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远离诸魔事。佛印证是断大妄语的修行人,必定可以成就菩萨所修的无上知觉。无上知觉即圆通无上正觉的因心,菩萨修习圆通,以无上正知觉的直心为因,以求无上正知觉的佛果菩提,正是因果相类,因果相契。
若能如我佛所说,修习大定之前,一定要断淫、断杀、断偷、断妄,则是正法,名为佛说,不然,即是波旬魔王所说。
以上所说:四种清净明诲,是以正拣邪,令末法众生,去邪就正,否则,修行无益,反增魔眷,岂可不慎?故佛告:
阿难,汝问摄心,我今先说入三摩地,修学妙门,求菩萨道,要先持此四种律仪,皎如冰霜,自不能生一切枝叶,心三口四,生必无因。阿难,如是四事,若不遗失,心尚不缘色香味触,一切魔事,云何发生?
此文是佛结答。因为阿难大开圆解之后,心迹圆明,悲欣交集,欲想利益未来众生,故稽首白佛:“大悲世尊,我今已悟成佛法门,是中修行,得无疑惑。常闻如来说如是言:自未得度,先度人者,菩萨发心;自觉己圆,能觉他者,如来应世,我虽未度,愿度末劫一切众生。世尊!此诸众生,去佛渐远,邪师说法,如恒河沙;欲摄其心,入三摩地,云何安立道场,远诸魔事,于菩提心,得无退屈?”佛答:“摄心名戒,因戒生定,因定发慧。”又言:“云何摄心,我名为戒?”随即宣说以上四种决定清净明诲。今结答言:因为汝阿难问:云何摄心,入三摩地?故我于前先说的四种清净明诲,正是入三摩地应该修学的微妙法门。发心求菩萨道的人,一定要先受持此“四种律仪”,身心不犯,皎洁清净,犹如冰霜,则于菩提道上,自然不会发生一切烦恼枝叶。
“心三”,指贪嗔痴,“口四”,指妄言、绮语、两舌、恶口;贪嗔痴是根本烦恼,身的杀盗淫,与口的妄言、绮语、两舌、恶口皆是枝叶烦恼,人因心有贪嗔痴,所以策动身口作业,今不仅身不杀,不盗,不淫,连心的贪嗔痴亦不起,则根本烦恼既除,枝叶烦恼无从生起,故言:“生必无因”。
“如是四事”,指不淫,不杀,不盗,不妄语等四重律仪,若能严持不失,则身心常住于清净律仪中,尚且不攀缘外界的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,又怎可能发生一切魔事呢?当知魔事发生,皆由人内在心魔所引起,今持戒清净,心魔不生,外魔自然不能侵扰。据此可知,四清净明诲,何止是入三摩地的微妙法门,亦是降魔的宝柱,成佛的根本,所以学佛修行的人,非首先受持,佛前面所说的四种清净明诲不可。
其实,不仅是学佛修定的人,要严持以上四种清净明诲,断除杀盗淫妄;即使是普通一般人,亦应该戒杀,戒盗,戒淫,戒妄。因为不杀是仁慈,不盗是正义,不邪淫是守礼,不妄语是守信,仁义礼信,是做人的基本原则,如果做人没有原则,将失人身,堕落三恶道,永劫沉沦,不得超生。
凡是有生命的动物,无不贪生怕死,耐庵道人说:“有命尽贪生,不分人与畜。”我们爱护自己生命,亦应该爱护他人的生命,不但爱人如己,还要爱护畜生,不应该蓄意杀害一切生物。中国儒家孔子言:“君子之于禽兽也,见其生,不忍见其死;闻其声,不忍食其肉。”正是居于仁慈爱物之心,不应杀生。
