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勸發菩提心文講義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正的發菩提心。

  四、因何發菩提心

  發菩提心的因緣,各人不同,或因自己,或因他人,或由順境引誘,或因逆境激發。雖然,逆境往往令人悲傷,消極,但有時卻能令人發奮向上;是以順逆二境,皆可以成爲發菩提心的增上緣。

  大方便佛報恩經言:“一切衆生發菩提心,其事非一,或因慈心,或因恚心,或因施心,或因悭心,或因喜歡,或因煩惱,或因恩愛別離,或因怨憎和合,或因親近善知識,或因惡友,或因見佛,或因聞法,是故當知,一切衆生發菩提心,各各不同。”在出生菩提心經中說:“一切衆生,若欲成就人天福報,須發菩提心。欲滅諸有苦,須發菩提心。欲供養諸佛,廣修福慧,須發菩提心。欲斷煩惱,得菩提,了生死,證涅槃,更須要發菩提心。”

  又佛說發菩提心破諸魔經說:“若人想作轉輪王,帝釋,或梵王,增長人天勝福報,光明照世間,應當發起菩提心。有人想斷除叁界顛倒行,減除一切罪,不生諸苦惱,遠離諸魔事,不見諸魔相,應當發起菩提心。有人欲修諸梵行,斷諸煩惱,證無漏道,應當發起菩提心。有人欲證菩提,轉*輪,饒益一切衆生,更應當發起菩提心。”

  在天親菩薩所造的發菩提心經論中說:有四種因緣,令人發菩提心:

  一、思惟諸佛發菩提心:意思是該:思惟十方諸佛,未成佛時,與我等無異,內心充滿煩惱,困惑作業,受無量苦。但因發菩提心,勇猛精進,勤求佛道,勤修苦行,積集功德,舍身命財。求一切智,結果自拔,超出叁界,度生死苦海,終成正覺,得無上菩提。彼既丈夫我亦然,不應自卑生退屈,誠應學佛,自拔自濟,因此,故發菩提心,趣向佛道。

  二、觀身過患發菩提心:觀察自己,由五陰四大和合而成的色身,汙穢不淨,無常迅速,爲無明煩惱所覆,造諸惡業,輪回生死,永無止息,因生厭離,發菩提心,求佛果菩提。

  叁、慈愍衆生發菩提心:因見衆生爲煩惱所縛,爲生死所纏,爲衆苦所逼,廣作惡因,不知悔改,不修善因,不集善法,報墮叁塗,長期受苦,求出無由。因此,爲慈悲愍念衆生,欲拔其苦,而發菩提心,勤求佛道。

  四、爲求最勝果發菩提心:最勝果即是佛所證的無上菩提,因見佛法身清淨無染,集諸功德,具足十力,四無所畏,成就一切智,能從實施權,方便善巧,救濟群迷,因此發菩提心,行菩薩,求證佛果無上菩提。

  菩薩持地經說:有四種緣,四種因,四種力,令菩薩發菩提心。四種緣是:一是薩于諸佛菩薩功德,或神通變化,親見親聞,而樂佛大智,發菩提心。二雖不親見親聞,但由聞法,歡喜信樂,樂佛大智,發菩提心。叁雖不聞佛法,但見法滅,爲護持正法,發菩提心。四、雖不見法滅,但見惡衆生,爲煩惱所逼,爲救衆生而發菩提心。

  四種因是:一因種性具足:即是本具佛性,因緣成熟,自發菩提心。二因諸佛菩薩善友所攝:從佛聞法,或由善知識勸導,而發菩提心。叁因大悲心:憫念衆生,生死苦惱,恒思救濟,而發菩提心。四因不畏生死苦:菩薩爲度衆生,利益有情,恒住生死,于無量生死苦,心不怖畏,反而激發菩提心,願代衆生受苦,而發菩提心。

  四種力是:一自力:自己自動自覺,發菩提心。二他力:因他勸導,而發菩提心。叁因力:宿習大乘善根爲因,今得見佛聞,便發菩提心。四方便力:由親近善友,聞法鼓勵,而發菩提心。

