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學佛的基本認識 第四章 認識自我 第二節 我們的認識發展過程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?厭惡蟑螂這樣的弱點,成爲導致整個事件結果 -- 懊惱的重要關鍵。我們可以根據這樣的發現,以佛法的觀點去思考,當下一次遇到類似情形時,應當怎麼做才是合乎佛法的行爲。如果先有個行動腹案,就像沙盤推演一樣,這對「生手」是很有益處的。除此而外,還可以進一步尋找或開發自己對治這個弱點的修學方法。

  當下的緣起流轉

  如果熟悉十二緣起的內容,我們會發現,經文中從「叁事和合觸」開始,認識發展過程就切入十二緣起了。可以說,這是十二緣起的當下說明,也是十二緣起的九支說類型。我們說,生死煩惱流轉(緣起)的觀察與說明,不是一定非得說滿十二支不可的,也可以是二支(無明、愛)、五支(愛、取、有、生、死),以及著重于當下認識發展過程的九支說。我們也說,盡管二支、五支與九支說,有著詳略之別,但每一種說法,都能完整地展現緣起的內涵。就九支說來看,所缺少的無明、行、名色,其實是含攝在其它支中的。例如,無明也是表現在觸中的,一般人的「識觸」,都是「無明觸」,也就是說,當感官器官傳進來的訊息,在辨認成有意義的內容時,無明就作動了[9]。行支是指過去行爲所留下來的業力[10],那也是表現在「愛」支中的[11],因爲,我們之所以會對所認識的,生起喜歡或不喜歡,沒有不受過去經驗(或印象,即過去行爲的影響力 -- 業力)所影響的。名色,依經中說,名是受、想、行、識等「四無色陰」,色是四大以及四大所造色[12]。那麼,名色所指的,就是五蘊身心了,這與六入處的身心範圍,是相同的。另外,如果依「內有此識身,外有名色,此二因緣生觸」[13]的經文,「名色」也可看爲「識所認識的境界」:色是外境,名是內境。這樣,認識過程中的「境」,也可以是十二緣起中的一支,原來的九支加入「境」,就成了十支了。

  俱生與次第生

  經中說由「觸」生「受」,感受的生成,就是我們認識境界的後續發展。除了由「觸」生「受」外,尊者難陀在一次輪值爲比丘尼們說法,教導比丘尼們于六入處作無我觀時,也說從觸可以直接生起思考、想象(想,「觸緣想」),或者生起意向、決斷(行,「觸緣思」。行,也譯爲「思」)[14],這是第一類說法,可以理解爲認識境界後,有時候會生起情感上的變化,有時候會引發我們的某些聯想與思惟,有時候會改變我們的意向。第二類說法,是佛陀在教導比丘們作緣起無常觀時說,心中因認識境界而生起感受(觸已受),因爲有所感受而生起意向(受已思),有了一定意向以後,再生起思考想象(思已想)[15]。第叁類說法,是佛陀在教導一位比丘,從「一切空行」觀察無我時說,在認識境界後,同時生起感受、思考、意向(觸俱生受、想、思)[16]。經中有這叁類看起來不一樣的說明,好象讓我們不知所從,其實,或許可以換個角度想:這叁種不同的情況,會不會是表示了我們心中對境界認識後,可能有的叁種不同反應?值得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觀察體會。

  心、意、識的含意

  心、意、識的含意,在早期佛教中,可能是沒有嚴密區分的。例如,佛陀在解釋六入處時,說意內入處就是心、意、識,是抽象性質的非物質,見不到也摸不著[17]。又如,佛陀說大家都習慣把「識」看成「我」,接著就說,其實我們的「心、意、識」是每一刻都在變化的,就像那林樹間好動的猴子,哪裏會有不變的我呢[18]?再如,佛陀安慰他的堂弟摩诃男優婆塞,說他的「心、意、識」長久以來,受佛法信、戒、施、聞慧熏習,死後「識」一定會往生在安穩處,以免除他一心向著佛法修學,但又擔心來世墮入惡趣的恐懼[19]。部派分化以後,論師們對心、意、識的含意到底一樣不一樣,開始出現不同的意見。有的依著傳統思想,說心就是意,意就是識,含意並沒有差別,只是稱呼上的不同而已[20]。有的說,名稱上的差別,就表示了名稱上所代表的不同意涵。主張心、意、識應有不同含意的論師們,他們從經典中心、意、識的不同用法裏,去歸納、發掘其含意的不同。例如,五陰中用「識」陰,而不說心陰或意陰,六入處中說「意」入處,而不說心入處、識入處,又如經中以「遠行、獨行」[21]來形容「心」的長遠影響,也就是儲存、記憶的特性,以「前導」來形容「意」的主導性[22],以「六根對六境」說識生等等,都表示了叁者隱含有不同偏重的意涵。如果針對境界的認識作用歸納來說,意是在先的「意念發動」,識是接續的「辨別認識」,心則是後來的「綜合統一」、「記憶儲存」。怎麼說呢?當面對境界時,如果沒有注意到這個境界,不管是主動的,或者是被迫的,那麼,境界的映像(訊息),是不會在心(腦)中産生的,也就不會進入到下一階段的辨識作用。這就像俗話所說的「視而不見,聽而不聞」,因爲注意力沒有放在那裏,接收不到境界的訊息。當具備了注意的因緣,境界的訊息進來了,才算是有了分辨了別。分辨之後,緊接著就進入到解讀訊息的認識核心。如何解讀(認識)呢?是依著與過去經驗、記憶的比對,包括各方面訊息的綜合統一,而完成認識的。認識之後,就形成了一個新的經驗,旋即又融入了儲存記憶中,成爲過去經驗與記憶的一部分,等著在下一次認識中,影響對境界注意的選擇,以及對進入訊息的解讀與認識,形成一重重的輾轉影響,如圖所示。

