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故说为空。但这个空只是观想所成的空,所缘的空;不是真正法空
。真正的法空,要依缘起而显其本性空。即缘起而知空,才是一切法的真空胜义。
(二)缘起即空 缘起为阿含的深义。「我今当说第一空法,云何第一空法,若缘起时则起,亦不见来处,灭时则灭,亦不见灭处」(增含一,三○);这就是说若于缘起中见来处去处,仍能悟入空性。「若过去若未来……若远,若近,彼一切非我,非异我,不相在,是名正慧」(杂含六,三四);这是依缘起所显不来不去非一非异的空义。是故要了知空义,必要了解缘起,不能了解缘起的意义,即不能理解真空胜义,「此有故彼有,此生故彼生」,即是显诸法生起,必假托「缘此而彼起」的因缘相依的关系。但这个因缘相依所生诸法,都是空无自性。「色无常,若因,若缘,生诸色者,彼亦无常,无常因,无常缘,所生诸色,云何有常」(杂含一,六);这就是依因缘所生法,明确地是无常。无常因,无常缘所生无常(法)即是空。佛告三弥离提:「眼空,常恒不变易法空,我所空,所以然者,此性自尔」(杂含九,四六)。佛说得更明白,眼等诸行,若因,若缘所生色,若苦,若乐,不苦不乐,都是无常,都是空。为什么要说他是空,是「此性自尔」。并不是佛的发明,也非是上帝所作,故佛说:「非我所作,亦非余人作,如来出世,及未出世
,法界常住」(杂含一二,六八)。这是把缘起性视为常住,不生不灭所显诸法的理性,自性空,故「因缘所生法,我说即是空」。依因缘所生法,都是生灭的,依缘起和合所显的本有性,都是无常无我的,不生不灭、不来不去、不一不异的空寂性,所以说为无常、无我、即是空。这个空,即缘起而显空,或缘起即空,非缘起以外而有空,或空以外而有缘起。故曰「法住法空,法如法尔,法不离如,法不异如」(杂含一二,六八)。这是依缘起性空显不生不灭、非一非异的空义。这个不生不灭的性空义。在声闻比丘中,也只有舍利弗、须菩提才能完全通达。舍利弗说
:「我恒游空三昧」(增含四二,二二),须菩提证得无诤三昧为解空第一。像厌世苦行的大迦叶,只是拘泥生死事相上说明生灭无常,不能于缘起而知不生不灭的性空,即缘起而悟空,或于生灭中而知不生不灭的「此性自尔」胜义空。这个「此性自尔」的空义,即是阿含的空义。
(三)中道义,世俗的知见,不是偏于有,就是偏于无,都是落于二边的知见,佛说中道缘起法,即是不落于二边,亦「即是离于二边,说于中道」。「乐受者是一边,苦受者是二边,不苦不乐是其中,有者是一边,集是二边,受是其中。」(杂含四三,四六)这就是说有说无,或苦或乐,都落于情识的二边知见,不是绝对的中道法。绝对的中道法,是不苦不乐,不依情识知见而以正智正见为出发点。是故释尊开示迦旃延说:「世人颠倒于二边,若有若无,世人取诸境界,心便计着。迦旃延,若不受、不取、不住、不计于我。此若生时生,灭时灭。迦旃延,于此不疑不惑,不问于他,而能自知,是名正见」(杂含十,五四)。「如实正知见,若世间有者,无有,是无离于二边,说于中道」。(杂含一二,六九)世间人总依颠倒知见说有说无。佛法依缘起见到「此有故彼有」、「此灭故彼灭」正见的中道义,故不落于二边。不惑于二边的正见,为佛法根本的思想,释尊初于鹿苑说四谛八正道,即以正智正见为领导,建立正智正见中道义,这个正见的中道义也只有迦旃延才能善于了达,绝不是一般声闻比丘所能了知,是故佛陀缘起、空、中道、本怀的教义,至少在声闻比丘中失去了普遍性。
(四)阿含思想与当时一般宗教哲学诸思想有严格交涉的关系。特别对于非婆罗门教的六师思想的批判若长含沙门果经等,以及自我为中心的世界观、人生观思想的纠正若长含梵动经等,人生家庭社会伦理道德标准的确定若中含善生经等,神教迷信的破除若长含三明经等。在这些问题上都充分反映出,阿含是富有组织的论理学
,特别富有时代交涉的精神。故研究原始佛教书籍虽多,若阿毗达磨论,只是限于经文比句表面的解释,而没有深刻内容意义的价值。是故欲了解原始佛教,不仅限于佛教一部分经典,必须注意到当时与佛教有关系的一般宗教哲学文化思想的对照研究。阿含的意思涉及到佛陀时代前后一二百年间的印度宗教哲学的思想。是故研究阿含,不仅可窥见佛教根本思想,也可窥见印度当时所有宗教哲学思想的体系。
