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学佛必修的课程——四清净明诲▪P4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外,一分钱,一寸衣,亦不积蓄;即使次第行乞所得饮食,多余的亦应布施给饥饿众生,以断除贪心。

  “于大集会,合掌礼众。”是教舍憍慢心,因为佛性平等,一切众生,皆是未来诸佛,应该恭敬礼拜,不可轻慢。

  “有人捶骂,同于称赞。”是教舍嗔,虽然被人捶打怒骂,亦应视同赞叹,欢喜接受,不生嗔恨。

  “必使身心,二俱捐舍。”是教舍身,亦即舍痴。一般愚昧众生,于自身执为实我,于身外之物,执为属我所有,每为满足个人的占有欲而贪,贪不得就欺骗奸诈,强夺巧取,明抢暗偷,偷他人私有的财物,偷社团公有的物品,偷十方常住所有的僧物,如是穷年累月,多生多世,由偷心而欠负的业债,必须偿还,三界尚且不可出,何况佛道?因此佛教人舍弃贪嗔痴,断除我法二执,外财固然要舍,连自己身命的内财亦舍,视自己的“身体骨肉”,与众生所共有,而能实行布施内外之财,广作佛事,心舍身亦舍,身不偷心亦不偷,方可成就不偷之心。

  “不将如来,不了义说”等四句,是教舍名,不了义说是佛权巧方便施设的小乘教,而诸佛教化众生之目的,是欲令一切众生,开示悟入佛的知见,皆共成佛道。犹如本经所显示的如来藏性圆三谛理,正是了义大教。欲修证此了义大教,当戒淫,戒杀,戒偷,还要断除贪嗔痴慢,使身心清净,成就无我大悲精神,舍巳济人,自利兼他;不应该以如来方便所说的不了义教,作为解释不实行大乘佛法的理由,以维护自己的过失,令初发心学佛的人,发生误解。不淫、不杀、不盗是身清净;不贪、不嗔、不痴、不慢,不求名利,不维护己短,是心清净;身心皆清净,必然得证圆通,故:“佛印是人,得真三昧。”

  “如我所说”以下,是结成分辨邪正的原则。末法时期,若果有人如佛前面所说:修三摩地,先断淫,次断杀,后断偷,不欺世盗名,不曲解佛意,不文过饰非,才是真正的佛子,即等如是佛所说,否则,持相反的意见,唱相反的论调的,就是属于魔鬼的话,不可轻信。

  第四清净明诲——戒大妄语

  阿难,如是世界,六道众生,虽则身心,无杀盗淫,三行已圆,若大妄语,即三摩地,不得清净。成爱见魔,失如来种,所谓未得谓得,未证言证;为求世间尊胜第一,谓前人言:我今已得须陀洹果,斯陀含果,阿那含果,阿罗汉道,辟支佛乘,十地地前,诸位菩萨。求彼礼拜,贪其供养,是一颠迦,消灭佛种,如人以刀断多罗木,佛记是人,永殒善根,无复知见,沉三苦海,不成三昧。

  妄语,即是说谎,凡颠倒是非,乖曲事实,虚伪夸张,或借词掩饰自己的过失,皆是妄语。若修行人未得开悟言己得,未证圣果言巳证,欺诳世人,贪求名闻利养,是大妄语;大妄语成,必堕无间地狱,永劫沉沦,如何修证佛道?所以佛告阿难,在三界六道之中,假设有人,虽然身心都“无杀盗淫,三行已圆”,但若犯大妄语戒,则于所修的三摩地,不得清净;必须若身若心,都不诳不妄,言必真实,方名清净。

