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正的发菩提心。
四、因何发菩提心
发菩提心的因缘,各人不同,或因自己,或因他人,或由顺境引诱,或因逆境激发。虽然,逆境往往令人悲伤,消极,但有时却能令人发奋向上;是以顺逆二境,皆可以成为发菩提心的增上缘。
大方便佛报恩经言:“一切众生发菩提心,其事非一,或因慈心,或因恚心,或因施心,或因悭心,或因喜欢,或因烦恼,或因恩爱别离,或因怨憎和合,或因亲近善知识,或因恶友,或因见佛,或因闻法,是故当知,一切众生发菩提心,各各不同。”在出生菩提心经中说:“一切众生,若欲成就人天福报,须发菩提心。欲灭诸有苦,须发菩提心。欲供养诸佛,广修福慧,须发菩提心。欲断烦恼,得菩提,了生死,证涅槃,更须要发菩提心。”
又佛说发菩提心破诸魔经说:“若人想作转轮王,帝释,或梵王,增长人天胜福报,光明照世间,应当发起菩提心。有人想断除三界颠倒行,减除一切罪,不生诸苦恼,远离诸魔事,不见诸魔相,应当发起菩提心。有人欲修诸梵行,断诸烦恼,证无漏道,应当发起菩提心。有人欲证菩提,转*轮,饶益一切众生,更应当发起菩提心。”
在天亲菩萨所造的发菩提心经论中说:有四种因缘,令人发菩提心:
一、思惟诸佛发菩提心:意思是该:思惟十方诸佛,未成佛时,与我等无异,内心充满烦恼,困惑作业,受无量苦。但因发菩提心,勇猛精进,勤求佛道,勤修苦行,积集功德,舍身命财。求一切智,结果自拔,超出三界,度生死苦海,终成正觉,得无上菩提。彼既丈夫我亦然,不应自卑生退屈,诚应学佛,自拔自济,因此,故发菩提心,趣向佛道。
二、观身过患发菩提心:观察自己,由五阴四大和合而成的色身,污秽不净,无常迅速,为无明烦恼所覆,造诸恶业,轮回生死,永无止息,因生厌离,发菩提心,求佛果菩提。
三、慈愍众生发菩提心:因见众生为烦恼所缚,为生死所缠,为众苦所逼,广作恶因,不知悔改,不修善因,不集善法,报堕三涂,长期受苦,求出无由。因此,为慈悲愍念众生,欲拔其苦,而发菩提心,勤求佛道。
四、为求最胜果发菩提心:最胜果即是佛所证的无上菩提,因见佛法身清净无染,集诸功德,具足十力,四无所畏,成就一切智,能从实施权,方便善巧,救济群迷,因此发菩提心,行菩萨,求证佛果无上菩提。
菩萨持地经说:有四种缘,四种因,四种力,令菩萨发菩提心。四种缘是:一是萨于诸佛菩萨功德,或神通变化,亲见亲闻,而乐佛大智,发菩提心。二虽不亲见亲闻,但由闻法,欢喜信乐,乐佛大智,发菩提心。三虽不闻佛法,但见法灭,为护持正法,发菩提心。四、虽不见法灭,但见恶众生,为烦恼所逼,为救众生而发菩提心。
四种因是:一因种性具足:即是本具佛性,因缘成熟,自发菩提心。二因诸佛菩萨善友所摄:从佛闻法,或由善知识劝导,而发菩提心。三因大悲心:悯念众生,生死苦恼,恒思救济,而发菩提心。四因不畏生死苦:菩萨为度众生,利益有情,恒住生死,于无量生死苦,心不怖畏,反而激发菩提心,愿代众生受苦,而发菩提心。
四种力是:一自力:自己自动自觉,发菩提心。二他力:因他劝导,而发菩提心。三因力:宿习大乘善根为因,今得见佛闻,便发菩提心。四方便力:由亲近善友,闻法鼓励,而发菩提心。
菩萨由于四缘、四因、及自力、因力而发菩提心,当然坚固不动,决定究竟。若由他力,及方便力而发心,则不坚固,动向不定,若遇四事,便会退失菩提心。四事是:一种性不具,二恶知识所摄,三于诸众生悲心微薄,四于生死苦生怖畏心。
至于本文作者,省庵大师,则别举十种因缘,应当发菩提心。(留待下文解释) 正因为省庵大师,恳切陈词,写成此文,详述应发菩提心的原因,而劝导我等,当发菩提心。能劝是祖师,所劝是我等众生;又能发是我等众生,所发是菩提心。机教相投,能所并举,因名:“劝发菩提心文。”
丙、作者简介
本文作者,是莲宗九祖省庵大师。大师法名实贤,字思齐,号庵。江苏常熟县人,俗姓时,母张氏,生于清朝康熙二十五年八月初八日。父早逝,自幼喜欢素食,母知其宿值善根,七岁时送往常熟清庵,礼容选大师为师。十五岁正式剃度,二十四岁受具足戒于杭州昭庆寺。师聪敏好学,所读经书,过目不忘,且严持净戒,精进办道。
早年亲近渠成法师,转讲法华经玄义,并随从绍昙法师,学习愣严、唯识。对性相二宗,悉能通达。后往崇福寺,追随灵鹫和尚,参究念佛是谁?四个月后,心有所悟,对人言:“我梦觉矣”。自此深入经藏,善说法要,备受灵鹫和尚所器重。欲传衣钵,继任住持,师辞不受,禁足于真寂寺,日研佛经,晚持佛号,昼夜精勤不懈。三年后,众请讲法华经,师乃升座,辩才无碍,听众无不欢喜踊跃,得益不鲜。
