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上,已穿过许多小枝和树枝,但是,你既无法记得它们,也无法计算他们。」《森林里的一棵树(II)》第五三页,阿姜查着,法园编译群编译。
[3]「比丘!譬如两手和合,相对作声,如是,缘眼、色,生眼识,三事和合触,触俱生受、想、思,此等诸法非我、非常,是无常之我,非恒、非安隐、变易之我。」《杂阿含第二七三经》
[4]「迹多罗白佛言:我师波罗奢那说,眼不见色,耳不听声,是名修根。佛告迹多罗:若如汝波罗奢那说,盲者是修根不?所以者何?如唯盲者眼不见色。」《杂阿含第二八二经》
[5]以下有关外界讯息从感官器官的接收,如何在脑中传递、作用的路径与回路,主要参考《EQ》〈第一、二、四、五章〉,丹尼尔‧高曼着,张美惠译,时报文化出版公司。
[6]见《杂阿含第二一八经》。经中说,这是「苦集道迹」。
[7]「此识起时,依根缘境而成三事的和合;和合的识,即名为触──感觉而成为认识。此触,经部师解说为即是识,即触境时的识,如『杂含』(卷一三‧三0七经)说:「眼色二种缘,生于心心法。识触及俱生,受想等有因」。有部以识及触为二,又是同时相应的;所以触从三和生,又为令三和合的心所。与根境相对的识,本没有二者,但由于根取境的引动内心,心反应缘境而成为认识,此从外而内,从内而外的认识过程,似乎有内在心与缘境心的二者。如作意与心,识与触,即是如此。此认识过程,本为极迅速而难于分别先后的,也不能强作内外的划分,不过为了说明方便而如此说。否则,易于误会内心为离根境而恒在。」《佛法概论》第一一四页,印顺法师着。
[8]「尔时、世尊告诸比丘:有从爱生爱、从爱生恚、从恚生爱、从恚生恚。云何为从爱生爱?……」《杂阿含九八五经》
[9]「虽然说生死的根源在无明,其实无明早就含摄在十支中的触支里。触有种种的触,而缘起中所说的是无明触。因无明相应的触,所以对所取的境界不能了知;不了知无常、苦、空、非我,不了知三宝、四谛,不了知善恶业果,所以起了味着(受);因味着才生爱、生取。」《唯识学探源》第二五页,印顺法师着。
[10]「复次,此十二支缘起法,即烦恼业苦展转为缘,谓烦恼生业,业生苦,苦生苦,苦生烦恼,……烦恼生业者,谓无明缘行,业生苦者,谓行缘识,……」《大毗婆沙论》(大正二七‧一二二中)
[11]「爱取不是无明所摄,却是摄在行支里。」《唯识学探源》第二五至二六页,印顺法师着。书中还引《杂阿含第二九四经》:「愚痴无闻凡夫,无明覆,爱缘系,得此识身。内有此识身,外有名色,此二因缘生触。」与《杂阿含第三0七经》:「诸业爱无明,因积他世阴。」来和「无明缘行,行缘识,识缘名色,名色缘六入,六入缘触……」比对说明这样的观点。
[12]「云何名?谓四无色阴:受阴、想阴、行阴、识阴。云何色?谓四大、四大所造色,是名为色。」《杂阿含第二九八经》
[13]《杂阿含第二九四经》
[14]「尊者难陀告诸比丘尼:善哉!善哉!当如实观察,于六触身如实无我:缘眼、色生眼识,三事和合触,触缘受,彼触缘受是我,异我,相在不?……缘眼、色,生眼识,三事和合生触,触缘想,彼想是我,异我,相在不?……缘眼、色,生眼识,三事和合触,触缘思,彼思是我,异我,相在不?」《杂阿含第二七六经》
[15]「尔时、世尊告诸比丘:有二因缘生识,何等为二?谓眼、色,耳、声,鼻、香,舌、味,身、触,意、法。如是广说,乃至非其境界故。所以者何?眼、色因缘生眼识,彼无常,有为,心缘生。色若眼、识,无常,有为,心缘生;此三法和合触,触已受,受已思,思已想,此等诸法无常,有为,心缘生,所谓触、想、思。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亦复如是。」《杂阿含第二一四经》
[16]佛告比丘:「……譬如明目士夫,手执明灯,入于空室,彼空室观察。如是比丘于一切空行,心观察欢喜,于空法行常、恒、住、不变易法,空我我所。如眼,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、法因缘生意识,三事和合触,触俱生受、想、思。此诸法无我、无常,乃至空我、我所。」《杂阿含第二七三经》。又,《杂阿含第三0六经》也有相同的叙述:「眼、色缘,生眼识,三事和合触,触俱生受、想、思。此四无色阴,眼色,此等法名为人。……」
[17]「佛告比丘:意内入处者,若心、意、识,非色,不可见,无对。」《杂阿含第三二二经》
[18]「彼心、意、识,日夜时克,须臾转变,异生异灭,犹如猕猴游林树间,须臾处处,攀捉枝条,放一取一。」《杂阿含第二八九经》
[19]「若命终时,此身若火烧,若弃冢间,风飘日曝,久成尘末,而心、意、识久远,长夜正信所熏,戒、施、闻慧所熏,神识上升,向安乐处,未来生天。」《杂阿含第九三0经》
