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,固應孝敬,過去父母,甚至未來父母,亦應孝敬。人道中父母應該孝敬,其他五道中的父母,亦應孝敬。然欲孝敬叁世父母,盡報六道父母的恩德,非發菩提心,行菩薩道不可。是以念報父母恩,爲發菩提的第二種因緣。
念及父母深恩,內心不覺悲戚不已,故言:“哀哀父母,生我劬勞。”十月懷胎,固然辛苦,及胎兒出世,叁年哺養期間,母親“推幹去濕、咽苦吐甘”,不知付出多少心血,精神,時間,以及金錢,撫養教導,然後才得長大成人。一般父母對于子女的希望,當然是聰明才智,能繼紹父業,甚至飛黃騰達,光宗耀祖。此外就是:“生有所養,死有所葬。”不忘春秋二祭,使一脈香煙,綴承不絕。若然子女,自甘墮落,一事無成,或不能生兒育女,繼承香火,或子女對自己不孝,不敬,則抱憾終身,甚至死不瞑目。故言:“只望紹繼門風,供承祭祀。”
今我等既已出家,濫稱釋子,忝號沙門,甘旨不供,祭掃不給,生不能養其口體,死不能導其神靈,于世間則爲大損,于出世又無實益。途既失,重罪難逃。
此說明出家人未能盡世俗爲人子者應盡的責任。出家,即割愛辭親,舍棄世俗之家,進入佛門,成爲釋尊座下的弟子。阿含經言:“四河入海,同一堿味,四姓出家,同稱釋子。”是以凡是出家,爲佛弟子的人,皆名釋子。但釋子亦有釋子應盡的義務與責任。若然出家,未能嚴守禁戒,如說修行,未能弘法利生,度己度人,則有失釋子的職責,僅足濫于充數,名稱上是釋子而已。故言:“濫稱釋子”。
沙門是梵語,譯爲勤息,是出家人的通稱。意思是說:出家釋子,應該晝夜六時,勤修“戒定慧”叁學,息滅“貪嗔癡”叁毒。沙門有四種:
一勝道沙門:即能勤修叁學,息滅叁毒,自斷煩惱,成就自覺勝道的沙門。
二示道沙門:能以自證真理,開示他人,令他人得入聖道,如舍利弗等諸大弟子。
叁命道沙門:又名活道沙門,即依佛出家,能多聞佛法,止惡修善,內調煩惱,使智慧的命根生長。如阿難等深入經藏,智慧如海。
四汙道沙門:即是壞道沙門。指犯戒比丘,濫受信施。前叁種是名符其實的沙門,後一種只是忝號沙門而已,實非真正的沙門。
清朝佛教,龍蛇混雜,能真正號稱釋子,號稱沙門的出家人不多。省庵祖師見當時的一般僧衆,既不肯如說修行,勤修戒定慧,息滅貪嗔癡以自利;更不能弘揚法,開示衆生以利他。反而扳緣權貴,追逐名利,毀諸梵行,故言:“濫稱釋子,忝號沙門。”此等沙門,何止未盡佛子應有的責任,抑亦未盡爲人子的責任。因爲,爲人子者,父母在堂,應晨昏定省,供養珍肴,以滿其口腹,以補充其體力。父母亡,則葬之以禮,春秋二祭,所謂:“生事之以禮,死葬之以禮,祭之禮。”今因出家,遠別鄉井,辭別父母,“甘旨不供,祭祀不給,生不能養其口”,若然道業成就,尚可以導父母之靈于善道,或薦導父母先靈,早登極樂。
黃檗禅師等。檗禅師,字希運,二十歲出家,五十歲未歸。家中慈母,因念愛子,時常感傷流淚,致雙目失明,仍念念不忘其子,逢出家人到訪,必設齋供養,並親自動手爲出家人洗腳。因爲其子希運禅師,左腳有一痣。其母希望在爲出家人洗足時,以辨認是否兒子。有一天希運禅師路過故鄉,被其母請回家中供養,並親爲其洗足。禅師恐被母摸著紅痣,不能脫離母子私情,因此,將右腳給其母親洗兩次,使其母親當面錯過。雖然,其母曾向其查詢兒子的行蹤,並說于叁十年中,因憶念兒子,以致雙目失明,但希運禅師,仍然硬著心腸,不肯認母。只說:“你的兒子我是認識的,他現在在山西。”其母托他帶信,教兒子回來一次,以慰其思念之情。
希運走時,離家不遠,遇見熟人,此人來對其母說:“你的和尚兒子回來了,你應該很高與,因何不留他多住幾天?”此時其母,始知剛才那個和尚,就是他的兒子,趕緊向西追去,追至清福河,因雙目失明,墮溪淹死。當時希運禅師,正在渡河,救母不及,悲傷而言:“一子出家,九族生天,若不生天,諸佛妄語。”就在河邊爲母舉行火葬,舉火時爲母說法:“我母多年迷自性,如今華開菩提林,當年叁會若相值,歸命大悲觀世音。”
時兩岸觀衆,見其母親現形于煙火中,轉作男身,升天而去。一夜,夢見其母說:“當年若受你一粒米,當墮地獄,何有今天?”再拜而去。這就是憑借個人的道力,超薦母親的見證。可惜今之出家人,既未能弘法利生,亦未能精進辦道,僅濫稱釋子,忝號沙門,未存道力,父母生不能養,死不能葬,更未能憑借自己的道力,導父母識神生天,對于世間的孝道言:是爲損失孝道的職責;對于出世間的道業言:又未能得到實益。可謂“兩途皆失”,實在罪過,無法逃避責任,故言:“兩途既失,重罪難逃。”
如是思惟,惟有百劫千生,常行佛道,十方叁世,普度衆生。則不惟一生父母,生生父母,俱蒙拔濟;不惟一人父母,人人父母,盡可超升。是爲發菩提心第二因緣也。
