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遠離諸魔事。佛印證是斷大妄語的修行人,必定可以成就菩薩所修的無上知覺。無上知覺即圓通無上正覺的因心,菩薩修習圓通,以無上正知覺的直心爲因,以求無上正知覺的佛果菩提,正是因果相類,因果相契。
若能如我佛所說,修習大定之前,一定要斷淫、斷殺、斷偷、斷妄,則是正法,名爲佛說,不然,即是波旬魔王所說。
以上所說:四種清淨明誨,是以正揀邪,令末法衆生,去邪就正,否則,修行無益,反增魔眷,豈可不慎?故佛告:
阿難,汝問攝心,我今先說入叁摩地,修學妙門,求菩薩道,要先持此四種律儀,皎如冰霜,自不能生一切枝葉,心叁口四,生必無因。阿難,如是四事,若不遺失,心尚不緣色香味觸,一切魔事,雲何發生?
此文是佛結答。因爲阿難大開圓解之後,心迹圓明,悲欣交集,欲想利益未來衆生,故稽首白佛:“大悲世尊,我今已悟成佛法門,是中修行,得無疑惑。常聞如來說如是言:自未得度,先度人者,菩薩發心;自覺己圓,能覺他者,如來應世,我雖未度,願度末劫一切衆生。世尊!此諸衆生,去佛漸遠,邪師說法,如恒河沙;欲攝其心,入叁摩地,雲何安立道場,遠諸魔事,于菩提心,得無退屈?”佛答:“攝心名戒,因戒生定,因定發慧。”又言:“雲何攝心,我名爲戒?”隨即宣說以上四種決定清淨明誨。今結答言:因爲汝阿難問:雲何攝心,入叁摩地?故我于前先說的四種清淨明誨,正是入叁摩地應該修學的微妙法門。發心求菩薩道的人,一定要先受持此“四種律儀”,身心不犯,皎潔清淨,猶如冰霜,則于菩提道上,自然不會發生一切煩惱枝葉。
“心叁”,指貪嗔癡,“口四”,指妄言、绮語、兩舌、惡口;貪嗔癡是根本煩惱,身的殺盜淫,與口的妄言、绮語、兩舌、惡口皆是枝葉煩惱,人因心有貪嗔癡,所以策動身口作業,今不僅身不殺,不盜,不淫,連心的貪嗔癡亦不起,則根本煩惱既除,枝葉煩惱無從生起,故言:“生必無因”。
“如是四事”,指不淫,不殺,不盜,不妄語等四重律儀,若能嚴持不失,則身心常住于清淨律儀中,尚且不攀緣外界的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,又怎可能發生一切魔事呢?當知魔事發生,皆由人內在心魔所引起,今持戒清淨,心魔不生,外魔自然不能侵擾。據此可知,四清淨明誨,何止是入叁摩地的微妙法門,亦是降魔的寶柱,成佛的根本,所以學佛修行的人,非首先受持,佛前面所說的四種清淨明誨不可。
其實,不僅是學佛修定的人,要嚴持以上四種清淨明誨,斷除殺盜淫妄;即使是普通一般人,亦應該戒殺,戒盜,戒淫,戒妄。因爲不殺是仁慈,不盜是正義,不邪淫是守禮,不妄語是守信,仁義禮信,是做人的基本原則,如果做人沒有原則,將失人身,墮落叁惡道,永劫沈淪,不得超生。
凡是有生命的動物,無不貪生怕死,耐庵道人說:“有命盡貪生,不分人與畜。”我們愛護自己生命,亦應該愛護他人的生命,不但愛人如己,還要愛護畜生,不應該蓄意殺害一切生物。中國儒家孔子言:“君子之于禽獸也,見其生,不忍見其死;聞其聲,不忍食其肉。”正是居于仁慈愛物之心,不應殺生。
