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佛说大安般守意经▪P7

  ..续本文上一页败,便受相,畏生死便(8)却意,便随道意相也。

  莫为相随者,但念著鼻头,五阴因缘不复念,罪断意灭,亦不喘息,是为止也。

  莫为相随者,谓莫复意念出入,随五阴因缘,不复喘息也。

  注释

  (1)「正」,《资》、《碛》、《南》、《丽》作「止」。

  (2)「畏」,《碛》、《普》、《南》、《径》、《清》作「动」。

  (3)「为」,《资》、《碛》、《普》、《南》、《径》作「者」。

  (4)五乐:指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等五种官能对应于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等五境之欲乐。

  (5)六入:又作六处。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等六根为内六入,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等六境为外六入,总称十二入,亦作十二处。

  (6)「制」,诸本作「制止」。

  (7)「如」,底本无,现据《丽》本补上。

  (8)「便」,《资》、《碛》、《普》、《南》、《径》、《清》无。

  译文

  第四,所谓观,观息败灭时,与观身其体不同。息表现为有因缘而生,无因缘即灭。

  所谓「心、意受相」,意思是说,当意欲有所得时,心即筹算,因缘会合,必当复灭,由此断除所欲,不再向往此等所欲,这就是心、意受相(心意受用道意的相状)。

  所谓「以识因缘为俱相观」,意思是说,识了知五阴产生的因缘,出息也观,入息也观想。所谓观,就是观想五阴;(出息观,入息观)就是俱(相)观。也应该意意相观(以后意观前意),这是在内断除恶念的途径。总之,乃是两种因缘。

  所谓「观出息异、入息异」,意思是说,出息为五阴中的行阴,入息为想阴:有时出息为受阴,入息为识阴。随着因缘条件生起的不同而受用诸阴。一念所向,无有永恒不变的功用,所以说之为异。修道的人应当分别了知这个道理。所谓异,也可以说出息灭,入息生:入息灭,出息生。

  所谓「无有故」,指人、意以及万物。意起既毕,即趋泯灭,万物生而复死,(古不至今)此名之为无有故。

  所谓「出息是,入息非;入息是,出息非」,指出息时意不念想入息,入息时意不念想出息;所念想的对象不同,所以说其为非。

  所谓「中信」,指在悟入佛道中,由于以见道为因缘而归信于道,所以叫中信。

  原典

  第四观者,观息败时,与观身体异。息见因缘生,无因缘灭也。

  心、意受相者,谓意欲有所得,心计因缘会,当复灭,便断所欲,不复向是,为心、意受相也。

  以识因缘为俱相观者,谓识知五阴因缘。出息亦观,入息亦观。观者,谓观五阴,是为俱观。亦应意意相观,为两因缘,在内断恶念道也。

  观出息异,入息异者,谓出息为生死阴,入息为思想因(1);有时出息为痛痒阴,入息为识阴。随因缘起便受阴,意所向无有常用,是故为异。道人当分别知是,亦谓出息灭,入息生;入息灭,出息生也。

  无有故者,谓人意及万物,意起已灭,物生复死,是为无有故也。

  出息(2)是,入息非;入息是,出息非,谓出息时意不念入息,入息时意不念出息,所念异故,言非也。

  中信者,谓人道中,见道因缘,信道,是为中信也。

  注释

  (1)「因」,《大正》作「阴」。

  (2)「出息」,诸本作「非出息」,不从。

  译文

  所谓「第五还弃结」,指捐弃由身体发动的杀、盗等七恶;所谓第六净弃结,指捐弃由意识发动的愤怒等三恶。这两种弃结,总名为还。

  所谓「还」,指意不再起恶;而恶,即为不还。所谓「还身」,指捐弃之恶,可以获得第五还(弃身七恶)。此时尚有身,也无有身。为什么?有意即有身,无意即无身。因为意是人的种子。这就是还。

  所谓「还」,指意不再起恶;起恶,即是不还。也可以说,前(第五还弃结)助身(弃恶),后(第六还弃结)助意(弃恶)。不杀、盗、淫、两舌、恶口、妄言、绮语,是为助身;不嫉、瞋恚、痴,是为助意。

