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),观为种,还为雨(8),净为行,如是六事乃随道也。
数息断外,相随断内,止为止罪行,观却意,不受世间为还(9),念断为净也。意乱当数息,意定当相随,意断当行止,得道意当观,不向五阴当还,无所有当为净也。多事当数息,少事(10)当相随,家(11)中意尽当行止,畏世间当观,不欲世间为还,念断为净也。
何以故数息?不欲堕五阴故。何以故相随?欲知五阴故。何以故止?欲观五阴故。何以故观阴?欲知身本故。何以故知身本?欲弃苦故。何以故为还?厌生死故。何以故为净?分别五阴不受故。便堕黠慧八种道,得莂(12),为得所愿也。
行息时为堕数,相随时为堕念,止时为堕定,观时为堕净,还时为堕意,净时为堕道,亦为堕行(13)也。
注释
(1)黠:即慧、智慧。
(2)三十七品经:亦作三十七品经法,即三十七道品、三十七菩提分。所谓四意止、四意断、四神足、五根、五力、七觉意、八种道行。
(3)「是守意也」,诸本作「是为守意也」,不从。
(4)「是为守意」,《丽》无「意」。
(5)「是为意,是守意也」,《资》、《碛》、《普》、《南》、《径》、《清》为「是为守意也」。
(6)离意,还为一意,净为守意:离意的意,此处指与禅定相反的「散心」,或泛指世俗意识。意与守意有两释:一谓心不散失,即深入禅定;二谓专注于正确的佛教观念,相当菩提心或求菩提之心,与道意同。
(7)「轭」,《资》作「荦」,《碛》作「橯」,《普》、《南》作「捞」,《径》、《清》作「(左禾右劳)」,皆误。
(8)「还为雨」,底本作「还为两」,现据诸本改。
(9)「不受世间为还」,底本作「不受世间还」,现据诸本改。
(10)多事、少事:指心理思虑事情的多少及焦虑的程度轻重。
(11)家:泛指世间三界,特指家庭、家族。
(12)莂:契约合同,是「授记」一词的古译。指未来必定成佛。此处指必得所希望的理相。
(13)行:此处指八正道。下文即称八正道为「八行」。
译文
数息是四意止,相随是四意断,止是四神足,观是五根、五力,还是七觉意,净是八正道。(所以安般守意就是行三十七道品。)
已得数息效应而不行相随,不是守意;已得相随效应而不行止,不是守意;已得止的效应而不行观,不是守意;虽已得观而不行还,不是守意;虽已得还而不行净,不是守意;得净而坚持净,乃是守意。
既已系念于呼吸,恶即不生。其所以还要数,为的是共同防止意,令其不随逐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等六衰运转。修行相随,为的是远离六衰;修行止,为的是除却六行观,为的是切断六衰;修行还,为的是不领受六衰;修行净,为的是灭掉六衰。六衰消灭尽净,便是入道。
数息是为了阻遮意的纵任。呼吸有长有短,也应当阻遮长短的意念。为甚么?因为守意是为了止恶。恶既可以守护不犯,也可以不守护。为甚么?因为恶已灭尽,不应当再去守护。
数息有三件事;一、应当坐行;二、见诸色身应当念想非常、不洁净;三、应当通晓愤怒、犹豫、嫉妒等心理,令诸过去除。
数息发生错乱,应当认识其原因,应当知道这是内意的问题。(但也可以分内外)一息(吸)错乱的,是意向外的过错,因为息是从外吸入;二息(呼)错乱的,是意向内的过错,因为息是从内呼出。因此,(在十次数息中)三、五、七、九息属于外意,四、六、八、十息属于内意。嫉妒、愤怒、犹豫等三意在内;杀、盗、淫、两舌、恶口、妄言、绮语等七意及其相应的诸事,属于外。意得到息是外,得不到息是内。
数息随意念生起,意念与息合为一数。息至于终了,与意是一也不是一,因为意在外而息尚未尽。譬如数钱,意在五铢而单位数是一。
数息之所以先数入息(吸),是因为外有杀、盗等七恶,内有瞋恚等三恶,少不能胜多,所以先数入息以制之。
数息达不到预期的效用,是因为失其本意。所谓「本意」,指佛教所说「非常、苦、空、非身」等有关人生的根本观念;所谓「失」,指所行之意与此根本观念相颠倒,也是失却师教。所谓师,初坐禅时,从第一次数入息得到身体安适,便按次第修行,因为失却「本意」,所以数息达不到预期效用。数息之意,应当经常念想「非常、苦、空、非身」这些根本观念,思惟息出也是灭失,息入也是灭失,由此知是得道,迅疾即当执持人生「非常」的恐惧观念。获得这种对「非常」的恐惧观念,就是达到了数息的预期效用。
原典
数息为四意止(1),相随为四意断(2),止为四神足(3)念,观为五根(4)、五力(5),还为七觉意(6),净为八行(7)也。
得息不相随,不为守意;得相随不止,不为守意;得止不观,不为守意;得观不还,不为守意;得还不净,不为守意;得净复净,乃为守意也。
