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師的叮咛,佛陀的教誨--寫在「雜阿含經」白話譯解之前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王者所敬,這是佛陀偉大人格精神的感召。

   這時所有異學的派別,要依佛教史料說:最著名的就是六師外道,六師當時亦以摩竭陀國爲中心,發揮其特長,因與佛陀居處相近,常與佛陀接觸,阿含經中常常提到佛陀與六師辯論教義。今依長含沙門果經,略敘其思想派別于次:

  一、 富蘭那迦葉(Purana Kasyapah )即所謂無因無緣論,爲倫理懷疑論。

  對人生行爲善惡的因果,存有懷疑的態度。說人生行爲不能爲絕對善惡的標准,在戰場上以刀殺人,或于路旁惠施小利,都不能決斷爲善爲惡?要究其心理動機爲何

  ?因此不信因果。「若是以利劍脔割一切衆生,以此由聚彌滿世間,此非爲惡。于恒水南脔割衆生,亦無惡報,于恒水北岸施爲大會施一切衆,利人等利,亦無福報

  」(長含沙果經)。因此,說善惡因果都爲偶然論。這是排斥善惡因果的斷滅論。

  二、末伽梨拘舍羅(Makkhali Gosala)所謂生命派(Ajivika)的開祖。即人

  生行爲或命運以自然運行爲原則,不拘束于因果法則,雖經數百劫輪回亦能獨得解脫,六師中除尼幹子外此爲最有力者。故曰:「無施無與無祭祀法亦無善惡無善報

  。無有今世,亦無後世,無父無母,無天無惡地,無衆生世,無沙門婆羅門平等行者,亦無今世後世自身者」(長含沙門果經),這是純粹邪見的命論。

   叁、阿夷多翅舍婆羅(Ajita Kesakam balah) 這屬于唯物論。這說人生依四大和合而成人,死四大分散,一切都空,爲所滅者,在這裏無父母沙門婆羅門。人在世間只有肉體,不須道德,故主張人生目的,要以快樂,排斥一切嚴肅倫理的觀念,這即後世盛行的順世派,爲唯物快樂主義的大成者。

   四、浮陀迦旃延(Kakuda Katyanah) 這一派與唯物論相反,是主張物心不滅

  論。但是極端機械的,說人生依地、水、火、風、苦、樂、生命七種要素所成。依其集散離合,說有生死的現象。但人身雖有生死,然七要素自身是不滅的。即如以刀切物,僅能分散物體,而物的自身不滅。

   五、散惹耶毗羅梨子(Sanjaya Vairatiputrah) 這一派爲一種詭辯論。即于現前論議上不易分判他的立論根據,就如問有沙門果乎?答曰:「此是如是,此事實,此異,此事非異非不異」,故稱爲詭辯。他說真理不是固定不變的,就如氣氛一樣,爲一種不定論。在辯論上雖說如此,亦寓有哲理,舍利弗、目犍連二人未歸佛前,即屬此派。

   六、尼幹子若提子(Nirgrantha Jnatiputrah)這是有名耆那的開祖,也是耆那教大成者。他與佛陀同時,其教勢力與佛教在伯仲之間,其教理以命非命二元論爲基礎。但在實行上極端苦行者,亦主張不殺生,爲六師中最有力者,即現今印度尚有相當的教勢。佛教聲聞弟子中的苦行思想即受它的影響。

   以上簡單的介紹六師的思想。其主義雖有多種,但其思想主要的輪廓,不外唯物苦樂主義。當時思想界除六師以外,還有許多的異學。最有名的長含梵動經,實是網羅當時所有異學的派別,而對宇宙人生問題的解答,作多種的探求。總共有八類:

   (一)常見論:即世界與自我,都是常恒不變的。

   (二)半常半無常論:即世界與我有一部分皆無常,一部分爲常恒的。

   (叁)有邊無邊論:即世界與有情爲有限與無限。

   (四)詭辯論:即任何問題,都不作具體的解答。

   (五)無因論:一切都是偶然的現象,並無因果的關系。

   (六)死後論:對于死後意識狀態作種種解釋。

   (七)斷見論:對于死後主張斷滅,猶如燈息一般,無影無形。

   (八)現法涅槃論:即以現狀態爲最高的境界。

   要詳細分析上面八類主張,就是六十二見都包括其中。于此可窺見,當時一般思潮複雜的情形。

   二、正覺思想的化導

  這個世界,從何而來?依何而能相續呢?以及我們人生又從何而來?將往何處?這個世界爲有邊?抑爲無邊呢?佛陀時代的印度思想,對于這些問題,雖提出無慮數十種解答,但都不出前章所說六師外道及梵動經的八種主張。然佛陀對當時異學世界觀人生觀所舉最特色的思想,認爲辯論價值的僅舉其叁種。中含業相應經說:「

  人生所爲皆因宿命造,或謂人所爲一切皆因尊佑造(神意論)。或謂人所爲一切皆無因無緣(偶然論)」。這即是佛陀所論的叁種外道論。

   第一宿命論 所謂宿命論就是定命論,說人生現前一切的遭遇,都是前世預先安排的,不是後天可以挽救的。以人生觀擴大到世界觀,這個世界自身有個永遠規定的運動,所謂決定世界觀。佛陀時代摩诃瞿舍經的主張,正是其代表。這種完全宿命說,忽視現前人生善行的價值,爲佛所否認,佛教雖同意宿業說,但猶重視現前業力的招感,以現業能減輕宿業,或根本改變宿業,轉惡業爲善業。