后去宁波阿育王寺,瞻佛舍利,感佛舍利放光,遂发心于二月十五佛涅槃日,集众举行涅槃法会,广修供养,亲燃指供佛,发四十八愿,作劝发菩提心文,勉励四众,共发菩提心,续佛慧命,广度众生。后于杭州梵天寺,屏绝诸缘,掩关念佛,专修净土,定每日念佛十万声。
雍正十一年,腊月八日,即告大众,明年四月,吾当往生。自此益精进念佛,雍正十二年,四月十二日告众,我月初曾见西方三圣,今日复见,大概往生时至。即书偈云:“身在华中佛现前,佛光来照紫金莲,心随诸佛往生去,无去无来事宛然。”遂沐浴更衣,结跏跌坐,一心念佛,不进饮食。十四日中午,面西念佛,安然而逝。世寿四十九,僧腊二十五。一代高僧,忽离人间,徒众悲不自胜,师忽开眼对大众言:“吾去即来,生死大事,各自要净心念佛。”言毕,合掌称佛名而寂。
师生前虽曾住持永福,普庆,海云,仙林,梵天等寺,因最后圆寂于梵天寺,梵天寺是杭州古刹。因名古杭梵天寺沙门实贤撰。沙门,是梵语,译名勤息,即是说:出家人当勤修戒定慧,息灭贪嗔痴。因为此劝发菩提心文,是古杭梵天寺的住持出家僧,实贤所撰述。故作者名题是:古杭梵天寺沙实贤撰。
丁、别解文义
此文虽非经非论,亦非律学,但义涉经律论三藏,理括大乘,因其劝人发成佛之因心,勤求佛果菩提,利己利人,可视之为经、为律、为论,而研究学习之。故今释此文,亦如释经,有序分,正宗分,及流通分。自从不肖愚凡实贤起,至方得名为真正发菩提心止,是本文的绪论,等如诸经的序分。自此菩提心诸法中王起,至是为发菩提心十因缘也止,是本文的正论,等如诸经的正宗分。如是十缘备识以下,是本文的结论,等如诸经的流通分。
一、绪论——序分
本文绪论,可分为二点,一是总明愿是修行的根本,二是别明愿是立行的标准。
(一)总明愿是修行根本
不肖,愚下凡夫僧实贤,泣血稽颡,哀告现前大众, 及当世净信男女等,惟愿慈悲,少加听察。
初句是祖师自谦之词。不肖,表非圣贤;愚下,显非上智;凡夫,谓是凡庸之辈。因省祖当时在大涅槃法会中,对众宣读此文,法会大众,根机高下不等,或有诸佛菩萨降临,或有圣贤乘愿再来,因肉眼不识,故发言谦逊,不敢自高,谓自己一非圣贤,二非上智,仅是凡庸之辈而已。僧、表明自己的身份,梵语僧伽,简称僧。译名和合众,是出家修行者的通称,和合有理与事之别。事和有六:一身和同住,二口和无诤,三意和同悦,四戒和同修,五见和同解,六利和同均。是僧团共住的规则,故僧团亦名六和僧。理和,指无为之理,为大众共修之目的。意思是僧众聚会,共学无为法,共证无为理。今实贤祖师,宗教兼通,解行相应,悲智双运,发菩提心,行菩萨道,专修净土,临终自知时至,实是圣僧。由于自谦,故言:“不肖愚下凡夫僧实贤。”
“泣血稽额”,是显示省祖内心的恳切至诚,祖师因愍众生,本同佛体,竟因一念之迷,流落生死,不肯学佛,不求出离,故悲伤涕泣,血泪交流。稽颡,即是头顶礼拜。祖师既知生佛同体,故等视众生,为未来诸佛,不但悲感同情,而且头面顶礼,而作佛想,故言:“泣血稽颡,哀告现前大众”。
“当世净信男女等”,是祖师劝发菩提心的对象。“现前”指当时涅槃法会大众,当世,可以说是:当时之世,亦可以说是:当来之世。信是信心,净是清净。因为祖师,不但希望涅槃法会大众,及当时世间一切具足清净信心的男女,能发菩提心;更希望当来之世,甚至末法时代的众生,皆能够发菩提心。因此,以极端至诚的态度,悲哀的心情,沉痛的语调,普告当时法会现前大众,及当时世间一切群众,同时普告当来之世,末法时代一切众生。
“唯愿慈悲,少加听察”,是表明祖师的心愿。唯愿,即唯一的愿望,听,是留心听其言;察,是考察思惟其言所诠的义理。可以说:听是闻慧,察是思慧。听而不察,即闻而不思,将何以修证?故祖师深恐当时法会大众,轻浮不信,不肯接受其苦口婆心的忠告,因言:“惟愿慈悲,少加听察。”即是唯一愿望,希望大众,发慈悲心,愍念其一番至诚恳切的苦衷,提起精神,稍加注意,留心听其所言,考察其义,信受其劝告,共发菩提心。
尝闻人道要门,发心为首,修行急务,立愿居先;愿立则众生可度,心发则佛道堪成。
此总明愿是修行的根本。“尝闻”二字,表示本文所讲要义,非出自祖师的主观,而是从大乘经典得闻,今谨代佛宣扬而已。“入道”即是进入佛道。“要门”,是进入佛道主要的正门,大门,非傍道或小门。凡欲进入佛法菩提之道,其主要的正门,就是“发菩提心”。若能发菩提心,自然可打开入佛知见的正门,进修佛道。若不发心,即使普通天道,人道,甚至日常锁碎的事务,亦不可能成办,可见发心,是为一切行门的根本。故曰:“入道要门,发心为首。”
发心,仅起步耳,我们学佛修行,必须继发心之…
《劝发菩提心文讲义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