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勸發菩提心文講義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,所謂:“欲窮千裏目,更上一層樓。”能如是發心,自度度人,不畏難,不退縮,方名之爲真正的發心。

  “有罪不忏”以下,是明心願虛僞的行相。有心作惡,名之爲罪,無心之失,名之爲過。人非聖賢,誰熟無過,凡有罪過,理應忏悔,若然有罪不肯忏悔,有過不肯除滅,反而覆藏己過,隱慝其罪,外表好像清淨無染,戒定慧似乎具足。實則內心充滿貪嗔癡等煩惱,渾濁自性,懈怠放逸,虛度時光,一曝十寒,始勤終棄。所謂:“叁分鍾熱度”。這種矯情造作,“內濁外清,始勤終怠”之人,雖有好心,行諸好事,例如:參加濟貧運動,慈善籌款,社會公益等事,亦非純正出于慈悲,而多是夾雜著貪名好利之心而爲之。甚或爲了沽名釣譽,以求顯貴。“善法”指五戒、十善之法,或出家人修習四禅八定等善法。但因貪嗔未除,愚癡所誤,戒行不淨,造諸惡業。加以過去所作罪業,不肯忏除,致使所修善法,爲罪業所汙染,成爲有漏種子,不能完成清淨無漏功德。如是發心,谄曲不真,名之爲僞。

  衆生界盡,我願方盡;菩提道成,我願方成。如是發心,名之爲大。觀叁界如牢獄,視生死如怨家,但期自度,不欲度人,如是發心,名之爲小。

  此是衆生心願差別八相中,大小的一對。學佛的人,必須具有廣大胸襟,偉大抱負,學佛的大悲心,學菩薩的大願行。如地藏菩薩:“衆生度盡,方證菩提”。又如阿難尊者:“如一衆生未成佛,終不于此取泥洹”。不管親疏,不分種族,不問貴賤,無論難易,一律平等教化,此界他方,人間天上,地獄鬼畜,皆平等拔苦與樂,如是叁界九有,四生五類,衆生度盡,我願方盡。“衆生無盡,我願無窮”。能如是發廣大之心,行菩薩之道,饒益衆生,方可名之爲大。

  反之,若然“觀叁界如牢獄,視生死如怨家”,但求自利,不肯度人,便是小乘的行爲。叁界是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:

  欲界衆生,五趣雜居,有男女,有性欲,有善惡,有好醜之分,有貪嗔癡之念,未離色欲及貪欲,因名欲界。

  色界,指欲界六天以上的四禅天,初禅有梵衆,梵輔,大梵叁天。二禅有少光,無量光,光音等叁天。叁禅有少淨,無量淨,遍淨叁天。四禅有無雲,福生、廣果叁天。廣果天外,有無想天,無煩天,無熱天,善現天,善見天,色究竟天等五不還天。無想天外道所居,五不還天,是叁果聖人所居。以上十八天無欲念但有形色,因名色界。

  無色界,指空無邊處,識無邊處,無所有處,非想非非想處。此四天不但無欲念,且無形色,唯余識心,故名無色界。

  叁界,是六道衆生聚居之處,由于惑、業、苦,循環不已,故生死輪回不息,無法出離,猶如牢獄。衆生于叁界牢獄中,此死彼生,彼死此生,生生死死,無有了期,如冤家之牽纏,無時或已。二乘聖人“觀叁界如牢獄,視生死如冤家。”急于自度,無暇度人,但求自利,不能兼他,由于精勤修道,一旦斷煩惱,了生死,出叁界,不肯再來叁界,廣度衆生,故言:“但期自度,不欲度人”。如是發自利之心,不能廣度衆生,因名之爲小乘。

  若于心外見有衆生,及以佛道,願度願成,功勳不忘,知見不泯,如是發心,名之爲偏。若知自性是衆生,故願度脫,自性是佛道,故願成就。不見一法,離心別有,以虛空之心,發虛空之願,行虛空之行,證虛空之果,亦無虛空之相可得,如是發心,名之爲圓。

  此說衆生心願八相中,偏圓之一對。偏是偏于空有二邊,不能居中。二乘執空,未能從空出假,入俗利生是偏于空:權乘菩薩執有,雖能發心,念念上求佛道,心心下化衆生,不畏生死,不舍衆生,但因不知萬法唯心,心外無法,見有佛道可成,見有衆生可度,見有能修之我,所修之法,執衆生是我所度,佛道是我所成。謂之“願度願成 是偏于有”。“功勳不忘,知見不泯”,即是著相度生,不能無住生心,離相布施,如是發心,偏于有不能會歸于中,名之爲偏。

  若能深達實相,知自性即衆生的自性,亦即心佛衆生,叁無差別的佛性。此性迷時爲衆生,悟時即佛道。佛與衆生,其性無二無別。是以衆生,是自性中的衆生;佛道,是自性中的佛道。雖願度生,非離自性,另有衆生可度,故言:“自性衆生誓願度”。雖願成佛,非離自性,另有佛道可成,故言:“自性佛道誓願成”。度生成佛,非離自性,別有一法可得。故言:“不見一法,離心別有。”

  “以虛空之心”以下,是以虛空廣大之義,以形容菩薩的心、願、行、果、皆廣大周遍。即依虛空如是廣大之心,發如是廣大之願,修如是廣大之行,證如是廣大之果。

  廣大的心,是發成佛之心。如經言:“我今發心,不爲自求,人天福報,聲聞緣覺,乃至權乘,諸位菩薩,唯依最上乘,發菩提心,能與法界衆生,同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”