   第二神意論(尊佑說) 就是一切依于神的意志。無疑的,這是婆羅門教爲中心,爲當時神論者主張。把人世間一切現象都歸于神的安排,不但人不能改變現前的環境,就是「若沙門、梵志,若天魔梵及余世間,皆無能伏,皆無能穢,皆無能製」(中含四,二叁)。人世間一切現象都屬于上帝或梵天的主使,這人生不需要精進善行,「若于作以不作,不知如真者,便失正念,無正智則無可以教」(中含相應度經)。迷信于尊佑說,只有枯竭人類智慧,失去人生的價值,故佛陀斥爲邪因。

   第叁偶然論 說人世間一切遭遇,都是無因無緣偶然的現象,善爲偶然,惡也是偶然,善惡都是偶然的。這是一種機械世界觀。這與六師中阿夷多翅舍婆羅唯物論相近。

   佛陀對于第一、第二說:以爲忽視人生行爲價值,立于無道德的觀念,都斥爲邪因。第叁說,表面與上兩說不同,但忽視人生有價值的行爲都是相同的,以一切爲偶然論。佛陀對于以上叁種邪因論,以及當時所有異學派別的思想,不問是苦樂極端派,或常斷極端派,或唯物論、唯神論,依照各個立場異見分別演其對症下藥正覺的化導。

   一、神的創造││因緣所生 當時印度宗教哲學都受神的支配,一切都是唯神論,把人生的遭遇都歸于神的賞罰,人世間一切的現象,都爲神的安排。宇宙山河爲神的創造,梵天或上帝爲萬能的,主宰一切,長常遠的存在!人是渺小的,只有屈服在梵天或上帝座下,永爲上帝的奴隸。這樣說法不特違背宇宙人生的真理,剝削人權,並且違背因果定律,所以佛教根本否認神造萬物說。人世間一切法生起,皆假因緣所生。「此有故彼有,此滅故彼滅」的相依相助的關系而成立。要是舍去彼此相依的關系,則一切法根本不存在。所謂因緣,即關系的異名。就如庭前一株花,先有花種爲因,次有水土、日光、人工、肥料的助緣,才有花生。是故一切法皆依因緣所生。花是如此,人也是一樣,是自己創造自己。今日的我,即過去我所創造。今日的我,又創造將來的我。這個我相軀殼雖有死亡,但我所創作的業,是沒有生避的。所謂業,就是行爲論。現在自己的行爲,爲感受未來人生的主因,這即是自己創造自己的原理,自業自得。業有善惡的分別,故果有苦樂的不同。善因善果,惡因惡果,完全取決于人生自己行爲││業。絕不是取決于神的賞罰。是故佛否認神格的創造,確信自力更生,發揚人生的價值,不但合乎因果定律的原理,並且合乎人權時代科學的理想,達到人能勝天的目的!挽回人權,第一要否認神權的創造。

  二、 奴隸階級││一律平等 人類的社會,根本是平等的、自由的;不平等的

  現象,由于人的知識的淺深,而影響到職業的高低,絕不是導源于人種的優劣。婆羅門教假托神說:「我種清淨,余者黑冥,我婆羅門種出自梵天,從梵天口生,梵梵所化,現得清淨,後亦清淨」(長含小緣經)。這是想藉種族優秀,于社會上造成特殊的地位,剝削人民。而奴隸階級,不但享受不到一般人民的權利,並且要受王族、農商族、婆羅門族的鄙視。常受上等階級人民的壓迫,所有的權利都被上等階級剝削殆盡。奴隸階級沒有自己選擇職業的權利,沒有購置土地財産的權利,沒有受教育的權利,也沒有信仰宗教的權利,甚至也沒有禮拜神的權利,是故奴隸的階級,終身爲奴隸,永遠受不到神的庇佑?永遠沒有忏悔的機會,前途永遠是黑暗的,當時印度社會受宗教的觀念支配,造成社會嚴格差別的製度。佛教根本排斥古代的宗教,否認階級的製度,主張人類一律平等,不但人與人平等,人與其他動物

  ,乃至蟻蟲等都是平等的。正法律中不需要種姓,四姓出家,同爲釋氏。只要成就信、戒、施、聞、修的善行,斷除食欲等的煩惱,即獲得解放。自恃種族優秀的婆羅門族,身犯殺、盜、淫等十惡法,身壞命終,要墮地獄。首陀羅族善行,身行善

  、口行善、意行善,身壞命終,同樣的要生善處天上。這猶如國家的立法,不問官吏或人民,犯了國家的法律,同樣的要受法律的製裁。善惡因果的定律,是絕對沒有種族優劣的分別,佛陀特許奴隸階級優波離加入教團,打破婆羅門教,所樹的社會階級製度,提倡人類平等,開示人類機會均等。否定奴隸,發揚人類平等的精神

  。

  叁、 犧牲主義││不殺主義 迷信神教的人,以爲神掌管人類生殺的權能,猶

  如耶教上帝,信之導生天堂,不信降墮地獄。于是人能信神、拜神,即能獲得神的庇佑。人便變成神的奴隸。傷盡人性,殘殺衆生,討好神靈,想求自己的幸福。這種犧牲生命,以活自己,古代印度社會所舉行邪盛大會(猶如過去拜拜的陋…

《大師的叮咛,佛陀的教誨--寫在「雜阿含經」白話譯解之前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雜阿含經卷第一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