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德堂
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學佛必修的課程——四清淨明誨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外,一分錢,一寸衣,亦不積蓄;即使次第行乞所得飲食,多余的亦應布施給饑餓衆生,以斷除貪心。

  “于大集會,合掌禮衆。”是教舍憍慢心,因爲佛性平等,一切衆生,皆是未來諸佛,應該恭敬禮拜,不可輕慢。

  “有人捶罵,同于稱贊。”是教舍嗔,雖然被人捶打怒罵,亦應視同贊歎,歡喜接受,不生嗔恨。

  “必使身心,二俱捐舍。”是教舍身,亦即舍癡。一般愚昧衆生,于自身執爲實我,于身外之物,執爲屬我所有,每爲滿足個人的占有欲而貪,貪不得就欺騙奸詐,強奪巧取,明搶暗偷,偷他人私有的財物,偷社團公有的物品,偷十方常住所有的僧物,如是窮年累月,多生多世,由偷心而欠負的業債,必須償還,叁界尚且不可出,何況佛道?因此佛教人舍棄貪嗔癡,斷除我法二執,外財固然要舍,連自己身命的內財亦舍,視自己的“身體骨肉”,與衆生所共有,而能實行布施內外之財,廣作佛事,心舍身亦舍,身不偷心亦不偷,方可成就不偷之心。

  “不將如來,不了義說”等四句,是教舍名,不了義說是佛權巧方便施設的小乘教,而諸佛教化衆生之目的,是欲令一切衆生,開示悟入佛的知見,皆共成佛道。猶如本經所顯示的如來藏性圓叁谛理,正是了義大教。欲修證此了義大教,當戒淫,戒殺,戒偷,還要斷除貪嗔癡慢,使身心清淨,成就無我大悲精神,舍巳濟人,自利兼他;不應該以如來方便所說的不了義教,作爲解釋不實行大乘佛法的理由,以維護自己的過失,令初發心學佛的人,發生誤解。不淫、不殺、不盜是身清淨;不貪、不嗔、不癡、不慢,不求名利,不維護己短,是心清淨;身心皆清淨,必然得證圓通,故:“佛印是人,得真叁昧。”

  “如我所說”以下,是結成分辨邪正的原則。末法時期,若果有人如佛前面所說:修叁摩地,先斷淫,次斷殺,後斷偷,不欺世盜名,不曲解佛意,不文過飾非,才是真正的佛子,即等如是佛所說,否則,持相反的意見,唱相反的論調的,就是屬于魔鬼的話,不可輕信。

  第四清淨明誨——戒大妄語

  阿難,如是世界,六道衆生,雖則身心,無殺盜淫,叁行已圓,若大妄語,即叁摩地,不得清淨。成愛見魔,失如來種,所謂未得謂得,未證言證;爲求世間尊勝第一,謂前人言:我今已得須陀洹果,斯陀含果,阿那含果,阿羅漢道,辟支佛乘,十地地前,諸位菩薩。求彼禮拜,貪其供養,是一顛迦,消滅佛種,如人以刀斷多羅木,佛記是人,永殒善根,無複知見,沈叁苦海,不成叁昧。

  妄語,即是說謊,凡顛倒是非,乖曲事實,虛僞誇張,或借詞掩飾自己的過失,皆是妄語。若修行人未得開悟言己得,未證聖果言巳證,欺诳世人,貪求名聞利養,是大妄語;大妄語成,必墮無間地獄,永劫沈淪,如何修證佛道?所以佛告阿難,在叁界六道之中,假設有人,雖然身心都“無殺盜淫,叁行已圓”,但若犯大妄語戒,則于所修的叁摩地,不得清淨;必須若身若心,都不诳不妄,言必真實,方名清淨。

