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劝发菩提心文讲义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后,实践急行,方达目的。然行无愿力支持,一旦逆境当前,必生退心。当知世间任何事业的建树,皆应当先发心愿,坚立意志,方抵于成。何况佛道遥远,魔障重重?是以发心,进修佛道,当先立愿。如释尊因中修行,立四弘誓愿,药师如来立十二大愿,阿弥陀佛立四十八额,普贤菩萨立十大行愿。结果,终证佛道,广度众生,成熟有情。因此,发菩提心,行菩提道,首要急务,该是立愿,故说:“修行急务,立愿居先。”

  “愿立,则众生可度,心发,则佛道可成”。发菩提心,勤求佛道的人,立愿当然志在广度众生,是以四弘誓愿中,第一誓愿,就是:“众生无边誓愿度。”为度众生,所以要断烦恼,要学法门,要成佛道。如金刚经言:“若卵生,若胎生,若湿生,若化生,若有色,若无色,若有想,若无想,若非有想、非无想,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。”然则,三界众生尽度矣。故说言:“愿立,则众生可度。”“心发”之心字,指菩提心。此菩提心,是众生本具的正因佛性。无始时来,埋没于烦恼丛薮中,无由显发,今遇善知识劝导,发明本具正因佛性。正因理心性既发,则了因慧心,及缘因善心,自可相继而发。然则,凭借缘因,善心,所积集的一切功德,断惑证真,发明心地,使了因佛性显,成就般若智,了达真如实相理,令正因佛性出缠,法身理体得以显现,圆满佛果功德,自可成就正等正觉。故言:“心发,则佛道堪成。”

  苟不发广大心,立坚固愿,则纵经尘劫,依然还在轮回,虽有修行,总是徒劳辛苦。

  此是反显示发心立愿为修行根本。广大心,简非二乘人所发自利之心。因为二乘圣人,虽发心持戒修行,断惑证真,愿出三界狱,愿度生死海,但其目的,仅求自利,发心不广,不得名为广大心。

  此广大心,即是发菩提心。上求佛道,下化众生,自己志愿成佛,亦希望法界有情, 同出苦海,共证菩提;而实行六度法,平等救济一切众生,方名广大心。

  愿曰坚固,即坚定不移,不摇动,不退屈的意志。修行人在菩提路上进行,无论遭遇任何逆境,任何阻力,任何打击,或付出任何代价,任何牺牲,亦应该坚持初心,不生退意。如经言:“假使热铁顶上旋,终不退失菩提心”。如是坚决进修,精进办道,广度众生,于利他行为中,完成自利功德。求离二死,永断无明,福慧具足,自可成佛。否则,发心不广,立愿不坚,纵经尘点劫数,长时间修行,亦难脱离生死苦海,仍在六道轮回受苦,虽有修行,结果,徒劳无功。

  楞严经言:“诸修行人,不能得成无上菩提,乃至别成声闻缘觉,诸天魔王,及魔眷属,皆由不知,二种根本,错乱修习,犹如煮沙,欲成嘉馔,纵经尘劫,终不能得。”二种根本,指真本及妄本。妄本,是依识心妄想心而修行。真本,是依菩提心,真实心而修。是以发菩提心,立坚固愿,是修行的根本。否则:“苟不发广大心,立坚固愿,则纵经尘劫,依然还在轮回,虽有修行,总是徒劳辛苦。”

  故华严言:忘失菩提心,修诸善法,是名魔业。

  此引经典作证,支持其言论。华严经,是佛初成道,于三七日中,为大机众生,所转的无上*轮;说心佛众生,三无差别之理。显事事无碍,事理圆融的境界。其中有段经文说:“忘失菩提心,修诸善法,是名魔业。”诸善法,包活世出世间的善法。世间善法,是五戒、十善,以及一切有益世道人心的道德行为。出世间的善法,是指佛所说的四谛,十二因缘,三十七道品,以及六度,四摄,四无量心等法门。若不发菩提心,立志成佛,或已发菩提心后,因隔阴之迷,或因逆缘退心,即使仍然进修善法,亦将变成魔业。如欲界魔王,亦修十善业,及修世间禅定,因不发菩提心,但求自利,故报为魔王。即使修习四谛、十二因缘、及三十七道品的佛弟子,因忘失菩提心,但求自利,亦很容易为魔所转。如楞严经五十重魔的境界,皆是修行人的障道因缘,故言:“忘失菩提心,修诸善法,是名魔业。”

  忘失尚尔,况未发乎?故如欲学如来乘,必先具发菩萨愿,不可缓也。

  曾经发菩提心,后因逆境忘失,修诸善法,尚且成为魔业。何况根本未曾发菩提心?不曾立志成佛?更容易为魔所摄,沦为魔鬼眷属。“故知学如来乘,必先具发菩萨愿,不可缓也。”

  如来乘,是指一佛乘。佛说法教化众生,可分五乘:一人天乘:说五戒、十善之法。二声闻乘:说四谛法。三缘觉乘:说十二因缘法。四菩萨乘:说六度、四摄、诸波罗密法。五最上乘,即一佛乘,亦即是如来乘,说佛性本具,人人皆可作佛。然欲学如来乘,得证佛果,成就无上道,当先发菩提心,立四弘愿,培养纯正的心智,实践菩萨道,修六度万行,所谓:“上求下化,悲智双运”。对于菩萨的心愿,不可或缺,更不可以懈怠缓慢,应即发心,急速起行。