  菩薩由于四緣、四因、及自力、因力而發菩提心,當然堅固不動,決定究竟。若由他力,及方便力而發心,則不堅固,動向不定,若遇四事,便會退失菩提心。四事是:一種性不具,二惡知識所攝,叁于諸衆生悲心微薄,四于生死苦生怖畏心。

  至于本文作者,省庵大師,則別舉十種因緣,應當發菩提心。(留待下文解釋) 正因爲省庵大師,懇切陳詞,寫成此文,詳述應發菩提心的原因,而勸導我等,當發菩提心。能勸是祖師,所勸是我等衆生;又能發是我等衆生,所發是菩提心。機教相投,能所並舉,因名:“勸發菩提心文。”

  丙、作者簡介

  本文作者,是蓮宗九祖省庵大師。大師法名實賢,字思齊,號庵。江蘇常熟縣人,俗姓時,母張氏,生于清朝康熙二十五年八月初八日。父早逝,自幼喜歡素食,母知其宿值善根,七歲時送往常熟清庵,禮容選大師爲師。十五歲正式剃度,二十四歲受具足戒于杭州昭慶寺。師聰敏好學,所讀經書,過目不忘,且嚴持淨戒,精進辦道。

  早年親近渠成法師,轉講法華經玄義,並隨從紹昙法師,學習愣嚴、唯識。對性相二宗,悉能通達。後往崇福寺,追隨靈鹫和尚,參究念佛是誰?四個月後,心有所悟,對人言:“我夢覺矣”。自此深入經藏,善說法要,備受靈鹫和尚所器重。欲傳衣缽,繼任住持,師辭不受,禁足于真寂寺,日研佛經,晚持佛號,晝夜精勤不懈。叁年後,衆請講法華經,師乃升座,辯才無礙,聽衆無不歡喜踴躍,得益不鮮。

  後去甯波阿育王寺,瞻佛舍利,感佛舍利放光,遂發心于二月十五佛涅槃日,集衆舉行涅槃法會,廣修供養,親燃指供佛,發四十八願,作勸發菩提心文,勉勵四衆,共發菩提心,續佛慧命,廣度衆生。後于杭州梵天寺,屏絕諸緣,掩關念佛,專修淨土,定每日念佛十萬聲。

  雍正十一年,臘月八日,即告大衆,明年四月,吾當往生。自此益精進念佛,雍正十二年,四月十二日告衆,我月初曾見西方叁聖,今日複見,大概往生時至。即書偈雲:“身在華中佛現前,佛光來照紫金蓮,心隨諸佛往生去,無去無來事宛然。”遂沐浴更衣,結跏跌坐,一心念佛,不進飲食。十四日中午,面西念佛,安然而逝。世壽四十九,僧臘二十五。一代高僧,忽離人間,徒衆悲不自勝,師忽開眼對大衆言:“吾去即來,生死大事,各自要淨心念佛。”言畢,合掌稱佛名而寂。

  師生前雖曾住持永福,普慶,海雲,仙林,梵天等寺,因最後圓寂于梵天寺,梵天寺是杭州古刹。因名古杭梵天寺沙門實賢撰。沙門,是梵語,譯名勤息,即是說:出家人當勤修戒定慧,息滅貪嗔癡。因爲此勸發菩提心文,是古杭梵天寺的住持出家僧,實賢所撰述。故作者名題是:古杭梵天寺沙實賢撰。

  丁、別解文義

  此文雖非經非論,亦非律學,但義涉經律論叁藏,理括大乘,因其勸人發成佛之因心,勤求佛果菩提,利己利人,可視之爲經、爲律、爲論,而研究學習之。故今釋此文,亦如釋經,有序分,正宗分,及流通分。自從不肖愚凡實賢起,至方得名爲真正發菩提心止,是本文的緒論,等如諸經的序分。自此菩提心諸法中王起,至是爲發菩提心十因緣也止,是本文的正論,等如諸經的正宗分。如是十緣備識以下,是本文的結論,等如諸經的流通分。

