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說大安般守意經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),觀爲種,還爲雨(8),淨爲行,如是六事乃隨道也。

  數息斷外,相隨斷內,止爲止罪行,觀卻意,不受世間爲還(9),念斷爲淨也。意亂當數息,意定當相隨,意斷當行止,得道意當觀,不向五陰當還,無所有當爲淨也。多事當數息,少事(10)當相隨,家(11)中意盡當行止,畏世間當觀,不欲世間爲還,念斷爲淨也。

  何以故數息?不欲墮五陰故。何以故相隨?欲知五陰故。何以故止?欲觀五陰故。何以故觀陰?欲知身本故。何以故知身本?欲棄苦故。何以故爲還?厭生死故。何以故爲淨?分別五陰不受故。便墮黠慧八種道,得莂(12),爲得所願也。

  行息時爲墮數,相隨時爲墮念,止時爲墮定,觀時爲墮淨,還時爲墮意,淨時爲墮道,亦爲墮行(13)也。

  注釋

  (1)黠:即慧、智慧。

  (2)叁十七品經:亦作叁十七品經法,即叁十七道品、叁十七菩提分。所謂四意止、四意斷、四神足、五根、五力、七覺意、八種道行。

  (3)「是守意也」,諸本作「是爲守意也」,不從。

  (4)「是爲守意」,《麗》無「意」。

  (5)「是爲意,是守意也」,《資》、《碛》、《普》、《南》、《徑》、《清》爲「是爲守意也」。

  (6)離意,還爲一意,淨爲守意:離意的意,此處指與禅定相反的「散心」,或泛指世俗意識。意與守意有兩釋:一謂心不散失,即深入禅定;二謂專注于正確的佛教觀念,相當菩提心或求菩提之心,與道意同。

  (7)「轭」,《資》作「荦」,《碛》作「橯」,《普》、《南》作「撈」,《徑》、《清》作「(左禾右勞)」,皆誤。

  (8)「還爲雨」,底本作「還爲兩」,現據諸本改。

  (9)「不受世間爲還」,底本作「不受世間還」,現據諸本改。

  (10)多事、少事:指心理思慮事情的多少及焦慮的程度輕重。

  (11)家:泛指世間叁界,特指家庭、家族。

  (12)莂:契約合同,是「授記」一詞的古譯。指未來必定成佛。此處指必得所希望的理相。

  (13)行:此處指八正道。下文即稱八正道爲「八行」。

  譯文

  數息是四意止,相隨是四意斷,止是四神足,觀是五根、五力,還是七覺意,淨是八正道。(所以安般守意就是行叁十七道品。)

  已得數息效應而不行相隨,不是守意;已得相隨效應而不行止,不是守意;已得止的效應而不行觀,不是守意;雖已得觀而不行還,不是守意;雖已得還而不行淨,不是守意;得淨而堅持淨,乃是守意。

  既已系念于呼吸,惡即不生。其所以還要數,爲的是共同防止意,令其不隨逐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等六衰運轉。修行相隨,爲的是遠離六衰;修行止,爲的是除卻六行觀,爲的是切斷六衰;修行還,爲的是不領受六衰;修行淨,爲的是滅掉六衰。六衰消滅盡淨,便是入道。

  數息是爲了阻遮意的縱任。呼吸有長有短,也應當阻遮長短的意念。爲甚麼?因爲守意是爲了止惡。惡既可以守護不犯,也可以不守護。爲甚麼?因爲惡已滅盡,不應當再去守護。

  數息有叁件事;一、應當坐行;二、見諸色身應當念想非常、不潔淨;叁、應當通曉憤怒、猶豫、嫉妒等心理,令諸過去除。

  數息發生錯亂,應當認識其原因,應當知道這是內意的問題。(但也可以分內外)一息(吸)錯亂的,是意向外的過錯,因爲息是從外吸入;二息(呼)錯亂的,是意向內的過錯,因爲息是從內呼出。因此,(在十次數息中)叁、五、七、九息屬于外意,四、六、八、十息屬于內意。嫉妒、憤怒、猶豫等叁意在內;殺、盜、淫、兩舌、惡口、妄言、绮語等七意及其相應的諸事,屬于外。意得到息是外,得不到息是內。  

  數息隨意念生起,意念與息合爲一數。息至于終了,與意是一也不是一,因爲意在外而息尚未盡。譬如數錢,意在五铢而單位數是一。

  數息之所以先數入息(吸),是因爲外有殺、盜等七惡,內有瞋恚等叁惡,少不能勝多,所以先數入息以製之。

  數息達不到預期的效用,是因爲失其本意。所謂「本意」,指佛教所說「非常、苦、空、非身」等有關人生的根本觀念;所謂「失」,指所行之意與此根本觀念相顛倒,也是失卻師教。所謂師,初坐禅時,從第一次數入息得到身體安適,便按次第修行,因爲失卻「本意」,所以數息達不到預期效用。數息之意,應當經常念想「非常、苦、空、非身」這些根本觀念,思惟息出也是滅失,息入也是滅失,由此知是得道,迅疾即當執持人生「非常」的恐懼觀念。獲得這種對「非常」的恐懼觀念,就是達到了數息的預期效用。

  原典

  數息爲四意止(1),相隨爲四意斷(2),止爲四神足(3)念,觀爲五根(4)、五力(5),還爲七覺意(6),淨爲八行(7)也。

  得息不相隨,不爲守意;得相隨不止,不爲守意;得止不觀,不爲守意;得觀不還,不爲守意;得還不淨,不爲守意;得淨複淨,乃爲守意也。

  已念息,惡不生。複數者,爲共遮意。不隨六衰(8)故。行相隨,爲欲離六衰;行止,爲欲卻六衰;行觀爲欲斷六衰;行還,不欲(9)。受六衰;行淨,爲欲滅六衰。已滅盡,便墮道也。