(五)阿含虽被尊为根本佛教的经典,但从其内容思想体系说,显与佛灭二百年后部派思想相混合。要是想研究真的根本佛教思想,这于阿含研究取材方面,应有区别新旧思想的必要。就如佛预示百年后,阿育王及优婆▇多的事迹。这纯为上座部于佛灭后三百年前后所编纂以抬高自己的身价,不能视为根本佛教的迹象。但是要严格区别这个新旧思想的问题,仅依汉译阿含的内容,还不足以决定,尤其思想方面,以原始佛教的教理不是佛陀一代所完成的,佛陀仅止于一种暗示。必须追溯佛陀以前吠陀书、奥义书及佛陀以后部派的经典,始能探得佛陀思想的起源背景及教团组织的次第。初期佛教所用的术语,若三皈依、五戒、持斋、四谛、十二因缘一类的法门,显都与吠陀书(法经)、奥义书的思想有密切的渊源。
(六)阿含不但在思想上涉及大小乘思想内容及导源的关系,且涉及佛教全体思想及历史的渊源。最显著的部份:一、释尊自说出家年月,说法的时代,「我年二十九
,出家求善道,须跋我成佛,今已五十年」(长含游行经)。二、释尊预示百年后,阿育王及优婆▓多的事迹。「于我灭度百年之后,此童子于巴连弗邑统领诸方,为转轮王,姓孔雀名阿育,正法治世。又复广布我舍利,当造八万四千法王之塔」(杂含二三,三二)。三、其余有关释尊、迦叶、阿难传承及与各国王的关系。这都为研究佛史重要的资料,于考证佛陀纪元问题上具有决定性的影响,至少在北传方面认为是如此。
(七)阿含不独为佛教全体思想的渊源,且为研究印度宗教哲学及一般思想的依据
。佛陀时代的婆罗门教,虽失去统治人心的功用,但一般国民宗教意识(神的思想
)及生活习惯(祭祀神格,赞歌)仍然与婆罗门教育密切的关系,中含梵志十经,特别可以看出婆罗门教潜伏的势力。非婆罗门教六师,虽以自由思想为号召,然在思想上缺少了正觉的依据,趋于极端(参阅长含沙门果经)故不能统一民心。佛陀以新鲜正觉思想,觉范天下,救济人间,故能折伏当时诸种思想(六师)。是故不了解阿含不特不能了知空有的大乘教,并且不能了知一切经典根本思想的源流,甚至不了解整个佛法思想起源的背景,亦非过言。阿含为大小乘思想的根源,是故阿含有其独特性,不可拘泥于大小之间,日本佛教徒或称为「根本佛教」或称为「原始佛教」,这都有损于阿含独特性的价值。我以为阿含,就是阿含,不必再加上此形容词的名称,为了彰显阿含独特性的价值,故尊为「阿含佛教」。
二、 阿含的思想与当时的思潮
一、当时一般的思潮
释尊的时代,不消说,即指西纪前五六世纪而言。这时的印度思潮,无论在文化思想上,或民族思想上,或政治趋势上,或宗教改革上,以及一般教学上,都立于划时代转向的阶级。在思想体系上,是新旧思想交替,新印度文化宗教哲学思想开始勃兴的时期。
要详细的分析这时的思潮,至少要有数十种以上。然当时最显著思想的顷向,也不过三四种而已。
(一)正统婆罗门教的思潮 奥义书兴起后,形式的婆罗门教虽渐趋衰落,然尚能以传统的精神对抗新兴自由派及革新派,以维持吠陀天启主义、婆罗门族至上主义
、祭式万能主义,为教系的中心。
(二)俗信的思潮 这不同于前者拘泥形式主义,对吠陀以来种种神格虽多崇敬信仰。然以梵天(Brahmadeva)、毗纽拿(Visnu) 、湿婆(Siva)三神为中心。然主要的,以期养成一神教的思潮,大叙事诗的中心思想,实是这种通俗运动的核心。
(三)哲学的思潮 以梵书、奥义书为根据的哲学思想,特别奥义书理论发展所掀起的派别:初为数论瑜伽,后为六派哲学大部份思想,都起于此时。
(四)非吠陀的思潮 非吠陀思想,即反对上面三种思潮,否认吠陀的权威。以自由独立的思想为标榜,即所谓六师异学及佛教为这一派的代表。
当时非吠陀思想为适应时代思潮而起,反抗传统的婆罗门主义。这是西纪前六百年顷至四百年间印度思想界的总代表。反吠陀的思想,虽以自由觉悟人生为目的
,但其本身缺乏健全思想的体系,而趋于极端怀疑论断灭唯物的实在论,不特无益于人类反危害世道人心(详长含沙门果经)。古的婆罗门教思想,既失去人心的归趣,而新的思想又未能带来人类的光明。虽说为新鲜活泼的思想,实是极端混沌的思潮。在此人心极度不安,思想混乱的时候,以自觉觉天下的思潮开始导演,以综合婆罗门教与非婆罗门教思想而树起正觉思想体系者,这即是佛陀思想的起源。(
西纪前五六○|四八○)佛陀的思想,无疑的属于非婆罗门佛系。但有时也采用婆罗门的特长,即如佛教的出家、持斋、四谛、轮回、解脱等术语,都导源于婆罗门教及奥义书。而以佛陀伟大智慧思想把它融会改造成为佛教的法门。佛陀无论于苦或乐,都以中道的立场,避免极端,实是当时崭新健全道德的思想。佛陀虽为当时崇高伟大人格觉悟者,但对古的思想││婆罗门教││或不彻底的思想││六师异学││一面用严格批评的能度,一面以伟大人格精神的感化,或接受他们的皈降,或改造他们的思想,互不相碍,同受…
《大师的叮咛,佛陀的教诲--写在「杂阿含经」白话译解之前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