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五阴中的生死阴(行阴),入息属五阴中的思想阴(想阴);有时出息属五阴中的痛痒阴(受阴),入息属五阴中的识阴。因此,入出息有差异,行道的人应当分别这些观念。又,所谓入息,为的是不接受罪,所谓出息,为的是除灭罪;所谓守意,为的是远离罪。入息是领受佛说因缘观,出息是掌握因缘观,守意是不离因缘观。
数息达不到预期效用有三个原因:其一是罪的到来;二是行念而不守其念;三是不努力精进。
入息短,出息长,直到无有所念,此即是「道」。意有所念则是罪。罪恶在念外而不在内。数息时,若意离息,是喘息长;若意得息,是喘息短。心绪不安行息是长,心绪安定行息是短。意念万物是长息,无有所念是短息。数息未到十息而坏乱,重新另数是长息;恰得十息是短息,为什么?因为数到十为止,不需再数。有时得息也是长,为什么?因为息不休止,所以是长。喘息长自知,喘息短自知。意思是说,意念于息,自知长短。意念觉知长短,就是自知;意念不去觉知长短,就是不自知。
原典
入息出息所以异者,出息为生死阴,入息为思想阴;有时出息为痛痒阴(1),入息为识阴。用是异,道人当分别是意也。入息者为不受罪,出息者为除罪,守意者为离罪;入息者为受因缘,出息者为到因缘,守意者为不离因缘也。
数息不得,有三因缘:一者(2)罪到,二者行不守(3),三者不精进也。
入息短,出息长,无所从念为道,意有所念为罪。罪恶(4)在外,不在内也,数息时,有离意,为喘息长,得息为喘息短。不安行息为长,定为短。念万物为长,息无所念为短。息未至十息坏,复更数为长息,得十息为短息。得息为短,何以故?止不复数故。得息亦为长,何以故?息不休故为长也。喘息长自知,喘息短自知。谓意所在,为自知长短。意觉长短为自知,意不觉长短,为不自知也。
注释
(1)生死阴、思想阴、痛痒阴:依次是五阴中的行阴、想阴、受阴的古译。行阴之行,主要含义是意识的造作与迁流功能,造作属业,流转属报,业报是生死的特征,故译行为生死。想阴之想,主要含义为取相与施设名言,相当表象和概念。佛教一般把思作为行的一种功能,与想不同。受阴之受,指带有伦理性质的主观感受,所谓苦、乐、不苦不乐等;痛、痒等更偏重于生理方面的感受。
(2)「一者」,底本作「者一」,据诸本改。
(3)「行不守」,底本作「行不手」,《资》、《碛》、《普》、《南》、《径》、《清》作「工」,《丽》作「不互」。现据前后文义改。
(4)「恶」,《资》、《碛》、《普》、《南》、《径》、《清》作「要」,不从。
译文
行道的人行安般守意,目的在于止意。如何才能获得止意?要听讲安般守意。什么是安?什么是般?安的意思是入息,般的意思是出息;意念与息不相分离,即名安般。
所谓守意,目的在于止意。对于现行者和新学者说,有四种安般守意行法。除两恶、十六胜实时自知,就是安般守意行法,能令达到止意。哪四种呢?一是数,二是相随,三是止,四是观。什么是两恶?呼吸计数不要超过十次,也下要少于十次。什么是十六胜实时自知?喘息长即实时自知;喘息短实时自知;喘息动身实时自知;喘息微细实时自知;喘息快实时自知;喘息不快实时自知;喘息止即时自知;喘息不止即时自知;喘息得欢喜心即时自知;喘息得不欢喜心即时自知;内心念想万物已成过去,不可复得,于喘息中自知;内心不再有所思念,于喘息中自知;弃捐所思对象,于喘息中自知;不弃捐所思对象,于喘息中自知;放弃身躯性命,于喘息中自知;不放弃身躯性命,于喘息中自知。这就是「十六实时自知」。
问:莫过十数,莫减十数是什么意思?
答:数呼吸十次完毕而尚未再数,是为过;数呼吸尚未十次完毕而再数,是为减。忘记计数是恶,数而不到也是恶,这就是两恶。
数到二息而错乱为短息;达到九息而错乱为长息;达到第十息为快息;数与息相随顺为微。意若专注于长,便转而意想:我为什么专念于长?若意专注于短,也应即时觉察,不得令意止,止就是执着。所谓放弃身躯性命,意思是:由行息而获得道意(知身躯性命无常),便会放弃,不再爱着;未得道意,常爱己身,执着不放。息出入微细是道;息长则是生死,息短躁动也是生死。长相对于道乃是短。为什么?因为不得道意,没有知见,所以是短。
原典
道人行安般守意,欲止意。当何因缘得止意?听说安般守意。何等为安?何等为般?安名为入息,般名为出息,念息不离,是名为安般。
守意者,欲得止(1)意。在行者、新学者,有四种安般守意行。除两恶、十六胜即时自知,乃安般守意行,令得止意。何等为四种?一为数,二为相随,三为止,四为观。何等为两恶?莫过十息,莫减十数。何等为十六胜实时自知(2)?喘息长即自知;喘息短即自知;喘息动身即自知;喘息微即自知;喘息快即自知;喘息不快即自知;喘息止即自知;喘息不止即自知;喘息欢即自知;喘息不欢(3)即自知;内心念万物已去,不可复得,喘息自知;内无所复思喘息自知;弃捐所思喘息自知;不弃捐所思喘息自知(4);放弃躯命喘息自知;不放弃躯命喘息自知。是为十六即时自知也。
问:何等为莫过十数,莫减十数?