  所谓「还五阴」,譬如买金得石,便抛弃地上不用。人人贪爱五阴,由此受得苦痛,便不再欲求。此即为还五阴。

  什么叫做便见灭尽处?所谓无所有,乃为灭处。

  问:既是「无所有」,为什么还成为「处」?无所有处有四处:一、飞鸟以空中为其处;二、阿罗汉以涅槃为其处;三、道以无有为其处;四、法存在于观想「处」。

  所谓「出息入息受五阴相」,意思是说,意若流入邪念,应当迅疾回到正念上去,用生起的觉悟断灭。此即为「受五阴相」。此处所言「受」,就是受「不受相」。

  原典

  第五还弃结者,谓弃身七恶(1)。第六净弃结者,为弃意三恶(2)。是名为还。

  还者,为意不复起恶;恶者,是为不还也。还身者,谓还恶得第五还。尚有身,亦无身,何以故?有意有身、无意无身,意为人种,是名为还。

  还者,谓意不复起恶;起恶者,是为不还。亦谓前助身,后助意。不杀、盗、淫、两舌、恶口、妄言、绮语,是为(3)助身;不嫉、瞋恚、痴,是为助意也。

  还五阴者,譬如买金得石,便弃捐地不用。人皆贪爱五阴,得苦痛便不欲,是为还五阴也。

  何等为便见灭尽处?谓无所有,是为灭处。

  问:以无所有,何以故为处者?无所有处有四处:一者飞鸟以空中为处,二者罗汉以泥洹为处(4),三者道以无有为处(5),四者法在观处也。

  出息入息受五阴相者,谓意邪念疾转(6)还正,以生觉断,为受五阴相。言受者,谓受不受相也。

  注释

  (1)身七恶:指十恶中属于身业的七恶,即杀、盗、姓、两舌、恶口、妄言、绮语。

  (2)意三恶:指十恶中属于意业的三恶,即贪欲、瞋恚、疑(或作痴)。

  (3)「为」,《径》作「谓」。

  (4)罗汉以泥洹为处:罗汉,为阿罗汉之略称,系早期佛教和部派佛教修持所得的最高果位。泥洹,即涅槃,系早期佛教和部派佛教的最高理   想,也是阿罗汉的最终归宿。

  (5)道以无有为处:此「无有」,意谓不受特定时空的局限,不为诸「有」所玷染。

  (6)「转」,底本作「輙」,诸本作「转」,这里取后者。

  译文

  由于此「受五阴相」,就会知道五阴起于何所,灭于何所。所谓「灭」,指十二因缘。人从十二因缘生,也从十二因缘死。所谓「不念」,就是不念想五阴。所谓「知起何所,灭何所」,意思是说,善恶的因缘生起,便复灭除。也可以说是「身」,也可以说是「气」的生灭。有念即生,无念便死。意与身是同等的。(所以不念五阴)就是断绝流转生死的道路。在此生死流转之间的一切恶事,都是从意想中来的。

  所谓「今不为前,前不为今」,意思是说,先前所念已经熄灭,现在所念不是先前所念。也可以说,前世所作(善),今世所作(善),各得各的福。也可以说,现在所行善,不是先前所行恶。也可以说,现在的气息不是先前的气息,先前的气息不是现在的气息。

  所谓「为生死分别」,指「意」若念生即生,若念灭即灭。所以名为生死。由此当分别万物及自身,过去、未来福为销尽。为什么会尽?因为有生便有灭,有灭便有尽。由于知尽,便当尽力求道。

  所谓「观上头无所从来」,意思是说,人无所从来,「意」起为人。也有一说,人不是由于自作才来的,而是有所从来。人是自作自得,所以为无所从来。

  所谓「生死当分别」,意思是说,应当知道分别五阴。也可以说,知道分别意的生死:人以「意」为常,知无有常,也是分别。

  所谓「后观无处所」,指念想现在,不要产生罪人的观念,因为在生死合会中,当知没有能从罪中解脱出来的,据此说「后观无处所」。

  没有走上「道」的轨迹,不得中途命尽。意思是说,修持已经达到「十五意」,不得中间死去;必须达到「十五意」,使之悟「道」,并辗转上进至于阿罗汉。中间得道,也不得中途命尽,指息、意、身三件事。就是说,属于善恶的意念,既要进入「道」的轨迹,也要中途坏灭;「息」死而复生,善意起而复灭;身则不得中途死去。

  原典

  以受五阴相,知起何所,灭何所。灭者为(1)十二因缘(2)。人从十二因缘生,亦从十二因缘死。不念者,为不念五阴也。知起何所,灭何所,谓善恶因缘起,便复灭。亦谓身,亦谓气生灭。念便生,不念便死,意与身同等,是为断生死道。在是生死间(3),一切恶事皆从意来也。

  今不为前,前不为今者,谓前所念已灭,今念非前念,亦谓前世(4)所作,今世所作,各自得福。亦谓今所行善,非前所行恶。亦谓今息非前息,前息非今息也。

  为生死分别者,为意念生(5)即生,念灭即灭。故言生死,当分别万物及身,过去、未来福为索尽。何以故尽?以生便灭,灭便尽,以知尽当尽力求也。

  观上头(6)无所从来者,谓人无所从来,意起为人。亦谓人不自作来者,为有所从来,人自作自得,是为无所从来也。

  生死当分别者,谓知分别五阴。亦谓知分别意生死,人意为常,知无有常,亦为分别也。

  后观(7)无处所者,为念(8)现在,不见罪人,在生死会,当得无有脱于罪故,言后观(9)无有处所。

  未得道迹(10),不得中命尽,谓已得十五意(11),不得中死,要当得十五意,使堕(12)道,亦转上至阿罗汉也。中得道(13),亦不得中命尽,为息意身凡三事。谓善恶意要当得道迹,亦复中坏,息死复生,善意起复灭,身亦不得中死也。

  注释

  (1)「为」,诸本作「为受」。

  (2)十二因缘:早期佛教和部派佛教中最基本的「缘起」理论,是对众土本原及其流转三世因果,即无明、行、识、名色、六处(六入)、触、  受、爱、取、有、生、老死。

  (3)「间」,《资》、《碛》、《普》、《南》、《径》、《清》作「闻」。

  (4)「前世」,底本为「前」,《资》、《碛》、《普》、《南》、《径》、《丽》作「前世」,现据改。

  (5)「念生」,底本为「念」,诸本作「念生」,…

《佛说大安般守意经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