佛在涅槃經說:“從今日始,不聽食肉,應觀是食,如子肉想;夫食肉者,斷大悲種。”因爲佛眼觀見六道衆生,多生多世輪回六道,曾經互爲父母、子女、或師長;何況佛性平等,只因迷悟不同,作業不一,招致果報的形軀各異而已。黃庭堅詩言:“我肉衆生肉,名殊體不殊;原同一種性,只是別形軀。”我們殺生食肉,即等如殺害自己宿世的父母、師長、與子女,甚至可以說:是殺害未來諸佛。既傷慈悲,又損孝道,是以不可殺生食肉。
還有,基于因果定律,殺生食肉的人,必欠負命債,佛說:“假使百千劫,所作業不忘;因緣聚會時,果報還自受。”從前,有一屠夫以殺羊爲業,姓金,人皆稱爲金屠夫。有一天,金屠夫捆著一頭肥羊,正舉刀要殺,剛巧文殊菩薩化身的戒禅師經過,待死的羔羊,看見禅師,立即咩咩大叫,希望禅師救它。師對羊說:“兩腳不修,遭此活剝。”羊聞言突然停止呼叫,閉目待死。金屠夫見狀,頓悟因果報應之理,放下屠刀,皈依佛門,乞戒禅師爲其剃度出家,法名可化;自此隨從禅師學佛,頗有心得。一日向禅師告假,欲往天臺山參拜石橋禅師,半途被一群強盜捆綁在樹上,正要動手,活剝其皮,盜首走來命衆人放他,可化死裏逃生,不敢前進,退回戒師處,將途中遇險事奉告,師言:“不是老僧救汝,己還他八兩。”原來及時出現的盜首,正是戒師旳化身;由此故事,可知菩薩度生的權巧方便,也知殺生業報的可畏。所以我們不應該蓄意殺害他人,或殺害一切生物,甚至殺害自己,無論是親手殺,派人殺,教人殺,直接殺,或間接殺,暗殺,謀殺,凶殺,殘殺,一律都要禁止,以免招致冤怨相報的悲慘命運,或引發戰爭,破壞和平。因爲戰場上的殺戮,亦是衆人同業所感的報應,古人說:“千百年來碗裏羹,冤深似海恨難平;欲知世上刀兵劫,但聽屠門夜半聲。”
何況肉類含有毒素,肉類帶菌,容易傳染疾病。因爲動物被捕殺時,其恐怖,憤怒,怨恨,悲哀,苦惱的情緒,使其細胞産生毒素;人類將含有毒素的肉類,吃入口中,藏在體內,日積月累,人體細胞自然含有大量毒素,因而引發很多意想不到的疾病。再說:動物本身亦患有種種疾病,人類食用患病動物的血肉,無異是將動物體中各種病菌,直接移植于自己體內。現代科學,已經證明,人類導致肝病,癌症,心髒病,高血糖,高血壓,動脈硬化等疾病,皆與肉食有關。我們無論是爲了長養慈悲,爲了不負孝道,爲了避免償還命債,或是爲了健康,都應該戒殺放生,不食衆生肉。
可是今日世界,每一角落,都充滿殺機,令人恐怖。被稱爲萬物之靈的人類,何止喜歡殺生食肉,還喜歡殺人食人。例如:現在被美國政府拘禁在牢獄中的殺人王,已經殺食十一個人了,而羅馬利亞一個變態的心理學家,運用隔地催眠術,在兩年內殺害叁十七個與自己無怨無仇的人,只是爲了試驗他的妖術。此外,有人殺害自己的親生父母,有人殺害自己的親生骨肉,亦有人殺害曾經與自己山誓海盟,同患難,共困苦的枕邊人;甚至有些邪教,強迫教徒集體自殺。也有人不甘受苦,又不願意獨赴黃泉,實行合家自殺,強迫家人隨同自己走向死亡,以爲這樣就可以了結一切恩怨;殊不知自殺是絕對無法解決問題的,反而背了一身罪孽,在陰間流離浪蕩,做個無依的孤魂野鬼,直至生緣具足,再來做人,還要繼續承受宿生末了的業債。所以佛教世人,皆應戒殺放生,長養慈悲,擴展愛心,不僅要愛護他人,也要愛護自己,不可殺害生物,也不可以自殺。使人與人間,物與物間,互愛互助,互相依賴,共同生存,直接可以停止殺業,保障一切生命的安全;間接可以取消暴力,阻止戰爭爆發,給人類世界,帶來幸福與和平。
偷盜,是屬于犯法的行爲,既擾亂社會治安,同時威脅他人生命財産的安全,所以修行人固然要斷偷心,即使一般市民,亦要戒除偷盜的行爲。