已念息,恶不生。复数者,为共遮意。不随六衰(8)故。行相随,为欲离六衰;行止,为欲却六衰;行观为欲断六衰;行还,不欲(9)。受六衰;行净,为欲灭六衰。已灭尽,便堕道也。
数息欲遮意,息中有长短,当复遮是长短意也。何以故?守意欲止恶故。恶亦可守,亦不可守。何以故?恶已尽,不当复守也。
数息有三事:一者当坐行;二者见色当念非常、不净;三者当晓瞋恚、疑(10)、嫉(11),令过去(12)也。
数息乱者,当识因缘所从起,当知是内意。一息乱者,是外意过,息从外入故;二息乱者,是内意过,息从中出故。三、五、七、九属外意,四、六、八、十属内意。嫉、瞋恚、疑,是三意在内;煞(杀)、盗、淫、两舌、恶口、妄言、绮语(13)是七意及余事属外也。得息为外,不得息为内,息从意生,念息合为一数。息至尽数为一,亦非一,意在外息未尽故。譬如数钱,意在五数为一(14)也。
数息所以先数入者,外有七恶,内有三恶。用少不能胜多,故名(15)先数入也。
数息不得者,失其本意故。本意谓非常、苦、空、非身(16);失是意堕颠倒故,亦为失师。师者,初坐时,第一入息得身安,便次第行。为失其本意,故不得息也。数息意常当念非常、苦、空、非身,计息出亦灭,入亦灭,已知是得道,疾当持非常恐意(17),得是意即得息也。
注释
(1)四意止;亦译作四念处、四念住等。三十七道品之一。指在禅定中,依靠特定的教理,分别观察身、受、心、法的性相,从而获得相应的认识。一般说,观身不净,观受是苦,观心非常,观法无我。由此对治常、乐、我、净的世俗观念。
(2)四意断;也译作四意念断、四正勤、四正断等。三十七道品之一,是用以止恶修善的禅法。一般说,指已生恶令永断,未生恶令不生,来生善令生,已生善令增长。但本经的解释不同,前后文也有差别。
(3)四神足;亦译作四如意足。三十七道品之一。据说能引发神通,达到随意而行的一种禅定。一般按追求神通的禅观性质分类,所谓欲、勤、心、观。本经则按得神的部位分类,所谓身、口、意、道。
(4)五根;指信根、能根(进根)、识根《念根》、定根、黠根(慧根),通称五根。由于此五种法具有令信等增长的意义,所以称其为信等的根,三十七道品之一。
(5)五力:由五根增长出来的五种力量:信力、进力、念力、定力、慧力,合称五力。被认为是推动佛教信仰不断巩固、发展的动力,三十七道品之一。
(6)七觉意:亦译作七菩提分、七觉支,三十七道品之一。据安世高译《阴持入经》(上),七觉意的名称顺序是念、法、精进、爱可、猗、定、护。后亦译作念、择法、精进、喜、轻安、定、舍。
(7)八行:亦称八直行,后译为八正道、八圣道等,指正见、正思惟、正语、正业、正命、正精进、正念、正定。三十七道品之一。
(8)六衰:指六识的对象,即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。佛教认为此六种境,能驱使众生随逐,令善性衰灭,故名。
(9)「不欲」,诸本作「为欲不」,不从。
(10)「疑」,《资》、《碛》、《普》、《南》、《径》、《清》作「痴」。
(11)瞋恚、疑、嫉:瞋恚,愤怒、憎恨。疑,怀疑、犹豫不决;后文十恶中亦作痴,痴即无明,指缺乏智慧,愚闇。嫉,对他人成功的妒嫉。此三者均属烦恼范围,是佛教修持需要断灭的心理情绪。又,嫉,《频伽》作娆。
(12)「令过去」,《丽》作「念过去」。
(13)煞(杀)、盗、淫、两舌、恶口、妄言、绮语:杀,指杀生。盗,指偷盗,亦名不与取。淫,或谓邪妊,一般指不正当的男女关系。两舌,亦名离间语,即挑拨离间的话。恶口,亦名粗恶语,下流的语言。妄言,亦名虚诳语,虚妄的谎言。绮语,亦名杂秽语,指邪淫的语言。此七项加上瞋恚、疑、嫉,被称为十恶、十恶业、十恶道、十不善等。据说,行此十恶者,当堕入地狱等诸恶趣中。反其道而行之名十善,能得世间人天等诸善果报。
(14)五数为一:指汉武帝至隋唐发行的五铢钱,以五铢作为一个货币单位。譬如数息,以十次呼吸为一个单位。
(15)「故名」,《资》、《碛》、《普》、《南》、《径》、《清》无,《丽》作「故」。
(16)非常、苦、空、非身:是四谛中的苦谛内容,也是一般佛教对世间人生的基本观念。非常,亦作无常,指生灭迅速,人生苦短,不能常在。苦,是对人生本性的判断。空,指人生毕竟无所有。非身,指身无所主,非我所有,后译无我。
(17)持非常恐意:安般禅的功能之一,在证知人身脆危,人命系于呼吸间,故上文说「计息出亦灭,入亦灭」,是人生非常的见证。由此能产生恐惧的危机感,以促进修习「出世间道」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。
译文
入息和出息之所以有差异,在于出息属…
《佛说大安般守意经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