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勸發菩提心文講義▪P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但此色身,父母所生,哀哀父母,生我劬勞,故欲報親恩,當發菩提心。

  “叁者念師長恩故”,父母僅能生我色身,師長能生我慧命。如無世間師長教導,焉知做人的道理,又如何充實知識,何來謀生技能?如無佛教師長的開示與接引,如何懂得佛法,如何明自真理?又如何據理起行,斷惑證真?故親恩當報,師恩更要報,我們爲念報師長的恩德,應當發菩提心。

  “四者念施主恩故”,此是就出家僧衆言。出家人既不務農,亦不經商,生活所需,全憑施主供給。如無施主供養,如何解決生活所需?又怎能安心辦道?今能萬緣放下,專心修行,皆拜施主所賜。是以念報施主恩,應當發菩提心。

  “五者念衆生恩故”,衆生恩有兩重關系,一是無量劫來,在六道中輪回受生,皆有父母。是以一切衆生,可能是我們過去生的父母,皆有恩于我。其次是人不可能獨立生存,必須彼此互相依賴,互相供給,雖曰:士農工商,各司其職,似不相關,實則彼此互相協助,互有恩惠,故爲念報衆生恩,應當發菩提心。

  以上五種,是外在的因緣。學佛人必借助前五種外助因緣,始可以專心修行,成就道業。但學佛人之目的,志在了生脫死,然欲了生死,又當自尊自重,忏悔業障,改往修來,求證無生,續佛慧命。因此,以下五種:是發菩提心的內在因緣。

  “六者念生死苦故”,衆生之苦雖多,其中最甚的莫過于流浪生死,求出無由。一切衆生,輪轉六道,此死彼生,彼死此生;生生死死,無有了期。尤其苦惱的是受業力所牽,時而牛胎,時而馬腹,一失人身,永劫沈淪,實在可悲。今既幸得人身,又得聞佛法,自當精進,勤求佛道,以謀解脫生死苦,超出離六道輪回。是以爲念生死苦,當發菩提心。

  “七者尊重己靈故”,己靈,是指衆生自己本具的靈性。衆生本具的靈性,即是佛性,與佛無異。如華嚴經言:“善哉!善哉!大地衆生,皆具有如來智慧德相,皆因妄想執著,不能證得。”昔因無知,隨逐顛倒妄想,作業流轉,致使靈性隱沒,枉受生死痛苦;今既得聞佛性平等之理,自當珍惜,自當尊重,不該再自暴自棄,自甘墮落。應該力爭上遊,進修佛道,積功聚德,使靈性顯現,佛性擡頭。是以爲尊重己靈,當發菩提心。

  “八者忏悔業障故”,忏是忏其前愆,悔是悔思其後過。業,是指我們身口意叁業,業障,則包括煩惱障,業障,和報障。因煩惱而作業,因業而受報。故衆生由于無始時來,不知本具靈性,用諸妄想,起惑做業,因業感果,流轉叁界六道,障生善處,障學善法,障出生死,障成佛道。今既求出輪回,希望拾回靈性,覺悟成佛,自當忏悔往昔身口意叁業所作吸種種罪業,誓不再造,以解除菩薩道上的一切障礙,希望順利進趣菩提,是以我們爲忏悔業障,應當發菩提心。

  “九者求生淨土故”,婆婆世界,屬于五濁惡世,雖然忏悔宿業,內障消除,但外在環境逼迫,惡友牽連,未證無生,難免爲境所轉,故當求生淨土,見佛聞法,與諸上善人,俱會一處,學習進修覺道的方便,學習利益衆生的技巧,直至證無生忍,得不退轉,然後再來娑婆,廣度衆生,滿菩提願,是以爲求生淨土故,應當發菩提心。

  “十者爲念正法久住故”,正法,指佛的正法,亦即是佛所說的教、理、行、果。若然佛所說的教理行果,能久住于世間,令善根衆生,因信得解,依解起行,因行而證。如是轉展傳受,何止有益于個人身心,更可改善社會,建立人間淨土,促進世界永久的和平,是以爲令法久住,應當發菩提心。

