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又分为九想,八背舍,八胜处,十一切处等四种。练禅即九次第定。自浅至深,不杂异念,以无漏练有漏,因名练禅。熏禅,又名狮于奋迅三昧,于前所修九次第定,熏熟自在,既得顺次入,亦可逆次出,顺逆自在,如狮子奋迅,进退自如,因名狮子奋迅三昧。至于最后一种修禅,亦即是超越三昧。前之熏禅,虽顺逆随意,但仅可次第无间出入,未可超越自在出入;必须更修前定,方得超越,远近出入自在,因名超越禅。佛弟子修习观,练、熏、修等四种禅,能离五欲,发无漏智,超越世间,故名出世间禅。
三是出世间上上禅:即是菩萨持地经第六方便处忍品所说的九种大禅:
一、自性禅:内观心性,不假外求,而证实相理故。
二、一切禅:能自行化他,具一切功德故。
三、难禅:是深入微妙难修之禅,能出生无量无数不可思议诸深三昧故。
四、一切门禅:一切禅定,皆由此门出故。
五、善人禅:为大善根众生所修故。
六、一切行禅:大乘一切行法,无不含摄故。
七、除恼禅:能除一切众生苦恼故。
八、此世他世乐禅:能使众生得二世之乐故。
九、清净禅:断惑证真,得大菩提之净报,连清净之相亦不可得故。
以上九种大禅,是大乘菩萨所修,不与外道或二乘共,故亦名大乘禅。
此外,另有一种如来禅,又名如来清净禅,是楞伽经四种禅之一,亦即是楞严经所说的首楞严王大定。楞严经说:“有三摩提,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。”修此大定,能弹指超无学,直入如来地,圆断三惑,圆证三德,能起无作妙用,成办不思议佛事。如永嘉证道歌所说:顿觉了,如来禅,六度万行体中圆。”因此大定是成佛的根本,亦是出生一切三昧的根本,若能精勤修习,自然获得百千三昧。所以又名最上禅。经论所说,六度所摄之禅定,皆为如来禅。
至于释尊于灵山会上,拈花示众,八万人天,悉皆惘然,不解佛意。唯独迦叶尊者,破颜含笑。佛言:“善哉!吾有涅槃妙心,微妙之旨,传与迦叶。”因此,迦叶成为传佛心印的第一代祖师。如是祖祖相传,直至第二十八祖达摩,皆是如来禅。及达摩东来中国,主张不立文字,教外别传,遂有祖师禅之兴起。之后,达摩传慧可,慧可传僧灿,僧灿传道信,道信传弘忍。弘忍座下,有南传的慧能,北传之神秀。古人说:“北宗不免如来禅之绠迹,南宗得祖师禅的骨髓。”慧能座下,又有南岳与青原两派。南岳,传于马祖;青原传于石头。马祖独盛,转展相传,又分为沩仰,曹洞、临济、云门、法眼等宗派,限于时间不谈。
一个修学佛法的人,特别是出家人,首先要严持根本大戒,使戒行清净,然后习定;钝根之人,依次渐进,利根者可一超直入。然而修禅,无论钝根或利智,皆要停止妄念,提高警觉,心如止水,静如明镜,物来照物,物去不随。既静且虑;既虑且静,静虑相应,止观不二,所谓:寂而常照,照而常寂。自可渐次深入,断惑证真。切忌心生执著,为境所转,为魔所乘。如楞严经五十重阴魔中所说,皆因为修禅定的人,心生执著定境,或妄起贪求,成为招魔之由。若能于三摩地中,不生执著,不起贪求,圆定发明,不遭邪虑,不生狂解,不堕天魔外道。进而尽识阴,超命浊,发无漏慧,得一切智,甚至入佛知见,得道种智,一切种智,最后等觉圆明,入于如来妙庄严海,自可觉悟成佛。否则,不修不学,狂妄自大,未得谓得,未证谓证,正是魔鬼行为。
至于在家学佛的人,亦应该将所知所学的佛法,付之于实践。从实践中获得学佛的利益,从实践中,显出学佛的精神。虽然,在家佛弟子,为照顾家庭,未能彻底自我牺牲,广行菩萨道,但最低限度,应严守五戒,力行十善,以奠定做人基础。然后,早晚定时修习佛法,诵经礼佛,或参禅念佛。只要持之以恒,必然得益。我认为在家学佛,理解未深,用心不专,戒行未净,最好是念佛,即使喜欢参禅,亦要禅净兼修。不然,定境现前,不知邪正,妄想执著,即为魔所乘,十分危险。若能禅净双修,凭佛力加被,魔不能侵。临命终时,又蒙佛接引,往生极乐,免受轮回之苦,何乐而不为呢?
