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劝发菩提心文讲义▪P6

  ..续本文上一页,固应孝敬,过去父母,甚至未来父母,亦应孝敬。人道中父母应该孝敬,其他五道中的父母,亦应孝敬。然欲孝敬三世父母,尽报六道父母的恩德,非发菩提心,行菩萨道不可。是以念报父母恩,为发菩提的第二种因缘。

  念及父母深恩,内心不觉悲戚不已,故言:“哀哀父母,生我劬劳。”十月怀胎,固然辛苦,及胎儿出世,三年哺养期间,母亲“推干去湿、咽苦吐甘”,不知付出多少心血,精神,时间,以及金钱,抚养教导,然后才得长大成人。一般父母对于子女的希望,当然是聪明才智,能继绍父业,甚至飞黄腾达,光宗耀祖。此外就是:“生有所养,死有所葬。”不忘春秋二祭,使一脉香烟,缀承不绝。若然子女,自甘堕落,一事无成,或不能生儿育女,继承香火,或子女对自己不孝,不敬,则抱憾终身,甚至死不瞑目。故言:“只望绍继门风,供承祭祀。”

  今我等既已出家,滥称释子,忝号沙门,甘旨不供,祭扫不给,生不能养其口体,死不能导其神灵,于世间则为大损,于出世又无实益。途既失,重罪难逃。

  此说明出家人未能尽世俗为人子者应尽的责任。出家,即割爱辞亲,舍弃世俗之家,进入佛门,成为释尊座下的弟子。阿含经言:“四河入海,同一碱味,四姓出家,同称释子。”是以凡是出家,为佛弟子的人,皆名释子。但释子亦有释子应尽的义务与责任。若然出家,未能严守禁戒,如说修行,未能弘法利生,度己度人,则有失释子的职责,仅足滥于充数,名称上是释子而已。故言:“滥称释子”。

  沙门是梵语,译为勤息,是出家人的通称。意思是说:出家释子,应该昼夜六时,勤修“戒定慧”三学,息灭“贪嗔痴”三毒。沙门有四种:

  一胜道沙门:即能勤修三学,息灭三毒,自断烦恼,成就自觉胜道的沙门。

  二示道沙门:能以自证真理,开示他人,令他人得入圣道,如舍利弗等诸大弟子。

  三命道沙门:又名活道沙门,即依佛出家,能多闻佛法,止恶修善,内调烦恼,使智慧的命根生长。如阿难等深入经藏,智慧如海。

  四污道沙门:即是坏道沙门。指犯戒比丘,滥受信施。前三种是名符其实的沙门,后一种只是忝号沙门而已,实非真正的沙门。

  清朝佛教,龙蛇混杂,能真正号称释子,号称沙门的出家人不多。省庵祖师见当时的一般僧众,既不肯如说修行,勤修戒定慧,息灭贪嗔痴以自利;更不能弘扬法,开示众生以利他。反而扳缘权贵,追逐名利,毁诸梵行,故言:“滥称释子,忝号沙门。”此等沙门,何止未尽佛子应有的责任,抑亦未尽为人子的责任。因为,为人子者,父母在堂,应晨昏定省,供养珍肴,以满其口腹,以补充其体力。父母亡,则葬之以礼,春秋二祭,所谓:“生事之以礼,死葬之以礼,祭之礼。”今因出家,远别乡井,辞别父母,“甘旨不供,祭祀不给,生不能养其口”,若然道业成就,尚可以导父母之灵于善道,或荐导父母先灵,早登极乐。

  黄檗禅师等。檗禅师,字希运,二十岁出家,五十岁未归。家中慈母,因念爱子,时常感伤流泪,致双目失明,仍念念不忘其子,逢出家人到访,必设斋供养,并亲自动手为出家人洗脚。因为其子希运禅师,左脚有一痣。其母希望在为出家人洗足时,以辨认是否儿子。有一天希运禅师路过故乡,被其母请回家中供养,并亲为其洗足。禅师恐被母摸著红痣,不能脱离母子私情,因此,将右脚给其母亲洗两次,使其母亲当面错过。虽然,其母曾向其查询儿子的行踪,并说于三十年中,因忆念儿子,以致双目失明,但希运禅师,仍然硬著心肠,不肯认母。只说:“你的儿子我是认识的,他现在在山西。”其母托他带信,教儿子回来一次,以慰其思念之情。

  希运走时,离家不远,遇见熟人,此人来对其母说:“你的和尚儿子回来了,你应该很高与,因何不留他多住几天?”此时其母,始知刚才那个和尚,就是他的儿子,赶紧向西追去,追至清福河,因双目失明,堕溪淹死。当时希运禅师,正在渡河,救母不及,悲伤而言:“一子出家,九族生天,若不生天,诸佛妄语。”就在河边为母举行火葬,举火时为母说法:“我母多年迷自性,如今华开菩提林,当年三会若相值,归命大悲观世音。”

  时两岸观众,见其母亲现形于烟火中,转作男身,升天而去。一夜,梦见其母说:“当年若受你一粒米,当堕地狱,何有今天?”再拜而去。这就是凭借个人的道力,超荐母亲的见证。可惜今之出家人,既未能弘法利生,亦未能精进办道,仅滥称释子,忝号沙门,未存道力,父母生不能养,死不能葬,更未能凭借自己的道力,导父母识神生天,对于世间的孝道言:是为损失孝道的职责;对于出世间的道业言:又未能得到实益。可谓“两途皆失”,实在罪过,无法逃避责任,故言:“两途既失,重罪难逃。”