  廣大的願,是“衆生無邊誓願度”。度盡十方叁世,佛刹極微塵數衆生。

  廣大的行,是廣修六度,四攝,四無量心等法門,即是“法門無量誓願學”。

  證廣大之果,是“佛道無上誓願成”。虛空非有,行願非空,即無修而修,無證而證。雖修雖證,猶如虛空,無相可得,即修而無修,證而無證。無修而修,無證而證,是離相生心,無相布施。如金剛經說:“菩薩應離一切相,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,不應住色生心,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,應生無所住心。”故言:“以虛空之心,發虛空之願,行虛空之行,證虛空之果。”修而無修,證而無證,是圓滿菩提,歸無所得。如金剛經言:“實無有法,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”故言:“亦無虛空之相可得”。如是發心,不著于有,不執于空,空有不二,事理圓融,可名之爲圓教。

  知此八種差別,則知審察,知審察,則知去取,知去取,則可發心。

  此八種,是指前所辨心願八相,邪正,真僞,大小,偏圓等四對。修行人能辨別了知,此八種發心的差別相,自然當知加以審度考察,明白邪、僞、小、偏,皆非善美,若發邪、僞、小、偏之心,則因地不正,果招纡曲,是生死根本,誠應去之。至于真、正、大、圓、之心,既善且美,是成佛的真因,必定可以達到自利兼他的心願,及覺悟成佛之目的,應該取之,繼而發之。故言:“知審察,則知去取,知去取,則可發心。”

  雲何審察,謂我所發心,于此八中,爲邪爲正,爲真爲僞,爲大爲小,爲偏爲圓。

  雲何,是征釋上文“則知審察”之意。何謂審察?又將如何審察?審是審詳,察是考察,審詳考察自己所發之心,于前文所說心願八相中,究竟是屬于那一種?是正?抑或是邪?是真?抑或是僞?是大?抑或是小?是偏?或是圓?

  雲何去取,所謂去邪去僞,去小去偏,取正取真,取大取圓。如此發心,方得名爲真正發菩提心也。

  是征釋前文“則知去取”之意。雲何是征?所謂以下是釋成。去取之法,即邪、僞、小、偏、四種心,應去之舍之;正、真、大、圓、四種心,應取之發之。如是去邪取正,去僞取真,去小取大,去偏取圓,發正、真、大、圓之心,方得名之爲真正發菩提心。

  二、正論——正宗分

  (一)總明發心因緣

  此菩提心,諸善中王,必有因緣,方得發起。今言因緣,略有十種:何等爲十?一者、念佛重恩故,二者、念父母恩故,叁者、念師長恩故,四者、念施主恩故,五者、念衆生恩故,六者、念生死苦故,七者、尊重己靈故,八者、忏悔業障故,九者、求生淨土故,十者、爲念正法得久住故。

  初二句是贊歎菩提心的功德,亦是說明本文的宗旨。本文作者省庵祖師,目的在于勸人發菩提心,是以菩提心,是本文的中心思想。然則,何謂菩提心? 祖師言:“此菩提心,諸善中王。”諸善,概括世間有漏善,及出世間無漏善。

  有漏善指五戒、十善、四無量心,四禅八定等。五戒,是人道中善;十善,及味禅,是欲界天善;四無量心,及四禅,是色界中善;滅色歸空,修習禅定,是無色界中善。此等善皆不能了生死,出叁界,因名有漏善。

  無漏善,指叁無漏學,四谛,十二因緣,六度,四攝,及菩提心。戒、定、慧叁無漏學,與四谛,十二因緣,是二乘所修之善。六度,四攝等,是菩薩所修的善。菩提心,則是佛道中善。能統攝一切善法,能出生一切如來,故屬于善法中王。此爲善法之王的菩提心,是成佛種子,原本含藏于一切衆生,八識田中,屬正因理心性。此理性,雖然衆生本有,如缺乏因緣的協助與激發,是不可能顯現的,故法華經說:“佛種從緣起,是故說叁乘。”由佛的叁乘教法的因緣啓發,則正因理心性顯,可證真性菩提;了因慧心性顯,可得實智菩提;緣因善心性顯,可成方便菩提。真性菩提,顯諸佛法身,可證法身德;實智菩提,成諸佛報身,證般若德;方便菩提,現諸佛應身,證解脫德。由于菩提心的發起,可得叁菩提,可證諸佛叁身,可獲諸佛叁德秘藏。准是可知,發起菩提心的功德,實在不可思議。

  “今言因緣,略有十種”。發菩提心的因緣很多,古往今來,學佛的人,甚至過去、現在的諸佛菩薩,最初發菩提心,皆各有其不同的因緣。而諸經所說關于發菩提心的因緣,亦多不同。今省庵祖師說:發菩提心的因緣,約略共有十種。

  “何等爲十”以下,是征釋十種因緣。

  “一者念佛重恩故”,人生于世,父母有養育之恩,師長有教導之恩,朋友有提攜之恩,衆人有互助之恩,但皆不及佛平等大悲,拔苦與樂之恩。因爲衆恩,僅惠我于一時,佛恩卻惠我于永劫。衆生恩僅助我生活所需,解我現實的困苦;佛恩卻能除我煩惱逼迫,斷我生死憂患,令我享受無上菩提正法樂于永恒。故佛恩高如須彌,深如巨海,誠應發菩提心,修菩薩行,上求佛道,下化衆生,以圖報佛恩于萬一。所謂:“若不說法度衆生,畢竟無能報佛恩。”因此,爲報佛重恩故,我們應發菩提心。

  二者念父母恩故”,欲發菩提心,行菩薩道,必須憑借現前四大色身,所謂:“借假修真”。…

《勸發菩提心文講義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觀世音菩薩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