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学佛的人

  学佛的人

  文珠法师讲述

  一九九0年于香港九龙梁显利中心

  一、正信正见

  二、深信因果

  三、精勤修学

  四、护法弘法

  佛学讲座,不同娱乐表演。如果,讲者能将正知正见的佛法,简单扼要,层次分明介绍给听众,而听众又能心领神会,身受法益,则已达到佛学演讲之目的。否则,注重外表,声色娱人,或邪言妖语,蛊惑世人,而听众似受催眠,如痴如狂,为境所牵,哭笑由人,对佛之正法,毫不沾益,反而满腹疑惑,是非莫辨,邪正不分,这又何必?尤甚的是因此种下邪恶种子,沦为魔眷,何等可惜!因此,当我接到香港佛教青年协会来函,邀请来港演讲佛学时,虽然公私两忙,难以抽空,但回心一想,此正是弘正法,辟邪说的机会,岂可放弃?于是放下一切,专程赶来,与各位见面。

  今天多谢香港佛教青年协会租借场地,举办佛学讲座,也多谢各位在百忙中抽出时间,前来参听。但愿藉此机会,能将佛之正法介绍给各位,更愿佛力加被各位,增长智慧,获得正信佛法的利益,这是我个人不远万里而来的愿望,相信亦是佛青协会同人所共同之目的。

  今次演讲佛学,仍以三天为限。今晚与各位讨论“学佛的人”,明晚将研究“观音菩萨修行法门”,最后一晚讲的是“成佛捷径”。关于这些问题,相信是各位都想知道的。

  学佛的人,包括佛教四众弟子。末法时代,去佛遥远,圣贤隐,群邪兴。佛教四众弟子中,真正学佛的人固然很多,而非真正学佛的人也不少。楞严经说:“阿难当知,是十种魔,于末世时,在我法中,出家修道,或附人体,或自现形,皆言已成正遍知觉。”读此可知,佛的四众弟子中,确然有不少魔鬼投胎,迷惑世人。所以,今天本人站在佛教立场,提出四个原则,作为辨别真假佛子的准则。

  一、正信正见

  一个佛弟于,特别是出家人,不但要正信,还要正见。缺乏正信正见的人,简直是邪魔外道,不得名为真佛子。所谓正信,便是理信、智信。令人信仰,合乎真理,透过理智,然后启信,谓之正信。否则便是邪信,亦即是迷信。然理信与邪信,智信与迷信的分野,可从信仰之动机,以及所信仰的对象而判断。人信仰宗教的动机,如果是为寻求真理,了解人生,非为趋吉避凶,而是要理解人因何会有吉凶?非为勤求富贵,弃舍贫穷,而是要研究人因何有富贵与贫穷?非为追求物欲的享受与满足,而是要发掘智慧,为了重建精神文明,便是正信;否则,便是迷信。世上有人,往往为达名利的野心,为遂私欲的占有,而求神拜佛,其动机都不正。动机不正的人,即使是在拜佛,也是迷信。

  人的信仰,有了正确的动机,还要充份理解所信仰的对象,如果仅凭一时之高兴,或情感的冲动,而盲从附和,人云亦云,何止迷信,徒劳无益,反而为魔鬼利用,沦为魔眷。堕落邪道,实在不幸。然则,学佛的人,岂可不慎?

  佛教教主,释迦牟尼佛,生于人间,长于人间,觉悟成佛都在人间。既有历史可考证,还有圣迹可寻觅。绝不是信徒幻想出来的人物。当日释尊,彻底觉悟人生真谛,宇宙原理之后,即本其先知觉后知,先觉觉后觉的精神,将自己所觉悟之真理,及发掘真理的经验与方法,告诉世人,目的令世人和自己一样,理解真理,认识人生,觉悟成佛。同时鼓励世人,依法不依人,依义不依语,依了义教不依不了义教,依智不依识,是何等的客观?又是何等的理智?故先哲梁启超说:“佛教的信仰,是理信而非迷信,是入世而非厌世,是兼善而非独善。”

  一个真正的佛弟子、出家人,由于信仰释尊的思想与言行,信仰释尊所证的真理与所说的修学方法,信仰弘传释尊正法的圣僧,所谓正信三宝。因而获得正知正见的启示。在正知正见的领域中去修学,去自度,去度人,最后自行具足,度他圆满,福慧庄严,必然成佛。否则,知见不正,盲修瞎炼,何止自误,抑亦误人,犹如盲人骑瞎马,夜半临深渊,多么危险?

  正知正见的结果,便是八正道的实践。因为人有正见,其思想必然纯正,谓之正思维。思想纯正的人,出言吐语,必合乎真理,顺乎人情,不妄不绮,谓之正语。人能思想纯正(意业清净)言必契理(口业清净)自然远离邪行,品格端正(身业清净),如是本清净的三业,从事世间正当的事业,谓之正业。从事社会正当事业的人,绝不会以奸诈心,现奇异相,或自赞毁他,贪求信施,或妄谈吉凶,妖言惑众,或现神通示威,使人畏敬,或以名利收摄人心,反而能远离五种邪命活,谓之正命。舍弃五欲,勤求佛道,行契于智,证契于理,谓之正精进。除诸妄想,不为邪念所侵,志于正道,勤于正行,念行一致,谓之正念。远离邪念,散念,收摄身心,趣向真如,深入实相,谓之正定。

