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說大安般守意經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五陰中的生死陰(行陰),入息屬五陰中的思想陰(想陰);有時出息屬五陰中的痛癢陰(受陰),入息屬五陰中的識陰。因此,入出息有差異,行道的人應當分別這些觀念。又,所謂入息,爲的是不接受罪,所謂出息,爲的是除滅罪;所謂守意,爲的是遠離罪。入息是領受佛說因緣觀,出息是掌握因緣觀,守意是不離因緣觀。

  數息達不到預期效用有叁個原因:其一是罪的到來;二是行念而不守其念;叁是不努力精進。

  入息短,出息長,直到無有所念,此即是「道」。意有所念則是罪。罪惡在念外而不在內。數息時,若意離息,是喘息長;若意得息,是喘息短。心緒不安行息是長,心緒安定行息是短。意念萬物是長息,無有所念是短息。數息未到十息而壞亂,重新另數是長息;恰得十息是短息,爲什麼?因爲數到十爲止,不需再數。有時得息也是長,爲什麼?因爲息不休止,所以是長。喘息長自知,喘息短自知。意思是說,意念于息,自知長短。意念覺知長短,就是自知;意念不去覺知長短,就是不自知。

  原典

  入息出息所以異者,出息爲生死陰,入息爲思想陰;有時出息爲痛癢陰(1),入息爲識陰。用是異,道人當分別是意也。入息者爲不受罪,出息者爲除罪,守意者爲離罪;入息者爲受因緣,出息者爲到因緣,守意者爲不離因緣也。

  數息不得,有叁因緣:一者(2)罪到,二者行不守(3),叁者不精進也。

  入息短,出息長,無所從念爲道,意有所念爲罪。罪惡(4)在外,不在內也,數息時,有離意,爲喘息長,得息爲喘息短。不安行息爲長,定爲短。念萬物爲長,息無所念爲短。息未至十息壞,複更數爲長息,得十息爲短息。得息爲短,何以故?止不複數故。得息亦爲長,何以故?息不休故爲長也。喘息長自知,喘息短自知。謂意所在,爲自知長短。意覺長短爲自知,意不覺長短,爲不自知也。

  注釋

  (1)生死陰、思想陰、痛癢陰:依次是五陰中的行陰、想陰、受陰的古譯。行陰之行,主要含義是意識的造作與遷流功能,造作屬業,流轉屬報,業報是生死的特征,故譯行爲生死。想陰之想,主要含義爲取相與施設名言,相當表象和概念。佛教一般把思作爲行的一種功能,與想不同。受陰之受,指帶有倫理性質的主觀感受,所謂苦、樂、不苦不樂等;痛、癢等更偏重于生理方面的感受。

  (2)「一者」,底本作「者一」,據諸本改。

  (3)「行不守」,底本作「行不手」,《資》、《碛》、《普》、《南》、《徑》、《清》作「工」,《麗》作「不互」。現據前後文義改。

  (4)「惡」,《資》、《碛》、《普》、《南》、《徑》、《清》作「要」,不從。

  譯文

  行道的人行安般守意,目的在于止意。如何才能獲得止意?要聽講安般守意。什麼是安?什麼是般?安的意思是入息,般的意思是出息;意念與息不相分離,即名安般。

  所謂守意,目的在于止意。對于現行者和新學者說,有四種安般守意行法。除兩惡、十六勝實時自知,就是安般守意行法,能令達到止意。哪四種呢?一是數,二是相隨,叁是止,四是觀。什麼是兩惡?呼吸計數不要超過十次,也下要少于十次。什麼是十六勝實時自知?喘息長即實時自知;喘息短實時自知;喘息動身實時自知;喘息微細實時自知;喘息快實時自知;喘息不快實時自知;喘息止即時自知;喘息不止即時自知;喘息得歡喜心即時自知;喘息得不歡喜心即時自知;內心念想萬物已成過去,不可複得,于喘息中自知;內心不再有所思念,于喘息中自知;棄捐所思對象,于喘息中自知;不棄捐所思對象,于喘息中自知;放棄身軀性命,于喘息中自知;不放棄身軀性命,于喘息中自知。這就是「十六實時自知」。

  問:莫過十數,莫減十數是什麼意思?

  答:數呼吸十次完畢而尚未再數,是爲過;數呼吸尚未十次完畢而再數,是爲減。忘記計數是惡,數而不到也是惡,這就是兩惡。

  數到二息而錯亂爲短息;達到九息而錯亂爲長息;達到第十息爲快息;數與息相隨順爲微。意若專注于長,便轉而意想:我爲什麼專念于長?若意專注于短,也應即時覺察,不得令意止,止就是執著。所謂放棄身軀性命,意思是:由行息而獲得道意(知身軀性命無常),便會放棄,不再愛著;未得道意,常愛己身,執著不放。息出入微細是道;息長則是生死,息短躁動也是生死。長相對于道乃是短。爲什麼?因爲不得道意,沒有知見,所以是短。

  原典

  道人行安般守意,欲止意。當何因緣得止意?聽說安般守意。何等爲安?何等爲般?安名爲入息,般名爲出息,念息不離,是名爲安般。

  守意者,欲得止(1)意。在行者、新學者,有四種安般守意行。除兩惡、十六勝即時自知,乃安般守意行,令得止意。何等爲四種?一爲數,二爲相隨,叁爲止,四爲觀。何等爲兩惡?莫過十息,莫減十數。何等爲十六勝實時自知(2)?喘息長即自知;喘息短即自知;喘息動身即自知;喘息微即自知;喘息快即自知;喘息不快即自知;喘息止即自知;喘息不止即自知;喘息歡即自知;喘息不歡(3)即自知;內心念萬物已去,不可複得,喘息自知;內無所複思喘息自知;棄捐所思喘息自知;不棄捐所思喘息自知(4);放棄軀命喘息自知;不放棄軀命喘息自知。是爲十六即時自知也。

  問:何等爲莫過十數,莫減十數?

