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 譬喻说日,没有光明有四个原因,一是因为有云,二是因为有尘,三是因为有大风,四是因为有烟。数息达下到预期的效用,也有四个原因:一是因为意念生死,筹算计较;二是因为饮食多;三是因为极度疲倦;四是因为坐非其地,不便于除罪。此四因导致的结果,都有相状可知:坐禅数息,忽然念想它事,失去守息的意念,这是意念转向筹算计较的相状;骨节尽痛,不能久坐,这是饮食多的相状;身沉重,意懵懂,但欲睡眠,这是极疲倦的相状;辗转四面坐而不得一息,这是罪地的相状。由于认识了罪过,应当依「经」而行;若读「经文」又坐,意想不习于罪过,祸也可以消除。
原典
问:佛何以教人数息守意?
报:有四因缘:一者用不欲痛故,二者用避乱意故,三者用閇因缘,不欲与生死会故,四者用欲得泥洹道故也。
譬喻说日,无光明者有四因缘:一者用有云故,二者用有尘故,三者用有大风故,四者用有烟故。数息不得,亦有四因缘:一者用念生死校计故,二者用饮食多故,三者用疲极故,四者用坐不得更罪地故。此四事来,皆有相:坐数息,忽念他事,失(1)息意,是为念校计相;骨节尽痛,不能久坐,是为食多相;身重意瞪矒,但欲睡眠,是为疲极相;四面(2)坐不得一息,是为罪地相。以知罪,当经行,若读经文坐,意不习(3)罪,亦祸消(4)也。
注释
(1)「失」,《普》作夫。
(2)「面」,《资》、《碛》、《普》、《南》、《径》、《清》作徒。
(3)「不习」,底本作习,现据诸本改。
(4)「祸消」,《资》、《碛》、《普》、《南》、《径》、《清》作稍稍消。
译文
行道的人行道,应当念本。什么是本?所谓心、意、识,这就是本。此三事都不著见,已生执着,立即灭除,令本的意念不再发生。达到这种程度的意,就是道意。此本意已经灭除,不再成为受苦不断的因缘,生便断灭。
定意日益胜进,日益胜进为了定意。有时从数息获得定意,有时从相随获得定意,有时从止获得定意,有时从观获得定意。随着得定的因缘照直而行。
行息也会堕于贪。为什么?因为意想得定便生喜心。由此便当思察出入息和念灭时:息生身即生,息灭身即灭,尚未解脱生死之苦。为什么?喜的性质既经思察,如此便能制止贪。
数息要快,相随要慢。有时数息应当安徐,相随应当加快。为什么?数息时意不错乱,当会安徐;数乱时,定是加快。相随也同样如此。第一数息也相随,但所念有差别。虽然数息,当知气息的出入,意念系于数。
数息之所以还要再行相随、止、观,是因为不得息。有前世的旧因遗留在相随、止、观上;虽已获得相随、止、观,也仍然应当从数息开始。
数息的意念不离散,此即是法;离散则是非法。数息时的意念不堕于罪;意在世间,便堕于罪。
数息为的是不要扰乱意念。意念由于不乱而还要再行相随,是要证得上次的意念,知其为止。止与观相同,还与净相同。
行道若已达到微细的意念,当再行倒意。意思是说,当重新数息。如果读经已毕,仍然行禅达到微细的意念,乃是不数息反而修行相随了。
原典
道人行道,当念本。何等为本?谓心、意、识是为本。是三事皆不见,已生便灭,本意不复生,得是意为道意。本意已灭,无为(1)痛更因缘,生便断也。
定意日胜,日胜为定意。有时从息得定意,有时从相随得定意,有时从止得定意,有时从观得定意。随得定因缘直行也。
行息亦堕贪,何以故?意以定便喜故。便当计出入息(2),念灭时,息生身生,息灭身灭。尚未脱生死苦。何以故?喜已计,如是便贪止也。
数息欲疾,相随欲迟。有时数息当安徐,相随时当为疾。何以故?数息意不乱当安徐,数乱当为疾。相随亦同如是也。第一数亦相随,所念异,虽数息(3),当知气出入,意着在数也。
数息复行相随、止、观者,谓不得息。前世有习在相随、止、观,虽得相随、止、观,当还从数息起也。
数息意不离,是为法;离为非法。数息意不堕罪;意在世间,便堕罪也。
数息为不欲乱意,故意以不乱,复行相随者,证上次意知为止。止与观同,还与净同也。
行道得微意,当倒意者,谓当更数息。若读经已,乃复行禅微意者,谓不数息反行相随也。
注释
(1)「为」,《资》、《碛》、《普》、《南》、《径》、《清》作「有」。
(2)「出入息」,《丽》作「出息入息」。
(3)「虽数息」,底本作「数杂息」,诸本作「虽数息」,据改。
译文
佛有六种洁净的意念,即数息、相随、止、观、还、净。此六洁净事能控制无形的意。
息既是意,也不是意。为什么?数息时意专注于息,息即是意;不数时,意与息各自运行,息则为非意。从息产生意念,即停止了息,无有意的状态。
如果人不支使意念,意念即支使人。所谓「使意」,就是数息、相随、止、观、还、净,念想三十七品经,此为「使意」。如果人不行道,贪求随欲,此为「意使人」。
