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又分爲九想,八背舍,八勝處,十一切處等四種。練禅即九次第定。自淺至深,不雜異念,以無漏練有漏,因名練禅。熏禅,又名獅于奮迅叁昧,于前所修九次第定,熏熟自在,既得順次入,亦可逆次出,順逆自在,如獅子奮迅,進退自如,因名獅子奮迅叁昧。至于最後一種修禅,亦即是超越叁昧。前之熏禅,雖順逆隨意,但僅可次第無間出入,未可超越自在出入;必須更修前定,方得超越,遠近出入自在,因名超越禅。佛弟子修習觀,練、熏、修等四種禅,能離五欲,發無漏智,超越世間,故名出世間禅。
叁是出世間上上禅:即是菩薩持地經第六方便處忍品所說的九種大禅:
一、自性禅:內觀心性,不假外求,而證實相理故。
二、一切禅:能自行化他,具一切功德故。
叁、難禅:是深入微妙難修之禅,能出生無量無數不可思議諸深叁昧故。
四、一切門禅:一切禅定,皆由此門出故。
五、善人禅:爲大善根衆生所修故。
六、一切行禅:大乘一切行法,無不含攝故。
七、除惱禅:能除一切衆生苦惱故。
八、此世他世樂禅:能使衆生得二世之樂故。
九、清淨禅:斷惑證真,得大菩提之淨報,連清淨之相亦不可得故。
以上九種大禅,是大乘菩薩所修,不與外道或二乘共,故亦名大乘禅。
此外,另有一種如來禅,又名如來清淨禅,是楞伽經四種禅之一,亦即是楞嚴經所說的首楞嚴王大定。楞嚴經說:“有叁摩提,名大佛頂首楞嚴王具足萬行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。”修此大定,能彈指超無學,直入如來地,圓斷叁惑,圓證叁德,能起無作妙用,成辦不思議佛事。如永嘉證道歌所說:頓覺了,如來禅,六度萬行體中圓。”因此大定是成佛的根本,亦是出生一切叁昧的根本,若能精勤修習,自然獲得百千叁昧。所以又名最上禅。經論所說,六度所攝之禅定,皆爲如來禅。
至于釋尊于靈山會上,拈花示衆,八萬人天,悉皆惘然,不解佛意。唯獨迦葉尊者,破顔含笑。佛言:“善哉!吾有涅槃妙心,微妙之旨,傳與迦葉。”因此,迦葉成爲傳佛心印的第一代祖師。如是祖祖相傳,直至第二十八祖達摩,皆是如來禅。及達摩東來中國,主張不立文字,教外別傳,遂有祖師禅之興起。之後,達摩傳慧可,慧可傳僧燦,僧燦傳道信,道信傳弘忍。弘忍座下,有南傳的慧能,北傳之神秀。古人說:“北宗不免如來禅之绠迹,南宗得祖師禅的骨髓。”慧能座下,又有南嶽與青原兩派。南嶽,傳于馬祖;青原傳于石頭。馬祖獨盛,轉展相傳,又分爲沩仰,曹洞、臨濟、雲門、法眼等宗派,限于時間不談。
一個修學佛法的人,特別是出家人,首先要嚴持根本大戒,使戒行清淨,然後習定;鈍根之人,依次漸進,利根者可一超直入。然而修禅,無論鈍根或利智,皆要停止妄念,提高警覺,心如止水,靜如明鏡,物來照物,物去不隨。既靜且慮;既慮且靜,靜慮相應,止觀不二,所謂:寂而常照,照而常寂。自可漸次深入,斷惑證真。切忌心生執著,爲境所轉,爲魔所乘。如楞嚴經五十重陰魔中所說,皆因爲修禅定的人,心生執著定境,或妄起貪求,成爲招魔之由。若能于叁摩地中,不生執著,不起貪求,圓定發明,不遭邪慮,不生狂解,不墮天魔外道。進而盡識陰,超命濁,發無漏慧,得一切智,甚至入佛知見,得道種智,一切種智,最後等覺圓明,入于如來妙莊嚴海,自可覺悟成佛。否則,不修不學,狂妄自大,未得謂得,未證謂證,正是魔鬼行爲。
至于在家學佛的人,亦應該將所知所學的佛法,付之于實踐。從實踐中獲得學佛的利益,從實踐中,顯出學佛的精神。雖然,在家佛弟子,爲照顧家庭,未能徹底自我犧牲,廣行菩薩道,但最低限度,應嚴守五戒,力行十善,以奠定做人基礎。然後,早晚定時修習佛法,誦經禮佛,或參禅念佛。只要持之以恒,必然得益。我認爲在家學佛,理解未深,用心不專,戒行未淨,最好是念佛,即使喜歡參禅,亦要禅淨兼修。不然,定境現前,不知邪正,妄想執著,即爲魔所乘,十分危險。若能禅淨雙修,憑佛力加被,魔不能侵。臨命終時,又蒙佛接引,往生極樂,免受輪回之苦,何樂而不爲呢?
