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劝发菩提心文讲义

  劝发菩提心文讲义

  文珠法师讲述

  甲、讲经因缘

  乙、解释名题

  丙、作者简介

  丁、别解文义~一、绪论—序分

  丁、别解文义~二、正论—正宗分

  丁、别解文义~三、结论-流通分

  甲、讲经因缘

  发起讲解此“劝发菩提心文”的因缘,远在一九九一年一月,当时本人在主理祖庭重建落成,返美经港,应大屿山宝莲寺的邀请,主持佛学讲座时,仇净芬居士,即请本人下次来港,一定要到净基佛学会讲经。后来,钟太在长途电话中告诉我,仇居士想请我讲发菩提心文。但在藏经中,有关于发菩提心文的经论很多。例如:佛说出生菩提心经,佛说发菩提心破诸魔经,文殊师利问菩提心经,龙树菩萨造的菩提心离相论,天亲菩萨造的发菩提心经论,莲花戒菩萨造的广释菩提心论。还有圣者文殊师利发菩提心文,省庵大师的劝发菩提心文,以及西藏宗喀巴大师写的,法尊法师译的修菩提心七义。当然藏经中有关菩提心的经论,还有很多,不胜枚举。其中简洁明了,动人心弦的作品,该是省庵大师的“劝发菩提心文”。而阐述发菩提心,修二利行,内容最丰富的,该是天亲菩萨造的“发菩提心经论”。此经论有上下二卷,共十二品,非短时间,可以讲完。

  今年初,仇居士托朋友将省庵大师所作的“劝发菩提心文”,及两本讲义,送到美西佛教会,始知仇居士要请我讲的,是省庵大师所写的“劝发菩提心文”。因此,即以上述有关菩提心的经论,作为参考,写成这篇讲义,为大众讲解,并刊印流通。

  乙、解释名题

  无论任何经论,或世间书籍,皆各有其名题,今天要讲的,虽非经非论,谨是祖师的论文,当然,亦有其名题。本论文的名题,是“劝发菩提心文”。在此六个字中,前五字是本文的别名,文之一字,属于通名。如云栖大师写的戒杀放生文,龙舒大士写的净土发愿文等。现在,先解释本文的别名。别名中劝字,是劝导,劝化,劝勉,属于教。发是启发,激发,及发起,属于机。菩提心三字,是本文的主题,亦是本文所说的中心思想。无论是教,是机,皆以菩提心为中心,为目标。但何谓菩提?何谓发菩提心?因何要发菩提心?我认为在解释本文之前,应该有详细解释的必要。

  一、何谓菩提

  梵语菩提,中国唐朝以前的旧译时代,译名“道”。唐朝以后,新译名“觉”。大智度论说:“菩提,名诸佛道。”大乘义章言:“菩提胡语,以翻名道。”安乐集亦言:“菩提者,乃是无上佛道之名也。”但唯识述记则言:“梵语菩提,此翻为觉。”本人认为:菩提即是觉道,亦即是诸佛所证正觉之道。在能证方面说:是觉,在所证方面说:是道。

  但此道,非普通世间之道,非二乘人所证出世间小乘之道,亦非大乘菩萨所修的菩萨道,而是诸佛所证无上菩提的佛道。此中言觉,非世间一般人的知觉,或错觉,非外道的邪觉,非二乘的偏觉,非菩萨未圆满的正觉,而是诸佛智德圆满,究竟觉悟的无上正等正觉。

  因为一般人的知觉,是妄非真;外道的觉,是邪非正;二乘的觉,是偏非中;菩萨的觉,虽正未圆;皆非究竟。唯佛与佛,以始觉智,证本觉理,智极理圆,并基于平等之理,本乎平等之心,教化众生,平等拔苦与乐,故言正等;佛自觉己圆,又能觉他,二利究竟,觉行圆满,十界众生,无过其上者,因言:无上正等正觉。此无上正等正觉之道,就是本文所讲的菩提。

  但若据众生本具的理性而说,可分为真性菩提,实智菩提,及方便菩提三种:

  一、真性菩提:即是众生本具的真如自性,在有情言,名之为佛性;在无情言,名之为法性。无论佛性或法性,俱皆真实而且常住。众生虽然迷此佛性,流转三界六道生死,变成为苦恼的众生,但此性不灭,不减;诸佛虽然悟此佛性,了生死,出三界,证菩提,成为正觉的佛陀,但此性亦不生,不增。至于法性,则亘古今而不变,历万劫而常新,如水之湿性,火的暖性,地的坚性,风的动性,以及宇宙万物的个别的特性。物之相虽生灭无常,物之性则永恒不变。此不变而能随缘,虽随缘而又不变的真性,原是生佛体同,圣凡无二,物我一如,既无去来,亦无生灭,因名之为如如理,亦即是众生的本觉理体,因此,被名真性菩提。因为此真性的法身理体,周遍法界故,是以理为道。

  二、实智菩提:实智,即是真实的智慧。此真实的智慧,是依据众生本具的理性而起的始觉智,还照众生本具的本觉理,理智一如,不假修成;而且能够如实了知本觉理体,能灭妄归真,能转识成智,因此,被名为实智菩提。即是诸佛所证的根本智,以其智光能够圆照法界而无遗,故是以智慧为道。

  三、方便菩提:方便,指权巧方便,佛以实智证理,以权智鉴机,随顺众生种种根性,而施设种种方便,应以何身得度,即现何身而为说法。权巧启发,众生内在的智慧,令众生去妄存真,共证理性菩提,因此,被名为方便菩提。即是依根本智,所起的后得智,以其妙用无边,故以对机施教为道。

