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師的叮咛,佛陀的教誨--寫在「雜阿含經」白話譯解之前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故說爲空。但這個空只是觀想所成的空,所緣的空;不是真正法空

  。真正的法空,要依緣起而顯其本性空。即緣起而知空,才是一切法的真空勝義。

   (二)緣起即空 緣起爲阿含的深義。「我今當說第一空法,雲何第一空法,若緣起時則起,亦不見來處,滅時則滅,亦不見滅處」(增含一,叁○);這就是說若于緣起中見來處去處,仍能悟入空性。「若過去若未來……若遠,若近,彼一切非我,非異我,不相在,是名正慧」(雜含六,叁四);這是依緣起所顯不來不去非一非異的空義。是故要了知空義,必要了解緣起,不能了解緣起的意義,即不能理解真空勝義,「此有故彼有,此生故彼生」,即是顯諸法生起,必假托「緣此而彼起」的因緣相依的關系。但這個因緣相依所生諸法,都是空無自性。「色無常,若因,若緣,生諸色者,彼亦無常,無常因,無常緣,所生諸色,雲何有常」(雜含一,六);這就是依因緣所生法,明確地是無常。無常因,無常緣所生無常(法)即是空。佛告叁彌離提:「眼空,常恒不變易法空,我所空,所以然者,此性自爾」(雜含九,四六)。佛說得更明白,眼等諸行,若因,若緣所生色,若苦,若樂,不苦不樂,都是無常,都是空。爲什麼要說他是空,是「此性自爾」。並不是佛的發明,也非是上帝所作,故佛說:「非我所作,亦非余人作,如來出世,及未出世

  ,法界常住」(雜含一二,六八)。這是把緣起性視爲常住,不生不滅所顯諸法的理性,自性空,故「因緣所生法,我說即是空」。依因緣所生法,都是生滅的,依緣起和合所顯的本有性,都是無常無我的,不生不滅、不來不去、不一不異的空寂性,所以說爲無常、無我、即是空。這個空,即緣起而顯空,或緣起即空,非緣起以外而有空,或空以外而有緣起。故曰「法住法空,法如法爾,法不離如,法不異如」(雜含一二,六八)。這是依緣起性空顯不生不滅、非一非異的空義。這個不生不滅的性空義。在聲聞比丘中,也只有舍利弗、須菩提才能完全通達。舍利弗說

  :「我恒遊空叁昧」(增含四二,二二),須菩提證得無诤叁昧爲解空第一。像厭世苦行的大迦葉,只是拘泥生死事相上說明生滅無常,不能于緣起而知不生不滅的性空,即緣起而悟空,或于生滅中而知不生不滅的「此性自爾」勝義空。這個「此性自爾」的空義,即是阿含的空義。

   (叁)中道義,世俗的知見,不是偏于有,就是偏于無,都是落于二邊的知見,佛說中道緣起法,即是不落于二邊,亦「即是離于二邊,說于中道」。「樂受者是一邊,苦受者是二邊,不苦不樂是其中,有者是一邊,集是二邊,受是其中。」(雜含四叁,四六)這就是說有說無,或苦或樂,都落于情識的二邊知見,不是絕對的中道法。絕對的中道法,是不苦不樂,不依情識知見而以正智正見爲出發點。是故釋尊開示迦旃延說:「世人顛倒于二邊,若有若無,世人取諸境界,心便計著。迦旃延,若不受、不取、不住、不計于我。此若生時生,滅時滅。迦旃延,于此不疑不惑,不問于他,而能自知,是名正見」(雜含十,五四)。「如實正知見,若世間有者,無有,是無離于二邊,說于中道」。(雜含一二,六九)世間人總依顛倒知見說有說無。佛法依緣起見到「此有故彼有」、「此滅故彼滅」正見的中道義,故不落于二邊。不惑于二邊的正見,爲佛法根本的思想,釋尊初于鹿苑說四谛八正道,即以正智正見爲領導,建立正智正見中道義,這個正見的中道義也只有迦旃延才能善于了達,絕不是一般聲聞比丘所能了知,是故佛陀緣起、空、中道、本懷的教義,至少在聲聞比丘中失去了普遍性。

   (四)阿含思想與當時一般宗教哲學諸思想有嚴格交涉的關系。特別對于非婆羅門教的六師思想的批判若長含沙門果經等,以及自我爲中心的世界觀、人生觀思想的糾正若長含梵動經等,人生家庭社會倫理道德標准的確定若中含善生經等,神教迷信的破除若長含叁明經等。在這些問題上都充分反映出,阿含是富有組織的論理學

  ,特別富有時代交涉的精神。故研究原始佛教書籍雖多,若阿毗達磨論,只是限于經文比句表面的解釋,而沒有深刻內容意義的價值。是故欲了解原始佛教,不僅限于佛教一部分經典,必須注意到當時與佛教有關系的一般宗教哲學文化思想的對照研究。阿含的意思涉及到佛陀時代前後一二百年間的印度宗教哲學的思想。是故研究阿含,不僅可窺見佛教根本思想,也可窺見印度當時所有宗教哲學思想的體系。

   (五)阿含雖被尊爲根本佛教的經典,但從其內容思想體系說,顯與佛滅二百年後部派思想相混合。要是想研究真的根本佛教思想,這于阿含研究取材方面,應有區別新舊思想的必要。就如佛預示百年後,阿育王及優婆▇多的事迹。這純爲上座部于佛滅後叁百年前後所編纂以擡高自己的身價,不能視爲根本佛教的迹象。但是要嚴格區別這個新舊思想的問題,僅依漢譯阿含的內容,還不足以決定,尤其思想方面,以原始佛教的教理不是佛陀一代所完成的,佛陀僅止于一種暗示。必須追溯佛陀以前吠陀書、奧義書及佛陀以後部派的經典,始能探得佛陀思想的起源背景及教團組織的次第。初期佛教所用的術語,若叁皈依、五戒、持齋、四谛、十二因緣一類的法門,顯都與吠陀書(法經)、奧義書的思想有密切的淵源。

