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佛说大安般守意经▪P5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为息,气出入不尽为喘也。

  注释

  (1)(2)「为」,《资》、《碛》、《普》、《南》作「而」。

  (3)「持」,《资》、《碛》、《普》、《南》、《径》、《清》作「待」,不从。

  (4)閇:「闭」之俗字。

  (5)「知气发」,底本作法气知,诸本作「知气发」,据改。

  (6)「工」,底本作「手」,《资》、《普》、《南》、《径》、《清》作「工」,据改。

  (7)「在意」,《资》、《碛》、《普》、《南》、《径》、《清》无。

  (8)同注(6)。

  (9)「数息」,《径》作「故息」。

  (10)「止也」,《资》、《碛》、《普》、《南》、《径》、《清》作「也止」,不从。

  译文

  数息在于断外;相随在于断内。若数随从外来的入息,即是断外,也是为了脱离外在的因缘;若数随从身内的呼出,那是为了离却内在的因缘。断外,指身离因缘;断内,指意离因缘。身离、意离,即是相随,出息、入息乃是两件事。

  数息为的是断除内外因缘。什么是内外?所谓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等六根是内,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念等六境为外。

  行息是为了令意念趣向于空,目的仅在制止其余的意念活动。为什么行息能做到趋向于空?因为息中无所作为。

  数息时意念走离而不即时觉察,乃是罪重意轻。由于罪牵引意念迅疾走去,所以不能觉察。行道的人已经得息,就会自厌于息,意念希望转离,不再想数。这样做就是得息。相随、止、观也是如此。

  知道出息入息灭,灭是得息的特征;知道生死不再起用,是把握了生死的特征。至此,达到四禅,但念想空,为道栽种。

  原典

  数息断外,相随断内。数从外入,为断外,亦欲离外因缘;数从中出,为欲离内因缘。外为身离,内为意离。身离、意离,是为相随,出入息是为二事也。

  数息为欲断内外因缘。何等为内外?谓眼、耳、鼻、口、身、意为内,色、声、香、味、细滑、念为外也。

  行息为使意向空,但欲止余意。何以为向空?息中无所为故也。

  数息意走不实时觉者,罪重意轻。罪引意去疾故,不觉也。行道已得息,自厌息,意欲转(1),不复欲数。如是为得息。相随止观亦尒(2)也。

  知出入息灭,灭为得息相;知生死不复用,为得生死相。已,得四禅,但念空为种道栽(3)。

  注释

  (1)「息意欲转」,诸本作此,本经作「息欲轻」。这里取前者。

  (2)「尒」即「尔」。

  (3)「道栽」,底本作「道哉」,《资》、《碛》、《普》、《南》、《径》、《清》作「道也」,《丽》作「道栽」。这里取后者。

  译文

  由行息达到心定,不再觉知气息的出入,便可进入观察。其一应当观察五十五事,二当观察身中十二因缘。

  问:气息出入是不是有处所?

  答:息吸入时即是它的处所,息呼出时即是它的处所。

  数息时身坐。受、想、行、识等心理活动停止不行,即所谓坐。

  念系于息,已是得道。其所以还要再行思惟观察,是因为息无所知。

  问:既然念系于息,已是得道,为什么是无所知?

  答:意了知息,息不了知意,此即为无所知。人们不能获得思惟观察的意念,便令其数息,目的是令其意念安定;虽然已经数息,但只能不令生恶,却没有智慧。应当怎样修行获得智慧?从一息数到十息,分别何者是安定,何者是躁乱,认识有针对性的行药治疗,最后获得定意,便随顺智慧,得以思惟观察,这就进入了观。

  问:什么是数?

  答:所谓数,就是办事。譬如人有事便去求索,这是数罪;修道的人是数福。为什么?正确的数是十:第一意念生起为一,第二意念生起为二,数终了于十,至十为完毕,所以说十数是福。另外,所谓有罪,是因为不能将息坏灭,所以是罪。也就是说,意念生死而不灭坏,堕于世间,而且不断世间事,此即为罪。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等六情为六事,与受、想、行、识等四阴合为十事,相应于内十息;杀、盗、淫、两舌、恶口、妄言、绮语、嫉妒、瞋恚、痴等十恶,相应于外十息,都应该止而不行。

  原典

  行息以得定,不复觉气出入,便可观。一当观五十五(1)事;二当观身中十二因缘也。

  问:息出入宁有处不?

  报:息入时是其处,出息时是其处。

  数息身坐,痛痒、思想、生死、识止不行,是为坐也。

  念息得道,复校计者,用息无所知故。

  问:念息得道,何以为无所知?

  报:意知息,息不知意,是为无所知。人不能得校计意,便令数息,欲令意定;虽数息,但不生恶,无有黠智。当何等行得黠慧?从一至十,分别定乱,识对行药已,得定意,便随黠慧,得校计,为堕观也。

  问:何等为数?