  若据诸佛证德言:菩提有法身菩提,有报身菩提,及应身菩提。法身菩提,即是如来藏性。此如来藏性清净本然,周遍法界,无所不在,无处不遍,如水之在地,如电之在空,万物共品,诸佛共证。报身菩提:是十地位满的菩萨,果证真常,灵明觉照,恒于不生不灭,常乐我净的涅乐境界中,自我享乐。应身菩提:是诸佛菩萨,随顺众生的机情所示现的应身。若然众生机情成熟,佛即示现八相成道。如释尊降生于释氏王宫,去伽耶城不远之处,坐菩提树下,于金刚座上,证得无上菩提,转*轮,教化众生,利益有情,即是应身菩提。

  若据菩萨修证的过程而言:有五种菩提:

  一发心菩提:是指十信位的菩萨,能够真发菩提心,得不退转言。

  二伏心菩提:指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三贤位的菩萨,能够调伏心中烦恼,进修诸波罗蜜言。

  三明心菩提:进入初地或以上的菩萨,能观照诸法实相理,心地明了,因名明心菩提。

  四出到菩提:八地以上菩萨,修诸般若,断惑证真,心不执著,而出离三界生死,到达涅槃彼岸,名出到菩提。

  五无上菩提;等觉菩萨,断尽最后一品无明,降诸魔障,证无上道,名无上菩提。

  今本文所讲的菩提,是真性菩提,是法身菩提,亦是无上菩提。

  二、何谓菩提心?

  大智度论说:“菩萨初发心,缘无上道,我当作佛,名菩提心。”大日经疏言:“菩提心,名为一向志求一切智慧。”可知菩提心,即是追求佛道之心,亦即是正觉之心。如果有人以正觉之心,勤求佛所证之道,自利兼他,终必成佛;因此,菩提心是成佛的真因,亦是广修智慧,积聚功德的原动力。十方诸佛,皆因菩提心而积集诸功德,亦因菩提心而成佛。

  华严经中弥勒菩萨曾经盛赞菩提心的功德,如华严经言:“菩提心者,犹如种子,能生一切诸佛法故;菩提心者,犹如良田,能生长众生白净法故;菩提心者,犹如大地,能持一切诸世间故;菩提心者,犹如净水,能洗一切烦恼故,……菩提心者,犹如慈父,训导一切菩萨故;菩提心者,犹如慈母,生长一切诸菩萨故;菩提心者,犹如乳母,养育一切菩萨故;菩提心者,犹如善友,成益一切菩萨故,…菩提心者,犹如勇将幢,能伏一切诸魔军故;菩提心者,犹如利锯,能截一切无明树故;菩提心者,犹如利斧,能伐一切诸苦树故,…菩提心者,如善知识,能解一切生死缚故;菩提心者,如好珍财,能除一切贫穷事故;菩提心者,如大导师,善知菩萨出要道故;菩提心者,犹如伏藏,出功德无匮乏故;菩提心者,犹如涌泉,生智慧水无穷尽故;菩心者,如阿伽陀药,能令无病永安隐故;菩提心者,如除毒药,悉能消歇贪爱毒故,…。”最后弥勒菩萨告诉善财童子:“善男子,菩提心者,成就如是无量功德,举要言之,应知悉与一切佛法功德等。何以故?因菩提心,出生一切诸菩萨行,三世如来,从菩提心而得生故。”

  所以,在菩萨道上,菩提心等如父母,等如导师,良友,善知识,能给予一切菩萨的训导,抚养,指示,与协助。又等如坚利的武器,能令菩萨降伏魔军,杀烦恼贼。又等如伏藏,等如涌泉,令诸菩萨,成就功德法财,出生无量智慧, 又等如良药,令诸菩萨,治疗身心重病,解除无明恶毒,最后能出生三世诸佛。可见菩提心的功德,实在不可思议,对于修学大乘佛法的人,非常重要。

  三、何谓发菩提心

  发菩提心,即是建立趣向佛果菩提的意志,发起追求无上菩提的心愿。虽然,真性菩提,人皆本具,但凡夫迷而不觉,若然值遇佛法,或闻善知识开导,藉此增上胜缘,发明本具的真性,知道生佛平等。既痛恨自己无始时来,从迷积迷,不觉不知,枉受轮回;又怜悯众生,不识常住真心,用诸妄想,沉溺生死,受无量苦。于是发起大悲心,誓必上求佛道以自利,下化众生以利他;使自己与众生,共出苦海,同证佛道,就是发菩提心。否则,即使是自己喜欢修学佛法,但不喜欢利他,于利他心,不能发起,于大乘法,不能修持,要求佛道,亦不可得。因为,自己喜欢修学佛法,仅是自利之心,非菩提心;若但利他,不求佛道,亦仅是大悲心,非菩提心。必须自利兼他,且志在成佛。发愿我与众生,皆共成佛道,以所修的一切善根功德,回向众生及佛道,方名发菩提心。

  菩萨持地经言:“菩萨发心,而作是言:我当求无上菩提,安立一切众生,令究竟无余涅槃,及如来智。如是发心,求菩提道。”又菩提心观释言:“当于自心,如实观己,然后发起方便,观于众生。知诸众生,于自觉性,不如实知,起于疑妄,颠倒执著,受于种种轮回大苦,我由是故,起大悲心,令诸众生,于自心法,如实证觉,是即名为菩提心。”读此可知,发菩提心,即发起自觉觉他之心,亦是立志希望,自己与众生,同出轮回,共证佛道之心。甚至为求佛道,为饶益众生,而牺牲自己的一切安乐,勤修六度,实行四摄,才是真…

《劝发菩提心文讲义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观世音菩萨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