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佛说大安般守意经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)及蜎飞蠕动之类(9)。复言:我行安般守意九十日者,安般守意得自在慈念意(10),还行安般守意,以复取意行念也。

  注释

  (1)卷上的底本为《金藏》广胜寺本,即《赵城藏》。

  (2)译者,《资》、《普》作后汉沙门安世高译;《碛》、《南》、《径》、《清》作后汉安息国三藏法师安世高译;《丽》作后漠安息三藏安  世高译。

  (3)越祇国:或为月氏国的佛典古译。本经出时,可能在月氏的极盛期间。译者是安息人,月氏势力曾进入安息领域,同时占领此印度地区。

  (4)舍羁瘦国:或为舍卫国的古译。《增一阿含》卷七<安般品>称,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。

  (5)安般守意:是安那般那守意的略称。安那般那为梵文Anapana的音译,意译入出息,即呼吸。安那略作安,指入息(吸),般那略作般,指  出息(呼)。守意指控制思惟意念活动,与后来译为念的含义相近。所以安般守意就是念安般、持息念、数息观等的古译,是在中国传播时间最长、范围最广的禅法之一。

  (6)「佛得」,《资》、《丽》无。

  (7)思惟校计:思惟,即思考;校计,计较筹算,指缜密细致的思考。

  (8)「人」,《资》、《碛》、《普》、《南》、《径》、《清》无,不从。

  (9)蜎飞蠕动之类:蜎飞蠕动,原出道家典籍,指飞虫蛆蛹等弱小动物。此处泛指除人之外的一切有情生类。

  (10)慈念意:此处念即是意,或慈念之意。慈念众生、仁爱万有,是慈悲喜舍所谓四无量心之首。

  译文

  安,指身;般,指息;守意,指道。守的意思是禁,也称作不犯戒。禁也有护的意思;护指普遍护持一切言行,不要犯戒。由守所护意,就是令意安息,也就是从事于道

  安,指生;般,指灭;意,指生灭的因缘条件;守,指从事于道。

  安,指数息;般,指相随;守意为止。

  安,指专念于道;般,指解除烦恼诸结;守意,指不堕于罪行。

  安,指避免犯罪;般,指不入罪行;守意即是从事于道。

  安,指心理安定;般,指莫使心理动摇;守意,是令意念不扰乱。安般守意的意思,就是驾驭自己的意念,直到获得涅槃。

  安,指有;般,指无。意念有不能得道,意念无不能得道。既不念有,也不念无,才是相应于空的禅定,意随顺于道运行。所谓有,指世界万物;所谓无,指心理安定宁静,也就是空。

  安,指人生本原;般,指无处所;行道的人知人生本无所从来,也知人灭无处所。这就是守意。

  安,指清;般,指净;守,指无;意,指为;数息守意即是清净无为。所谓无,意思是活;所谓为,意思是生;不再得苦,所以叫做活生。

  安,指未起;般,指起毕;如果意未生起,便是守意;如果意已起毕,便是守意;如果意生起任其走动,是不守意,应当回来再守。所以佛说为安般守意。

  安,为领受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等五阴;般,为除灭五阴;守意指觉知受灭五阴的因缘,不随顺身、口、意的活动。

  所谓守意,无所执着为守意,有所执着不是守意。为什么?因为意起即灭,意不再起为道,此即是守意。守意在于不令意生起。以生为因有死,乃是不守意,所以莫令意死;有死因为有生,所以意也不死,此即为道。

  原典

  安为身,般为息,守意为道。守者为禁,亦谓不犯戒。禁者亦为护,护者遍护一切,无所犯。意者,息意,亦为道也。

  安为生,般为灭,意为因缘,守者为道也。

  安为数(1),般为相随(2),守意为止(3)也。

  安为念道,般为解结,守意为不堕罪也。

  安为避罪,般为不入罪,守意为道也。

  安为定,般为莫使动摇,守意莫乱意也。安般守意名为御意,至得(4)无为(5)也。

  安为有,般为无。意念有不得道,意念无不得道;亦不念有,亦不念无,是应空定,意随道行。有者,谓万物;无者,谓疑(6),亦为空也。

  安为本因缘,般为无处所。道人知本无所从来,亦知灭无处所,是为守意也。

  安为清,般为净,守为无,意名为,是清净无为也。无者谓活,为者谓生;不复得苦,故为活也。

  安为未,般为起,已未起,便为守意;若已意起(7),便为守意。若已起意,便走,为不守,当还(8)。故佛说安般守意也。

  安为受五阴(9),般为除五阴,守意为觉因缘,不随身口意也。

  守意者(10),无所著为守意;有所著不为守意。何以故?意起复灭故,意不复起为道,是为守意。守意莫令意生。生因有死,为不守意,莫令意死。有死因有生,意亦不死,是为道也。

  注释

  (1)数:安般禅的第一步,全称数息,默数自己的呼吸次数。此名「守意着息」。由此获得数定,由专注于数而得定。

  (2)相随:安般禅的第二步,令意念随从自己的呼吸运转。所谓转念着随,正有二意。

  (3)止:安般禅的第三步,令意念唯一地专注于自己的鼻头。

  (4)「至得」,底本作「至德」,诸本作「至得」,据诸本改。

  (5)无为:借用道家术语,泛指一切无生灭现象,包括佛教所说的真如、法性以及菩提、涅槃等。此处特指「涅槃」言。

  (6)疑:读ni,止、息、安、定等义。此处指一种心理非常宁静的状态。

  (7)「便为守意;若已意起」,《资》、《碛》、《普》、《南》、《径》、《清》无.