以下是結成應發菩提心的因緣。“如是思維”指想念到“兩途既失,重罪難逃”,能不深感內疚,而思有以補救?然補救之法,最好就是發菩提心,行菩薩道,廣度衆生,令自己與他人的父母俱得度。蓮池大師說:“父母恩重,過于山邱,叁鼎叁牲未足酬,親得離塵垢,子道方成就。”是以唯一補救的方法,就是發願自今以往:“百劫千生,常行佛道。”
佛之道無他,唯上求下化而已。若能發願,生生世世,上求佛果菩提外,即于“十方叁世,普度衆生”,常行菩薩道,然則:不惟一生父母蒙受其益,得以超度,即生生父母俱蒙拔濟。何止自己一人父母得以超升,即人人父母,亦盡可超升。因爲無論今生,或多生父母,無論自己或他人的父母,凡未能超越叁界,了脫生死者,無量劫來,或在此界,或在他方,六道受生,恒處生死輪回受苦,無法出離。今既悔悟以往,未盡人子、釋子之責,而發願自今以後,生生世世,上求佛道,下化衆生,令六道衆生,皆沾佛法利益,盡得出離生死苦海,共登佛道彼岸,自然可以報答自他叁世六道父母的恩德。因此,念父母恩,是發菩提心的第二種因緣。
(3)念師長恩
雲何念師長恩?父母雖能生育我身,若無世間師長,則不知禮義;若無出世師長,則不解佛法。不知禮義,則同于異類;不解佛法,則何異俗人。
父母雖然生我,養我,使我長大成人,但關于學問知識,謀生技能,皆賴師長教導,是以師恩用于第叁。
師長可分爲二:一是世間師長執掌智育,及德育的職責。二是出世間師長,盡覺世牖民,拔苦與樂的義務。人無世間師長教育,何止無法培養德智,增長知識技能,以創基立業,且不知禮儀,不懂廉恥,將類于禽獸。人無出世間師長教導,既不能進德修業,明心見性,覺悟成佛,利己利人,更不能超越叁界,而永劫沈淪,輪轉六道生死,長期受苦。故省庵祖師言:“若無世間師長,則不知禮義,若無出世師長,則不解佛法。不知禮義,則同于異類,不解佛法,則何異俗人。”
當今之世,私欲氾濫,曲解自由,毀棄正義,不認道德,不知禮教,致使人與人之間相處,日益艱險,人與人爭,國與國爭,時刻升級,人生苦惱,社會混亂,亦與時俱增。追究其原因,皆由世間師長,偏于知識的灌輸,忽視德育的培養所致。特別是末法時代,佛門龍蛇混雜,邪師說法,如洹河沙,正見不申,正法不揚,致使世人不明因果,不守戒律,不懂佛法,不知修行,不肯利他,不得解脫。皆因出世間師長,未能克己自修,未能積極濟世,未盡弘法利生的責任所致。
今我等粗知禮義,略解佛法,袈裟被禮,戒品沾身,此之重恩,從師長得。若求小果,僅能自利,今爲大乘,普願利人,則世出世間二種師長,俱蒙利益。是爲發菩提心第叁因緣也。
此結成念報師恩,爲發菩提心的因緣。世間禮義繁多,如接待之禮,嫁聚之禮,喪祭之禮等等。且往往因時、因地、因人而殊,若想精確盡知,世間各國民族的種種禮儀,實不可能,故言:“粗知禮儀”,是明世間師長之恩。
佛法深奧微炒,廣大無涯,叁乘五乘,各宗各派,即使竭盡畢生精力,亦無法盡解。何況人的智慧有限,時間有限,所知障特別重。所謂:精通叁藏,實是再來菩薩的事,並非一般凡夫俗子,或初發心出家的人所能及。但能略解佛法,懂得修行,知因識果,已然不易。故言:“略解佛法”,此顯示出世間師長的恩德。
“袈裟”,譯名解脫服,或言壤色衣。有五衣、七衣、大衣之分。佛製比丘,比丘尼,叁衣不離身。“戒品”指佛所製種種戒律,沙彌、沙彌尼、固有其戒律不同,比丘,比丘尼,亦各有其應守的戒律,此外有在家五戒,菩薩戒等,品類衆多,因名戒品。
無論在家或出家的佛弟子,在求戒時,必須由戒師傳授及證明,始得戒體,始可以身披袈裟,顯示僧相;或記別在家修行,與世俗人有異。是以袈裟披體,戒品沾身是說明求戒時,叁師七證的恩德。 因身受世出世間的師長,以及求戒時叁師七證等數重恩德,故言:“此重恩從師長得”。
“若求小果,僅能自利”,是指小乘聖人的意向。小乘阿羅漢、辟支佛,所證的解脫道,但能自利,未能利人,因名小乘。師恩浩蕩,豈是僅證小果,但求自利,可能酬報?是以今爲報師恩,誠應立志勤求大乘,發菩提心,行菩薩道,“普利人天”。普利人天,即“衆生無邊誓願度”。若能度盡衆生,則世出世間二種師長,俱蒙利益,自可總報師恩。是以念報師恩,是發菩提心的第叁種因緣。
(4)念施主恩
雲何念施主恩?謂我等今者,日用所資,並非己有。二時粥飯,四季衣裝,疾病所需,身口所費,此皆出自他力,將爲我用。
“施主”,梵文陀那缽底,陀那,譯名施,缽底譯名主,合稱施主。簡稱檀那,或檀越。意思是:布施供養叁寶,能超越貧窮苦海。翻譯名義集曰:“梵語陀那缽底…
《勸發菩提心文講義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