  如是思惟,惟有百劫千生,常行佛道,十方三世,普度众生。则不惟一生父母,生生父母,俱蒙拔济;不惟一人父母,人人父母,尽可超升。是为发菩提心第二因缘也。

  以下是结成应发菩提心的因缘。“如是思维”指想念到“两途既失,重罪难逃”,能不深感内疚,而思有以补救?然补救之法,最好就是发菩提心,行菩萨道,广度众生,令自己与他人的父母俱得度。莲池大师说:“父母恩重,过于山邱,三鼎三牲未足酬,亲得离尘垢,子道方成就。”是以唯一补救的方法,就是发愿自今以往:“百劫千生,常行佛道。”

  佛之道无他,唯上求下化而已。若能发愿,生生世世,上求佛果菩提外,即于“十方三世,普度众生”,常行菩萨道,然则:不惟一生父母蒙受其益,得以超度,即生生父母俱蒙拔济。何止自己一人父母得以超升,即人人父母,亦尽可超升。因为无论今生,或多生父母,无论自己或他人的父母,凡未能超越三界,了脱生死者,无量劫来,或在此界,或在他方,六道受生,恒处生死轮回受苦,无法出离。今既悔悟以往,未尽人子、释子之责,而发愿自今以后,生生世世,上求佛道,下化众生,令六道众生,皆沾佛法利益,尽得出离生死苦海,共登佛道彼岸,自然可以报答自他三世六道父母的恩德。因此,念父母恩,是发菩提心的第二种因缘。

  (3)念师长恩

  云何念师长恩?父母虽能生育我身,若无世间师长,则不知礼义;若无出世师长,则不解佛法。不知礼义,则同于异类;不解佛法,则何异俗人。

  父母虽然生我,养我,使我长大成人,但关于学问知识,谋生技能,皆赖师长教导,是以师恩用于第三。

  师长可分为二:一是世间师长执掌智育,及德育的职责。二是出世间师长,尽觉世牖民,拔苦与乐的义务。人无世间师长教育,何止无法培养德智,增长知识技能,以创基立业,且不知礼仪,不懂廉耻,将类于禽兽。人无出世间师长教导,既不能进德修业,明心见性,觉悟成佛,利己利人,更不能超越三界,而永劫沉沦,轮转六道生死,长期受苦。故省庵祖师言:“若无世间师长,则不知礼义,若无出世师长,则不解佛法。不知礼义,则同于异类,不解佛法,则何异俗人。”

  当今之世,私欲氾滥,曲解自由,毁弃正义,不认道德,不知礼教,致使人与人之间相处,日益艰险,人与人争,国与国争,时刻升级,人生苦恼,社会混乱,亦与时俱增。追究其原因,皆由世间师长,偏于知识的灌输,忽视德育的培养所致。特别是末法时代,佛门龙蛇混杂,邪师说法,如洹河沙,正见不申,正法不扬,致使世人不明因果,不守戒律,不懂佛法,不知修行,不肯利他,不得解脱。皆因出世间师长,未能克己自修,未能积极济世,未尽弘法利生的责任所致。

  今我等粗知礼义,略解佛法,袈裟被礼,戒品沾身,此之重恩,从师长得。若求小果,仅能自利,今为大乘,普愿利人,则世出世间二种师长,俱蒙利益。是为发菩提心第三因缘也。

  此结成念报师恩,为发菩提心的因缘。世间礼义繁多,如接待之礼,嫁聚之礼,丧祭之礼等等。且往往因时、因地、因人而殊,若想精确尽知,世间各国民族的种种礼仪,实不可能,故言:“粗知礼仪”,是明世间师长之恩。

  佛法深奥微炒,广大无涯,三乘五乘,各宗各派,即使竭尽毕生精力,亦无法尽解。何况人的智慧有限,时间有限,所知障特别重。所谓:精通三藏,实是再来菩萨的事,并非一般凡夫俗子,或初发心出家的人所能及。但能略解佛法,懂得修行,知因识果,已然不易。故言:“略解佛法”,此显示出世间师长的恩德。

  “袈裟”,译名解脱服,或言壤色衣。有五衣、七衣、大衣之分。佛制比丘,比丘尼,三衣不离身。“戒品”指佛所制种种戒律,沙弥、沙弥尼、固有其戒律不同,比丘,比丘尼,亦各有其应守的戒律,此外有在家五戒,菩萨戒等,品类众多,因名戒品。

  无论在家或出家的佛弟子,在求戒时,必须由戒师传授及证明,始得戒体,始可以身披袈裟,显示僧相;或记别在家修行,与世俗人有异。是以袈裟披体,戒品沾身是说明求戒时,三师七证的恩德。 因身受世出世间的师长,以及求戒时三师七证等数重恩德,故言:“此重恩从师长得”。

  “若求小果,仅能自利”,是指小乘圣人的意向。小乘阿罗汉、辟支佛,所证的解脱道,但能自利,未能利人,因名小乘。师恩浩荡,岂是仅证小果,但求自利,可能酬报?是以今为报师恩,诚应立志勤求大乘,发菩提心,行菩萨道,“普利人天”。普利人天,即“众生无边誓愿度”。若能度尽众生,则世出世间二种师长,俱蒙利益,自可总报师恩。是以念报师恩,是发菩提心的第三种因缘。

  (4)念施主恩

  云何念施主恩?谓我等今者,日用所资,并非己有。二时粥饭,四季衣装,疾病所需,身口所费,此皆出自他力,将为我用。

  “施主”,梵文陀那钵底,陀那,译名施,钵底译名主,合称施主。简称檀那,或檀越。意思是:布施供养三宝,能超越贫穷苦海。翻译名义集曰:“梵语陀那钵底…

《劝发菩提心文讲义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观世音菩萨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