报:息以尽未数是为过,息未尽便数是为减。失数亦恶,不及亦恶,是为两恶。
至二息乱为短息,至九息乱为长息,得十息为快息,相随为微;意在长,便转意:我何以故念长?意在短即时觉,不得令意止,止为著。放弃躯命者,谓行息,得道意,便放弃躯命。未得道意,常爱身故,不放弃躯命也。息细微为道,长为生死,短息动为生死。长于道为短,何以故?不得道意,无知见(5),故为短也。
注释
(1)「止」,《丽》作「上」。
(2)十六胜实时自知:通称十六特胜,又译作十六胜行。是反映数息念中由数息引生的心理专注、生理变化、观想活动以及它们相互作用同体验某些佛理的一系列运作过程,十六个次第。但有关这十六胜的具体内容,佛教各家说法不尽相同。本经强调,在数息全过程中,都要「即时自知」。表明它把这一禅定过程,始终置于觉察明晰的心理状态。
(3)「欢」,与前句「欢」字,《径》、《清》均作「观」,不从。
(4)「不弃捐所思喘息自知」一句,底本无,据《丽》本补。
(5)「知见」,《资》、《碛》、《普》、《南》、《径》、《清》作「所知」。
译文
数息是单一,相随是复合,止是唯有一意;观是认识意,还是行道,净是入道。
数的时候为念,数至十息为持,此是外禅;念身为不净,随顺于空,此是内禅。禅法的功能是恶来不受,此名为弃。
闭口数息次数,息随气出入。知气发自何处,灭于何处。意若别有念想,不得数息;息有快慢大小下匀,也不得数;耳听到声音噪杂,也不得数。数息若意专注于息的次数,此为不工巧。行意于意自身,乃可以止。数息若意只专注于息,此为不工巧,还应当知道意从何处生起,气灭于何所。此乃是息数相应。由此因缘条件灭尽,便是获得「定意」了。
所谓守意,指念想出入息终了,念系于息下生恶,所以是守意。见息有因缘而生,无因缘而灭;因缘断除,息即停止。数息属「至诚」,息不乱属「忍辱」。数息至于气细微,不再感觉气息出入;如此,应当守护一念,这就是「止」。息在身内,也在身外,获得因缘息即发生,罪未灭尽,所以有息;断灭因缘,息即不复再生。
数息为的是进入第二禅。为什么?因为不必依赖念想的功能,所以是进入第二禅。数息的次数,尚不算守意,念系于息乃是守意。息从外吸入,息未终了,息入于意中,在于灭尽识之为数所使。
十息有十种意念,为十系缚。其中相随有二种意念,为二系缚;止有一种意念,为一系缚。得不到息的次数为恶意,是意念与数不相系缚。恶意停止,乃得为数。由此和调,可以用意念系缚。
已成就息,即遗弃息;已成就相随,即遗弃相随;已成就止,即遗弃止;已成就观,即遗弃观,莫复还。所谓莫复还,就是不要再回头数息。
息也支使意念,意念也支使息。心有所念为息支使意,心无所念为意支使息。
息由四件事构成:一是风,二是气,三是息,四是喘。有声是风,无声是气,有出有入是息,气出入不尽是喘。
原典
数息为单,相随为复,止为(1)一意,观为(2)知意,还为行道,净为入道也。
数时为念,至十息为持(3),是为外禅;念身不净,随空,是为内禅。禅法恶来不受,是名为弃。
閇(4)口数息,随气出入,知气发(5)何所,灭何所。意有所念,不得数;息有迟疾大小,亦不得数;耳闻声乱,亦不得数也。数息意在息数,为不工(6)。行意在意(7),乃为止。数息意但在息,是为不工(8),当知意所从起,气所灭,是乃应数。因缘尽便得定意也。
守意者,念出入息已,念息不生恶故,为守意。息见因缘生,无因缘灭,因缘断,息止也。数息(9)为至诚,息不乱为忍辱。数息气微,不复觉出入,如是当守一念,止也(10)。息在身,亦在外,得因缘息生,罪未尽,故有息;断因缘,息不复生。
数息以为堕第二禅。何以故?用不待念,故为堕第二禅也。数息为不守意,念息乃为守意。息从外入,息未尽,息在入意,在尽识在数也。
十息有十意,为十绊。相随有二意,为二绊;止为一意,为一绊。不得息数为恶,意不可绊,恶意止,乃得数,是为和调,可意绊也。
已得息,弃息;已得相随,弃相随;已得止,弃止;已得观,弃观,莫复还。莫复还者,莫复数。
息亦使意,意亦使息。有所念为息使意,无所念为意使息也。
息有四事:一为风,二为气,三为息,四为喘。有声为风,无声为飘,入…
《佛说大安般守意经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