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勸發菩提心文講義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後,實踐急行,方達目的。然行無願力支持,一旦逆境當前,必生退心。當知世間任何事業的建樹,皆應當先發心願,堅立意志,方抵于成。何況佛道遙遠,魔障重重?是以發心,進修佛道,當先立願。如釋尊因中修行,立四弘誓願,藥師如來立十二大願,阿彌陀佛立四十八額,普賢菩薩立十大行願。結果,終證佛道,廣度衆生,成熟有情。因此,發菩提心,行菩提道,首要急務,該是立願,故說:“修行急務,立願居先。”

  “願立,則衆生可度,心發,則佛道可成”。發菩提心,勤求佛道的人,立願當然志在廣度衆生,是以四弘誓願中,第一誓願,就是:“衆生無邊誓願度。”爲度衆生,所以要斷煩惱,要學法門,要成佛道。如金剛經言:“若卵生,若胎生,若濕生,若化生,若有色,若無色,若有想,若無想,若非有想、非無想,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。”然則,叁界衆生盡度矣。故說言:“願立,則衆生可度。”“心發”之心字,指菩提心。此菩提心,是衆生本具的正因佛性。無始時來,埋沒于煩惱叢薮中,無由顯發,今遇善知識勸導,發明本具正因佛性。正因理心性既發,則了因慧心,及緣因善心,自可相繼而發。然則,憑借緣因,善心,所積集的一切功德,斷惑證真,發明心地,使了因佛性顯,成就般若智,了達真如實相理,令正因佛性出纏,法身理體得以顯現,圓滿佛果功德,自可成就正等正覺。故言:“心發,則佛道堪成。”

  苟不發廣大心,立堅固願,則縱經塵劫,依然還在輪回,雖有修行,總是徒勞辛苦。

  此是反顯示發心立願爲修行根本。廣大心,簡非二乘人所發自利之心。因爲二乘聖人,雖發心持戒修行,斷惑證真,願出叁界獄,願度生死海,但其目的,僅求自利,發心不廣,不得名爲廣大心。

  此廣大心,即是發菩提心。上求佛道,下化衆生,自己志願成佛,亦希望法界有情, 同出苦海,共證菩提;而實行六度法,平等救濟一切衆生,方名廣大心。

  願曰堅固,即堅定不移,不搖動,不退屈的意志。修行人在菩提路上進行,無論遭遇任何逆境,任何阻力,任何打擊,或付出任何代價,任何犧牲,亦應該堅持初心,不生退意。如經言:“假使熱鐵頂上旋,終不退失菩提心”。如是堅決進修,精進辦道,廣度衆生,于利他行爲中,完成自利功德。求離二死,永斷無明,福慧具足,自可成佛。否則,發心不廣,立願不堅,縱經塵點劫數,長時間修行,亦難脫離生死苦海,仍在六道輪回受苦,雖有修行,結果,徒勞無功。

  楞嚴經言:“諸修行人,不能得成無上菩提,乃至別成聲聞緣覺,諸天魔王,及魔眷屬,皆由不知,二種根本,錯亂修習,猶如煮沙,欲成嘉馔,縱經塵劫,終不能得。”二種根本,指真本及妄本。妄本,是依識心妄想心而修行。真本,是依菩提心,真實心而修。是以發菩提心,立堅固願,是修行的根本。否則:“苟不發廣大心,立堅固願,則縱經塵劫,依然還在輪回,雖有修行,總是徒勞辛苦。”

  故華嚴言:忘失菩提心,修諸善法,是名魔業。

  此引經典作證,支持其言論。華嚴經,是佛初成道,于叁七日中,爲大機衆生,所轉的無上*輪;說心佛衆生,叁無差別之理。顯事事無礙,事理圓融的境界。其中有段經文說:“忘失菩提心,修諸善法,是名魔業。”諸善法,包活世出世間的善法。世間善法,是五戒、十善,以及一切有益世道人心的道德行爲。出世間的善法,是指佛所說的四谛,十二因緣,叁十七道品,以及六度,四攝,四無量心等法門。若不發菩提心,立志成佛,或已發菩提心後,因隔陰之迷,或因逆緣退心,即使仍然進修善法,亦將變成魔業。如欲界魔王,亦修十善業,及修世間禅定,因不發菩提心,但求自利,故報爲魔王。即使修習四谛、十二因緣、及叁十七道品的佛弟子,因忘失菩提心,但求自利,亦很容易爲魔所轉。如楞嚴經五十重魔的境界,皆是修行人的障道因緣,故言:“忘失菩提心,修諸善法,是名魔業。”

  忘失尚爾,況未發乎?故如欲學如來乘,必先具發菩薩願,不可緩也。

  曾經發菩提心,後因逆境忘失,修諸善法,尚且成爲魔業。何況根本未曾發菩提心?不曾立志成佛?更容易爲魔所攝,淪爲魔鬼眷屬。“故知學如來乘,必先具發菩薩願,不可緩也。”

  如來乘,是指一佛乘。佛說法教化衆生,可分五乘:一人天乘:說五戒、十善之法。二聲聞乘:說四谛法。叁緣覺乘:說十二因緣法。四菩薩乘:說六度、四攝、諸波羅密法。五最上乘,即一佛乘,亦即是如來乘,說佛性本具,人人皆可作佛。然欲學如來乘,得證佛果,成就無上道,當先發菩提心,立四弘願,培養純正的心智,實踐菩薩道,修六度萬行,所謂:“上求下化,悲智雙運”。對于菩薩的心願,不可或缺,更不可以懈怠緩慢,應即發心,急速起行。