息有垢污,若息不去掉垢污即不得息。什么叫息垢?指三冥中最剧烈的部分,乃是息垢。什么是三冥?指三毒生起时,身体正处在冥顽愚昧的状态,所以说为三冥。所谓三毒,一是贪欲,二是瞋恚,三是愚痴。人都因此三事致死,所以名之为毒。
数息时,意念系于数。息未数时,意有三种:有善意,有恶意,有不善不恶意。
要想知道人们得息的特征,应当观察万物及种种姣好美色,如果意念不再染着,就是得息的特征。如果意念依然染着,那是未得,应当更加努力精进。
欲令「行家中意」断尽。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六情为意家,六情贪爱万物,都是意家。
所谓相随,指修行善法,并从行善法中获得解脱,应当与之相随。也可以说,不随逐五阴、六入,而是息与意相随顺。
原典
佛有六洁意,谓数息、相随、止、观、还、净。是六事能制,无形也。
息亦是意,亦非意。何以故?数时意在息为是,不数时意息各自行,是为非意。从意(1)生息已,止无有(2)意也。
人不使意,意使人(3)。使意者,谓数息、相随、止、观、还、净。念三十七品经,是为(4)使意。人不行道,贪求随欲,是为意使人也。
息有垢。息不去垢,不得息。何等为息垢?谓三冥中最剧者,是为息垢。何等为三冥?谓三毒起时身中正冥,故言三冥。三毒(5)者,一为贪淫,二为瞋恚,三为愚痴。人皆坐是三事死,故言毒也。
数息时意在数,息未数时有三意:有善意,有恶意,有不善不恶意。
欲知人得息相者,当观万物及诸(6)好色,意不复着,是为得息相。意复著是为未得,当更精进。
行家中意欲尽者,谓六情(7)为意家,贪爱万物皆为意家也。
相随者,谓行善法。从是(8)得脱,当与相随,亦谓不随五阴六入(9),息(10)与意相随也。
注释
(1)「从意」,《资》、《碛》、《普》、《南》、《径》、《清》作「从息」。
(2)「无有」,底本作「有」,诸本作「无有」,据改。
(3)「人」,《资》、《碛》、《普》、《南》、《径》、《清》作「人人」。
(4)「为」,《碛》、《普》、《南》、《径》、《清》作「为人」。
(5)「三毒」,《普》作「一毒」。
(6)「诸」,底本作「谓」,诸本作「诸」,这里取后者。
(7)六情:即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六种认识机能,通称六根。因六根能取六境,成为情欲产生的根基,故名六情。
(8)「从是」,底本作「从」,诸本作「从是」。这里取后者。
(9)六入:亦译作六处。有内、外二类。内六入指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六根,外六入指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六境。本经意指内六入。
(10)「息」,原文作「自」,诸本作「息」。这里取后者。
译文
问:第三止,为什么要止在鼻头?
答:因为数息、相随、止、观、还、净,都是从鼻子出入,意念习惯于旧的地方,也因为此处易于识别,所以专注于鼻头。
恶意若来,断灭就是禅。有时在鼻头止,有时在心中止。专注于所著为止。如果有邪念来扰乱人意,即直观想一事,诸恶来时心不当动,心成为无所畏惧的了。
止有四种:一是数止,二是相随止,三是鼻头止,四是息心止。所谓止,意思是说,五乐、六入加以制止。
所谓入息至尽鼻头止,意思是说,恶不再能继续进入到了鼻头就止住了。所谓出息至尽着鼻头,意思是说,意念不再离散,而令身行向恶,所以专注于鼻头。也可以这样说:息初吸入时,便专心一念对向它不再转栘。至于息是出是入也不复觉察,那就是止。
所谓止,就是如,如出息、入息。若觉知前意出,不觉后意出,其觉前的观想名「意意相观」,因此便会觉察出入息表现的败坏,接受这种败坏相,畏惧生死无常,便会除却随逐于息的意念,而随顺于道意。
所谓莫为相随,指但念著鼻头,不再意念五阴等因缘,由此罪断意灭,也不知喘息,此即为止。所谓莫为相随,指不要再去意念息的出入,追随五阴等因缘,由此也不再感到喘息。
原典
问:第三止,何以故正(1)在鼻头?
报:用数息、相随、止、观、还、净皆从鼻出入,意习故处,亦为易识,以是故著鼻头也。
恶意来者,断为禅,有时在鼻头止,有时在心中止。在所著为止,邪来乱人意,直观一事,诸恶来心不当动,心为不畏(2)之哉也。
止有四,一为数止,二为相随止,三为(3)鼻头止,四为息心止。止者,谓五乐(4)、六入(5)当制(6)之也。
入息至尽鼻头止,谓恶不复入,至鼻头止。出息至尽著鼻头,谓意不复离身行向恶,故着鼻头。亦谓息初入时,便一念向不复转,息出入亦不复觉,是为止也。
止者如,如(7)出息入息,觉知前意出,不觉后意出。觉前为意意相观,便察出入息。见…
《佛说大安般守意经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