  圖:認識過程中心、意、識的含意與輾轉影響(略)

  關鍵的觸與受

  那麼,在上面認識發展過程的分析中,哪個階段是發展成憂悲惱苦的關鍵呢?認識與認識後的發展過程,是那麼快速地進行,我們可能清楚地察覺嗎?這是我們在了解認識發展過程後,所關切的問題。以下我們列舉四段佛陀的相關教說,嘗試來探索這個問題:

  一、佛陀在作十二緣起還滅的思惟觀察時,循次從死、生、有、取,一路觀察到愛,然後說,如果能不顧念,不起執著,那麼,愛就止息了。愛一旦止息了,十二緣起的鈎鎖,就從這裏瓦解:「彼愛滅故取滅,取滅故有滅,有滅故生滅,生滅故老病死、憂悲惱苦滅」。佛陀並且形容這樣愛的止息,就如同油燈不再加油,也不再整理燈芯,必將熄滅一樣[23]。

  二、佛陀說,一般凡夫會生起苦、樂、不苦不樂的感受,成就初果以上的多聞聖弟子[24],也同樣地會有這樣的感受,那麼,凡夫與聖人之間,有什麼差別呢?差別就在于凡夫只能隨著感受起舞,當生起樂的感受時,就起貪,生起苦的感受時,就起瞋,即使在不苦不樂的情形下,對感受的變化也渾然不清。而聖人就不一樣了,他們不隨著感受起舞,對感受如何生起,如何變化消失,都清清楚楚,而且,只會有生理層面的感受,不會讓生理的苦、樂感受,發展到心理層面來,所以不會生起貪、瞋、癡,不會成爲貪、瞋、癡的奴隸而憂悲惱苦[25]。這段經文,說明了多聞聖弟子對感受(受)的處理方式,與一般人是不一樣的。

  叁、佛陀說,在我們「根、境、識、觸、受」等等的認識發展過程中,如果對感受生起的原因(集),感受的生滅變化(滅),感受可能發展出來的執著(味)、禍患(患),都沒有深刻如實的體會,也沒有辦法超越感受的後續影響(離),那麼,就從這裏種下了貪、瞋、癡、我見的禍端,並且發展出種種的惡行來[26]。

  四、佛陀說,如果對認識發展過程「根、境、識、觸」中的六觸,對其生起的原因(集)、生滅變化(滅)、可能發展出來的執著(味)、禍患(患),都沒有深刻如實的體會,也沒有辦法超越其後續影響(離),那麼,就與我(佛陀)所教導法與律離得太遠了,就像虛空與地一樣。如果能夠在六觸中如實地體會到無我,不起執著,不起煩惱(漏),就可以稱爲對觸「已知、已斷」,就像斬斷了多羅樹的樹根一樣,將來再也不會生起、生長[27]。

  第叁段與第四段的教說,乍看之下,似乎有些奇怪,爲什麼一個地方是針對「受」來說,另一個地方又強調是「觸」?再仔細看,原來第四段講的「觸已知、已斷」,是以斬斷了多羅樹樹根來形容的,而這種形容,只用在對阿羅漢解脫聖者上,是形容他們的永斷生死,不再輪回。第叁段與第二段都在談「受」,第叁段沒有指明對受的如實知,可以有什麼成就,但第二段則清楚的指出,能不隨著感受起舞的,是多聞聖弟子。多聞聖弟子應該是泛指初果成就以上的聖者,他們在解脫的修學上,雖然已經到了不會退轉的程度,但還不及阿羅漢生死解脫的成就,還在繼續修學中。所以,在認識發展過程中,能夠超越感受影響的,是多聞聖弟子,而能夠在更上遊的觸,就切斷我見無明,對每一個認識的當下,都是「明觸」的,是解脫生死的聖者。

  從這四段佛陀的教說,我們可以得到一些啓發:認識發展過程如果到了生起愛的階段,貪、瞋、癡就跑不掉了,就像俗語所說「箭在滿弦,不得不發」的情況。而取、有以下,是煩惱由伏而顯的蓄積與完成,是難有機會在這些階段停下來,不繼續往下發展的[28]。所以,在認識發展的過程中,我們應當學習不要讓愛生起,也就是說,讓感受停在感受就好了[29],不要再有後續的發展。進一步,如果能夠修學到讓觸就停在觸,也就是每一個觸都是離我執、無明的「明觸」,那麼,就完成生死解脫了。

  

  注解 

  [1]「依五處發前五識,能見五塵;依意處生意識,能知受、想、行──別法處,也能遍知過去未來,假實等一切法。」《佛法概論》第六一頁,印順法師著。別法處,語出《順正理論》:「彼宗唯執受、想、思蘊,名別法處……。」(大正二九‧叁六一中) 

  [2]「就像從樹上掉下來一樣,在你覺悟情況以前──「碰!」你已經著地了。事實上,你掉下來的一路…

《學佛的基本認識 第四章 認識自我 第二節 我們的認識發展過程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