又《中阿含第一七经》也类似:「彼心、意、识常为信所熏,为精进、多闻、布施、智慧所熏,彼因此缘此,自然升上生于善处。」
[20]「问:诸契经中说心、意、识,如是,三种差别云何?或有说者,无有差别,心即是意,意即是识,此三声别义无异故。如火,名火,亦名焰顶,亦名……故契经说心、意、识三,声虽有异,而无差别。」《大毗婆沙论》(大正二七‧三七一上)
[21]「独行远逝,覆藏无形。损意近道,魔系乃解。」《法句经》〈心意品〉(大正四‧五六三上)
「远行与独行,无形隐深窟。谁能调伏心,解脱魔罗缚。」南传《法句经》〈心品〉(了参法师译,妙心寺印行)
[22]「一切皆由意为前导,所以者何?意生起已,恶不善法皆随后生。……意为前导法,意尊意所使,由意有染污,故有说有行,苦随此而生,如轮因手转。」《本事经》(大正一七‧六六四上)
「一切法义,意为前导,是故转行。」《正法念处经》(大正一七‧二五四中)
「诸法意先导,意主意造作。若以清净意,或语或行业,是则乐随彼,如影不离形。」南传《法句经》〈双品〉(了参法师译,妙心寺印行)(按:此句汉译《法句经》〈双要品〉都译为心,如「心为法本,心尊心使。」但汉译《大毗婆沙论》中有「诸法意前行,意尊意所引,意染净言作,苦乐如影随。」(大正二七‧三七一中)则与南传《法句经》所译相近。)
[23]「何法灭故有灭?......即正思惟,生如实无间等观,所取法无常、生灭、离欲、灭尽、舍离,心不顾念,心不缚着,爱则灭;彼爱灭故取灭,取灭故有灭,有灭故生灭,生灭故老病死、忧悲恼苦灭,如是如是纯大苦聚灭。......譬如油、炷然灯,若不增油、治炷,非彼灯明未来不生、尽、磨灭耶?」《杂阿含二八五经》
[24]初果是对修行者成就的一种划分,详见〈第七章圣者之流〉。
[25]「尔时、世尊告诸比丘:愚痴无闻凡夫,生苦受、乐受,不苦不乐受,多闻圣弟子,亦生苦受、乐受,不苦不乐受。诸比丘!凡夫、圣人,有何差别?……以彼愚痴无闻凡夫不了知故,于诸五欲生乐受触,受五欲乐,受五欲乐故,为贪使所使。苦受触故,则生瞋恚,生瞋恚故,为恚使所使。于此二受,若集、若灭、若味、若患、若离不如实知,不如实知故,生不苦不乐受,为痴使所使。……多闻圣弟子,身触生苦受,大苦逼迫,乃至夺命,不起忧悲称怨,啼哭号呼,心乱发狂。当于尔时,唯生一受,所谓身受,不生心受。……为乐受触,不染欲乐,不染欲乐故,于彼乐受、贪使不使;于苦触受,不生瞋恚,不生瞋恚故,恚使不使。于彼二使,集、灭、味、患、离如实知,如实知故,不苦不乐受、痴使不使。」《杂阿含四七0经》
[26]「缘眼、色,眼识生,三事和合缘触,触生受──若苦、若乐、不苦不乐。若于此受集、受灭、受味、受患、受离不如实知者,种贪欲身触,种瞋恚身触,种戒取身触,种我见身触,亦种殖增长诸恶不善法,如是纯大苦聚皆从集生。」《杂阿含二一三经》
[27]「尔时,世尊告诸比丘:有六触入处,云何为六?眼触入处,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触入处。沙门、婆罗门,于此六触入处,集、灭、味、患、离不如实知,当知是沙门、婆罗门去我法律远,如虚空与地。……于此眼触入处,非我,非异我,不相在,如实知见者,不起诸漏,心不染着,心得解脱。是名初触入处已断、已知,断其根本,如截多罗树头,于未来法永不复起,所谓眼识及色。」《杂阿含二0九经》
[28]「在我们的修行中,我们必须如截十里流,阻止触发展成受。如果失败的话,就必须阻止受发展成爱。此后就病入膏肓,无药可救了。我们要试着把佛法应用在眼根和色尘交会、耳根和声尘交会、鼻根和香尘交会、舌根和味尘交会、身根和触尘交会、意根和法尘交会的时刻,不断训练自己不可攀缘任何东西。」《菩提树的心木》第二四页,佛使比丘着,郑振煌译,慧炬出版社。
[29]「在经典里有关修行的记载,大多数在教导我们观察受。很多证得阿罗汉果位的圣人,都是以受为观照的对象。」 《人类手册》第一0八页,佛使尊者着,曦比丘等译,净心文教基金会印行。
「佛法的修习并不须要你去到处寻找或花费整个的精力去达成,你只要观察那些在你心中升起的各种感觉:当眼见色、耳闻声、鼻嗅香、舌觉味、以及其他种种时,它们全都会来到这颗心──一颗清明觉醒的心。」《以法为赠礼》第四九页,阿姜查着,法园编译群译,圆光寺印经会印行。
「这些感觉生起的地方就是我们能够开悟,智慧能够生起的地方。」《心灵的资粮》第一三一页,阿姜查着,法园编译群译,法耘印经会印行。
《学佛的基本认识 第四章 认识自我 第二节 我们的认识发展过程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