佛在涅槃经说:“从今日始,不听食肉,应观是食,如子肉想;夫食肉者,断大悲种。”因为佛眼观见六道众生,多生多世轮回六道,曾经互为父母、子女、或师长;何况佛性平等,只因迷悟不同,作业不一,招致果报的形躯各异而已。黄庭坚诗言:“我肉众生肉,名殊体不殊;原同一种性,只是别形躯。”我们杀生食肉,即等如杀害自己宿世的父母、师长、与子女,甚至可以说:是杀害未来诸佛。既伤慈悲,又损孝道,是以不可杀生食肉。
还有,基于因果定律,杀生食肉的人,必欠负命债,佛说:“假使百千劫,所作业不忘;因缘聚会时,果报还自受。”从前,有一屠夫以杀羊为业,姓金,人皆称为金屠夫。有一天,金屠夫捆著一头肥羊,正举刀要杀,刚巧文殊菩萨化身的戒禅师经过,待死的羔羊,看见禅师,立即咩咩大叫,希望禅师救它。师对羊说:“两脚不修,遭此活剥。”羊闻言突然停止呼叫,闭目待死。金屠夫见状,顿悟因果报应之理,放下屠刀,皈依佛门,乞戒禅师为其剃度出家,法名可化;自此随从禅师学佛,颇有心得。一日向禅师告假,欲往天台山参拜石桥禅师,半途被一群强盗捆绑在树上,正要动手,活剥其皮,盗首走来命众人放他,可化死里逃生,不敢前进,退回戒师处,将途中遇险事奉告,师言:“不是老僧救汝,己还他八两。”原来及时出现的盗首,正是戒师旳化身;由此故事,可知菩萨度生的权巧方便,也知杀生业报的可畏。所以我们不应该蓄意杀害他人,或杀害一切生物,甚至杀害自己,无论是亲手杀,派人杀,教人杀,直接杀,或间接杀,暗杀,谋杀,凶杀,残杀,一律都要禁止,以免招致冤怨相报的悲惨命运,或引发战争,破坏和平。因为战场上的杀戮,亦是众人同业所感的报应,古人说:“千百年来碗里羹,冤深似海恨难平;欲知世上刀兵劫,但听屠门夜半声。”
何况肉类含有毒素,肉类带菌,容易传染疾病。因为动物被捕杀时,其恐怖,愤怒,怨恨,悲哀,苦恼的情绪,使其细胞产生毒素;人类将含有毒素的肉类,吃入口中,藏在体内,日积月累,人体细胞自然含有大量毒素,因而引发很多意想不到的疾病。再说:动物本身亦患有种种疾病,人类食用患病动物的血肉,无异是将动物体中各种病菌,直接移植于自己体内。现代科学,已经证明,人类导致肝病,癌症,心脏病,高血糖,高血压,动脉硬化等疾病,皆与肉食有关。我们无论是为了长养慈悲,为了不负孝道,为了避免偿还命债,或是为了健康,都应该戒杀放生,不食众生肉。
可是今日世界,每一角落,都充满杀机,令人恐怖。被称为万物之灵的人类,何止喜欢杀生食肉,还喜欢杀人食人。例如:现在被美国政府拘禁在牢狱中的杀人王,已经杀食十一个人了,而罗马利亚一个变态的心理学家,运用隔地催眠术,在两年内杀害三十七个与自己无怨无仇的人,只是为了试验他的妖术。此外,有人杀害自己的亲生父母,有人杀害自己的亲生骨肉,亦有人杀害曾经与自己山誓海盟,同患难,共困苦的枕边人;甚至有些邪教,强迫教徒集体自杀。也有人不甘受苦,又不愿意独赴黄泉,实行合家自杀,强迫家人随同自己走向死亡,以为这样就可以了结一切恩怨;殊不知自杀是绝对无法解决问题的,反而背了一身罪孽,在阴间流离浪荡,做个无依的孤魂野鬼,直至生缘具足,再来做人,还要继续承受宿生末了的业债。所以佛教世人,皆应戒杀放生,长养慈悲,扩展爱心,不仅要爱护他人,也要爱护自己,不可杀害生物,也不可以自杀。使人与人间,物与物间,互爱互助,互相依赖,共同生存,直接可以停止杀业,保障一切生命的安全;间接可以取消暴力,阻止战争爆发,给人类世界,带来幸福与和平。
偷盗,是属于犯法的行为,既扰乱社会治安,同时威胁他人生命财产的安全,所以修行人固然要断偷心,即使一般市民,亦要戒除偷盗的行为。