偷盜的範圍很廣,不限于直接明搶暗偷,凡是用不正當的手段,所得非份的財物,都屬于偷。因此一個正人君子,應該不貪非份之財,不謀非份之利,不欺騙他人,不強奪巧取,不利用職位令人饋贈財物,不炫耀自己,貪求名聞利養,做到:“正其義而不謀其利,明其道而不計其功。”以建立完美的人格,以保持人身不失,免墮惡道,酬還宿債。
傳說:中國明朝,有一個開設雜貨店的人,很快就變爲一個大富翁。而且擁有一個兒子,兩個孫子,生活相當美滿,但無常終于到來,難免一死。臨終時拿一杆稱子,交給他的兒子說:這是我賺錢致富的絕招,因爲此稱杆是特別製造的,中心灌入水銀,可以隨意運用。他的兒子,想不到自己的父親,竟然出此下策,欺騙顧客,非常難過,毀了此稱杆後,即變賣不動産,救濟貧苦大衆,爲父親贖罪,忏悔修福。不久,家財已經散盡,那是他們夫婦倆心甘情願的事,豈料兩個兒子,不久相繼死亡,使他們痛不欲生,怨恨上天不公平,行善的人,結果不得好報。
一晚,他夢見自己進入一座非常華麗的宮殿,看見有一個類似大官的人,端坐正中,告訴他說:你父致富,是他前生布施修福所致,他今生心術不正,運用卑劣手段,欺騙他人,至死不悟;故天帝派遣兩個耗星,做你的兒子,敗盡你的家業後,再降火災,令你衣食不足,短命而死,幸而你存心善良,叁年布施,爲父忏悔,因此上天收回兩個敗家子,不久,將降賢子,光耀門戶,並增加你的壽命,你應該繼續行善修福,不要埋怨上天不公平。但不明因果的人,每爲滿足私欲,而損人利己,甚至不擇手段,欺騙奸詐,謀取厚利,積蓄財富,留給子孫享用,殊不知爲富不仁,永無久享,除了要接受法律懲罰,還要接受因果報應,是以佛教世人斷偷,以杜絕社會罪惡,以淨化人的身心,然後以清淨的身心,進修禅定,自可斷惑證真。
淫欲,何止是生死根本的根本,亦是違反道德的罪惡行爲,所以佛製出家修行,要絕對戒淫,必使淫機,身心俱斷,斷性亦無,于叁摩地,始得清淨。在家佛弟子,亦要戒除邪淫,不邪思,不亂倫,不涉足舞場妓館,不強暴非禮,做到“非禮勿視,非禮勿言,非禮勿聽。”以免製造人間糾紛,導演家庭悲劇,眼前招惹官非,受人非議,來世還要受妻女不貞,眷屬不和的果報。
可惜現代社會,道德淪亡,色情氾濫,非禮強奸,偷情亂倫,時有所聞。而低級電影,談情小說,黃色架步,充斥市場;致使一般青年,小小年紀,就懂得奸淫邪盜,未婚媽媽,無父孤兒,彼此皆是,何止製造問題兒童,抑亦促使人口膨脹。縱目四觀,世界各地,人口膨脹率最高的地方,都是物質缺乏,教育落後的民族;相反,物質富裕,接受高等教育的家庭,大多數都能實行節育。可知縱欲與人口膨脹,皆與教育有關。我們正本清源,要取消社會罪惡,解除人口膨脹的危機,非提高居民的教育水平不可。
特別是要推行佛教的道德教育,實行戒淫,使人清心寡欲,潔身自愛,不致被色情誘惑,邪淫亂行,不致見色起心,侵犯他人妻女;即使夫妻關系,亦不可恣情縱欲,以保健康。正如八大人覺經所說:“雖爲俗人,不染世樂。”“志念出家,梵行高遠。”做個身雖不出家,心已入道的正信佛弟子,以免墮落色情陷阱,沈溺愛河。當知:“愛河千尺浪,苦海萬重波;欲免輪迥苦,當念阿彌陀。”奈何世人沈迷酒色,不肯學佛,往往愛之深,恨之切;愛之欲其生,惡之欲其死;愛時卿卿我我,山誓海盟,恨時何止一刀兩斷,且一刀碎屍萬段,甚至炸屍食屍,殘忍無道,生前要受法律裁判,死後要墮無間地獄,罪畢爲人,還要償還情債、命債,實在苦惱。所以佛製在家佛弟子,要戒邪淫。
