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劝发菩提心文讲义▪P4

  ..续本文上一页,所谓:“欲穷千里目,更上一层楼。”能如是发心,自度度人,不畏难,不退缩,方名之为真正的发心。

  “有罪不忏”以下,是明心愿虚伪的行相。有心作恶,名之为罪,无心之失,名之为过。人非圣贤,谁熟无过,凡有罪过,理应忏悔,若然有罪不肯忏悔,有过不肯除灭,反而覆藏己过,隐慝其罪,外表好像清净无染,戒定慧似乎具足。实则内心充满贪嗔痴等烦恼,浑浊自性,懈怠放逸,虚度时光,一曝十寒,始勤终弃。所谓:“三分钟热度”。这种矫情造作,“内浊外清,始勤终怠”之人,虽有好心,行诸好事,例如:参加济贫运动,慈善筹款,社会公益等事,亦非纯正出于慈悲,而多是夹杂著贪名好利之心而为之。甚或为了沽名钓誉,以求显贵。“善法”指五戒、十善之法,或出家人修习四禅八定等善法。但因贪嗔未除,愚痴所误,戒行不净,造诸恶业。加以过去所作罪业,不肯忏除,致使所修善法,为罪业所污染,成为有漏种子,不能完成清净无漏功德。如是发心,谄曲不真,名之为伪。

  众生界尽,我愿方尽;菩提道成,我愿方成。如是发心,名之为大。观三界如牢狱,视生死如怨家,但期自度,不欲度人,如是发心,名之为小。

  此是众生心愿差别八相中,大小的一对。学佛的人,必须具有广大胸襟,伟大抱负,学佛的大悲心,学菩萨的大愿行。如地藏菩萨:“众生度尽,方证菩提”。又如阿难尊者:“如一众生未成佛,终不于此取泥洹”。不管亲疏,不分种族,不问贵贱,无论难易,一律平等教化,此界他方,人间天上,地狱鬼畜,皆平等拔苦与乐,如是三界九有,四生五类,众生度尽,我愿方尽。“众生无尽,我愿无穷”。能如是发广大之心,行菩萨之道,饶益众生,方可名之为大。

  反之,若然“观三界如牢狱,视生死如怨家”,但求自利,不肯度人,便是小乘的行为。三界是欲界、色界、无色界:

  欲界众生,五趣杂居,有男女,有性欲,有善恶,有好丑之分,有贪嗔痴之念,未离色欲及贪欲,因名欲界。

  色界,指欲界六天以上的四禅天,初禅有梵众,梵辅,大梵三天。二禅有少光,无量光,光音等三天。三禅有少净,无量净,遍净三天。四禅有无云,福生、广果三天。广果天外,有无想天,无烦天,无热天,善现天,善见天,色究竟天等五不还天。无想天外道所居,五不还天,是三果圣人所居。以上十八天无欲念但有形色,因名色界。

  无色界,指空无边处,识无边处,无所有处,非想非非想处。此四天不但无欲念,且无形色,唯余识心,故名无色界。

  三界,是六道众生聚居之处,由于惑、业、苦,循环不已,故生死轮回不息,无法出离,犹如牢狱。众生于三界牢狱中,此死彼生,彼死此生,生生死死,无有了期,如冤家之牵缠,无时或已。二乘圣人“观三界如牢狱,视生死如冤家。”急于自度,无暇度人,但求自利,不能兼他,由于精勤修道,一旦断烦恼,了生死,出三界,不肯再来三界,广度众生,故言:“但期自度,不欲度人”。如是发自利之心,不能广度众生,因名之为小乘。

  若于心外见有众生,及以佛道,愿度愿成,功勋不忘,知见不泯,如是发心,名之为偏。若知自性是众生,故愿度脱,自性是佛道,故愿成就。不见一法,离心别有,以虚空之心,发虚空之愿,行虚空之行,证虚空之果,亦无虚空之相可得,如是发心,名之为圆。

  此说众生心愿八相中,偏圆之一对。偏是偏于空有二边,不能居中。二乘执空,未能从空出假,入俗利生是偏于空:权乘菩萨执有,虽能发心,念念上求佛道,心心下化众生,不畏生死,不舍众生,但因不知万法唯心,心外无法,见有佛道可成,见有众生可度,见有能修之我,所修之法,执众生是我所度,佛道是我所成。谓之“愿度愿成 是偏于有”。“功勋不忘,知见不泯”,即是著相度生,不能无住生心,离相布施,如是发心,偏于有不能会归于中,名之为偏。

  若能深达实相,知自性即众生的自性,亦即心佛众生,三无差别的佛性。此性迷时为众生,悟时即佛道。佛与众生,其性无二无别。是以众生,是自性中的众生;佛道,是自性中的佛道。虽愿度生,非离自性,另有众生可度,故言:“自性众生誓愿度”。虽愿成佛,非离自性,另有佛道可成,故言:“自性佛道誓愿成”。度生成佛,非离自性,别有一法可得。故言:“不见一法,离心别有。”

  “以虚空之心”以下,是以虚空广大之义,以形容菩萨的心、愿、行、果、皆广大周遍。即依虚空如是广大之心,发如是广大之愿,修如是广大之行,证如是广大之果。

  广大的心,是发成佛之心。如经言:“我今发心,不为自求,人天福报,声闻缘觉,乃至权乘,诸位菩萨,唯依最上乘,发菩提心,能与法界众生,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”

