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敗,便受相,畏生死便(8)卻意,便隨道意相也。
莫爲相隨者,但念著鼻頭,五陰因緣不複念,罪斷意滅,亦不喘息,是爲止也。
莫爲相隨者,謂莫複意念出入,隨五陰因緣,不複喘息也。
注釋
(1)「正」,《資》、《碛》、《南》、《麗》作「止」。
(2)「畏」,《碛》、《普》、《南》、《徑》、《清》作「動」。
(3)「爲」,《資》、《碛》、《普》、《南》、《徑》作「者」。
(4)五樂:指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等五種官能對應于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等五境之欲樂。
(5)六入:又作六處。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等六根爲內六入,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等六境爲外六入,總稱十二入,亦作十二處。
(6)「製」,諸本作「製止」。
(7)「如」,底本無,現據《麗》本補上。
(8)「便」,《資》、《碛》、《普》、《南》、《徑》、《清》無。
譯文
第四,所謂觀,觀息敗滅時,與觀身其體不同。息表現爲有因緣而生,無因緣即滅。
所謂「心、意受相」,意思是說,當意欲有所得時,心即籌算,因緣會合,必當複滅,由此斷除所欲,不再向往此等所欲,這就是心、意受相(心意受用道意的相狀)。
所謂「以識因緣爲俱相觀」,意思是說,識了知五陰産生的因緣,出息也觀,入息也觀想。所謂觀,就是觀想五陰;(出息觀,入息觀)就是俱(相)觀。也應該意意相觀(以後意觀前意),這是在內斷除惡念的途徑。總之,乃是兩種因緣。
所謂「觀出息異、入息異」,意思是說,出息爲五陰中的行陰,入息爲想陰:有時出息爲受陰,入息爲識陰。隨著因緣條件生起的不同而受用諸陰。一念所向,無有永恒不變的功用,所以說之爲異。修道的人應當分別了知這個道理。所謂異,也可以說出息滅,入息生:入息滅,出息生。
所謂「無有故」,指人、意以及萬物。意起既畢,即趨泯滅,萬物生而複死,(古不至今)此名之爲無有故。
所謂「出息是,入息非;入息是,出息非」,指出息時意不念想入息,入息時意不念想出息;所念想的對象不同,所以說其爲非。
所謂「中信」,指在悟入佛道中,由于以見道爲因緣而歸信于道,所以叫中信。
原典
第四觀者,觀息敗時,與觀身體異。息見因緣生,無因緣滅也。
心、意受相者,謂意欲有所得,心計因緣會,當複滅,便斷所欲,不複向是,爲心、意受相也。
以識因緣爲俱相觀者,謂識知五陰因緣。出息亦觀,入息亦觀。觀者,謂觀五陰,是爲俱觀。亦應意意相觀,爲兩因緣,在內斷惡念道也。
觀出息異,入息異者,謂出息爲生死陰,入息爲思想因(1);有時出息爲痛癢陰,入息爲識陰。隨因緣起便受陰,意所向無有常用,是故爲異。道人當分別知是,亦謂出息滅,入息生;入息滅,出息生也。
無有故者,謂人意及萬物,意起已滅,物生複死,是爲無有故也。
出息(2)是,入息非;入息是,出息非,謂出息時意不念入息,入息時意不念出息,所念異故,言非也。
中信者,謂人道中,見道因緣,信道,是爲中信也。
注釋
(1)「因」,《大正》作「陰」。
(2)「出息」,諸本作「非出息」,不從。
譯文
所謂「第五還棄結」,指捐棄由身體發動的殺、盜等七惡;所謂第六淨棄結,指捐棄由意識發動的憤怒等叁惡。這兩種棄結,總名爲還。
所謂「還」,指意不再起惡;而惡,即爲不還。所謂「還身」,指捐棄之惡,可以獲得第五還(棄身七惡)。此時尚有身,也無有身。爲什麼?有意即有身,無意即無身。因爲意是人的種子。這就是還。
所謂「還」,指意不再起惡;起惡,即是不還。也可以說,前(第五還棄結)助身(棄惡),後(第六還棄結)助意(棄惡)。不殺、盜、淫、兩舌、惡口、妄言、绮語,是爲助身;不嫉、瞋恚、癡,是爲助意。
所謂「還五陰」,譬如買金得石,便抛棄地上不用。人人貪愛五陰,由此受得苦痛,便不再欲求。此即爲還五陰。
什麼叫做便見滅盡處?所謂無所有,乃爲滅處。
問:既是「無所有」,爲什麼還成爲「處」?無所有處有四處:一、飛鳥以空中爲其處;二、阿羅漢以涅槃爲其處;叁、道以無有爲其處;四、法存在于觀想「處」。
所謂「出息入息受五陰相」,意思是說,意若流入邪念,應當迅疾回到正念上去,用生起的覺悟斷滅。此即爲「受五陰相」。此處所言「受」,就是受「不受相」。
原典
第五還棄結者,謂棄身七惡(1)。第六淨棄結者,爲棄意叁惡(2)。是名爲還。
還者,爲意不複起惡;惡者,是爲不還也。還身者,謂還惡得第五還。尚有身,亦無身,何以故?有意有身、無意無身,意爲人種,是名爲還。