  報:息以盡未數是爲過,息未盡便數是爲減。失數亦惡,不及亦惡,是爲兩惡。

  至二息亂爲短息,至九息亂爲長息,得十息爲快息,相隨爲微;意在長,便轉意:我何以故念長?意在短即時覺,不得令意止,止爲著。放棄軀命者,謂行息,得道意,便放棄軀命。未得道意,常愛身故,不放棄軀命也。息細微爲道,長爲生死,短息動爲生死。長于道爲短,何以故?不得道意,無知見(5),故爲短也。

  注釋

  (1)「止」,《麗》作「上」。

  (2)十六勝實時自知:通稱十六特勝,又譯作十六勝行。是反映數息念中由數息引生的心理專注、生理變化、觀想活動以及它們相互作用同體驗某些佛理的一系列運作過程,十六個次第。但有關這十六勝的具體內容,佛教各家說法不盡相同。本經強調,在數息全過程中,都要「即時自知」。表明它把這一禅定過程,始終置于覺察明晰的心理狀態。

  (3)「歡」,與前句「歡」字,《徑》、《清》均作「觀」,不從。

  (4)「不棄捐所思喘息自知」一句,底本無,據《麗》本補。

  (5)「知見」,《資》、《碛》、《普》、《南》、《徑》、《清》作「所知」。

  譯文

  數息是單一,相隨是複合,止是唯有一意;觀是認識意,還是行道,淨是入道。

  數的時候爲念,數至十息爲持,此是外禅;念身爲不淨,隨順于空,此是內禅。禅法的功能是惡來不受,此名爲棄。

  閉口數息次數,息隨氣出入。知氣發自何處,滅于何處。意若別有念想,不得數息;息有快慢大小下勻,也不得數;耳聽到聲音噪雜,也不得數。數息若意專注于息的次數,此爲不工巧。行意于意自身,乃可以止。數息若意只專注于息,此爲不工巧,還應當知道意從何處生起,氣滅于何所。此乃是息數相應。由此因緣條件滅盡,便是獲得「定意」了。

  所謂守意,指念想出入息終了,念系于息下生惡,所以是守意。見息有因緣而生,無因緣而滅;因緣斷除,息即停止。數息屬「至誠」,息不亂屬「忍辱」。數息至于氣細微,不再感覺氣息出入;如此,應當守護一念,這就是「止」。息在身內,也在身外,獲得因緣息即發生,罪未滅盡,所以有息;斷滅因緣,息即不複再生。

  數息爲的是進入第二禅。爲什麼?因爲不必依賴念想的功能,所以是進入第二禅。數息的次數,尚不算守意,念系于息乃是守意。息從外吸入,息未終了,息入于意中,在于滅盡識之爲數所使。

  十息有十種意念,爲十系縛。其中相隨有二種意念,爲二系縛;止有一種意念,爲一系縛。得不到息的次數爲惡意,是意念與數不相系縛。惡意停止,乃得爲數。由此和調,可以用意念系縛。

  已成就息,即遺棄息;已成就相隨,即遺棄相隨;已成就止,即遺棄止;已成就觀,即遺棄觀,莫複還。所謂莫複還,就是不要再回頭數息。

  息也支使意念,意念也支使息。心有所念爲息支使意,心無所念爲意支使息。

  息由四件事構成:一是風,二是氣,叁是息,四是喘。有聲是風,無聲是氣,有出有入是息,氣出入不盡是喘。

  原典

  數息爲單,相隨爲複,止爲(1)一意,觀爲(2)知意,還爲行道,淨爲入道也。

  數時爲念,至十息爲持(3),是爲外禅;念身不淨,隨空,是爲內禅。禅法惡來不受,是名爲棄。

  閇(4)口數息,隨氣出入,知氣發(5)何所,滅何所。意有所念,不得數;息有遲疾大小,亦不得數;耳聞聲亂,亦不得數也。數息意在息數,爲不工(6)。行意在意(7),乃爲止。數息意但在息,是爲不工(8),當知意所從起,氣所滅,是乃應數。因緣盡便得定意也。

  守意者,念出入息已,念息不生惡故,爲守意。息見因緣生,無因緣滅,因緣斷,息止也。數息(9)爲至誠,息不亂爲忍辱。數息氣微,不複覺出入,如是當守一念,止也(10)。息在身,亦在外,得因緣息生,罪未盡,故有息;斷因緣,息不複生。

  數息以爲墮第二禅。何以故?用不待念,故爲墮第二禅也。數息爲不守意,念息乃爲守意。息從外入,息未盡,息在入意,在盡識在數也。

  十息有十意,爲十絆。相隨有二意,爲二絆;止爲一意,爲一絆。不得息數爲惡,意不可絆,惡意止,乃得數,是爲和調,可意絆也。

  已得息,棄息;已得相隨,棄相隨;已得止,棄止;已得觀,棄觀,莫複還。莫複還者,莫複數。

  息亦使意,意亦使息。有所念爲息使意,無所念爲意使息也。

  息有四事:一爲風,二爲氣,叁爲息,四爲喘。有聲爲風,無聲爲飄,入…

《佛說大安般守意經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