  數息欲遮意,息中有長短,當複遮是長短意也。何以故?守意欲止惡故。惡亦可守,亦不可守。何以故?惡已盡,不當複守也。

  數息有叁事:一者當坐行;二者見色當念非常、不淨;叁者當曉瞋恚、疑(10)、嫉(11),令過去(12)也。

  數息亂者,當識因緣所從起,當知是內意。一息亂者,是外意過,息從外入故;二息亂者,是內意過,息從中出故。叁、五、七、九屬外意,四、六、八、十屬內意。嫉、瞋恚、疑,是叁意在內;煞(殺)、盜、淫、兩舌、惡口、妄言、绮語(13)是七意及余事屬外也。得息爲外,不得息爲內,息從意生,念息合爲一數。息至盡數爲一,亦非一,意在外息未盡故。譬如數錢,意在五數爲一(14)也。

  數息所以先數入者,外有七惡,內有叁惡。用少不能勝多,故名(15)先數入也。

  數息不得者,失其本意故。本意謂非常、苦、空、非身(16);失是意墮顛倒故,亦爲失師。師者,初坐時,第一入息得身安,便次第行。爲失其本意,故不得息也。數息意常當念非常、苦、空、非身,計息出亦滅,入亦滅,已知是得道,疾當持非常恐意(17),得是意即得息也。

  注釋

  (1)四意止;亦譯作四念處、四念住等。叁十七道品之一。指在禅定中,依靠特定的教理,分別觀察身、受、心、法的性相,從而獲得相應的認識。一般說,觀身不淨,觀受是苦,觀心非常,觀法無我。由此對治常、樂、我、淨的世俗觀念。

  (2)四意斷;也譯作四意念斷、四正勤、四正斷等。叁十七道品之一,是用以止惡修善的禅法。一般說,指已生惡令永斷,未生惡令不生,來生善令生,已生善令增長。但本經的解釋不同,前後文也有差別。

  (3)四神足;亦譯作四如意足。叁十七道品之一。據說能引發神通,達到隨意而行的一種禅定。一般按追求神通的禅觀性質分類,所謂欲、勤、心、觀。本經則按得神的部位分類,所謂身、口、意、道。

  (4)五根;指信根、能根(進根)、識根《念根》、定根、黠根(慧根),通稱五根。由于此五種法具有令信等增長的意義,所以稱其爲信等的根,叁十七道品之一。

  (5)五力:由五根增長出來的五種力量:信力、進力、念力、定力、慧力,合稱五力。被認爲是推動佛教信仰不斷鞏固、發展的動力,叁十七道品之一。

  (6)七覺意:亦譯作七菩提分、七覺支,叁十七道品之一。據安世高譯《陰持入經》(上),七覺意的名稱順序是念、法、精進、愛可、猗、定、護。後亦譯作念、擇法、精進、喜、輕安、定、舍。

  (7)八行:亦稱八直行,後譯爲八正道、八聖道等,指正見、正思惟、正語、正業、正命、正精進、正念、正定。叁十七道品之一。

  (8)六衰:指六識的對象,即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。佛教認爲此六種境,能驅使衆生隨逐,令善性衰滅,故名。

  (9)「不欲」,諸本作「爲欲不」,不從。

  (10)「疑」,《資》、《碛》、《普》、《南》、《徑》、《清》作「癡」。

  (11)瞋恚、疑、嫉:瞋恚,憤怒、憎恨。疑,懷疑、猶豫不決;後文十惡中亦作癡,癡即無明,指缺乏智慧,愚闇。嫉,對他人成功的妒嫉。此叁者均屬煩惱範圍,是佛教修持需要斷滅的心理情緒。又,嫉,《頻伽》作娆。

  (12)「令過去」,《麗》作「念過去」。

  (13)煞(殺)、盜、淫、兩舌、惡口、妄言、绮語:殺,指殺生。盜,指偷盜,亦名不與取。淫,或謂邪妊,一般指不正當的男女關系。兩舌,亦名離間語,即挑撥離間的話。惡口,亦名粗惡語,下流的語言。妄言,亦名虛诳語,虛妄的謊言。绮語,亦名雜穢語,指邪淫的語言。此七項加上瞋恚、疑、嫉,被稱爲十惡、十惡業、十惡道、十不善等。據說,行此十惡者,當墮入地獄等諸惡趣中。反其道而行之名十善,能得世間人天等諸善果報。

  (14)五數爲一:指漢武帝至隋唐發行的五铢錢,以五铢作爲一個貨幣單位。譬如數息,以十次呼吸爲一個單位。

  (15)「故名」,《資》、《碛》、《普》、《南》、《徑》、《清》無,《麗》作「故」。

  (16)非常、苦、空、非身:是四谛中的苦谛內容,也是一般佛教對世間人生的基本觀念。非常,亦作無常,指生滅迅速,人生苦短,不能常在。苦,是對人生本性的判斷。空,指人生畢竟無所有。非身,指身無所主,非我所有,後譯無我。

  (17)持非常恐意:安般禅的功能之一,在證知人身脆危,人命系于呼吸間,故上文說「計息出亦滅,入亦滅」,是人生非常的見證。由此能産生恐懼的危機感,以促進修習「出世間道」的必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。

  譯文

  入息和出息之所以有差異,在于出息屬…

《佛說大安般守意經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