四、护法弘法
国家兴亡,匹夫有责。同样,佛法盛衰,四众有责。所以,凡是学佛的人,无论出家在家,皆应有弘扬正法,续佛慧命的责任,皆应有卫护三宝,抗拒侵侮的义务。对弘扬佛之正法的道场,固然要拥护,使其得以高竖法幢;对弘扬佛正法,或修持佛之正法的僧人,更要保护,令其安心弘法利生,或修行办道。不久前,台湾娱乐界,放影一部侮辱出家人的影片,台湾大德们,立即提出抗议,要对方停止放影,及公开道歉,这正是卫教的精神。最近台湾佛教会,公开焚烧邪书,本港佛教界,严正声明,及佛教杂志作者们的口诛笔伐,皆是破邪显正,保卫正法的正义行为。
讲到这里,想起中国佛教,在三武教难时,多少佛门大德,护法健将,挺身而出,或与外道激辩,扶持正法;或不畏君威,舍命护教;或抗王命,保护三宝;种种壮烈行为,古人著作,多有记载。
据传说:有位昙显法师,生于元魏末年,终日游荡,居无定所,但凡有法会斋筵,无不赶赴。由于一身百衲衣,不洗不换。同道见他来,立即掩鼻避之。但当时佛教领袖上总法师,甚敬重之,每见皆给予零用钱;此师有钱在手,即买酒狂饮,不醉不止,醉即倒地呼呼入睡,人皆笑谓酒肉和尚。梁武帝天蓝三年,下旨废弃道教,道魁陆静修,率徒亡命北齐,齐主受其惑,召集沙门与道士斗法,以胜败定存亡,并由皇帝亲临主持。于是道士广显邪术,同念咒语,令诸沙门,衣钵上升;又用符咒,令梁木或竖或横,胡作妄为一番;然后口出狂言,谓沙门能现一,彼即现二等语。齐主对上总法师说:“现在该由汝等上阵矣!”上总法师起立言:“方术小技,世儒所耻,何况出世佛法?现由僧团中末座沙门,出来与道长较量。但此沙门,一向不重威仪,不守戒律,是个酒肉和尚,正好与酒肉道士对抗。于是传命,昙显上台,显师此刻犹酒醉未醒,摇晃上台,坐下,问道士:“你刚才说举一举甚么?我因酒醉未醒,听不清楚,可否再说一遍!”陆静修原本自视不凡,傲慢之极,今见此疯僧更为轻视,答言:“你能举一,我就举二,听清楚否?”显师说:“原来如此。说罢起立,翅起一足而立,说:“我已举一,你试举二看看!”陆静修为之气结,无法应付。
显师又说:“汝等刚才念咒,令僧衣上升,现在试试看。谁知数百道士,异口同心,齐齐念咒,僧衣竟然不动。显师再将僧衣,置于梁木之上说:刚才汝等持咒,能将梁木横转竖立,现今可否再来一次?结果合数百道士的法术,亦无法令梁木转动。齐帝命人将僧衣取下,但合众武士之力,竟不能动僧衣。道士中有自号为神仙者,齐帝命登台表演,然当其念咒作法后,一声“飞”时,众神仙道士,却不能腾空飞去,反而跳下台来,伤亡惨重。陆道士又想以辩论取胜,说:“汝佛经自号内典,内则小也,道经为多,多大也。”显师答:“然则天子身居内宫,该是小庶民矣。”至此,佛道斗法,优劣分明,齐帝赞扬佛法,转而拥护佛教,当时道士反邪归正,皈依三宝者甚多。