四、護法弘法
國家興亡,匹夫有責。同樣,佛法盛衰,四衆有責。所以,凡是學佛的人,無論出家在家,皆應有弘揚正法,續佛慧命的責任,皆應有衛護叁寶,抗拒侵侮的義務。對弘揚佛之正法的道場,固然要擁護,使其得以高豎法幢;對弘揚佛正法,或修持佛之正法的僧人,更要保護,令其安心弘法利生,或修行辦道。不久前,臺灣娛樂界,放影一部侮辱出家人的影片,臺灣大德們,立即提出抗議,要對方停止放影,及公開道歉,這正是衛教的精神。最近臺灣佛教會,公開焚燒邪書,本港佛教界,嚴正聲明,及佛教雜志作者們的口誅筆伐,皆是破邪顯正,保衛正法的正義行爲。
講到這裏,想起中國佛教,在叁武教難時,多少佛門大德,護法健將,挺身而出,或與外道激辯,扶持正法;或不畏君威,舍命護教;或抗王命,保護叁寶;種種壯烈行爲,古人著作,多有記載。
據傳說:有位昙顯法師,生于元魏末年,終日遊蕩,居無定所,但凡有法會齋筵,無不趕赴。由于一身百衲衣,不洗不換。同道見他來,立即掩鼻避之。但當時佛教領袖上總法師,甚敬重之,每見皆給予零用錢;此師有錢在手,即買酒狂飲,不醉不止,醉即倒地呼呼入睡,人皆笑謂酒肉和尚。梁武帝天藍叁年,下旨廢棄道教,道魁陸靜修,率徒亡命北齊,齊主受其惑,召集沙門與道士鬥法,以勝敗定存亡,並由皇帝親臨主持。于是道士廣顯邪術,同念咒語,令諸沙門,衣缽上升;又用符咒,令梁木或豎或橫,胡作妄爲一番;然後口出狂言,謂沙門能現一,彼即現二等語。齊主對上總法師說:“現在該由汝等上陣矣!”上總法師起立言:“方術小技,世儒所恥,何況出世佛法?現由僧團中末座沙門,出來與道長較量。但此沙門,一向不重威儀,不守戒律,是個酒肉和尚,正好與酒肉道士對抗。于是傳命,昙顯上臺,顯師此刻猶酒醉未醒,搖晃上臺,坐下,問道士:“你剛才說舉一舉甚麼?我因酒醉未醒,聽不清楚,可否再說一遍!”陸靜修原本自視不凡,傲慢之極,今見此瘋僧更爲輕視,答言:“你能舉一,我就舉二,聽清楚否?”顯師說:“原來如此。說罷起立,翅起一足而立,說:“我已舉一,你試舉二看看!”陸靜修爲之氣結,無法應付。
顯師又說:“汝等剛才念咒,令僧衣上升,現在試試看。誰知數百道士,異口同心,齊齊念咒,僧衣竟然不動。顯師再將僧衣,置于梁木之上說:剛才汝等持咒,能將梁木橫轉豎立,現今可否再來一次?結果合數百道士的法術,亦無法令梁木轉動。齊帝命人將僧衣取下,但合衆武士之力,竟不能動僧衣。道士中有自號爲神仙者,齊帝命登臺表演,然當其念咒作法後,一聲“飛”時,衆神仙道士,卻不能騰空飛去,反而跳下臺來,傷亡慘重。陸道士又想以辯論取勝,說:“汝佛經自號內典,內則小也,道經爲多,多大也。”顯師答:“然則天子身居內宮,該是小庶民矣。”至此,佛道鬥法,優劣分明,齊帝贊揚佛法,轉而擁護佛教,當時道士反邪歸正,皈依叁寶者甚多。