  (二)别明八相为发心标准

  然心愿差别,其相乃多.若不指陈,如何趋向?今为大众略而言之.相有其八。所谓邪、正、真、伪,大、小、偏、圆,是也。

  然字,是承上起下之词。前言:“发心为首”,“立愿居先”,但末言明发何心,立何愿?因为众生心愿的行相差别多,其损益利害亦殊,若不明辨当愿当立,或发邪心,立邪愿,将误入歧途,未获其利,先受其害。因此,省祖特别提出忠告:“然心愿差别,其相乃多,若不指陈,如何趋向?”意思是:于众生众多心愿差别的行相中,若无善知识指出邪正,真伪的分野,以及大小、偏圆的利蔽,将如何能去邪趋正,止伪从真?又如何得知所发之心,所立之愿,是大是小,是偏是圆?今祖师特别提出,众生心愿的行相,可分为八种。故言:“今为大众略而言之,相有其八。所谓:“邪正、真伪、大小、偏圆是也。”

  云何名为邪、正、真、伪、大、小、偏、圆耶?

  在众生心愿差别的行相中,有邪正、真伪、大小、偏圆八相的分别。而此八相,可归纳为四对,邪正一对、真伪一对、大小一对、偏圆一对。前两对是为世间凡夫说,为凡夫修行者,开智慧眼,免邪正不分,真伪莫辨,而盲从邪教,伪修瞎炼,误己误人。后两对是为出世间圣者说:出世圣人,不明圆理,偏于事行,祖师特别提出大小、偏圆之教,鼓励二乘,及别教菩萨,回小向大,舍权入实,趋向佛道。“云何”二字,是征起,“邪正、真伪、大小、偏圆”是总标心愿八相。以下各别分释:

  世有行人,一向修行,不究自心,但知外务,或求利养,或好名闻,或贪现世欲乐,或望未来果报,如是发心,名之为邪。既不求利养名闻,又不贪欲乐果报,唯为生死,为菩提,如是发心,名之为正。

  此是说明心愿八相中邪正之一对。末法时代,众生福属障重,虽发心修行,但不能息心达本源,内证真心,反而舍本逐末,妄用识心,分别向外务求,或求利养,或求名闻,或贪世间五欲物质享受,或但求自利,希望获得来世福乐的果报。如是发心,如是立愿,皆名为邪。特别是世间,种种旁门左道的邪教,往往假托佛教的观音菩萨,或弥勒大圣之名,引诱徒众,蛊惑无知。甚至有人自称活佛,伪说一生解脱,何止贪求名闻利益,五欲享受,简直欺诳世人,误害无知,使人丧失正道,堕落魔眷,诚应口诛笔伐。可惜一般愚夫愚妇,受其迷惑,奉献财色,还要发毒誓,守秘密,不许告人,实在邪得可以。若然正法,自然可以公开宣傅,堂堂皇皇,击法鼓,树法雨,那有恐怕人知之理?凡秘密进行,不能公开,或自称活佛,或说一生解脱的人,皆名之为邪。

  反之“既不求名闻利养,又不贪欲乐果报,唯为生死,为菩提,如是发心,名之为正。”因为一个真正发心,上求佛道,下化众生的菩萨,自然不贪求世间名闻利养,以及一切五欲尘劳的享受,更不希望人天果报。为的是了生死,证菩提,自利利他,是以止息妄想扳缘,向内寻求真心,开佛知见。内则明心见性,外则悲愍世人,唯一的心愿,是为了生死,为证菩提。

  古德说:“此心未明,如丧考毗,此心既明,更如丧考毗。”意谓学佛修行,未能明心见性,长期流浪生死,受无量苦,内心苦恼,固然犹如丧失父母一般的悲哀。然一旦明心见性,心中更倍觉凄苦,因为明心见性,知道自己原本是佛,本具佛性,与十方如来,无二无别;但因妄念,受生死苦,今虽觉悟,然悟道容易断惑难,生死未了,宁不可悲?若能心心念念,为求了生死,证菩提,发愿我与众生,共出生死轮回,法界有情,同证无上菩提,如是发心,如是立愿,方名之为正。

  念念上求佛道,心心下化众生,闻佛道长远,不生退怯。观众生难度,不生厌倦。如登万仞之山,必穷其顶,如上九层之塔,必造其颠,如是发心,名之为真。有罪不忏,有过不除,内浊外清,始勤终怠,虽有好心,多为名利之所夹杂,虽有善法,复为罪业之所染污,如是发心,名之为伪。

  此明众生心愿差别八相中,真伪的一对。初句是自利,次句明利他。发心学佛,第一要务,是上求佛道,第一任务,是下化众生。对此要务,对此任务,必须念念相续,无有间断,心心念念,无有疲倦。虽闻佛道长远,在时间言:要经无量劫,勤苦修学;在空间言:要遍十方,利益众生,成熟有情。虽然众生刚强,难调难伏,但并不因众生难度,而生厌倦之心,或生退怯之想。如宝积经说:常精进菩萨,曾为救度一众生,经无量劫,随逐不舍,然此一众生,犹不受化,常精进菩萨,仍无一念弃舍之心。故言:“闻佛道长远,不生退怯,观众生难度,不生厌倦。”

  “如登万仞之山”等四句,是用譬喻显示菩萨度众生,求菩提,必须本著无畏的精神,不畏佛道遥远,不畏众生难度,不畏生死苦恼,而恒住生死,以种种方便,教导众生,不舍任何恶劣众生。难度而能度,难行而能行,如登万仞之山,必须以无比的勇气与毅力向上扳,力求前进,不生退屈,务求到达终点之顶为止。又如上九层高之塔,一定要到达最高的一层,以便俯览四野全景…

《劝发菩提心文讲义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观世音菩萨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