  叁行,指慈行,智行,梵行。身心不殺,可以成就慈行,是應身如來種;身心不盜,可以成就智行,是報身如來種;身心不淫,可以成就梵行,是法身如來種;修行人斷殺盜淫,成就叁身如來,是名叁行已圓。今因存有貪求名聞利養之心,妄起邪見,口出诳言,犯大妄語戒,則前斷淫,斷殺,斷偷等戒行盡失,已經沒有成佛的希望,故言:“成愛見魔,失如來種。”梵言魔羅,譯爲擾亂,障礙,破壞,奪命等義,因爲煩惱魔能擾亂人心,五陰魔能障礙人修道,天魔能破壞人善根,死魔能奪人性命。修行人貪求名聞利養,求他人尊重自己,是愛魔,妄起邪見,自言證聖,是見魔。

  “所謂未得謂得”以下,是展示其大妄語的行相。大妄語之人,自己未得菩提,而自言已得,未證聖位,而自言己證;其目的無非是追求世間的尊榮殊勝,位居第一。須陀洹,譯名預流,是小乘初果;斯陀含譯名一來,是二果;阿那含譯名不來,是叁果;阿羅漢是四果聖人,含有無生,殺賊,應供等叁義。辟支佛譯名緣覺,位居四果之上,阿羅漢但斷見思煩惱,辟支佛兼除習氣。“十地地前諸位菩薩”,正顯其妄語之大,不僅對人言:自己已證二乘聖果,甚至說:自己已經是十地以前,十住,十行,十回向叁賢位的菩薩,或自稱是地上菩薩;希望他人尊重供養,向自己禮拜忏悔。

  “一顛迦”,亦名一闡提,譯名無善心,或斷善根。大妄語之人,出言诳妄自大,梵行不立,唯名利是求,成佛無望,如惡心狂人,故名一顛迦。“多羅木”,又名貝多羅樹,樹葉長廣光滑,古印度人往往采用此樹葉寫經;但其樹身一枝直上,以刀斷之,則不再生。佛以此譬喻大妄語人,以魔刀劍,自斷善根,故“佛記是人,永殒善根”,無複正知正見,將永遠沈淪叁塗苦海,縱有禅智,只是魔業,不能修成真叁昧。

  我滅度後,敕諸菩薩,及阿羅漢,應身生彼末法之中,作種種形,度諸輪轉。或作沙門,白衣居士,人王,宰官,童男,童女,如是乃至淫女寡婦,奸、偷、屠、販,與其同事,稱贊佛乘,令其身心,入叁摩地;終不自言,我真菩薩,真阿羅漢,泄佛密因,輕言末學。唯除命終,陰有遺付,雲何是人,惑亂衆生,成大妄語。

  末法時代,魔強法弱,衆生特別苦惱,所以佛敕諸大菩薩再來人間,現種種身,說種種法,教化衆生,摧邪顯正。“作種種形”,是隨類應身,應以何身得度者,即現何身而爲說法。“度諸輪轉”,是令衆生舍邪歸正,解脫生死輪回之苦。“或作沙門”等四句,是現順行,“如是乃至”等叁句,是現逆行,無論是現順行或逆行,都是實行菩薩四攝法中的同事攝,目的是要深入社會,與各階層人物接觸,或與其同事共行,伺機教化,令入佛知見,以收潛移默化的效益。

  雖然此等出家勤修戒定慧,息滅貪嗔癡的沙門,或白衣居士,甚至“奸偷屠販”之輩,都是菩薩再來的應化身,但在世時絕不會對人言,自己是菩薩,是阿羅漢,以泄漏佛敕令再來救世的秘密;反而輕言自己是晚輩、是末學。“唯除命終”二句,顯聖人應世,住則不泄,泄則不住;故除臨終舍報,暗中遺言付囑外,絕不自認是菩薩再來,或是佛應世。

  如豐幹禅師,是阿彌陀佛應世,出自寒山大士之口。據傳說:豐幹禅師,住于天臺山國清寺碾米房,常騎虎出入,衆皆不知其是何人。一日豐幹邀寒山、拾得同朝五臺山言:“與我同行,是我同流;不與我同行,不是我同流”。寒山問:“汝朝五臺作甚麼?”幹言:“朝禮文殊”。寒山言:“汝不是我同流,我不與汝同行”。于是豐幹獨行,至杭州,適有闾邱胤被朝廷派任臺州剌史,忽患頭痛,醫藥罔效。豐幹特別往訪,取一杯水,持咒完畢,以水置手心,向其頭叁撲,痛即止;胤非常感激,問來自何處?豐幹答:“住在天臺山國清寺”。問:“寺中大師有道行者幾人?”幹言:“我無道行,寺中高僧如文殊化身的寒山子,普賢化身的拾得,皆在寺中遊化人間”。胤備厚禮酬謝,豐幹不受而去。

