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学佛的基本认识 第四章 认识自我 第二节 我们的认识发展过程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?厌恶蟑螂这样的弱点,成为导致整个事件结果 -- 懊恼的重要关键。我们可以根据这样的发现,以佛法的观点去思考,当下一次遇到类似情形时,应当怎么做才是合乎佛法的行为。如果先有个行动腹案,就像沙盘推演一样,这对「生手」是很有益处的。除此而外,还可以进一步寻找或开发自己对治这个弱点的修学方法。

  当下的缘起流转

  如果熟悉十二缘起的内容,我们会发现,经文中从「三事和合触」开始,认识发展过程就切入十二缘起了。可以说,这是十二缘起的当下说明,也是十二缘起的九支说类型。我们说,生死烦恼流转(缘起)的观察与说明,不是一定非得说满十二支不可的,也可以是二支(无明、爱)、五支(爱、取、有、生、死),以及着重于当下认识发展过程的九支说。我们也说,尽管二支、五支与九支说,有着详略之别,但每一种说法,都能完整地展现缘起的内涵。就九支说来看,所缺少的无明、行、名色,其实是含摄在其它支中的。例如,无明也是表现在触中的,一般人的「识触」,都是「无明触」,也就是说,当感官器官传进来的讯息,在辨认成有意义的内容时,无明就作动了[9]。行支是指过去行为所留下来的业力[10],那也是表现在「爱」支中的[11],因为,我们之所以会对所认识的,生起喜欢或不喜欢,没有不受过去经验(或印象,即过去行为的影响力 -- 业力)所影响的。名色,依经中说,名是受、想、行、识等「四无色阴」,色是四大以及四大所造色[12]。那么,名色所指的,就是五蕴身心了,这与六入处的身心范围,是相同的。另外,如果依「内有此识身,外有名色,此二因缘生触」[13]的经文,「名色」也可看为「识所认识的境界」:色是外境,名是内境。这样,认识过程中的「境」,也可以是十二缘起中的一支,原来的九支加入「境」,就成了十支了。

  俱生与次第生

  经中说由「触」生「受」,感受的生成,就是我们认识境界的后续发展。除了由「触」生「受」外,尊者难陀在一次轮值为比丘尼们说法,教导比丘尼们于六入处作无我观时,也说从触可以直接生起思考、想象(想,「触缘想」),或者生起意向、决断(行,「触缘思」。行,也译为「思」)[14],这是第一类说法,可以理解为认识境界后,有时候会生起情感上的变化,有时候会引发我们的某些联想与思惟,有时候会改变我们的意向。第二类说法,是佛陀在教导比丘们作缘起无常观时说,心中因认识境界而生起感受(触已受),因为有所感受而生起意向(受已思),有了一定意向以后,再生起思考想象(思已想)[15]。第三类说法,是佛陀在教导一位比丘,从「一切空行」观察无我时说,在认识境界后,同时生起感受、思考、意向(触俱生受、想、思)[16]。经中有这三类看起来不一样的说明,好象让我们不知所从,其实,或许可以换个角度想:这三种不同的情况,会不会是表示了我们心中对境界认识后,可能有的三种不同反应?值得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观察体会。

  心、意、识的含意

  心、意、识的含意,在早期佛教中,可能是没有严密区分的。例如,佛陀在解释六入处时,说意内入处就是心、意、识,是抽象性质的非物质,见不到也摸不着[17]。又如,佛陀说大家都习惯把「识」看成「我」,接着就说,其实我们的「心、意、识」是每一刻都在变化的,就像那林树间好动的猴子,哪里会有不变的我呢[18]?再如,佛陀安慰他的堂弟摩诃男优婆塞,说他的「心、意、识」长久以来,受佛法信、戒、施、闻慧熏习,死后「识」一定会往生在安稳处,以免除他一心向着佛法修学,但又担心来世堕入恶趣的恐惧[19]。部派分化以后,论师们对心、意、识的含意到底一样不一样,开始出现不同的意见。有的依着传统思想,说心就是意,意就是识,含意并没有差别,只是称呼上的不同而已[20]。有的说,名称上的差别,就表示了名称上所代表的不同意涵。主张心、意、识应有不同含意的论师们,他们从经典中心、意、识的不同用法里,去归纳、发掘其含意的不同。例如,五阴中用「识」阴,而不说心阴或意阴,六入处中说「意」入处,而不说心入处、识入处,又如经中以「远行、独行」[21]来形容「心」的长远影响,也就是储存、记忆的特性,以「前导」来形容「意」的主导性[22],以「六根对六境」说识生等等,都表示了三者隐含有不同偏重的意涵。如果针对境界的认识作用归纳来说,意是在先的「意念发动」,识是接续的「辨别认识」,心则是后来的「综合统一」、「记忆储存」。怎么说呢?当面对境界时,如果没有注意到这个境界,不管是主动的,或者是被迫的,那么,境界的映像(讯息),是不会在心(脑)中产生的,也就不会进入到下一阶段的辨识作用。这就像俗话所说的「视而不见,听而不闻」,因为注意力没有放在那里,接收不到境界的讯息。当具备了注意的因缘,境界的讯息进来了,才算是有了分辨了别。分辨之后,紧接着就进入到解读讯息的认识核心。如何解读(认识)呢?是依着与过去经验、记忆的比对,包括各方面讯息的综合统一,而完成认识的。认识之后,就形成了一个新的经验,旋即又融入了储存记忆中,成为过去经验与记忆的一部分,等着在下一次认识中,影响对境界注意的选择,以及对进入讯息的解读与认识,形成一重重的辗转影响,如图所示。