  一、緒論——序分

  本文緒論,可分爲二點,一是總明願是修行的根本,二是別明願是立行的標准。

  (一)總明願是修行根本

  不肖,愚下凡夫僧實賢,泣血稽颡,哀告現前大衆, 及當世淨信男女等,惟願慈悲,少加聽察。

  初句是祖師自謙之詞。不肖,表非聖賢;愚下,顯非上智;凡夫,謂是凡庸之輩。因省祖當時在大涅槃法會中,對衆宣讀此文,法會大衆,根機高下不等,或有諸佛菩薩降臨,或有聖賢乘願再來,因肉眼不識,故發言謙遜,不敢自高,謂自己一非聖賢,二非上智,僅是凡庸之輩而已。僧、表明自己的身份,梵語僧伽,簡稱僧。譯名和合衆,是出家修行者的通稱,和合有理與事之別。事和有六:一身和同住,二口和無诤,叁意和同悅,四戒和同修,五見和同解,六利和同均。是僧團共住的規則,故僧團亦名六和僧。理和,指無爲之理,爲大衆共修之目的。意思是僧衆聚會,共學無爲法,共證無爲理。今實賢祖師,宗教兼通,解行相應,悲智雙運,發菩提心,行菩薩道,專修淨土,臨終自知時至,實是聖僧。由于自謙,故言:“不肖愚下凡夫僧實賢。”

  “泣血稽額”,是顯示省祖內心的懇切至誠,祖師因愍衆生,本同佛體,竟因一念之迷,流落生死,不肯學佛,不求出離,故悲傷涕泣,血淚交流。稽颡,即是頭頂禮拜。祖師既知生佛同體,故等視衆生,爲未來諸佛,不但悲感同情,而且頭面頂禮,而作佛想,故言:“泣血稽颡,哀告現前大衆”。

  “當世淨信男女等”,是祖師勸發菩提心的對象。“現前”指當時涅槃法會大衆,當世,可以說是:當時之世,亦可以說是:當來之世。信是信心,淨是清淨。因爲祖師,不但希望涅槃法會大衆,及當時世間一切具足清淨信心的男女,能發菩提心;更希望當來之世,甚至末法時代的衆生,皆能夠發菩提心。因此,以極端至誠的態度,悲哀的心情,沈痛的語調,普告當時法會現前大衆,及當時世間一切群衆,同時普告當來之世,末法時代一切衆生。

  “唯願慈悲,少加聽察”,是表明祖師的心願。唯願,即唯一的願望,聽,是留心聽其言;察,是考察思惟其言所诠的義理。可以說:聽是聞慧,察是思慧。聽而不察,即聞而不思,將何以修證?故祖師深恐當時法會大衆,輕浮不信,不肯接受其苦口婆心的忠告,因言:“惟願慈悲,少加聽察。”即是唯一願望,希望大衆,發慈悲心,愍念其一番至誠懇切的苦衷,提起精神,稍加注意,留心聽其所言,考察其義,信受其勸告,共發菩提心。

  嘗聞人道要門,發心爲首,修行急務,立願居先;願立則衆生可度,心發則佛道堪成。

  此總明願是修行的根本。“嘗聞”二字,表示本文所講要義,非出自祖師的主觀,而是從大乘經典得聞,今謹代佛宣揚而已。“入道”即是進入佛道。“要門”,是進入佛道主要的正門,大門,非傍道或小門。凡欲進入佛法菩提之道,其主要的正門,就是“發菩提心”。若能發菩提心,自然可打開入佛知見的正門,進修佛道。若不發心,即使普通天道,人道,甚至日常鎖碎的事務,亦不可能成辦,可見發心,是爲一切行門的根本。故曰:“入道要門,發心爲首。”

  發心,僅起步耳,我們學佛修行,必須繼發心之…

《勸發菩提心文講義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觀世音菩薩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