又白足和尚,名昙始,因其足白,污泥不沾,人皆称之为白足和尚。晋朝时,匈奴侵华,杀戳无辜。当时僧人亦难幸免,及胡人刀斫师时,竟然刀剑不入,因此特令不得杀沙门,关中僧人,得免于难。后魏太武,因宠臣崔皓,少习左道,嫉忌佛教,与道士寇谦之结,唆使魏主灭佛,佛寺尽毁,僧人一个不留,是佛教史上三武灭佛之一。亦是佛教传到中国后的最大教难。当时师隐于山泽严壑之间,至魏太平末年,师知感化魏主,及复兴佛教之时机已熟,便于元旦早朝后,直诣宫门,求见皇上,魏主闻报,令提杀之,岂料刀剑皆折,而师无恙,魏主亲执宝剑斩之,剑经之处,亦仅一白痕而已,师依然无恙。魏主命人将帅推入虎槛喂虎,殊知猛虎见师驯服于地;魏主命道教天师,近虎槛视察,虎即将牙舞爪,欲扑天师而食之;魏主于时敬伏,请师入宫,顶礼忏悔。师为说佛法,令明因果之理,魏主愧惧,令诛崔皓、寇谦之,魏主不久亦终,其孙浚即位,大兴佛法。
古之大德,护法兴教的壮志伟行,实不胜枚举。中国佛教近代亦遭劫难,可惜末法僧人,道行不高,卫教精神不够,护法力量有限,徒呼奈何!而今衰极必盛,佛教复兴在即,本人倾其所有,兴建祖庭,亦有人劝阻说:佛法初兴,仍恐有变。回顾古人,舍身为教,以身殉教,又何足惜?如果今日所有僧人,皆能学古之大德,护教、卫教、弘教、兴教、则佛法不兴何待?
至于弘扬佛法方式甚多,例如演讲佛学,印赠佛经、甚至嘉言懿行,潜移默化,但求知见正确,解行相应,皆是弘法。可惜当今,魔强法弱之际,佛教竟为魔所利用,蛊惑世人,淆乱视听,正如楞严经所说:“彼等诸魔,亦有徒众,各各自谓成无上道。我灭度后,末法之中,多此魔民炽盛世间。”所以,学佛的人,无论学法,修法,护法,弘法,皆应提高警觉,清醒头恼,分析邪正,以正知正见而利己,亦以正知正见而利人。切忌盲从互和,随人播撒邪见种子,或拥护邪人邪教,失正知正见,堕无间狱。
现代佛教,有股歪风,弘扬佛之正法者,听众往往寥寥无几。而邪人说邪教,反而门庭如市。理由是正知正见者,宁可落地狱,不将佛法作人情,不肯投人所好,不敢以假乱真,不愿迎合世人,随波逐流。唯其如此,知音者寡。而邪知邪见,为求名闻利养的人,唯达目的,往往不择手段,以真佛自居,以一生解脱为号召,急功好利的人,趋之若骛,风迷一时。至于护法之人,亦往往是护人不护法,但求投契,便不管真伪,不辨是非,不问邪正,倾其所有,拥护爱戴。或有人明知是假,亦挺而见证,明知不对,亦设法卫护。明知是邪,亦如蛾扑火,自取灭亡。致使正法弱,邪教兴,贤者隐,恶人狂。我等佛子痛心疾首,于事无补。诚该勤弘正法,力辟邪说,以正视听,以利有情。香港佛教青年协会同人,频频举行佛学讲座,相信意愿在此。而我本人不远千里而来,目的亦在此。
最后,我以一则故事,结束我今天之演讲。昔有鸟巢禅师,是唐朝杭州人,九岁出家,法号道林,悟道后,常居山间松树上,人因号为鸟巢禅师。又因鹊雀结巢于其旁,又名鹊巢大师。元和年间,大诗人白居易出任杭州知府,因慕其名而往拜访,请示佛法。师说:“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。”白居易因慕名而来,以为禅师必然开示高深佛法,岂料仅以老僧常谈的话相赠,因感不满的说:“三岁孩儿懂得”。师说:“三岁孩儿道得,八十岁公公行不得”。白居易因知师说法的权巧,更知佛法贵在实践。因此,本人希望各位,能将所明白的佛法,应用于日常生活中,从日常生活中,获得佛法的利益,才是真正的学佛。
《学佛的人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