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說大安般守意經▪P6

  ..續本文上一頁  譬喻說日,沒有光明有四個原因,一是因爲有雲,二是因爲有塵,叁是因爲有大風,四是因爲有煙。數息達下到預期的效用,也有四個原因:一是因爲意念生死,籌算計較;二是因爲飲食多;叁是因爲極度疲倦;四是因爲坐非其地,不便于除罪。此四因導致的結果,都有相狀可知:坐禅數息,忽然念想它事,失去守息的意念,這是意念轉向籌算計較的相狀;骨節盡痛,不能久坐,這是飲食多的相狀;身沈重,意懵懂,但欲睡眠,這是極疲倦的相狀;輾轉四面坐而不得一息,這是罪地的相狀。由于認識了罪過,應當依「經」而行;若讀「經文」又坐,意想不習于罪過,禍也可以消除。

  原典

  問:佛何以教人數息守意?

  報:有四因緣:一者用不欲痛故,二者用避亂意故,叁者用閇因緣,不欲與生死會故,四者用欲得泥洹道故也。

  譬喻說日,無光明者有四因緣:一者用有雲故,二者用有塵故,叁者用有大風故,四者用有煙故。數息不得,亦有四因緣:一者用念生死校計故,二者用飲食多故,叁者用疲極故,四者用坐不得更罪地故。此四事來,皆有相:坐數息,忽念他事,失(1)息意,是爲念校計相;骨節盡痛,不能久坐,是爲食多相;身重意瞪矒,但欲睡眠,是爲疲極相;四面(2)坐不得一息,是爲罪地相。以知罪,當經行,若讀經文坐,意不習(3)罪,亦禍消(4)也。

  注釋

  (1)「失」,《普》作夫。

  (2)「面」,《資》、《碛》、《普》、《南》、《徑》、《清》作徒。

  (3)「不習」,底本作習,現據諸本改。

  (4)「禍消」,《資》、《碛》、《普》、《南》、《徑》、《清》作稍稍消。

  譯文

  行道的人行道,應當念本。什麼是本?所謂心、意、識,這就是本。此叁事都不著見,已生執著,立即滅除,令本的意念不再發生。達到這種程度的意,就是道意。此本意已經滅除,不再成爲受苦不斷的因緣,生便斷滅。

  定意日益勝進,日益勝進爲了定意。有時從數息獲得定意,有時從相隨獲得定意,有時從止獲得定意,有時從觀獲得定意。隨著得定的因緣照直而行。

  行息也會墮于貪。爲什麼?因爲意想得定便生喜心。由此便當思察出入息和念滅時:息生身即生,息滅身即滅,尚未解脫生死之苦。爲什麼?喜的性質既經思察,如此便能製止貪。

  數息要快,相隨要慢。有時數息應當安徐,相隨應當加快。爲什麼?數息時意不錯亂,當會安徐;數亂時,定是加快。相隨也同樣如此。第一數息也相隨,但所念有差別。雖然數息,當知氣息的出入,意念系于數。

  數息之所以還要再行相隨、止、觀,是因爲不得息。有前世的舊因遺留在相隨、止、觀上;雖已獲得相隨、止、觀,也仍然應當從數息開始。

  數息的意念不離散,此即是法;離散則是非法。數息時的意念不墮于罪;意在世間,便墮于罪。

  數息爲的是不要擾亂意念。意念由于不亂而還要再行相隨,是要證得上次的意念,知其爲止。止與觀相同,還與淨相同。

  行道若已達到微細的意念,當再行倒意。意思是說,當重新數息。如果讀經已畢,仍然行禅達到微細的意念,乃是不數息反而修行相隨了。

  原典

  道人行道,當念本。何等爲本?謂心、意、識是爲本。是叁事皆不見,已生便滅,本意不複生,得是意爲道意。本意已滅,無爲(1)痛更因緣,生便斷也。

  定意日勝,日勝爲定意。有時從息得定意,有時從相隨得定意,有時從止得定意,有時從觀得定意。隨得定因緣直行也。

  行息亦墮貪,何以故?意以定便喜故。便當計出入息(2),念滅時,息生身生,息滅身滅。尚未脫生死苦。何以故?喜已計,如是便貪止也。

  數息欲疾,相隨欲遲。有時數息當安徐,相隨時當爲疾。何以故?數息意不亂當安徐,數亂當爲疾。相隨亦同如是也。第一數亦相隨,所念異,雖數息(3),當知氣出入,意著在數也。

  數息複行相隨、止、觀者,謂不得息。前世有習在相隨、止、觀,雖得相隨、止、觀,當還從數息起也。

  數息意不離,是爲法;離爲非法。數息意不墮罪;意在世間,便墮罪也。

  數息爲不欲亂意,故意以不亂,複行相隨者,證上次意知爲止。止與觀同,還與淨同也。

  行道得微意,當倒意者,謂當更數息。若讀經已,乃複行禅微意者,謂不數息反行相隨也。

  注釋

  (1)「爲」,《資》、《碛》、《普》、《南》、《徑》、《清》作「有」。

  (2)「出入息」,《麗》作「出息入息」。

  (3)「雖數息」,底本作「數雜息」,諸本作「雖數息」,據改。

  譯文

  佛有六種潔淨的意念,即數息、相隨、止、觀、還、淨。此六潔淨事能控製無形的意。

  息既是意,也不是意。爲什麼?數息時意專注于息,息即是意;不數時,意與息各自運行,息則爲非意。從息産生意念,即停止了息,無有意的狀態。

  如果人不支使意念,意念即支使人。所謂「使意」,就是數息、相隨、止、觀、還、淨,念想叁十七品經,此爲「使意」。如果人不行道,貪求隨欲,此爲「意使人」。

  息有垢汙,若息不去掉垢汙即不得息。什麼叫息垢?指叁冥中最劇烈的部分,乃是息垢。什麼是叁冥?指叁毒生起時,身體正處在冥頑愚昧的狀態,所以說爲叁冥。所謂叁毒,一是貪欲,二是瞋恚,叁是愚癡。人都因此叁事致死,所以名之爲毒。