  正见,正思惟,正念,正精进,属于三无漏学中的慧学;正语、正业,正命、属于戒学;正定属于定学。所谓勤修戒定慧,息灭贪嗔痴,是每个正信佛弟子必须遵循的正途。不然,舍此正途而不由,反而利欲熏心,谤诸圣贤,自称活佛,自谓有福。殊不知高级洋房,名贵汽车,钻石,光亮皮鞋,仅人间有限有漏之福,与此间比利华山富豪比较,已相形见拙,何况释尊的出世财富?又甚者,有人竟言释尊非正等正觉,而自己则称为无上师,然则佛亦不能在其上矣!有人问她:佛有六通,福慧圆满,你是不是呢?竟然答是。这种以佛自居,大言不惭的人,证之于楞严经,自然无可循形。学佛的人,原想了生脱死,超越三界,跳出轮回,今竟然走火入魔,现世沦为魔鬼,死堕无间地狱,实在可惜,真可怜愍。所以,我说学佛的人,先决条件,就是正信正见,不然,宁可不信,犹胜邪信、迷信。

  二、深信因果

  学佛的人,具备正信正见外,还要深信因果,若然拨无因果,便是邪知邪见,为害甚大。征诸事实,世出世间,十法界圣凡,无一不受因果定律支配,任何人和事,皆不能超越因果范围,即使释尊说法四十九年,亦不外说明一切诸法的因果原理。所谓因果原理,是指宇宙万有,莫不各有其原因及结果。例如,以天时论,日月绕须弥为因,人间分昼夜是果;寒冷为因,霜雪为果。以人事论,求学为因,知识为果;勤俭为因,富裕为果;骄奢为因,贫穷为果;善恶为因,苦乐为果。就科学言,物理则冷热为因,缩涨为果;化学则一氧二氢为因,成水为果;在数学则以乘除为因,积商为果;在医学,则内伤外感为因,疾病为果。以此类推,一切事的成败兴衰,一切人的富贵贫贱,无一不是由因感果。因之与果,如影随形,丝毫不爽。

  再说出世佛法,知苦断集,慕灭修道为因,出三界,了生死,证阿罗汉位是果。深山静坐,春观百花开,秋观黄叶落,悟知世态无常,人生不永,进修圣道为因,证独觉位是果。知诸法缘起性空,修十二因缘还灭门为因,证缘觉位是果。发菩提心,勤修佛道,上求下化为因,分断无明,分证法身,登法王子位是果。深达实相,无明尽,福慧足为因,觉悟成佛,菩提圆满是果。所谓修如是因,证如是果。然则因果之理,岂独限于世间法?纵观十法界圣凡,迷因则迷果,悟因则悟果,谁能拨无因果?

  因果之道,通于善恶,修上品十善因,得上生天界果;修中品十善因,得生阿修罗果;修下品十善因,得不失人身果。做上品十恶因,感地狱果;做中品十恶因,感饿鬼果;做下品十恶因,感畜生果。如是善因善果,恶因恶果。故古人说:“积善之家,必有余庆,积不善之家,必有余殃。”又说:“种瓜得瓜,种豆得豆,天网恢恢,疏而不漏。”征诸事实,信然!

  又善恶因果,通于三世。三世,是过去世,现在世,未来世。亦可以说是时间上的过去,现在,未来。例如:今生修善或作恶,未必即生受报;而今生之祸福苦乐,亦非一定由今生所作业因所感。根据三世因果之理,人生际遇多半由于宿世业因所感;而今生所作,又能为将来引生结果之因。所以佛说:“欲知前世因,今生受者是;欲知来世果,今生作者是。”世有善人终生坎坷,此皆宿世恶业所感,与今生作善无关;而今生之善因,仍能招感来生善果。反之,世有恶人,竟然大富大贵,此亦是夙世善因,今熟所致;今生虽作恶多端,但由于宿世善因不可没,故受善报;而今生所作恶因,仍招未来恶报。

  六祖大师说:“迷人修福不修道,只言修福便是道,拟将修福欲灭罪,后世得福罪还在。”学佛的人,明乎此理,面对逆境,自可释然,不致怨天尤人,或怀疑因果不昧之理。因果之理,除通于善恶及三世外,又有定与不定业之分。佛言:善恶业缘,受报好丑,除五逆十恶,罪大恶极,不通忏悔,所谓定业不可转外,其他轻罪,皆可以由人忏悔积福,或凭借三宝神力加被,而转变果报,改造命运。虽然说:“假使百千劫,所作业不亡,因缘聚会时,果报还自受”,但因的种子虽不亡,然助长种子的缘仍然可以改变。

  例如:一粒种子的生长,必须凭借水土阳光,人工肥料,拔草灌慨,种种助缘。种子是因,水土等是助缘。种有优劣,缘有好坏;种优助缘又好,便是好因好缘,成果必好。若然好因遇坏缘,结果自然不同。反之,种子虽劣,若得良缘相助,结果亦不坏。最忌坏因又遇坏缘,则结果实在不堪设想。同样道理,人今生的善恶与勤懈,固然可以作为未来感果的亲因,然亦可以影响现在由宿业所感的果报。学佛的人,若能诸恶莫作,使宿世恶因,缺乏坏缘,恶果不生,就可以灭罪生福。若然众善奉行,助长宿性善因,便可以增加现在的福禄。至于佛经所说的六因(能作因,俱有因,相应因,同类因,遍行因,异熟因)以及四缘(因缘,等无间缘,所缘缘,增上缘)限于时间,现在不谈。

  三、精勤修学

  学佛的人,信仰三宝,亲近善知识,获得正信正见,深信因果之后,应当继之以实践,勤修佛道,以谋求解行并进。否则,能解不能行,如人说食数宝,徒有虚名,枉受信施。无常一到,果报难逃,能不谨…

《学佛的人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