  三行,指慈行,智行,梵行。身心不杀,可以成就慈行,是应身如来种;身心不盗,可以成就智行,是报身如来种;身心不淫,可以成就梵行,是法身如来种;修行人断杀盗淫,成就三身如来,是名三行已圆。今因存有贪求名闻利养之心,妄起邪见,口出诳言,犯大妄语戒,则前断淫,断杀,断偷等戒行尽失,已经没有成佛的希望,故言:“成爱见魔,失如来种。”梵言魔罗,译为扰乱,障碍,破坏,夺命等义,因为烦恼魔能扰乱人心,五阴魔能障碍人修道,天魔能破坏人善根,死魔能夺人性命。修行人贪求名闻利养,求他人尊重自己,是爱魔,妄起邪见,自言证圣,是见魔。

  “所谓未得谓得”以下,是展示其大妄语的行相。大妄语之人,自己未得菩提,而自言已得,未证圣位,而自言己证;其目的无非是追求世间的尊荣殊胜,位居第一。须陀洹,译名预流,是小乘初果;斯陀含译名一来,是二果;阿那含译名不来,是三果;阿罗汉是四果圣人,含有无生,杀贼,应供等三义。辟支佛译名缘觉,位居四果之上,阿罗汉但断见思烦恼,辟支佛兼除习气。“十地地前诸位菩萨”,正显其妄语之大,不仅对人言:自己已证二乘圣果,甚至说:自己已经是十地以前,十住,十行,十回向三贤位的菩萨,或自称是地上菩萨;希望他人尊重供养,向自己礼拜忏悔。

  “一颠迦”,亦名一阐提,译名无善心,或断善根。大妄语之人,出言诳妄自大,梵行不立,唯名利是求,成佛无望,如恶心狂人,故名一颠迦。“多罗木”,又名贝多罗树,树叶长广光滑,古印度人往往采用此树叶写经;但其树身一枝直上,以刀断之,则不再生。佛以此譬喻大妄语人,以魔刀剑,自断善根,故“佛记是人,永殒善根”,无复正知正见,将永远沉沦三涂苦海,纵有禅智,只是魔业,不能修成真三昧。

  我灭度后,敕诸菩萨,及阿罗汉,应身生彼末法之中,作种种形,度诸轮转。或作沙门,白衣居士,人王,宰官,童男,童女,如是乃至淫女寡妇,奸、偷、屠、贩,与其同事,称赞佛乘,令其身心,入三摩地;终不自言,我真菩萨,真阿罗汉,泄佛密因,轻言末学。唯除命终,阴有遗付,云何是人,惑乱众生,成大妄语。

  末法时代,魔强法弱,众生特别苦恼,所以佛敕诸大菩萨再来人间,现种种身,说种种法,教化众生,摧邪显正。“作种种形”,是随类应身,应以何身得度者,即现何身而为说法。“度诸轮转”,是令众生舍邪归正,解脱生死轮回之苦。“或作沙门”等四句,是现顺行,“如是乃至”等三句,是现逆行,无论是现顺行或逆行,都是实行菩萨四摄法中的同事摄,目的是要深入社会,与各阶层人物接触,或与其同事共行,伺机教化,令入佛知见,以收潜移默化的效益。

  虽然此等出家勤修戒定慧,息灭贪嗔痴的沙门,或白衣居士,甚至“奸偷屠贩”之辈,都是菩萨再来的应化身,但在世时绝不会对人言,自己是菩萨,是阿罗汉,以泄漏佛敕令再来救世的秘密;反而轻言自己是晚辈、是末学。“唯除命终”二句,显圣人应世,住则不泄,泄则不住;故除临终舍报,暗中遗言付嘱外,绝不自认是菩萨再来,或是佛应世。

  如丰干禅师,是阿弥陀佛应世,出自寒山大士之口。据传说:丰干禅师,住于天台山国清寺碾米房,常骑虎出入,众皆不知其是何人。一日丰干邀寒山、拾得同朝五台山言:“与我同行,是我同流;不与我同行,不是我同流”。寒山问:“汝朝五台作甚么?”干言:“朝礼文殊”。寒山言:“汝不是我同流,我不与汝同行”。于是丰干独行,至杭州,适有闾邱胤被朝廷派任台州剌史,忽患头痛,医药罔效。丰干特别往访,取一杯水,持咒完毕,以水置手心,向其头三扑,痛即止;胤非常感激,问来自何处?丰干答:“住在天台山国清寺”。问:“寺中大师有道行者几人?”干言:“我无道行,寺中高僧如文殊化身的寒山子,普贤化身的拾得,皆在寺中游化人间”。胤备厚礼酬谢,丰干不受而去。