言語,是人類社會溝通的工具,亦是人與人間情感維系的橋梁,所以當我們運用語言表達意見,或與他人交換意見時,必須據理直說,真實可靠,不可妄言绮語,乖曲事實,不可顛倒是非,虛僞誇張,不可口出惡言,或妒害讒謗,或譏诮辱罵他人;以維護彼此的權益,以保持人格的尊嚴。
當知言語,可以利人,亦可以傷人,所謂:“一言興邦,一言喪邦。”不可不慎。古人說:“贈人以言,重如珠玉;傷人以言,甚于劍戟。”西哲蘇格拉底說:“天與人以兩耳兩目,但只有一口,欲使其多見多聞而少言語。”但我們面對的不是你虞我詐,口誅筆伐,就是挑撥離間,惡口漫罵;或自贊毀他,擡高自己,或妄言绮語,欺騙他人。何止破壞人際公共關系,障礙社會正常發展,且製造人間糾紛,世界混亂,令人誤解,加深仇恨。
所以佛教弟子,言行要正直,見惡不傳,聞過不宣;不爲名利而妄自誇大,不因妒忌而挑撥離間,不因嗔恨而惡口粗口罵人,不因取悅于人而花言巧語,不爲滿足自己,而欺騙對方;直接建立自己的信譽,受人尊敬,保障自己的安全:間接平息社會紛爭,維持正常公關,保持彼此信用。特別是修行人,更不可以未得道果而言已得,未證聖位而言己證,以诳惑世人。否則,若犯大妄語戒,必墮無間地獄,受苦無量,罪畢爲人,還要受以下十種惡報:一口氣常臭,二善神遠離,叁雖有實語,人不信受,四智人謀權,常不參預,五常被誹謗,醜惡之聲,周聞天下,六人所不敬,雖有教敕,人不承用,七常多憂愁,八種誹謗業因緣,九身壞命終,當墮地獄,十若出爲人,常被誹謗(見大智度論)。
綜上可知,凡是佛弟子,無論出家或在家,皆應嚴格遵守,諸佛如來的四種清淨明誨,斷淫,斷殺,斷偷,及斷大妄語。出家佛弟子,嚴持四清淨明誨,近則梵行清淨,遠離魔障,出生功德,利己利人;遠則,超出塵勞,解脫生死,成就大定,圓證佛果菩提。例如佛在世時,有一比丘,嚴持妄語戒;一日外出,見一難産婦人,生命危殆,忽然大悲心生,自言:我自皈依如來,嚴持妄語戒,若然清淨,願以持戒功德,令此難産婦人,脫離危險,順利生産。剛言畢,哇的一聲,嬰兒出生,母子平安。由此故事,證明持戒功德,不可思議。
又過去印度迦濕彌羅國,有一毒龍爲患,附近有毗诃羅寺,住有五百大阿羅漢,爲除此患,共同入定,用盡神通,亦不能驅逐此毒龍。後有一遊方僧人至,聞毒龍爲害,居民不安,特別往見毒龍,彈指作聲,對毒龍說:“請遠離此地”。龍聞言即自動離去。五百大阿羅漢問僧人,入何定可以降伏毒龍?僧人說:我不入定,也不用神通,只是生平嚴持佛戒,即使輕微小過亦不犯,故能令毒龍害怕,自動離去;可知持戒功德,神通莫及。只要受持一戒清淨,功德己不可思議,何況斷殺盜淫妄,身心都清淨?
在家佛弟子,受持不邪淫戒,可以保障婚姻安全,而建立美滿幸福的家庭;受持不殺生戒,可以保障一切生命的安全,令人長養慈悲,擴展愛心;受持不偷盜戒,可以保障人類財産的安全,取消社會罪惡,令人安居樂業;受持不妄語戒:可以保障人間權益的安全,令人建立品德,提高彼此信用,使人際與國際關系,和睦親善,共存共榮,共享太平。
因此,我們爲了個人的修證,爲了社會群體各方面的安全與改善,甚至爲了保持人身不失,免墮叁惡道,都要嚴持不犯,以上十方如來,所教導的四種清淨明誨。
《學佛必修的課程——四清淨明誨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