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四节 无量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;《中阿含经》卷10(57)《即为比丘说经》 (大正1,492b5~7);《增支部》「九集」(日译南传22上,p.4、p.11~p.12)。

  ^17 《中部》(62)《教诫罗睺罗大经》(日译南传10,p.219~p.220):

  罗睺罗!汝应修习慈,罗睺罗!汝修习慈时,则一切瞋恚灭。

  

  罗睺罗!汝应修习悲。罗睺罗!汝修习悲时,一切害意灭。

  

  罗睺罗!汝应修习喜;罗睺罗!汝修习喜时,一切不乐灭。

  

  罗睺罗!汝应修习舍;罗睺罗!汝修习舍时,则一切感动灭。

  

  罗睺罗!汝应修习不净观。罗睺罗!汝修习不净观时,一切欲染灭。

  

  罗睺罗!汝应修习无常想。罗睺罗!汝修习无常想时,一切我慢灭。

  

  罗睺罗!汝应修习出入息念。罗睺罗!由修习、多修习出入息念,则有大果、大福利。

  

  ^18《成实论》卷12说:

  「问曰:此三皆是慈耶?答曰:即是慈心差别三种。所以者何?不瞋名慈,有人虽能不瞋,而见苦众生不能生悲,若能于一切众生中深行慈心,如人见子遭急苦恼,尔时慈心转名为悲。或有人于他苦中能生悲心,而不能于他增益事中生欢喜心。何以知之?有人见怨贼苦尚或生悲,见子得胜己事而不能喜。行者见一切众生得增益事,生欢喜心如己无异,是名为喜。故知慈心差别为悲喜。

  

  问曰:何所舍故名舍?答曰:随见怨亲则慈心不等,于亲则重,于中不如,于怨转薄?悲喜亦尔,是故行者欲令心等,于亲舍亲,于怨舍怨,然后于一切众生慈心平等,悲喜亦尔。故经中说:为断憎爱修习舍心。

  

  问曰:若尔则无别舍心,但以心平等故名为舍。答曰:我先说慈心差别为悲、喜等,又慈心以下、中、上法故有三种,能令此三平等,故名为舍。」(大正32,336 b19~c8)

  

  ^19 《中阿含经》(27)《梵志陀然经》(大正1,458b23~24)。《中部》(97)《陀然经》(日译南传11上,p.256;汉译南传11,p.208)。

  ^20 《中阿含经》(68)《大善见王经》(大正1,518a~c)。《长部》(17)《大善见王经》(日译南传7,p.184~p.197;汉译南传7,p.142)。《长阿含经》卷3(2)《游行经》(大正1,23c~24a)。

  ^21 《空之探究》p.20~p.21:「与空有密切关系的定法,主要是四种心三昧,《相应部》作心解脱。……依《相应部》(41)「直多相应」(日译南传15,p.450~p.452),四种心解脱是:无量心解脱,无所有心解脱,空心解脱,无相心解脱。……贪、瞋、痴(代表了一切烦恼)是量的因,漏尽比丘所得无量心解脱中,不动心解脱最为第一;不动心解脱是贪空、瞋空、痴空,贪、瞋、痴空即超越于限量,是漏尽比丘的究竟解脱(不动阿罗汉)。」

  ^22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。

  ^23《相应部》(46)「觉支相应」(日译南传16上,p.339~p.340;汉译南传17,p.301)。

  《大毗婆沙论》卷83:「如契经说:与慈俱修念等觉支,依止离,依止无欲,依止灭,回向于舍;悲喜舍三说亦如是。」(大正27,247c19~21)。

  ^24 《杂阿含经》卷27(740经):「若比丘修习此七觉分,多修习已,当得七果。何等为七?谓现法智有余涅槃;及命终时;若不尔者,五下分结尽,得中般涅槃;若不尔者,得生般涅槃;若不尔者,得无行般涅槃;若不尔者,得有行般涅槃;若不尔者,得上流般涅槃。」(大正2,197a22~27)另参见《长阿含经》卷12(17)《清净经》:「此乐当有七果功德,云何为七?于现法中得成道证;正使不成,临命终时,当成道证。若临命终复不成者,当尽五下结,中间般涅槃.生彼般涅槃.行般涅槃.无行般涅槃.上流阿迦尼咤般涅槃。」(大正1,75 a28~b3)

  ^25 五种阿那含,详见《大毗婆沙论》卷174,大正27,875c~877c。

  中般涅槃:指三果圣者于欲界殁而生色界时,于色界之「中有」位而般涅槃者。

  生般涅槃:圣者生于色界,不久即能起道圣,断除无色界之惑而般涅槃者。

  无行般涅槃:圣者生于色界,未加行勤修,经久时而般涅槃者。

  有行般涅槃:圣者生于色界,加行精勤修学,经过长时之后而般涅槃者。

  上流般涅槃:先生于色界之初禅,渐次上生于色界余天之中,最后至色究竟天或非想非非想天而般涅槃者。

  ^26

  (1) 七觉支:1.念觉支、2.择法觉支、3.精进觉支、4.喜觉支、5.除觉支(轻安觉支)、6.定觉支、7.舍觉支。

  

  (2)《大毗婆沙论》卷83:「问:无量有漏、觉支无漏,云何有漏与无漏俱?尊者世友作如是说:由四无量调伏其心、令心质直有所堪能,从此无间引起觉支,觉支无间引起无量,无量觉支相杂而起,故说为俱而实不并。」(大正27,427c21~25)。

  

  ^27 《大毗婆沙论》卷82:「问:此四无量于三种(自相作意、共相作意、胜解作意)中,为与何等作意俱生?答:唯与胜解作意俱生假想起故。」(大正27,423a3~5)。

  ^28

  (1) 《杂阿含经》卷21(567经) (大正2,149c12〜150a11)。

  

  (2) 参见《空之探究》p.21:「贪、瞋、痴(代表了一切烦恼)是量的因,漏尽比丘所得无量心解脱中,不动心解脱最为第一;不动心解脱是贪空、瞋空、痴空,贪、瞋、痴空即超越于限量,是漏尽比丘的究竟解脱(不动阿罗汉)。……经中说无量、无所有、无相,却没有说到空心解脱,这因为空于贪、瞋、痴的不动心解脱,就是空心解脱的别名。」

  

  

《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四节 无量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