  图:认识过程中心、意、识的含意与辗转影响(略)

  关键的触与受

  那么,在上面认识发展过程的分析中,哪个阶段是发展成忧悲恼苦的关键呢?认识与认识后的发展过程,是那么快速地进行,我们可能清楚地察觉吗?这是我们在了解认识发展过程后,所关切的问题。以下我们列举四段佛陀的相关教说,尝试来探索这个问题:

  一、佛陀在作十二缘起还灭的思惟观察时,循次从死、生、有、取,一路观察到爱,然后说,如果能不顾念,不起执着,那么,爱就止息了。爱一旦止息了,十二缘起的钩锁,就从这里瓦解:「彼爱灭故取灭,取灭故有灭,有灭故生灭,生灭故老病死、忧悲恼苦灭」。佛陀并且形容这样爱的止息,就如同油灯不再加油,也不再整理灯芯,必将熄灭一样[23]。

  二、佛陀说,一般凡夫会生起苦、乐、不苦不乐的感受,成就初果以上的多闻圣弟子[24],也同样地会有这样的感受,那么,凡夫与圣人之间,有什么差别呢?差别就在于凡夫只能随着感受起舞,当生起乐的感受时,就起贪,生起苦的感受时,就起瞋,即使在不苦不乐的情形下,对感受的变化也浑然不清。而圣人就不一样了,他们不随着感受起舞,对感受如何生起,如何变化消失,都清清楚楚,而且,只会有生理层面的感受,不会让生理的苦、乐感受,发展到心理层面来,所以不会生起贪、瞋、痴,不会成为贪、瞋、痴的奴隶而忧悲恼苦[25]。这段经文,说明了多闻圣弟子对感受(受)的处理方式,与一般人是不一样的。

  三、佛陀说,在我们「根、境、识、触、受」等等的认识发展过程中,如果对感受生起的原因(集),感受的生灭变化(灭),感受可能发展出来的执着(味)、祸患(患),都没有深刻如实的体会,也没有办法超越感受的后续影响(离),那么,就从这里种下了贪、瞋、痴、我见的祸端,并且发展出种种的恶行来[26]。

  四、佛陀说,如果对认识发展过程「根、境、识、触」中的六触,对其生起的原因(集)、生灭变化(灭)、可能发展出来的执着(味)、祸患(患),都没有深刻如实的体会,也没有办法超越其后续影响(离),那么,就与我(佛陀)所教导法与律离得太远了,就像虚空与地一样。如果能够在六触中如实地体会到无我,不起执着,不起烦恼(漏),就可以称为对触「已知、已断」,就像斩断了多罗树的树根一样,将来再也不会生起、生长[27]。

  第三段与第四段的教说,乍看之下,似乎有些奇怪,为什么一个地方是针对「受」来说,另一个地方又强调是「触」?再仔细看,原来第四段讲的「触已知、已断」,是以斩断了多罗树树根来形容的,而这种形容,只用在对阿罗汉解脱圣者上,是形容他们的永断生死,不再轮回。第三段与第二段都在谈「受」,第三段没有指明对受的如实知,可以有什么成就,但第二段则清楚的指出,能不随着感受起舞的,是多闻圣弟子。多闻圣弟子应该是泛指初果成就以上的圣者,他们在解脱的修学上,虽然已经到了不会退转的程度,但还不及阿罗汉生死解脱的成就,还在继续修学中。所以,在认识发展过程中,能够超越感受影响的,是多闻圣弟子,而能够在更上游的触,就切断我见无明,对每一个认识的当下,都是「明触」的,是解脱生死的圣者。

  从这四段佛陀的教说,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发:认识发展过程如果到了生起爱的阶段,贪、瞋、痴就跑不掉了,就像俗语所说「箭在满弦,不得不发」的情况。而取、有以下,是烦恼由伏而显的蓄积与完成,是难有机会在这些阶段停下来,不继续往下发展的[28]。所以,在认识发展的过程中,我们应当学习不要让爱生起,也就是说,让感受停在感受就好了[29],不要再有后续的发展。进一步,如果能够修学到让触就停在触,也就是每一个触都是离我执、无明的「明触」,那么,就完成生死解脱了。

  

  注解 

  [1]「依五处发前五识,能见五尘;依意处生意识,能知受、想、行──别法处,也能遍知过去未来,假实等一切法。」《佛法概论》第六一页,印顺法师着。别法处,语出《顺正理论》:「彼宗唯执受、想、思蕴,名别法处……。」(大正二九‧三六一中) 

  [2]「就像从树上掉下来一样,在你觉悟情况以前──「碰!」你已经着地了。事实上,你掉下来的一路…

《学佛的基本认识 第四章 认识自我 第二节 我们的认识发展过程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