還者,謂意不複起惡;起惡者,是爲不還。亦謂前助身,後助意。不殺、盜、淫、兩舌、惡口、妄言、绮語,是爲(3)助身;不嫉、瞋恚、癡,是爲助意也。
還五陰者,譬如買金得石,便棄捐地不用。人皆貪愛五陰,得苦痛便不欲,是爲還五陰也。
何等爲便見滅盡處?謂無所有,是爲滅處。
問:以無所有,何以故爲處者?無所有處有四處:一者飛鳥以空中爲處,二者羅漢以泥洹爲處(4),叁者道以無有爲處(5),四者法在觀處也。
出息入息受五陰相者,謂意邪念疾轉(6)還正,以生覺斷,爲受五陰相。言受者,謂受不受相也。
注釋
(1)身七惡:指十惡中屬于身業的七惡,即殺、盜、姓、兩舌、惡口、妄言、绮語。
(2)意叁惡:指十惡中屬于意業的叁惡,即貪欲、瞋恚、疑(或作癡)。
(3)「爲」,《徑》作「謂」。
(4)羅漢以泥洹爲處:羅漢,爲阿羅漢之略稱,系早期佛教和部派佛教修持所得的最高果位。泥洹,即涅槃,系早期佛教和部派佛教的最高理 想,也是阿羅漢的最終歸宿。
(5)道以無有爲處:此「無有」,意謂不受特定時空的局限,不爲諸「有」所玷染。
(6)「轉」,底本作「輙」,諸本作「轉」,這裏取後者。
譯文
由于此「受五陰相」,就會知道五陰起于何所,滅于何所。所謂「滅」,指十二因緣。人從十二因緣生,也從十二因緣死。所謂「不念」,就是不念想五陰。所謂「知起何所,滅何所」,意思是說,善惡的因緣生起,便複滅除。也可以說是「身」,也可以說是「氣」的生滅。有念即生,無念便死。意與身是同等的。(所以不念五陰)就是斷絕流轉生死的道路。在此生死流轉之間的一切惡事,都是從意想中來的。
所謂「今不爲前,前不爲今」,意思是說,先前所念已經熄滅,現在所念不是先前所念。也可以說,前世所作(善),今世所作(善),各得各的福。也可以說,現在所行善,不是先前所行惡。也可以說,現在的氣息不是先前的氣息,先前的氣息不是現在的氣息。
所謂「爲生死分別」,指「意」若念生即生,若念滅即滅。所以名爲生死。由此當分別萬物及自身,過去、未來福爲銷盡。爲什麼會盡?因爲有生便有滅,有滅便有盡。由于知盡,便當盡力求道。
所謂「觀上頭無所從來」,意思是說,人無所從來,「意」起爲人。也有一說,人不是由于自作才來的,而是有所從來。人是自作自得,所以爲無所從來。
所謂「生死當分別」,意思是說,應當知道分別五陰。也可以說,知道分別意的生死:人以「意」爲常,知無有常,也是分別。
所謂「後觀無處所」,指念想現在,不要産生罪人的觀念,因爲在生死合會中,當知沒有能從罪中解脫出來的,據此說「後觀無處所」。
沒有走上「道」的軌迹,不得中途命盡。意思是說,修持已經達到「十五意」,不得中間死去;必須達到「十五意」,使之悟「道」,並輾轉上進至于阿羅漢。中間得道,也不得中途命盡,指息、意、身叁件事。就是說,屬于善惡的意念,既要進入「道」的軌迹,也要中途壞滅;「息」死而複生,善意起而複滅;身則不得中途死去。
原典
以受五陰相,知起何所,滅何所。滅者爲(1)十二因緣(2)。人從十二因緣生,亦從十二因緣死。不念者,爲不念五陰也。知起何所,滅何所,謂善惡因緣起,便複滅。亦謂身,亦謂氣生滅。念便生,不念便死,意與身同等,是爲斷生死道。在是生死間(3),一切惡事皆從意來也。
今不爲前,前不爲今者,謂前所念已滅,今念非前念,亦謂前世(4)所作,今世所作,各自得福。亦謂今所行善,非前所行惡。亦謂今息非前息,前息非今息也。
爲生死分別者,爲意念生(5)即生,念滅即滅。故言生死,當分別萬物及身,過去、未來福爲索盡。何以故盡?以生便滅,滅便盡,以知盡當盡力求也。
觀上頭(6)無所從來者,謂人無所從來,意起爲人。亦謂人不自作來者,爲有所從來,人自作自得,是爲無所從來也。
生死當分別者,謂知分別五陰。亦謂知分別意生死,人意爲常,知無有常,亦爲分別也。
後觀(7)無處所者,爲念(8)現在,不見罪人,在生死會,當得無有脫于罪故,言後觀(9)無有處所。
未得道迹(10),不得中命盡,謂已得十五意(11),不得中死,要當得十五意,使墮(12)道,亦轉上至阿羅漢也。中得道(13),亦不得中命盡,爲息意身凡叁事。謂善惡意要當得道迹,亦複中壞,息死複生,善意起複滅,身亦不得中死也。
注釋
(1)「爲」,諸本作「爲受」。
(2)十二因緣:早期佛教和部派佛教中最基本的「緣起」理論,是對衆土本原及其流轉叁世因果,即無明、行、識、名色、六處(六入)、觸、 受、愛、取、有、生、老死。
(3)「間」,《資》、《碛》、《普》、《南》、《徑》、《清》作「聞」。
(4)「前世」,底本爲「前」,《資》、《碛》、《普》、《南》、《徑》、《麗》作「前世」,現據改。
(5)「念生」,底本爲「念」,諸本作「念生」,…
《佛說大安般守意經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