用心良苦,且是真實而又懇切至誠之心,此懇切至誠真實爲令正法久住之心,是爲發菩提心的第十種因緣。

  叁、結論--流通分

  (一)反躬自省

  如是十緣備識,八法周知,則趣向有門,開發有地。

  “如是”是承上,“十緣備識,八法周知”是總結。十緣指前十種發菩提心的因緣;八法指邪、正、真、僞、大、小、偏、圓等八種差別心。能具備認識發菩提心的十種因緣,以及周知邪、正、真、僞、大、小、偏、圓等八種差別心相,則今後自知趣向真、正、圓、大的法門,開發菩提的心地。

  相與得此人身,居于華廈,六根無恙,四大輕安,具有信心,幸無魔障,況今我等又得出家,又受具戒,又遇道場,又聞佛法,又…

《勸發菩提心文講義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觀世音菩薩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