  (二)別釋發心十因

  (1)念佛重恩

  雲何念佛重恩?謂我釋迦如來最初發心,爲我等故,行菩薩道,經無量劫,備受諸苦。

  以下是特別詳細說此明發菩提心的因緣。第一種就是念佛重恩。十方諸佛,皆有恩于衆生,但娑婆世界衆生,由釋迦牟尼佛,直接教化,故但言:“釋迦如來”之恩。

  釋迦是梵語,譯名能仁,意思是說:能施仁德以利他,是表佛的大悲。牟尼,譯名寂默,以其寂靜默然,故能內發智慧以自利,是表佛的大智。

  如來,是佛果十種通稱一。如、是如如不動。六道衆生,依業受報,來叁界六道受生,恒被“利、衰、毀、譽,稱、譏、苦、樂”八風所動,故來而不如。二乘聖人,斷我執煩惱,出分段生死,證真空涅槃,“觀叁界如牢獄,視生死如冤家。”不肯再來叁界度生,故如而不來。菩薩則不同于二乘,沈空滯寂,肯來入生死,度衆生,故非二乘之如;又不同于凡夫,隨業受生而來,而是乘願再來,故非凡夫之來。但有諸佛證理究竟,如理而來,成等正覺,利樂有情,因名如來。

  又依如來叁身言:“無所從來,亦無所去,故名如來”(見金剛經)是法身如來。“一切智名如,正覺明來”(轉*輪經)是報身如來。“乘如實道,來成正覺”(成實論)是應身如來。釋尊叁身具足,因名如來。

  “最初發心”,指婆婆教主釋迦牟尼佛,未成佛前,位居凡夫,與我等衆生無異,後因遇古之釋迦如來,降生人問,當時今之釋尊,身爲陶師,名大光明。古之釋迦如來,知陶師學佛因緣成熟,于是率領座下舍利弗,目犍連,須菩提,富樓那等四大弟子,前往陶師家借宿一宵。陶師見佛及弟子,相好莊嚴,威儀具足,生歡善心,供養承事;佛爲說法,即發菩提心,願將來成佛,如古之釋迦如來。當時四個助理工人,亦心生歡喜,願于陶師將來成佛時,爲其座下弟子。今之釋尊,即當時的大光明陶師,今之舍利弗、目犍連、須菩提及富樓那,即當時助理陶師的四位工人。今省庵祖師言:“謂我釋迦最初發心”,是指釋尊于久遠劫前,在古之榉迦如來時,發菩提心言。

  “爲我等故行菩薩道。”釋尊之所以發菩提心,行菩薩道,目的在救度衆生,願代衆生受苦,因此,自從發菩提心後,經無量劫,行菩薩道,難行能行,難忍能忍,受苦無量。故言:“經無量劫,備受諸苦。”

  我造業時,佛則哀憐,方便教化,而我愚癡,不知信受。

  初句明自己所作惡因。佛見衆生,由于無知,造諸五逆十惡等不善業時,生大悲心,悲哀愍憐,用種種權巧方便,施以教化,欲令衆生,止惡行善,可惜我等愚癡固執,不肯信受,不知悔改。

  我墮地獄,佛複悲痛,欲代我苦;而我業重,不能救拔。

  衆生既不知信受佛法,不肯改惡從善,既造諸惡業,則由惡業之因,必招感地獄苦果。佛見衆生,執迷不悟,作諸惡業,墮落叁塗,更加悲傷痛惜,甚至願意以身代受。如八大人覺經說:“願代衆生,受無量苦。”可惜因果定律,自作自受,不可替代,是以佛雖慈悲,亦無法救拔我等業障深重的衆生。