偷盗的范围很广,不限于直接明抢暗偷,凡是用不正当的手段,所得非份的财物,都属于偷。因此一个正人君子,应该不贪非份之财,不谋非份之利,不欺骗他人,不强夺巧取,不利用职位令人馈赠财物,不炫耀自己,贪求名闻利养,做到:“正其义而不谋其利,明其道而不计其功。”以建立完美的人格,以保持人身不失,免堕恶道,酬还宿债。
传说:中国明朝,有一个开设杂货店的人,很快就变为一个大富翁。而且拥有一个儿子,两个孙子,生活相当美满,但无常终于到来,难免一死。临终时拿一杆称子,交给他的儿子说:这是我赚钱致富的绝招,因为此称杆是特别制造的,中心灌入水银,可以随意运用。他的儿子,想不到自己的父亲,竟然出此下策,欺骗顾客,非常难过,毁了此称杆后,即变卖不动产,救济贫苦大众,为父亲赎罪,忏悔修福。不久,家财已经散尽,那是他们夫妇俩心甘情愿的事,岂料两个儿子,不久相继死亡,使他们痛不欲生,怨恨上天不公平,行善的人,结果不得好报。
一晚,他梦见自己进入一座非常华丽的宫殿,看见有一个类似大官的人,端坐正中,告诉他说:你父致富,是他前生布施修福所致,他今生心术不正,运用卑劣手段,欺骗他人,至死不悟;故天帝派遣两个耗星,做你的儿子,败尽你的家业后,再降火灾,令你衣食不足,短命而死,幸而你存心善良,三年布施,为父忏悔,因此上天收回两个败家子,不久,将降贤子,光耀门户,并增加你的寿命,你应该继续行善修福,不要埋怨上天不公平。但不明因果的人,每为满足私欲,而损人利己,甚至不择手段,欺骗奸诈,谋取厚利,积蓄财富,留给子孙享用,殊不知为富不仁,永无久享,除了要接受法律惩罚,还要接受因果报应,是以佛教世人断偷,以杜绝社会罪恶,以净化人的身心,然后以清净的身心,进修禅定,自可断惑证真。
淫欲,何止是生死根本的根本,亦是违反道德的罪恶行为,所以佛制出家修行,要绝对戒淫,必使淫机,身心俱断,断性亦无,于三摩地,始得清净。在家佛弟子,亦要戒除邪淫,不邪思,不乱伦,不涉足舞场妓馆,不强暴非礼,做到“非礼勿视,非礼勿言,非礼勿听。”以免制造人间纠纷,导演家庭悲剧,眼前招惹官非,受人非议,来世还要受妻女不贞,眷属不和的果报。
可惜现代社会,道德沦亡,色情氾滥,非礼强奸,偷情乱伦,时有所闻。而低级电影,谈情小说,黄色架步,充斥市场;致使一般青年,小小年纪,就懂得奸淫邪盗,未婚妈妈,无父孤儿,彼此皆是,何止制造问题儿童,抑亦促使人口膨胀。纵目四观,世界各地,人口膨胀率最高的地方,都是物质缺乏,教育落后的民族;相反,物质富裕,接受高等教育的家庭,大多数都能实行节育。可知纵欲与人口膨胀,皆与教育有关。我们正本清源,要取消社会罪恶,解除人口膨胀的危机,非提高居民的教育水平不可。
特别是要推行佛教的道德教育,实行戒淫,使人清心寡欲,洁身自爱,不致被色情诱惑,邪淫乱行,不致见色起心,侵犯他人妻女;即使夫妻关系,亦不可恣情纵欲,以保健康。正如八大人觉经所说:“虽为俗人,不染世乐。”“志念出家,梵行高远。”做个身虽不出家,心已入道的正信佛弟子,以免堕落色情陷阱,沉溺爱河。当知:“爱河千尺浪,苦海万重波;欲免轮迥苦,当念阿弥陀。”奈何世人沉迷酒色,不肯学佛,往往爱之深,恨之切;爱之欲其生,恶之欲其死;爱时卿卿我我,山誓海盟,恨时何止一刀两断,且一刀碎尸万段,甚至炸尸食尸,残忍无道,生前要受法律裁判,死后要堕无间地狱,罪毕为人,还要偿还情债、命债,实在苦恼。所以佛制在家佛弟子,要戒邪淫。