  (8)「当还」,诸本作「当为」,不从。

  (9)五阴:指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五类物理和心理现象。佛教以为,众生是五阴的和合,由于感受五阴之报,始有人生。

  (10)「守意者」,底本作「安守意」,诸本作「守意者」,据诸本改。

  译文

  「安般守意」有十慧,即数息、相随、止、观、还、净以及苦、集、灭、道等四谛。由此十慧成就安般守意。意思是说,要结合修行三十七品经才能成功。守意譬如灯火,有两种功能:一是坏灭黑暗,二是现显光明;守意的功能,一是坏灭痴闇,二是现显明智。

  所谓守意,意从种种因缘条件生起;应当把这些因缘条件作为观察的对象而不执着,此即是守意。守意有三种人:一种是坚守不乱,令意不得生起;第二种是,一旦生起,应当立即灭伏;第三种是,已经起意行事,应当转向忏悔,决心亿万劫下再这样做。

  守与意的含义各不相同。护持十方,面对一切、觉知一切而不犯戒,此乃是守:觉知十方一切本性空寂无为,此乃是意。合此二种差异,是守意。

  守意中有四种乐:一是了知道理之纲要为乐;二是了知佛所说法为乐:三是了知专注于一境为乐;四是了知行禅的恰当程度为乐。此乃是四乐。

  佛法为行,得以成就为道。(所以行道的意思,就是获得佛法;或者说,得法即是行道。)

  守意有六事,所谓数、随、止、观、还、净。此六事有内有外,数、随、止为外;观、还、净为内,都是为了随顺于道。为什么?因为念与息相随追,为「止、观、还、净」创造条件,为的是训练意志,令「意」亲近于「道」。如果离开此六事,便是随逐世间。

  数息,为的是遮止意的躁乱;相随,为的是聚敛意于专注;止,是令意定住于一境;观,为的是脱离世间意识的支配;还,为了回转唯一的「道意」;「净」,为的是坚守「道意」不动摇。因为人们不能控制自己的意念活动,所以才修行此等六事。为什么数息?因为意念躁乱。为什么不得?因为尚下认识。为什么不得禅定?因为没有抛弃积习,为证得寂灭而行道。

  数息,譬如是土地;相随,譬喻是犁;止,譬如是轭;则观是种;还是雨;净是收获等行。修行此等六事,就是随顺于道。

  数息,是为断除外界的干扰;相随,是为断除内心的干扰;止,是为制止种种罪行;观,为的是却除世间意念;不受世间左右,即名为还;意念全断名之为净。意念躁乱,应当数息;意念专注,当求于相随;意念断除,当行于止;若想获得道意,则应当观;不趣向五阴(世间人生),应当修「还」;令世间意念全无所有,应当修「净」。意念事多,应当修「数息」;意念事少,应当修「相随」;要灭尽三界意念,应当修「止」;畏惧世间应当修「观」;不希求世间是「还」;念想全断是「净」。

  为什么「数息」?因为不希望堕于五阴。为什么「相随」?因为希望认知五阴的道理。为甚么「止」?因为希望观察五阴的种种性相。为什么要观察五阴?因为希望认知人身本原。为什么要认知人身本原?因为希望摈弃痛苦。为什么修「还」?因为厌恶生死。为什么修「净」?因为分别五阴而不领受。由此便进入智慧之八正道,必得佛果,自己所愿望的理想。

  呼吸时要随顺于数;相随时是随顺于念(专注);止时为进入定;观时为随顺于净;还时为随顺于「道意」;「净」时为随顺于「道」,也就是随顺修行八正道。

  原典

  安般守意有十黠(1),谓数息、相随、止、观、还、净、四谛,是为十黠成。谓合三十七品经(2)为行成也。守意譬如灯火,有两因缘:一者坏冥,二者见明。守意,一者坏痴,二者见黠也。

  守意,意从因缘生,当缘因缘;莫着,是守意也(3)。守意有三辈,一者守令不得生;二者以生当疾灭;三者事已行,当徙后悔。计亿万劫不复作也。

  守与意各自异,护十方,一切觉对不犯,是为守意(4)。觉彼无为,是为意,是守意也(5)。

  守意中有四乐:一者知要乐;二者知法乐;三者为知止乐;四者为知可乐。是为四乐。

  法为行,得为道。

  守意六事,为有内外。数、随、止是为外,观、还、净是为内。随道也。何以故?念息相随,止、观、还、净,欲习意近道故。离是六事,便随世间也。

  数息为遮意,相随为敛意,止为定意,观为离意,还为一意,净为守意(6)。用人不能制意,故行此六事耳。何以故数息?用意乱故。何以故不得?用不识故。何以故不得禅?用不弃习尽,证行道故也。

  数息为地,相随为犁,止为轭(7…

《佛说大安般守意经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