  我生人道,佛以方便,令種善根,世世生生,隨逐于我,心無暫舍。

  是說諸佛慈悲,不舍衆生。當我等地獄報盡,再生人道時,佛仍然慈悲不舍,複以種種權巧方便,爲我等說法,令我等種植善根,甚至生生世世,隨逐我等左右,教化提攜。雖然我等業障深重,不肯接受佛的教化,佛亦心心念念,思以挽救,絕無暫時放棄教化舍離我等之心。

  佛初出世,我尚沈淪,今得人身,佛已滅度。

  祖師自悲,生不逢時。佛初出現世間,于印度八相成道之時,我等尚因惡業牽連,沈淪叁塗,無緣見佛聞法,痛失解脫良機。今雖惡報已盡,得生人間,回複人身,可是佛早已入滅,無福親近供養承事。所謂:“佛出世時我沈淪,今得人身佛滅度,懊惱此身多業障,不見如來金色身。”能不遺憾?

  何罪而生末法,何福而預出家,何障而不見金身,何幸而躬逢舍利。

  此是祖師自述內心悲喜的情懷。師說:雖然我因罪障因緣,生于末法,不能親見佛的金色身,親聞佛的教化,但又慶幸今于末法時代,懂得舍俗出家,修持佛的正法,得列爲叁寶之一的僧寶之數,更有福于今日躬逢佛的真身舍利,頂禮供養,得以滅罪生福,實是不幸中之大幸。

  如是思惟,向使不種善根,何以得聞佛法?不聞佛法,焉知常受佛恩。

  “如是”,指于悲喜交集之余,心中不免思惟,慶幸自己宿生曾種善根,否則,今生何由得聞佛法?不聞佛法,又焉知自己多生多世,曾經受佛的深恩?

  此恩此德,丘山難喻,自非發廣大心,行菩薩道,建立佛法,救度衆生。縱使粉身碎骨,豈能酬答?是爲發菩提心第一因緣也。

  此總結念佛重恩,應發菩提心。諸佛修因,累劫行菩薩道時,施于衆生的恩德,高逾須彌,深如巨海,誠非邱陵山嶽可能比喻,非發菩提心,行菩薩道,實無以報答佛此恩此德于萬一。如華嚴經說:“假使頂戴經塵劫,身爲床坐遍叁千,若不說法度衆生,畢竟無能報佛恩”。是以省庵祖師言:“此恩此德,邱山難喻”若然不發廣大心,行菩薩道,學佛的平等慈悲,饒益法界有情;則縱然粉骨碎身,亦難酬答佛恩于萬一。

  “行菩薩道,建立佛法,救度衆生”,是菩提心的內容。以平等慈悲之心,實踐菩薩道中,六度,四攝,及諸波羅密法門,使佛正法,廣宣流布,建立正法幢于世間,以救度世間一切苦惱衆生。如是自利兼他,自然可以覺悟成佛。文中“自非”,“豈能”,皆是反顯之詞。我等曾受佛深恩的弟子,若非發菩提心,行菩薩道,弘揚佛法,廣度衆生,即使粉骨碎身,亦難以酬答佛恩。是以念佛重恩,爲發菩提心的第一種因緣。

  (2)念父母恩

  雲何念父母恩?哀哀父母,生我劬勞,十月叁年,懷胎乳哺,推幹去濕,咽苦吐甘,才得成人,指望紹繼門風,供承祭祀。

  爲報佛恩,非發菩提心,行菩薩道不可。然行菩薩道,又非憑借父母所生的色身不爲功。父母不但生我,且養我育我,教導我,此恩此德,豈可不報?中國古人,力倡孝道,所以說:“百行孝爲先”,而佛教更重視孝道。雖然,佛教主張人割愛辭親,出家修行,但此舉並非違背孝道,更非不報親恩。反而是更積極于孝道,廣報親恩。

  佛經說:“大孝釋迦佛,累劫報親恩。”佛教報恩,不止于今生父母,同時念及過去,甚至未來父母。今生父母…

《勸發菩提心文講義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觀世音菩薩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