言语,是人类社会沟通的工具,亦是人与人间情感维系的桥梁,所以当我们运用语言表达意见,或与他人交换意见时,必须据理直说,真实可靠,不可妄言绮语,乖曲事实,不可颠倒是非,虚伪夸张,不可口出恶言,或妒害谗谤,或讥诮辱骂他人;以维护彼此的权益,以保持人格的尊严。
当知言语,可以利人,亦可以伤人,所谓:“一言兴邦,一言丧邦。”不可不慎。古人说:“赠人以言,重如珠玉;伤人以言,甚于剑戟。”西哲苏格拉底说:“天与人以两耳两目,但只有一口,欲使其多见多闻而少言语。”但我们面对的不是你虞我诈,口诛笔伐,就是挑拨离间,恶口漫骂;或自赞毁他,抬高自己,或妄言绮语,欺骗他人。何止破坏人际公共关系,障碍社会正常发展,且制造人间纠纷,世界混乱,令人误解,加深仇恨。
所以佛教弟子,言行要正直,见恶不传,闻过不宣;不为名利而妄自夸大,不因妒忌而挑拨离间,不因嗔恨而恶口粗口骂人,不因取悦于人而花言巧语,不为满足自己,而欺骗对方;直接建立自己的信誉,受人尊敬,保障自己的安全:间接平息社会纷争,维持正常公关,保持彼此信用。特别是修行人,更不可以未得道果而言已得,未证圣位而言己证,以诳惑世人。否则,若犯大妄语戒,必堕无间地狱,受苦无量,罪毕为人,还要受以下十种恶报:一口气常臭,二善神远离,三虽有实语,人不信受,四智人谋权,常不参预,五常被诽谤,丑恶之声,周闻天下,六人所不敬,虽有教敕,人不承用,七常多忧愁,八种诽谤业因缘,九身坏命终,当堕地狱,十若出为人,常被诽谤(见大智度论)。
综上可知,凡是佛弟子,无论出家或在家,皆应严格遵守,诸佛如来的四种清净明诲,断淫,断杀,断偷,及断大妄语。出家佛弟子,严持四清净明诲,近则梵行清净,远离魔障,出生功德,利己利人;远则,超出尘劳,解脱生死,成就大定,圆证佛果菩提。例如佛在世时,有一比丘,严持妄语戒;一日外出,见一难产妇人,生命危殆,忽然大悲心生,自言:我自皈依如来,严持妄语戒,若然清净,愿以持戒功德,令此难产妇人,脱离危险,顺利生产。刚言毕,哇的一声,婴儿出生,母子平安。由此故事,证明持戒功德,不可思议。
又过去印度迦湿弥罗国,有一毒龙为患,附近有毗诃罗寺,住有五百大阿罗汉,为除此患,共同入定,用尽神通,亦不能驱逐此毒龙。后有一游方僧人至,闻毒龙为害,居民不安,特别往见毒龙,弹指作声,对毒龙说:“请远离此地”。龙闻言即自动离去。五百大阿罗汉问僧人,入何定可以降伏毒龙?僧人说:我不入定,也不用神通,只是生平严持佛戒,即使轻微小过亦不犯,故能令毒龙害怕,自动离去;可知持戒功德,神通莫及。只要受持一戒清净,功德己不可思议,何况断杀盗淫妄,身心都清净?
在家佛弟子,受持不邪淫戒,可以保障婚姻安全,而建立美满幸福的家庭;受持不杀生戒,可以保障一切生命的安全,令人长养慈悲,扩展爱心;受持不偷盗戒,可以保障人类财产的安全,取消社会罪恶,令人安居乐业;受持不妄语戒:可以保障人间权益的安全,令人建立品德,提高彼此信用,使人际与国际关系,和睦亲善,共存共荣,共享太平。
因此,我们为了个人的修证,为了社会群体各方面的安全与改善,甚至为了保持人身不失,免堕三恶道,都要严持不犯,以上十方如来,所教导的四种清净明诲。
《学佛必修的课程——四清净明诲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