  三日后,刺史去国清寺礼佛,问知客师:寒山、拾得二大士何在?知客师说:此二人是疯僧,可命来相见。胤言:不可,坚持要亲往拜见。知客遂陪往厨房,见寒山、拾得,正在灶门烘火,二人且言且笑,他人都不识其所言何语。胤上前即拜,二人狂奔,胤追至寒山岩,二人入,寒山回头说:“贼!贼!丰干饶舌,弥陀不事,礼我何谓?”胤随入岩中,不见二人,自此不复再见寒山、拾得,出现于人间。又如弥勒菩萨,应身布袋和尚,将舍寿时,留偈示人:“弥勒真弥勒,化身千百亿,时时示世人,世人那得识。”所以古人说:“真人不露相,露相非真人。”

  “云何”,是斥责词,“贼人”,指失如来种,成爱见魔的人。真是佛菩萨再来,是阿罗汉应世,尚且不露真相,而此堕爱见魔的人,未得菩提而言得,未证圣果而言证,迷惑扰乱世间无知众生,正是妄语中最大,罪业最深重的大妄语。

 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,后复断除,诸大妄语,是名如来,先佛世尊,第四决定清净明诲。

  佛敕令阿难,于末法时代现身说法,教人修习首楞严王大定时,在断淫、断杀、断偷之后,还要断除诸大妄语。不得自称圣人,愚惑众生。此不但是今佛如来,亦是过去诸佛世尊,第四种清净决定,明智的教诲。

  是故阿难,若不断其大妄语者,如刻人粪,为栴檀形,欲求香气,无有是处。

  佛以譬喻,说明妄语之过。凡夫妄语如人之干粪,诸佛功德,如栴檀木;禅定真修,犹如雕刻。以妄语的秽因,欲求佛果妙香,正如雕刻人粪,欲成为栴檀形,因果不类,怎可成功?故言:无有是处。

  我教比丘,直心道场,于四威仪,一切行中,尚无虚假,云何自称,得上人法?譬喻穷人,妄号帝王,自取诛灭;况复法王,如何妄窃?因地不真,果招迂曲,求佛菩提,如噬脐人,欲谁成就?

  佛教诫修行人,必须断大妄语。直心,即无虚伪歪曲的真心。依不诳不妄的真心而修,必然成就道业。故言:“直心道场”。维摩经亦说:“直心是道场”,华严经说:“菩提妙法树,生于直心地。”所以佛教出家比丘,于行、住、坐、卧四威仪中,尚且要正直,无得虚假。怎可以妄自称大,说自己已经证得菩萨上人之法?三乘圣人,尚不可窃其位,何况佛是出世法王?修行人未得谓得,未证谓证,即是因地不真实,必招堕落三涂的结果,正如穷苦的人,自称为王,一定被国法所诛,自取灭亡。口脐相距,噬之莫及,喻妄语人,已灭佛种,离佛菩提,日益遥远,欲成就佛道,终不可得。

  若诸比丘,心如直弦,一切真实,入三摩地,永无魔事。我印是人,成就菩萨,无上知觉。如我此说,名为佛说,不如此说,即波旬说。

  此显示断大妄语的利益。修行人能断大妄语,则心如弓弦之直,无有纡曲之相,行住坐卧,一切时处,悉皆真实,则能直入三摩地,永无魔事。魔事邪险乖曲,今心行正直,魔不得其便,故能永…

《学佛必修的课程——四清净明诲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学佛的人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