   (六)阿含不但在思想上涉及大小乘思想內容及導源的關系,且涉及佛教全體思想及曆史的淵源。最顯著的部份:一、釋尊自說出家年月,說法的時代,「我年二十九

  ,出家求善道,須跋我成佛,今已五十年」(長含遊行經)。二、釋尊預示百年後,阿育王及優婆▓多的事迹。「于我滅度百年之後,此童子于巴連弗邑統領諸方,爲轉輪王,姓孔雀名阿育,正法治世。又複廣布我舍利,當造八萬四千法王之塔」(雜含二叁,叁二)。叁、其余有關釋尊、迦葉、阿難傳承及與各國王的關系。這都爲研究佛史重要的資料,于考證佛陀紀元問題上具有決定性的影響,至少在北傳方面認爲是如此。

   (七)阿含不獨爲佛教全體思想的淵源,且爲研究印度宗教哲學及一般思想的依據

  。佛陀時代的婆羅門教,雖失去統治人心的功用,但一般國民宗教意識(神的思想

  )及生活習慣(祭祀神格,贊歌)仍然與婆羅門教育密切的關系,中含梵志十經,特別可以看出婆羅門教潛伏的勢力。非婆羅門教六師,雖以自由思想爲號召,然在思想上缺少了正覺的依據,趨于極端(參閱長含沙門果經)故不能統一民心。佛陀以新鮮正覺思想,覺範天下,救濟人間,故能折伏當時諸種思想(六師)。是故不了解阿含不特不能了知空有的大乘教,並且不能了知一切經典根本思想的源流,甚至不了解整個佛法思想起源的背景,亦非過言。阿含爲大小乘思想的根源,是故阿含有其獨特性,不可拘泥于大小之間,日本佛教徒或稱爲「根本佛教」或稱爲「原始佛教」,這都有損于阿含獨特性的價值。我以爲阿含,就是阿含,不必再加上此形容詞的名稱,爲了彰顯阿含獨特性的價值,故尊爲「阿含佛教」。

  二、 阿含的思想與當時的思潮

   一、當時一般的思潮

   釋尊的時代,不消說,即指西紀前五六世紀而言。這時的印度思潮,無論在文化思想上,或民族思想上,或政治趨勢上,或宗教改革上,以及一般教學上,都立于劃時代轉向的階級。在思想體系上,是新舊思想交替,新印度文化宗教哲學思想開始勃興的時期。

   要詳細的分析這時的思潮,至少要有數十種以上。然當時最顯著思想的頃向,也不過叁四種而已。

   (一)正統婆羅門教的思潮 奧義書興起後,形式的婆羅門教雖漸趨衰落,然尚能以傳統的精神對抗新興自由派及革新派,以維持吠陀天啓主義、婆羅門族至上主義

  、祭式萬能主義,爲教系的中心。

   (二)俗信的思潮 這不同于前者拘泥形式主義,對吠陀以來種種神格雖多崇敬信仰。然以梵天(Brahmadeva)、毗紐拿(Visnu) 、濕婆(Siva)叁神爲中心。然主要的,以期養成一神教的思潮,大敘事詩的中心思想,實是這種通俗運動的核心。

   (叁)哲學的思潮 以梵書、奧義書爲根據的哲學思想,特別奧義書理論發展所掀起的派別:初爲數論瑜伽,後爲六派哲學大部份思想,都起于此時。

   (四)非吠陀的思潮 非吠陀思想,即反對上面叁種思潮,否認吠陀的權威。以自由獨立的思想爲標榜,即所謂六師異學及佛教爲這一派的代表。

   當時非吠陀思想爲適應時代思潮而起,反抗傳統的婆羅門主義。這是西紀前六百年頃至四百年間印度思想界的總代表。反吠陀的思想,雖以自由覺悟人生爲目的

  ,但其本身缺乏健全思想的體系,而趨于極端懷疑論斷滅唯物的實在論,不特無益于人類反危害世道人心(詳長含沙門果經)。古的婆羅門教思想,既失去人心的歸趣,而新的思想又未能帶來人類的光明。雖說爲新鮮活潑的思想,實是極端混沌的思潮。在此人心極度不安,思想混亂的時候,以自覺覺天下的思潮開始導演,以綜合婆羅門教與非婆羅門教思想而樹起正覺思想體系者,這即是佛陀思想的起源。(

  西紀前五六○|四八○)佛陀的思想,無疑的屬于非婆羅門佛系。但有時也采用婆羅門的特長,即如佛教的出家、持齋、四谛、輪回、解脫等術語,都導源于婆羅門教及奧義書。而以佛陀偉大智慧思想把它融會改造成爲佛教的法門。佛陀無論于苦或樂,都以中道的立場,避免極端,實是當時嶄新健全道德的思想。佛陀雖爲當時崇高偉大人格覺悟者,但對古的思想││婆羅門教││或不徹底的思想││六師異學││一面用嚴格批評的能度,一面以偉大人格精神的感化,或接受他們的皈降,或改造他們的思想,互不相礙,同受…

《大師的叮咛,佛陀的教誨--寫在「雜阿含經」白話譯解之前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雜阿含經卷第一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