又白足和尚,名昙始,因其足白,汙泥不沾,人皆稱之爲白足和尚。晉朝時,匈奴侵華,殺戳無辜。當時僧人亦難幸免,及胡人刀斫師時,竟然刀劍不入,因此特令不得殺沙門,關中僧人,得免于難。後魏太武,因寵臣崔皓,少習左道,嫉忌佛教,與道士寇謙之結,唆使魏主滅佛,佛寺盡毀,僧人一個不留,是佛教史上叁武滅佛之一。亦是佛教傳到中國後的最大教難。當時師隱于山澤嚴壑之間,至魏太平末年,師知感化魏主,及複興佛教之時機已熟,便于元旦早朝後,直詣宮門,求見皇上,魏主聞報,令提殺之,豈料刀劍皆折,而師無恙,魏主親執寶劍斬之,劍經之處,亦僅一白痕而已,師依然無恙。魏主命人將帥推入虎檻喂虎,殊知猛虎見師馴服于地;魏主命道教天師,近虎檻視察,虎即將牙舞爪,欲撲天師而食之;魏主于時敬伏,請師入宮,頂禮忏悔。師爲說佛法,令明因果之理,魏主愧懼,令誅崔皓、寇謙之,魏主不久亦終,其孫浚即位,大興佛法。
古之大德,護法興教的壯志偉行,實不勝枚舉。中國佛教近代亦遭劫難,可惜末法僧人,道行不高,衛教精神不夠,護法力量有限,徒呼奈何!而今衰極必盛,佛教複興在即,本人傾其所有,興建祖庭,亦有人勸阻說:佛法初興,仍恐有變。回顧古人,舍身爲教,以身殉教,又何足惜?如果今日所有僧人,皆能學古之大德,護教、衛教、弘教、興教、則佛法不興何待?
至于弘揚佛法方式甚多,例如演講佛學,印贈佛經、甚至嘉言懿行,潛移默化,但求知見正確,解行相應,皆是弘法。可惜當今,魔強法弱之際,佛教竟爲魔所利用,蠱惑世人,淆亂視聽,正如楞嚴經所說:“彼等諸魔,亦有徒衆,各各自謂成無上道。我滅度後,末法之中,多此魔民熾盛世間。”所以,學佛的人,無論學法,修法,護法,弘法,皆應提高警覺,清醒頭惱,分析邪正,以正知正見而利己,亦以正知正見而利人。切忌盲從互和,隨人播撒邪見種子,或擁護邪人邪教,失正知正見,墮無間獄。
現代佛教,有股歪風,弘揚佛之正法者,聽衆往往寥寥無幾。而邪人說邪教,反而門庭如市。理由是正知正見者,甯可落地獄,不將佛法作人情,不肯投人所好,不敢以假亂真,不願迎合世人,隨波逐流。唯其如此,知音者寡。而邪知邪見,爲求名聞利養的人,唯達目的,往往不擇手段,以真佛自居,以一生解脫爲號召,急功好利的人,趨之若骛,風迷一時。至于護法之人,亦往往是護人不護法,但求投契,便不管真僞,不辨是非,不問邪正,傾其所有,擁護愛戴。或有人明知是假,亦挺而見證,明知不對,亦設法衛護。明知是邪,亦如蛾撲火,自取滅亡。致使正法弱,邪教興,賢者隱,惡人狂。我等佛子痛心疾首,于事無補。誠該勤弘正法,力辟邪說,以正視聽,以利有情。香港佛教青年協會同人,頻頻舉行佛學講座,相信意願在此。而我本人不遠千裏而來,目的亦在此。
最後,我以一則故事,結束我今天之演講。昔有鳥巢禅師,是唐朝杭州人,九歲出家,法號道林,悟道後,常居山間松樹上,人因號爲鳥巢禅師。又因鵲雀結巢于其旁,又名鵲巢大師。元和年間,大詩人白居易出任杭州知府,因慕其名而往拜訪,請示佛法。師說:“諸惡莫作,衆善奉行。”白居易因慕名而來,以爲禅師必然開示高深佛法,豈料僅以老僧常談的話相贈,因感不滿的說:“叁歲孩兒懂得”。師說:“叁歲孩兒道得,八十歲公公行不得”。白居易因知師說法的權巧,更知佛法貴在實踐。因此,本人希望各位,能將所明白的佛法,應用于日常生活中,從日常生活中,獲得佛法的利益,才是真正的學佛。
《學佛的人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