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但此色身,父母所生,哀哀父母,生我劬劳,故欲报亲恩,当发菩提心。
“三者念师长恩故”,父母仅能生我色身,师长能生我慧命。如无世间师长教导,焉知做人的道理,又如何充实知识,何来谋生技能?如无佛教师长的开示与接引,如何懂得佛法,如何明自真理?又如何据理起行,断惑证真?故亲恩当报,师恩更要报,我们为念报师长的恩德,应当发菩提心。
“四者念施主恩故”,此是就出家僧众言。出家人既不务农,亦不经商,生活所需,全凭施主供给。如无施主供养,如何解决生活所需?又怎能安心办道?今能万缘放下,专心修行,皆拜施主所赐。是以念报施主恩,应当发菩提心。
“五者念众生恩故”,众生恩有两重关系,一是无量劫来,在六道中轮回受生,皆有父母。是以一切众生,可能是我们过去生的父母,皆有恩于我。其次是人不可能独立生存,必须彼此互相依赖,互相供给,虽曰:士农工商,各司其职,似不相关,实则彼此互相协助,互有恩惠,故为念报众生恩,应当发菩提心。
以上五种,是外在的因缘。学佛人必借助前五种外助因缘,始可以专心修行,成就道业。但学佛人之目的,志在了生脱死,然欲了生死,又当自尊自重,忏悔业障,改往修来,求证无生,续佛慧命。因此,以下五种:是发菩提心的内在因缘。
“六者念生死苦故”,众生之苦虽多,其中最甚的莫过于流浪生死,求出无由。一切众生,轮转六道,此死彼生,彼死此生;生生死死,无有了期。尤其苦恼的是受业力所牵,时而牛胎,时而马腹,一失人身,永劫沉沦,实在可悲。今既幸得人身,又得闻佛法,自当精进,勤求佛道,以谋解脱生死苦,超出离六道轮回。是以为念生死苦,当发菩提心。
“七者尊重己灵故”,己灵,是指众生自己本具的灵性。众生本具的灵性,即是佛性,与佛无异。如华严经言:“善哉!善哉!大地众生,皆具有如来智慧德相,皆因妄想执著,不能证得。”昔因无知,随逐颠倒妄想,作业流转,致使灵性隐没,枉受生死痛苦;今既得闻佛性平等之理,自当珍惜,自当尊重,不该再自暴自弃,自甘堕落。应该力争上游,进修佛道,积功聚德,使灵性显现,佛性抬头。是以为尊重己灵,当发菩提心。
“八者忏悔业障故”,忏是忏其前愆,悔是悔思其后过。业,是指我们身口意三业,业障,则包括烦恼障,业障,和报障。因烦恼而作业,因业而受报。故众生由于无始时来,不知本具灵性,用诸妄想,起惑做业,因业感果,流转三界六道,障生善处,障学善法,障出生死,障成佛道。今既求出轮回,希望拾回灵性,觉悟成佛,自当忏悔往昔身口意三业所作吸种种罪业,誓不再造,以解除菩萨道上的一切障碍,希望顺利进趣菩提,是以我们为忏悔业障,应当发菩提心。
“九者求生净土故”,婆婆世界,属于五浊恶世,虽然忏悔宿业,内障消除,但外在环境逼迫,恶友牵连,未证无生,难免为境所转,故当求生净土,见佛闻法,与诸上善人,俱会一处,学习进修觉道的方便,学习利益众生的技巧,直至证无生忍,得不退转,然后再来娑婆,广度众生,满菩提愿,是以为求生净土故,应当发菩提心。
“十者为念正法久住故”,正法,指佛的正法,亦即是佛所说的教、理、行、果。若然佛所说的教理行果,能久住于世间,令善根众生,因信得解,依解起行,因行而证。如是转展传受,何止有益于个人身心,更可改善社会,建立人间净土,促进世界永久的和平,是以为令法久住,应当发菩提心。
(二)别释发心十因
(1)念佛重恩
云何念佛重恩?谓我释迦如来最初发心,为我等故,行菩萨道,经无量劫,备受诸苦。
以下是特别详细说此明发菩提心的因缘。第一种就是念佛重恩。十方诸佛,皆有恩于众生,但娑婆世界众生,由释迦牟尼佛,直接教化,故但言:“释迦如来”之恩。
释迦是梵语,译名能仁,意思是说:能施仁德以利他,是表佛的大悲。牟尼,译名寂默,以其寂静默然,故能内发智慧以自利,是表佛的大智。
如来,是佛果十种通称一。如、是如如不动。六道众生,依业受报,来三界六道受生,恒被“利、衰、毁、誉,称、讥、苦、乐”八风所动,故来而不如。二乘圣人,断我执烦恼,出分段生死,证真空涅槃,“观三界如牢狱,视生死如冤家。”不肯再来三界度生,故如而不来。菩萨则不同于二乘,沉空滞寂,肯来入生死,度众生,故非二乘之如;又不同于凡夫,随业受生而来,而是乘愿再来,故非凡夫之来。但有诸佛证理究竟,如理而来,成等正觉,利乐有情,因名如来。
又依如来三身言:“无所从来,亦无所去,故名如来”(见金刚经)是法身如来。“一切智名如,正觉明来”(转*轮经)是报身如来。“乘如实道,来成正觉”(成实论)是应身如来。释尊三身具足,因名如来。
