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佛说大安般守意经▪P8

  ..续本文上一页这里取后者。

  (6)上头:相当「前际」,这里指人生的开端、本源。

  (7)「观」,诸本作「视」。

  (8)「念」,诸本作「今」。

  (9)「观」,原本作「视」,疑误,故改为「观」。

  (10)道迹:道是菩提的旧译,迹为轨迹。即菩提之道。

  (11)十五意:是指见道苦法忍等「十五心」。此十五心为在全部修习中属于「见道」范围。

  (12)「使堕」,诸本作「便随」。

  (13)「道」,《资》、《碛》、《普》、《南》、《径》、《清》作「道迹」。

  译文

  什么是净?此处指一切贪欲是不净,除去贪欲就是净。

  什么是五阴的相状?譬如火是阴,则薪就是它的相状。

  从息到净,部属于观。意思是说,观身、相随、止、观、还、净,本为无有。

  内意专注于数息,外意专注于断恶,此二因缘,即是二意。

  问:为什么不先内外观身体,反而先数息、相随、止、观、还、净?

  答:因为意不净,所以不见身(的本质);意若是已净,便能普遍见到身内身外(的本质)。

  循道所行有「十九行」,因为人有十九种病,也有十九种药。观察身,念想身内充满恶浊的液体,是制止贪淫的药;念想慈、悲、喜、舍四种平等心理,是制止愤怒的药;自计念此身体是从十二因缘而有,是为制止愚痴的药;安般守意则是制止念想太多的药。

  所谓「内外自观身体」,什么是「身」?什么是「体」?骨肉为身,与六情和合是体。什么是六情?眼迎合色,耳受纳声,鼻追随香,口欲求味,以细滑等触觉为身,衰颓的意是种子,栽植(而成万物)就是痴,由此六情而为有生之物。

  此内外身体之所以一再解释,是因为人的贪求有大有小,有前有后。意思是说,对于贪欲的对象,应当分别观察。观察所见为「念」,「念」因所见而观察的叫做「知」。

  所谓「身观止」,坐禅时,(身不净之)念生起,起念后,意不离散,所在皆行此「意」,所执着皆以(此念)识别,这就是「身观止」。

  所谓出息、入息念灭时,什么叫念灭时?念想出气、入气尽了的时候,就是说,系念于息的意想灭。出息入息的意念灭的时候,譬如画空,无有处所,不论「生死意」,还是「道意」都是如此。出息入息的意念熄灭时,也不说是息(灭),还是系息的意(灭)。说灭时,就是出息入息的意念熄灭时,开初从因缘生起,断除根本称为「灭时」。

  原典

  何等为净?谓诸所贪欲为不净,除去贪欲是为净。

  何等为五阴相?譬喻火为阴,薪为相也。

  从息至净,是皆为观,谓观身、相随、止、观、还、净,本为无有。

  内意数息,外意断恶因缘,是为二意也。

  问:何以故不先内外观身体(1),反先数息、相随、止、观、还、净?

  报:用意不净故,不见身,意已净,便悉见身内外。

  道行(2)有十九行(3),用人有十九病(4)。故,亦有十九药。观身念恶露(5),是(6)止贪淫药;念四等心(7),是为止瞋恚药;自计本何因缘有,是为止愚痴药;安般守意,是为多念药也。

  内外自观身体,何等为身?何等为体?骨肉为身,六情合为体也。何等为六情?谓眼合色,耳受声,鼻向香,口欲味,细滑为身。衰意(8)为种,栽(9)为痴(10),为有生物也。

  内外身体所以重出者何?谓人贪求有大小,有前后,谓所欲得当分别观。观者见为念,念因见,观者为知也。

  身观止者,坐念起,起念意不离,在所行意,所著为识,是为身观止也。

  出息入息念灭时。何等为念灭时?谓念出入气尽时,意息灭。出息入息念灭时,譬如画空中无有处(11),生死意、道意俱尔也。出息入息念灭时,亦不说息意息(12)。说灭时,出息入息念灭时,初从(13)因缘生,断本为灭时也。

  注释

  (1)内外观身体:指观身不净的不净观,属四念住之一,与安般禅并为二甘露门。

  (2)「道行」,《资》、《碛》、《普》、《南》、《径》、《清》作「道所」。

  (3)十九行:指观身,即不净观;念四等心,即慈、悲、喜、舍的慈悲观;本何因缘有,即因缘观中的十二有支;安般守意,即数息观,此处将  吸、呼二息作二行,总为十九行,亦即下文之十九药。

  (4)十九病:见《修行地道经》:「观察人情凡十九辈,所谓贪淫、瞋恚、愚痴、淫怒、淫痴、痴恚、淫怒愚痴、口清意淫、言柔心刚、口慧心  痴、言美而怀三毒、言粗心和、恶口心刚、言粗心痴、口粗而怀三毒、痴心淫、痴怀怒、心口俱痴、口痴心怀三毒。」

