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四節 無量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;《中阿含經》卷10(57)《即爲比丘說經》 (大正1,492b5~7);《增支部》「九集」(日譯南傳22上,p.4、p.11~p.12)。

  ^17 《中部》(62)《教誡羅睺羅大經》(日譯南傳10,p.219~p.220):

  羅睺羅!汝應修習慈,羅睺羅!汝修習慈時,則一切瞋恚滅。

  

  羅睺羅!汝應修習悲。羅睺羅!汝修習悲時,一切害意滅。

  

  羅睺羅!汝應修習喜;羅睺羅!汝修習喜時,一切不樂滅。

  

  羅睺羅!汝應修習舍;羅睺羅!汝修習舍時,則一切感動滅。

  

  羅睺羅!汝應修習不淨觀。羅睺羅!汝修習不淨觀時,一切欲染滅。

  

  羅睺羅!汝應修習無常想。羅睺羅!汝修習無常想時,一切我慢滅。

  

  羅睺羅!汝應修習出入息念。羅睺羅!由修習、多修習出入息念,則有大果、大福利。

  

  ^18《成實論》卷12說:

  「問曰:此叁皆是慈耶?答曰:即是慈心差別叁種。所以者何?不瞋名慈,有人雖能不瞋,而見苦衆生不能生悲,若能于一切衆生中深行慈心,如人見子遭急苦惱,爾時慈心轉名爲悲。或有人于他苦中能生悲心,而不能于他增益事中生歡喜心。何以知之?有人見怨賊苦尚或生悲,見子得勝己事而不能喜。行者見一切衆生得增益事,生歡喜心如己無異,是名爲喜。故知慈心差別爲悲喜。

  

  問曰:何所舍故名舍?答曰:隨見怨親則慈心不等,于親則重,于中不如,于怨轉薄?悲喜亦爾,是故行者欲令心等,于親舍親,于怨舍怨,然後于一切衆生慈心平等,悲喜亦爾。故經中說:爲斷憎愛修習舍心。

  

  問曰:若爾則無別舍心,但以心平等故名爲舍。答曰:我先說慈心差別爲悲、喜等,又慈心以下、中、上法故有叁種,能令此叁平等,故名爲舍。」(大正32,336 b19~c8)

  

  ^19 《中阿含經》(27)《梵志陀然經》(大正1,458b23~24)。《中部》(97)《陀然經》(日譯南傳11上,p.256;漢譯南傳11,p.208)。

  ^20 《中阿含經》(68)《大善見王經》(大正1,518a~c)。《長部》(17)《大善見王經》(日譯南傳7,p.184~p.197;漢譯南傳7,p.142)。《長阿含經》卷3(2)《遊行經》(大正1,23c~24a)。

  ^21 《空之探究》p.20~p.21:「與空有密切關系的定法,主要是四種心叁昧,《相應部》作心解脫。……依《相應部》(41)「直多相應」(日譯南傳15,p.450~p.452),四種心解脫是:無量心解脫,無所有心解脫,空心解脫,無相心解脫。……貪、瞋、癡(代表了一切煩惱)是量的因,漏盡比丘所得無量心解脫中,不動心解脫最爲第一;不動心解脫是貪空、瞋空、癡空,貪、瞋、癡空即超越于限量,是漏盡比丘的究竟解脫(不動阿羅漢)。」

  ^22宋天竺叁藏求那跋陀羅譯。

  ^23《相應部》(46)「覺支相應」(日譯南傳16上,p.339~p.340;漢譯南傳17,p.301)。

  《大毗婆沙論》卷83:「如契經說:與慈俱修念等覺支,依止離,依止無欲,依止滅,回向于舍;悲喜舍叁說亦如是。」(大正27,247c19~21)。

  ^24 《雜阿含經》卷27(740經):「若比丘修習此七覺分,多修習已,當得七果。何等爲七?謂現法智有余涅槃;及命終時;若不爾者,五下分結盡,得中般涅槃;若不爾者,得生般涅槃;若不爾者,得無行般涅槃;若不爾者,得有行般涅槃;若不爾者,得上流般涅槃。」(大正2,197a22~27)另參見《長阿含經》卷12(17)《清淨經》:「此樂當有七果功德,雲何爲七?于現法中得成道證;正使不成,臨命終時,當成道證。若臨命終複不成者,當盡五下結,中間般涅槃.生彼般涅槃.行般涅槃.無行般涅槃.上流阿迦尼咤般涅槃。」(大正1,75 a28~b3)

  ^25 五種阿那含,詳見《大毗婆沙論》卷174,大正27,875c~877c。

  中般涅槃:指叁果聖者于欲界殁而生色界時,于色界之「中有」位而般涅槃者。

  生般涅槃:聖者生于色界,不久即能起道聖,斷除無色界之惑而般涅槃者。

  無行般涅槃:聖者生于色界,未加行勤修,經久時而般涅槃者。

  有行般涅槃:聖者生于色界,加行精勤修學,經過長時之後而般涅槃者。

  上流般涅槃:先生于色界之初禅,漸次上生于色界余天之中,最後至色究竟天或非想非非想天而般涅槃者。

  ^26

  (1) 七覺支:1.念覺支、2.擇法覺支、3.精進覺支、4.喜覺支、5.除覺支(輕安覺支)、6.定覺支、7.舍覺支。

  

  (2)《大毗婆沙論》卷83:「問:無量有漏、覺支無漏,雲何有漏與無漏俱?尊者世友作如是說:由四無量調伏其心、令心質直有所堪能,從此無間引起覺支,覺支無間引起無量,無量覺支相雜而起,故說爲俱而實不並。」(大正27,427c21~25)。

  

  ^27 《大毗婆沙論》卷82:「問:此四無量于叁種(自相作意、共相作意、勝解作意)中,爲與何等作意俱生?答:唯與勝解作意俱生假想起故。」(大正27,423a3~5)。

  ^28

  (1) 《雜阿含經》卷21(567經) (大正2,149c12〜150a11)。

  

  (2) 參見《空之探究》p.21:「貪、瞋、癡(代表了一切煩惱)是量的因,漏盡比丘所得無量心解脫中,不動心解脫最爲第一;不動心解脫是貪空、瞋空、癡空,貪、瞋、癡空即超越于限量,是漏盡比丘的究竟解脫(不動阿羅漢)。……經中說無量、無所有、無相,卻沒有說到空心解脫,這因爲空于貪、瞋、癡的不動心解脫,就是空心解脫的別名。」

  

  

《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四節 無量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