  (二)別明八相爲發心標准

  然心願差別,其相乃多.若不指陳,如何趨向?今爲大衆略而言之.相有其八。所謂邪、正、真、僞,大、小、偏、圓,是也。

  然字,是承上起下之詞。前言:“發心爲首”,“立願居先”,但末言明發何心,立何願?因爲衆生心願的行相差別多,其損益利害亦殊,若不明辨當願當立,或發邪心,立邪願,將誤入歧途,未獲其利,先受其害。因此,省祖特別提出忠告:“然心願差別,其相乃多,若不指陳,如何趨向?”意思是:于衆生衆多心願差別的行相中,若無善知識指出邪正,真僞的分野,以及大小、偏圓的利蔽,將如何能去邪趨正,止僞從真?又如何得知所發之心,所立之願,是大是小,是偏是圓?今祖師特別提出,衆生心願的行相,可分爲八種。故言:“今爲大衆略而言之,相有其八。所謂:“邪正、真僞、大小、偏圓是也。”

  雲何名爲邪、正、真、僞、大、小、偏、圓耶?

  在衆生心願差別的行相中,有邪正、真僞、大小、偏圓八相的分別。而此八相,可歸納爲四對,邪正一對、真僞一對、大小一對、偏圓一對。前兩對是爲世間凡夫說,爲凡夫修行者,開智慧眼,免邪正不分,真僞莫辨,而盲從邪教,僞修瞎煉,誤己誤人。後兩對是爲出世間聖者說:出世聖人,不明圓理,偏于事行,祖師特別提出大小、偏圓之教,鼓勵二乘,及別教菩薩,回小向大,舍權入實,趨向佛道。“雲何”二字,是征起,“邪正、真僞、大小、偏圓”是總標心願八相。以下各別分釋:

  世有行人,一向修行,不究自心,但知外務,或求利養,或好名聞,或貪現世欲樂,或望未來果報,如是發心,名之爲邪。既不求利養名聞,又不貪欲樂果報,唯爲生死,爲菩提,如是發心,名之爲正。

  此是說明心願八相中邪正之一對。末法時代,衆生福屬障重,雖發心修行,但不能息心達本源,內證真心,反而舍本逐末,妄用識心,分別向外務求,或求利養,或求名聞,或貪世間五欲物質享受,或但求自利,希望獲得來世福樂的果報。如是發心,如是立願,皆名爲邪。特別是世間,種種旁門左道的邪教,往往假托佛教的觀音菩薩,或彌勒大聖之名,引誘徒衆,蠱惑無知。甚至有人自稱活佛,僞說一生解脫,何止貪求名聞利益,五欲享受,簡直欺诳世人,誤害無知,使人喪失正道,墮落魔眷,誠應口誅筆伐。可惜一般愚夫愚婦,受其迷惑,奉獻財色,還要發毒誓,守秘密,不許告人,實在邪得可以。若然正法,自然可以公開宣傅,堂堂皇皇,擊法鼓,樹法雨,那有恐怕人知之理?凡秘密進行,不能公開,或自稱活佛,或說一生解脫的人,皆名之爲邪。

  反之“既不求名聞利養,又不貪欲樂果報,唯爲生死,爲菩提,如是發心,名之爲正。”因爲一個真正發心,上求佛道,下化衆生的菩薩,自然不貪求世間名聞利養,以及一切五欲塵勞的享受,更不希望人天果報。爲的是了生死,證菩提,自利利他,是以止息妄想扳緣,向內尋求真心,開佛知見。內則明心見性,外則悲愍世人,唯一的心願,是爲了生死,爲證菩提。

  古德說:“此心未明,如喪考毗,此心既明,更如喪考毗。”意謂學佛修行,未能明心見性,長期流浪生死,受無量苦,內心苦惱,固然猶如喪失父母一般的悲哀。然一旦明心見性,心中更倍覺淒苦,因爲明心見性,知道自己原本是佛,本具佛性,與十方如來,無二無別;但因妄念,受生死苦,今雖覺悟,然悟道容易斷惑難,生死未了,甯不可悲?若能心心念念,爲求了生死,證菩提,發願我與衆生,共出生死輪回,法界有情,同證無上菩提,如是發心,如是立願,方名之爲正。

  念念上求佛道,心心下化衆生,聞佛道長遠,不生退怯。觀衆生難度,不生厭倦。如登萬仞之山,必窮其頂,如上九層之塔,必造其顛,如是發心,名之爲真。有罪不忏,有過不除,內濁外清,始勤終怠,雖有好心,多爲名利之所夾雜,雖有善法,複爲罪業之所染汙,如是發心,名之爲僞。

  此明衆生心願差別八相中,真僞的一對。初句是自利,次句明利他。發心學佛,第一要務,是上求佛道,第一任務,是下化衆生。對此要務,對此任務,必須念念相續,無有間斷,心心念念,無有疲倦。雖聞佛道長遠,在時間言:要經無量劫,勤苦修學;在空間言:要遍十方,利益衆生,成熟有情。雖然衆生剛強,難調難伏,但並不因衆生難度,而生厭倦之心,或生退怯之想。如寶積經說:常精進菩薩,曾爲救度一衆生,經無量劫,隨逐不舍,然此一衆生,猶不受化,常精進菩薩,仍無一念棄舍之心。故言:“聞佛道長遠,不生退怯,觀衆生難度,不生厭倦。”

  “如登萬仞之山”等四句,是用譬喻顯示菩薩度衆生,求菩提,必須本著無畏的精神,不畏佛道遙遠,不畏衆生難度,不畏生死苦惱,而恒住生死,以種種方便,教導衆生,不舍任何惡劣衆生。難度而能度,難行而能行,如登萬仞之山,必須以無比的勇氣與毅力向上扳,力求前進,不生退屈,務求到達終點之頂爲止。又如上九層高之塔,一定要到達最高的一層,以便俯覽四野全景…

《勸發菩提心文講義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觀世音菩薩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