“最初发心”,指婆婆教主释迦牟尼佛,未成佛前,位居凡夫,与我等众生无异,后因遇古之释迦如来,降生人问,当时今之释尊,身为陶师,名大光明。古之释迦如来,知陶师学佛因缘成熟,于是率领座下舍利弗,目犍连,须菩提,富楼那等四大弟子,前往陶师家借宿一宵。陶师见佛及弟子,相好庄严,威仪具足,生欢善心,供养承事;佛为说法,即发菩提心,愿将来成佛,如古之释迦如来。当时四个助理工人,亦心生欢喜,愿于陶师将来成佛时,为其座下弟子。今之释尊,即当时的大光明陶师,今之舍利弗、目犍连、须菩提及富楼那,即当时助理陶师的四位工人。今省庵祖师言:“谓我释迦最初发心”,是指释尊于久远劫前,在古之榉迦如来时,发菩提心言。
“为我等故行菩萨道。”释尊之所以发菩提心,行菩萨道,目的在救度众生,愿代众生受苦,因此,自从发菩提心后,经无量劫,行菩萨道,难行能行,难忍能忍,受苦无量。故言:“经无量劫,备受诸苦。”
我造业时,佛则哀怜,方便教化,而我愚痴,不知信受。
初句明自己所作恶因。佛见众生,由于无知,造诸五逆十恶等不善业时,生大悲心,悲哀愍怜,用种种权巧方便,施以教化,欲令众生,止恶行善,可惜我等愚痴固执,不肯信受,不知悔改。
我堕地狱,佛复悲痛,欲代我苦;而我业重,不能救拔。
众生既不知信受佛法,不肯改恶从善,既造诸恶业,则由恶业之因,必招感地狱苦果。佛见众生,执迷不悟,作诸恶业,堕落三涂,更加悲伤痛惜,甚至愿意以身代受。如八大人觉经说:“愿代众生,受无量苦。”可惜因果定律,自作自受,不可替代,是以佛虽慈悲,亦无法救拔我等业障深重的众生。
我生人道,佛以方便,令种善根,世世生生,随逐于我,心无暂舍。
是说诸佛慈悲,不舍众生。当我等地狱报尽,再生人道时,佛仍然慈悲不舍,复以种种权巧方便,为我等说法,令我等种植善根,甚至生生世世,随逐我等左右,教化提携。虽然我等业障深重,不肯接受佛的教化,佛亦心心念念,思以挽救,绝无暂时放弃教化舍离我等之心。
佛初出世,我尚沉沦,今得人身,佛已灭度。
祖师自悲,生不逢时。佛初出现世间,于印度八相成道之时,我等尚因恶业牵连,沉沦三涂,无缘见佛闻法,痛失解脱良机。今虽恶报已尽,得生人间,回复人身,可是佛早已入灭,无福亲近供养承事。所谓:“佛出世时我沉沦,今得人身佛灭度,懊恼此身多业障,不见如来金色身。”能不遗憾?
何罪而生末法,何福而预出家,何障而不见金身,何幸而躬逢舍利。
此是祖师自述内心悲喜的情怀。师说:虽然我因罪障因缘,生于末法,不能亲见佛的金色身,亲闻佛的教化,但又庆幸今于末法时代,懂得舍俗出家,修持佛的正法,得列为三宝之一的僧宝之数,更有福于今日躬逢佛的真身舍利,顶礼供养,得以灭罪生福,实是不幸中之大幸。
如是思惟,向使不种善根,何以得闻佛法?不闻佛法,焉知常受佛恩。
“如是”,指于悲喜交集之余,心中不免思惟,庆幸自己宿生曾种善根,否则,今生何由得闻佛法?不闻佛法,又焉知自己多生多世,曾经受佛的深恩?
此恩此德,丘山难喻,自非发广大心,行菩萨道,建立佛法,救度众生。纵使粉身碎骨,岂能酬答?是为发菩提心第一因缘也。
此总结念佛重恩,应发菩提心。诸佛修因,累劫行菩萨道时,施于众生的恩德,高逾须弥,深如巨海,诚非邱陵山岳可能比喻,非发菩提心,行菩萨道,实无以报答佛此恩此德于万一。如华严经说:“假使顶戴经尘劫,身为床坐遍三千,若不说法度众生,毕竟无能报佛恩”。是以省庵祖师言:“此恩此德,邱山难喻”若然不发广大心,行菩萨道,学佛的平等慈悲,饶益法界有情;则纵然粉骨碎身,亦难酬答佛恩于万一。
“行菩萨道,建立佛法,救度众生”,是菩提心的内容。以平等慈悲之心,实践菩萨道中,六度,四摄,及诸波罗密法门,使佛正法,广宣流布,建立正法幢于世间,以救度世间一切苦恼众生。如是自利兼他,自然可以觉悟成佛。文中“自非”,“岂能”,皆是反显之词。我等曾受佛深恩的弟子,若非发菩提心,行菩萨道,弘扬佛法,广度众生,即使粉骨碎身,亦难以酬答佛恩。是以念佛重恩,为发菩提心的第一种因缘。
(2)念父母恩
云何念父母恩?哀哀父母,生我劬劳,十月三年,怀胎乳哺,推干去湿,咽苦吐甘,才得成人,指望绍继门风,供承祭祀。
为报佛恩,非发菩提心,行菩萨道不可。然行菩萨道,又非凭借父母所生的色身不为功。父母不但生我,且养我育我,教导我,此恩此德,岂可不报?中国古人,力倡孝道,所以说:“百行孝为先”,而佛教更重视孝道。虽然,佛教主张人割爱辞亲,出家修行,但此举并非违背孝道,更非不报亲恩。反而是更积极于孝道,广报亲恩。
佛经说:“大孝释迦佛,累劫报亲恩。”佛教报恩,不止于今生父母,同时念及过去,甚至未来父母。今生父母…
《劝发菩提心文讲义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