  數息時,意念系于數。息未數時,意有叁種:有善意,有惡意,有不善不惡意。

  要想知道人們得息的特征,應當觀察萬物及種種姣好美色,如果意念不再染著,就是得息的特征。如果意念依然染著,那是未得,應當更加努力精進。

  欲令「行家中意」斷盡。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六情爲意家,六情貪愛萬物,都是意家。

  所謂相隨,指修行善法,並從行善法中獲得解脫,應當與之相隨。也可以說,不隨逐五陰、六入,而是息與意相隨順。

  原典

  佛有六潔意,謂數息、相隨、止、觀、還、淨。是六事能製,無形也。

  息亦是意,亦非意。何以故?數時意在息爲是,不數時意息各自行,是爲非意。從意(1)生息已,止無有(2)意也。

  人不使意,意使人(3)。使意者,謂數息、相隨、止、觀、還、淨。念叁十七品經,是爲(4)使意。人不行道,貪求隨欲,是爲意使人也。

  息有垢。息不去垢,不得息。何等爲息垢?謂叁冥中最劇者,是爲息垢。何等爲叁冥?謂叁毒起時身中正冥,故言叁冥。叁毒(5)者,一爲貪淫,二爲瞋恚,叁爲愚癡。人皆坐是叁事死,故言毒也。

  數息時意在數,息未數時有叁意:有善意,有惡意,有不善不惡意。

  欲知人得息相者,當觀萬物及諸(6)好色,意不複著,是爲得息相。意複著是爲未得,當更精進。

  行家中意欲盡者,謂六情(7)爲意家,貪愛萬物皆爲意家也。

  相隨者,謂行善法。從是(8)得脫,當與相隨,亦謂不隨五陰六入(9),息(10)與意相隨也。

  注釋

  (1)「從意」,《資》、《碛》、《普》、《南》、《徑》、《清》作「從息」。

  (2)「無有」,底本作「有」,諸本作「無有」,據改。

  (3)「人」,《資》、《碛》、《普》、《南》、《徑》、《清》作「人人」。

  (4)「爲」,《碛》、《普》、《南》、《徑》、《清》作「爲人」。

  (5)「叁毒」,《普》作「一毒」。

  (6)「諸」,底本作「謂」,諸本作「諸」,這裏取後者。

  (7)六情:即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六種認識機能,通稱六根。因六根能取六境,成爲情欲産生的根基,故名六情。

  (8)「從是」,底本作「從」,諸本作「從是」。這裏取後者。

  (9)六入:亦譯作六處。有內、外二類。內六入指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六根,外六入指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六境。本經意指內六入。

  (10)「息」,原文作「自」,諸本作「息」。這裏取後者。

  譯文

  問:第叁止,爲什麼要止在鼻頭?

  答:因爲數息、相隨、止、觀、還、淨,都是從鼻子出入,意念習慣于舊的地方,也因爲此處易于識別,所以專注于鼻頭。

  惡意若來,斷滅就是禅。有時在鼻頭止,有時在心中止。專注于所著爲止。如果有邪念來擾亂人意,即直觀想一事,諸惡來時心不當動,心成爲無所畏懼的了。

  止有四種:一是數止,二是相隨止,叁是鼻頭止,四是息心止。所謂止,意思是說,五樂、六入加以製止。

  所謂入息至盡鼻頭止,意思是說,惡不再能繼續進入到了鼻頭就止住了。所謂出息至盡著鼻頭,意思是說,意念不再離散,而令身行向惡,所以專注于鼻頭。也可以這樣說:息初吸入時,便專心一念對向它不再轉栘。至于息是出是入也不複覺察,那就是止。

  所謂止,就是如,如出息、入息。若覺知前意出,不覺後意出,其覺前的觀想名「意意相觀」,因此便會覺察出入息表現的敗壞,接受這種敗壞相,畏懼生死無常,便會除卻隨逐于息的意念,而隨順于道意。

  所謂莫爲相隨,指但念著鼻頭,不再意念五陰等因緣,由此罪斷意滅,也不知喘息,此即爲止。所謂莫爲相隨,指不要再去意念息的出入,追隨五陰等因緣,由此也不再感到喘息。

  原典

  問:第叁止,何以故正(1)在鼻頭?

  報:用數息、相隨、止、觀、還、淨皆從鼻出入,意習故處,亦爲易識,以是故著鼻頭也。

  惡意來者,斷爲禅,有時在鼻頭止,有時在心中止。在所著爲止,邪來亂人意,直觀一事,諸惡來心不當動,心爲不畏(2)之哉也。

  止有四,一爲數止,二爲相隨止,叁爲(3)鼻頭止,四爲息心止。止者,謂五樂(4)、六入(5)當製(6)之也。

  入息至盡鼻頭止,謂惡不複入,至鼻頭止。出息至盡著鼻頭,謂意不複離身行向惡,故著鼻頭。亦謂息初入時,便一念向不複轉,息出入亦不複覺,是爲止也。

  止者如,如(7)出息入息,覺知前意出,不覺後意出。覺前爲意意相觀,便察出入息。見…

《佛說大安般守意經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