  报:数者,谓事。譬如人有事便(2)求,是为数罪;道人数福。何以故?正为十,一意起为一,二意起为二,数终于十,至十为竟,故言十数为福。复有罪者,用不能坏息,故为罪。亦谓意生死不灭,堕世间已,不断世间事,为罪也。六情为六事,痛痒、思想、生死、识,合为十事,应内十息;杀(3)、盗、淫、两舌、恶口、妄言、绮语、嫉妬、瞋恚、痴,应外十息,谓止不行也。

  注释

  (1)五十五:出自安世高译《地道经

  五十五观章》:「行道者,当为五十五因缘自观身,是身为譬,如沫不能捉;是身为譬,如大海不厌不足五乐……。」指观身五十五事,以认知身之不净、非常、苦、空等。

  (2)「便」,《丽》作「更」。

  (3)「杀」,原文作「煞」。

  译文

  问:什么是十六事?

  答:所谓十事,指数息到十;所谓六事,指数息、相随、止、观、还、净。此十六事行而不离,那就进于道了。

  问:数息的意念在风,念风当堕于色中,如何能相应于道?

  答:意念运行于数息而不是意念于色。气息既尽,人便死灭,堕进「非常」;知道「非常」的道理,那就是道。

  修道的人要想获得道的纲要,应当知道坐与行二件事,即一为坐,二为行。

  问:坐与行是相同还是不相同?

  答:有时相同,有时不相同。数息、相随、止、观、还、净,此六事有时为坐,有时为行。为什么?数息意念安定,此为坐;意念随顺于法,此为行。已经生起道意而不相离是行,也属于坐。

  坐禅的方法是,当数一不数二,当数二不数一。所谓当数一而数二,指数第一息木完便数二,此为一数二。这种数法,是过于精进。所谓当数二而数一,指息已进入第二次,才刚刚数一,此为二数一。这种数法,是精进不够。从三到四,从五到六,促七到八,从九到十,各有各的位置,应当分别它们的归属,处于一息数一,在二息数二,此为随法而行,便是进入精进的范围。

  有三种坐随顺于道:一是数息坐,二是诵经坐,三是闻经喜坐。此为三种。

  坐有三种品类:一是味合坐,二是净坐,三是无有结坐。什么叫味合坐?指意专注于行而不相离,即是味合坐。什么叫净坐?指不作念想,即是净坐。什么叫无有结坐?指烦恼系缚已经断尽,即是无有结坐。

  息有三类:一为杂息,二为净息,三为道息。但行息而不行道,即是杂息。数息到第十息而无错乱,即是净息。已经得道,即是道息。

  息有三类:有大息,有中息,有微息。口有所言,为大息止;念想于道,为中息止;获得四禅为微息止。

  原典

  问:何等为十六事?

  报:十六事(1)者,谓数至十;六者,谓数、相随、止、观、还、净。是(2)十六事,为行不离(3),为堕道也。

  问:数息念风为堕色(4),何以应道?

  报:行意在(5)数不念色,气尽便灭,堕非常,知非常为道也。

  道人欲得道要,当知坐行二事:一者为坐,二者为行。

  问:坐与行为同不同?

  报:有时同,有时不同。数息、相随、止、观、还、净,此六事有时为坐,有时为行。何以故?数息意定(6)是为坐;意随法,是为行。已起意不离为行,亦为坐也。

  坐禅法,一不数二,二不数一。一数二者,谓数一息未竟便言二,是为一数二。如是为过精进。二数一者,谓息已入(7)。甫言一,是为二数一,如是为不及精进。从三至四,五至六,七至八,九至十。各自有分部,当分别所属,在一数一,在二数二,是为法行,便堕精进也。

  有三坐堕道:一为数息坐,二为诵经坐,三为闻经喜坐。是为三也。

  坐有三品:一为味合坐,二为净坐,三为无有结(8)坐。何等为味合坐?谓意着行不离,是为味合(9)坐。何谓为净坐?谓不念为净坐。何等为无有结坐?谓结已尽,为无有结坐也。

  息有三辈(10):一为杂息,二为净息,三为道息。不行道是为杂息。数至十息不乱,是为净息。已得道,是为道息也。

  息有三辈:有大息,有中息,有微息。口有所语,谓(11)大息止;念道,中息止;得四禅,微息止也。

  注释

  (1)「十六事」,底本作「十事」,《资》、《碛》、《普》、《南》、《径》、《清》作「十六事」,据改。

  (2)「是」,《丽》作「是为」。

  (3)「不离」,《碛》、《普》、《南》、《清》作「已亦」。

  (4)数息念风为堕色:息指呼吸之气息,佛教分类属于风;风为地、水、火、风四大之一,属于色法,所以念风相当于念色。

  (5)「在」,《资》、《碛》、《普》、《南》、《径》、《清》作「在道」。

  (6)「定」,底本作「走」,诸本作「定」,据改。

  (7)「入」诸本作「入二」。

  (8)结:烦恼的异名之一,起系缚作用,令不得解脱的烦恼,特名为结。

  (9)「合」,《普》作「结」。

  (10)「三辈」,《普》作「二辈」。

  (11)「谓」,底本无,现据《丽》本改。

  译文

  问:佛为什么教人数息守意?

  答:有四个原因:一、为的是不欲受苦;二、为的是避免意念躁乱;三、为的是闭塞因缘,不与生死流转会合;四、为的是获得入于涅槃之道。

  …

《佛说大安般守意经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