  (5)恶露:指人体种种排泄物和腺体。佛教一般认为,人身有三十六种不净物,大都属于「恶露」。

  (6)「是」,《大正》作「是为」。

  (7)四等心:即四无量禅,十二门禅之一。以慈、悲、喜、舍的观念观察无量众生。

  (8)衰意:据康僧会序,即是邪念、溢荡的心,是孳有万亿的种子。

  (9)「栽」,《碛》、《普》作「裁」,《南》作「载」,不从。

  (10)痴:即十二因缘中的无明,是播种、栽植,令种子得以孳长的原因。此处是用衰意与痴,解释六情中的意与法。

  (11)「处」,《资》、《碛》、《普》、《南》、《径》、《清》作「是处」。

  (12)「息」,《资》、《碛》、《普》、《南》、《径》、《清》作「自」。

  (13)「初从」,诸本作「物从」。

  译文

  所谓「内外痛痒见观」(即观受阴),为见痛痒等感受产生的原由,便观此痛痒,这就是见观。所谓内外痛痒,外在的美好物为外痒,外在的粗恶物为外痛;内在的可意感为内痒,内在的不可意感为内痛。在内的是内法;在外的外因缘是外法。也可以说,眼是内,色是外;耳是内,声是外;鼻是内,香是外;口是内,味是外;心是内,念是外。见到美好细滑之物,意欲享得,此为痒;见到粗恶之物,意所不用,此为痛。痛、痒都属于罪过范围。

  所谓「痛痒观止」,意思是说,如果人感到臂痛苦,「意」不以痛苦;反而念想其它一切人身的痛苦。如此以「意」不执着于自己的痛苦,即是「止」。痛,既可以念想,也不可以念想。念想痛苦而无所执着;自爱己身,也当观他人之身;以「意」爱于他人之身,也当自观己身,也属于「止」。

  此「内外痛痒」之所以一再解释,是因为人见物色,而爱有厚有薄,其意不能平等观待,有多有少的差别。重新分别观察之道,在于内观有痴,外观以自证(平等之理)。

  身、心的痛痒各有不同。受到寒热、刀杖等痛楚之极,此为「身痛」;获得美饭、车骑、好衣等令身便利,此为「身痒」。所谓「心痛」,指自身既已忧苦,又忧苦他人及万事,此为「心痛」;内心所得喜好和感受种种欢喜,此为「心痒」。

  原典

  内外痛痒见观者(1),为见痛痒所从起,便观,是为见观也。内外痛痒者,谓外好物为外痒,外恶物为外痛;内可意为内痒(2),内不可意为内痛。在内为内法,在外(3)外因缘为外法。亦谓目为内,色为外;耳为内,声为外;鼻为内,香为外;口为内,味为外;心为内,念为外。见好细滑意欲得,是为痒;见粗恶意不用,是为痛。俱堕罪也。

  痛痒观止者,若人臂(4)痛,意不作痛,反念他一切身痛,如是以意不在痛为止。痛亦可念,亦不可念。念痛无所著,自爱身当观他人身,意爱他人身,当自观身,亦为止也。

  内外痛痒所以重出者何?谓人见(5)色,爱有其薄厚,意(6)不等观,多与少异故。重分别观道,当内观有痴,当外观以自证也。

  身心痛痒各自异,得寒热、刀杖痛极,是为身痛;得美饭、载车、好衣,身诸所便,是为身痒。心痛者,身自忧,复忧他人及万事,是为心痛;心得所好及诸欢喜,是为心痒也。

  注释

  (1)内外痛痒见观者:即观受是苦,属四念住之一。痛、痒是苦、乐的古译。

  (2)「内痒」,《碛》、《南》作「痛痒」。

  (3)「外」,诸本无此字。

  (4)「臂」,《资》、《碛》、《普》、《南》、《径》、《清》无此字。

  (5)「见」,《资》作「俱」。

  (6)「有其薄厚意」,诸本作「有薄厚其意」。

  译文

  所谓「意相观」,有两种因缘,在内断除恶念的途径,一是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五根对五境的欲乐,二是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六种衰败道意的尘境,应当加以制止断灭。所谓「观」,指自观其身。身本身并不知道是粗是细,由于受得,始能觉察,这就是「意意相观」。此意意相观,息也是意,数也是意,数息同时观息,就是意意相观。

  所谓「意观止」,意思是说,淫欲生起,制其不为;即欲瞋恚,制其不怒;即欲行痴,制其不作;即欲贪婪,制其不求。凡诸恶事,一切不趋向,此为「观止」,也可以说,已经认知三十七品经,经常念想而不脱离,此即是「止」。

  所谓出息入息尽、定便观,其中尽,指罪尽,定指以息止住意(的散乱)。「定观」的意思是观止而还于「净」。「尽止」的意思是,我能说此道理,更能见此道理,晓此道理,普遍贯彻,这就是「尽止」。

  由「尽止」所起之「意」,如果用于布施福及一切善法,则此意已起便灭,还是要再作意念?一向习于罪行不可计数,过去、现在,意不与道相随,他人也是如此。既已知觉,应当断除;已经断除,就是内外意意观止。

  所谓内外法法,内法指身,外法指他人。又,有持戒法,有不持戒法,也是内外法法。

  内法的意思是,运行智慧不离三十七品经,其余一切,意想不随,行道得道,此为内法;外法指堕落于生死流转,意思是说,由于有生死诸行,便得在生死流转中不得解脱。此等一切应当断除的均已断除,就是内外法观止。

  所谓法观止,一切人都把自身看作是身;真实思惟观察,自身非我身。为什么?如人有眼有色,眼非身,色也非身。为什么?如人已死,即使有眼,也无所见,有色也无所反映。身就是如…

《佛说大安般守意经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