  叁日後,刺史去國清寺禮佛,問知客師:寒山、拾得二大士何在?知客師說:此二人是瘋僧,可命來相見。胤言:不可,堅持要親往拜見。知客遂陪往廚房,見寒山、拾得,正在竈門烘火,二人且言且笑,他人都不識其所言何語。胤上前即拜,二人狂奔,胤追至寒山岩,二人入,寒山回頭說:“賊!賊!豐幹饒舌,彌陀不事,禮我何謂?”胤隨入岩中,不見二人,自此不複再見寒山、拾得,出現于人間。又如彌勒菩薩,應身布袋和尚,將舍壽時,留偈示人:“彌勒真彌勒,化身千百億,時時示世人,世人那得識。”所以古人說:“真人不露相,露相非真人。”

  “雲何”,是斥責詞,“賊人”,指失如來種,成愛見魔的人。真是佛菩薩再來,是阿羅漢應世,尚且不露真相,而此墮愛見魔的人,未得菩提而言得,未證聖果而言證,迷惑擾亂世間無知衆生,正是妄語中最大,罪業最深重的大妄語。

  汝教世人修叁摩地,後複斷除,諸大妄語,是名如來,先佛世尊,第四決定清淨明誨。

  佛敕令阿難,于末法時代現身說法,教人修習首楞嚴王大定時,在斷淫、斷殺、斷偷之後,還要斷除諸大妄語。不得自稱聖人,愚惑衆生。此不但是今佛如來,亦是過去諸佛世尊,第四種清淨決定,明智的教誨。

  是故阿難,若不斷其大妄語者,如刻人糞,爲栴檀形,欲求香氣,無有是處。

  佛以譬喻,說明妄語之過。凡夫妄語如人之幹糞,諸佛功德,如栴檀木;禅定真修,猶如雕刻。以妄語的穢因,欲求佛果妙香,正如雕刻人糞,欲成爲栴檀形,因果不類,怎可成功?故言:無有是處。

  我教比丘,直心道場,于四威儀,一切行中,尚無虛假,雲何自稱,得上人法?譬喻窮人,妄號帝王,自取誅滅;況複法王,如何妄竊?因地不真,果招迂曲,求佛菩提,如噬臍人,欲誰成就?

  佛教誡修行人,必須斷大妄語。直心,即無虛僞歪曲的真心。依不诳不妄的真心而修,必然成就道業。故言:“直心道場”。維摩經亦說:“直心是道場”,華嚴經說:“菩提妙法樹,生于直心地。”所以佛教出家比丘,于行、住、坐、臥四威儀中,尚且要正直,無得虛假。怎可以妄自稱大,說自己已經證得菩薩上人之法?叁乘聖人,尚不可竊其位,何況佛是出世法王?修行人未得謂得,未證謂證,即是因地不真實,必招墮落叁塗的結果,正如窮苦的人,自稱爲王,一定被國法所誅,自取滅亡。口臍相距,噬之莫及,喻妄語人,已滅佛種,離佛菩提,日益遙遠,欲成就佛道,終不可得。

  若諸比丘,心如直弦,一切真實,入叁摩地,永無魔事。我印是人,成就菩薩,無上知覺。如我此說,名爲佛說,不如此說,即波旬說。

  此顯示斷大妄語的利益。修行人能斷大妄語,則心如弓弦之直,無有纡曲之相,行住坐臥,一切時處,悉皆真實,則能直入叁摩地,永無魔事。魔事邪險乖曲,今心行正直,魔不得其便,故能永…

《學佛必修的課程——四清淨明誨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學佛的人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