  广大的愿,是“众生无边誓愿度”。度尽十方三世,佛刹极微尘数众生。

  广大的行,是广修六度,四摄,四无量心等法门,即是“法门无量誓愿学”。

  证广大之果,是“佛道无上誓愿成”。虚空非有,行愿非空,即无修而修,无证而证。虽修虽证,犹如虚空,无相可得,即修而无修,证而无证。无修而修,无证而证,是离相生心,无相布施。如金刚经说:“菩萨应离一切相,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,不应住色生心,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,应生无所住心。”故言:“以虚空之心,发虚空之愿,行虚空之行,证虚空之果。”修而无修,证而无证,是圆满菩提,归无所得。如金刚经言:“实无有法,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”故言:“亦无虚空之相可得”。如是发心,不著于有,不执于空,空有不二,事理圆融,可名之为圆教。

  知此八种差别,则知审察,知审察,则知去取,知去取,则可发心。

  此八种,是指前所辨心愿八相,邪正,真伪,大小,偏圆等四对。修行人能辨别了知,此八种发心的差别相,自然当知加以审度考察,明白邪、伪、小、偏,皆非善美,若发邪、伪、小、偏之心,则因地不正,果招纡曲,是生死根本,诚应去之。至于真、正、大、圆、之心,既善且美,是成佛的真因,必定可以达到自利兼他的心愿,及觉悟成佛之目的,应该取之,继而发之。故言:“知审察,则知去取,知去取,则可发心。”

  云何审察,谓我所发心,于此八中,为邪为正,为真为伪,为大为小,为偏为圆。

  云何,是征释上文“则知审察”之意。何谓审察?又将如何审察?审是审详,察是考察,审详考察自己所发之心,于前文所说心愿八相中,究竟是属于那一种?是正?抑或是邪?是真?抑或是伪?是大?抑或是小?是偏?或是圆?

  云何去取,所谓去邪去伪,去小去偏,取正取真,取大取圆。如此发心,方得名为真正发菩提心也。

  是征释前文“则知去取”之意。云何是征?所谓以下是释成。去取之法,即邪、伪、小、偏、四种心,应去之舍之;正、真、大、圆、四种心,应取之发之。如是去邪取正,去伪取真,去小取大,去偏取圆,发正、真、大、圆之心,方得名之为真正发菩提心。

  二、正论——正宗分

  (一)总明发心因缘

  此菩提心,诸善中王,必有因缘,方得发起。今言因缘,略有十种:何等为十?一者、念佛重恩故,二者、念父母恩故,三者、念师长恩故,四者、念施主恩故,五者、念众生恩故,六者、念生死苦故,七者、尊重己灵故,八者、忏悔业障故,九者、求生净土故,十者、为念正法得久住故。

  初二句是赞叹菩提心的功德,亦是说明本文的宗旨。本文作者省庵祖师,目的在于劝人发菩提心,是以菩提心,是本文的中心思想。然则,何谓菩提心? 祖师言:“此菩提心,诸善中王。”诸善,概括世间有漏善,及出世间无漏善。

  有漏善指五戒、十善、四无量心,四禅八定等。五戒,是人道中善;十善,及味禅,是欲界天善;四无量心,及四禅,是色界中善;灭色归空,修习禅定,是无色界中善。此等善皆不能了生死,出三界,因名有漏善。

  无漏善,指三无漏学,四谛,十二因缘,六度,四摄,及菩提心。戒、定、慧三无漏学,与四谛,十二因缘,是二乘所修之善。六度,四摄等,是菩萨所修的善。菩提心,则是佛道中善。能统摄一切善法,能出生一切如来,故属于善法中王。此为善法之王的菩提心,是成佛种子,原本含藏于一切众生,八识田中,属正因理心性。此理性,虽然众生本有,如缺乏因缘的协助与激发,是不可能显现的,故法华经说:“佛种从缘起,是故说三乘。”由佛的三乘教法的因缘启发,则正因理心性显,可证真性菩提;了因慧心性显,可得实智菩提;缘因善心性显,可成方便菩提。真性菩提,显诸佛法身,可证法身德;实智菩提,成诸佛报身,证般若德;方便菩提,现诸佛应身,证解脱德。由于菩提心的发起,可得三菩提,可证诸佛三身,可获诸佛三德秘藏。准是可知,发起菩提心的功德,实在不可思议。

  “今言因缘,略有十种”。发菩提心的因缘很多,古往今来,学佛的人,甚至过去、现在的诸佛菩萨,最初发菩提心,皆各有其不同的因缘。而诸经所说关于发菩提心的因缘,亦多不同。今省庵祖师说:发菩提心的因缘,约略共有十种。

  “何等为十”以下,是征释十种因缘。

  “一者念佛重恩故”,人生于世,父母有养育之恩,师长有教导之恩,朋友有提携之恩,众人有互助之恩,但皆不及佛平等大悲,拔苦与乐之恩。因为众恩,仅惠我于一时,佛恩却惠我于永劫。众生恩仅助我生活所需,解我现实的困苦;佛恩却能除我烦恼逼迫,断我生死忧患,令我享受无上菩提正法乐于永恒。故佛恩高如须弥,深如巨海,诚应发菩提心,修菩萨行,上求佛道,下化众生,以图报佛恩于万一。所谓:“若不说法度众生,毕竟无能报佛恩。”因此,为报佛重恩故,我们应发菩提心。

  二者念父母恩故”,欲发菩提心,行菩萨道,必须凭借现前四大色身,所谓:“借假修真”。…

《劝发菩提心文讲义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观世音菩萨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