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師的叮咛,佛陀的教誨--寫在「雜阿含經」白話譯解之前▪P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俗),動辄要殺無數的生命,祭祀神靈。佛陀對這種迷信神靈殘殺衆生,根本反對。「若邪盛大會,系群少特牛、水特、水牸,及諸羊犢小小衆生,悉皆傷殺,逼迫苦切,仆使作人,鞭笞恐怛,悲泣號呼,不喜不樂,衆苦作役,如是等邪盛大會,我不稱歎,以造大難故」(雜含四,一八)。這種殘殺衆生,罪過無邊。而迷信神教的人竟妄想殘殺衆生,祭祀神靈,求得善報。這種愚癡的行爲,無異投石河中,人在岸上祈禱,希石浮現,同樣的愚癡。佛陀爲悲憐衆生,積極提倡不殺主義,對抗邪道犧牲主義,人生前途的苦樂,絕不是取決于天神,是或仰賴祭神的迷信舉動。乃取決于人生善惡的行爲。要是精進行不殺、不盜、不邪淫十善業道,離殺,斷殺,不與取、邪淫,乃至離見而生正見,身壞命終,便生善處天上,要是身犯殺、盜、淫的罪惡,想藉祭師祈禱而改變果報,就同長含叁明經說:「奉使日月火水,唱言,扶接我去生梵天者,無有是處。」神教祭師的萬能,釋尊特別的反對。佛教的戒殺

  ,不但有生命動物不殺,甚至一草一木都不傷害,不殺生養成仁慈德性,爲人生應有的善行。佛教不傷害主義,影響後世人類思想很大,不殺生,才是發揚人道主義的根本。

  四、 邪命││正命 職業的宗教徒,迷信于遮道修法的咒術,或爲祈禱,占

  相吉凶,爲自己的生活,不從事于正當的職業。或以非法取得的金錢,不問供養父母,或給妻子奴婢親屬,這種生命,都叫做邪命。故說正命,正覺釋尊,根本反對咒術占相,邪命自活,瞻相男女,吉凶好醜,及相畜生以求利養……或召喚鬼神,或複驅遣,或能令住種種恹禱,無數方道,恐嚇于人,能聚能散,能苦能樂。……作諸苦行,以求利養,或爲人咒病,或誦惡術,或爲善咒,或爲醫方,針靈藥石,廣治衆病。或言此國勝彼,彼國不如,或言彼國勝此,此國不如,瞻相吉凶,說其盛衰,入我法中者,無如是事(長含阿摩畫經)。人世間一切恐怖皆從愚癡生,不從智者生。是故佛教反對邪命遮道法。「若凡夫人信蔔問凶者,必有是處,阿難,若見谛人,從余沙門梵志蔔問吉凶……或求一句咒,二句,叁句,四句,百千句,令脫我苦,終無是處」(中含多興經)。佛教否認邪命遮道法爲生命,主張以正當職業,隨其善巧,要與正知正見相應而發生的正業、正語的正命。佛告族姓:「隨其技術,以自存活,或作田業,或行治生,或以學書,或作勇將,或奉事王……作如是業求圖錢財」(中含苦行經)。以正當職業、合理方法依法取得的金錢,或供養父母,或給妻子、宗親、眷屬,乃至供養沙門,才能增進人生的福業,故說爲正命。若梵志陀然那樣「依傍于王,歁诳梵志、居士,依傍梵志、居士,歁诳于王」(中含梵志陀然經)。「不依正業,法以強權剝削人民,或以非法貪汙、敲詐,取得金錢,雖能供養父母,或妻子奴婢,乃至供養沙門,或施慈善都不能減輕自己剝削人民的罪惡。」

  五、 斷見││輪回 所謂斷見,即唯物的實在論,只相信現前爲真實,不信有

  後世,更不信善惡因果的報應,六師中富蘭那迦葉、未伽梨拘舍羅,就屬于這派││斷見││「有言我此終後身,想樂有苦有想,或不苦不樂有想,或有一想,或有多想,或有少想,或有無想,此實余虛」(長含梵動經)。這是徹底的斷見論,以爲人死了,就同燈熄了一般,永遠消滅,無影,無形,無善惡後報,還有什麼後世

  ?「無有他世,亦無有更生,無有惡報」(長含弊宿經)。人世間果無後世,無善惡報應,根本就不成爲人的世界,就如現在唯物史觀危害人類的前途,視人爲物。佛陀爲救護人間,對此斷見,以輪回對抗。輪回爲相續流轉意,說人生軀殼雖有死亡,但人的識神(靈魂)不隨人的身軀而殁亡。人的識神不滅,並且永遠的相續,人可相續爲人,也可轉爲畜生,或轉生善處天上。這個轉生就叫做輪回,而輪回的動力,就是業力。人轉生善惡與否,完全以人生現前業力爲轉移。是故人生前途的苦樂,要受業力支配,不是上帝或神的支配,這即是業力不滅論。任何人都逃不了業力的範圍,人爲什麼要受業力支配呢?就是「故作業故」。「若有故作業,我說彼必受其報,或現世受,或後世受,若不故作業,我說此不受報」(中含相應思經

  )。所謂故作,就是身。意,故作十惡業,必受苦報。不故作業,就是身、口、意

  ,精進行善業,具足戒法。「成就身清淨,成就口清淨,成就意清淨……正念正智無有愚癡,彼心與慈俱,遍滿一方成就遊。如是二叁四,四維上下,普周一切,心與慈俱,無結,無怨,無恚,無诤,極廣甚大,無量善修,遍滿一切成就遊」(中含相應思經)。這就是人生前途的苦樂,完全操在自己的業力,絕不是上帝的賞罰

  。人雖受業力支配,但人也可改變業力,惡業可轉爲善業,這個改變的作用,完全取決于人生現前有價值的善良行爲。是故佛教輪回論,不特提高人生行爲的價值,並且鼓勵人生努力向上,創造自己光明的前途。

  六、 常見││無常 這個常見,卻與斷見相反。說人世間一切都是常存不變易的

  ,「我以種種方便入定意叁昧,以叁昧心憶二十成劫敗劫,其中衆生不增不減,常聚不散。我以此知我及世間是常,此實余虛」(長含梵動經)。或說人間複爲人間

  ,牛複爲牛,瓜複爲瓜,人複爲人。說是遺傳性的常性,這種說法,依然不出神教的範圍。照這樣的說法,人世間永遠沒有進步的希望,不獨違背人類社會進化的原理,且違背宇宙人生的真理,是故佛陀對此常見,說諸行無常。佛法的無常論,不僅依人死,或物朽說爲無常,乃依因緣生法,生、住、異、滅不停的變易,或進化

  、或退化、或動、或靜、或高、或下,都是無常變易的狀態。依此說爲無常。佛不許「無常說爲常,不恒說爲恒」(中含十九,百六)。無常、苦、無我,本爲阿含的深義。佛常對弟子演說無常義。大王,色爲有常?爲無常耶?答曰:無常也世尊

  。複問曰:若無常是苦非苦耶?答曰:苦變易也。複問曰:若無常變易法者,是多聞聖弟子,頗受是我,是我所,是彼所耶?答曰:不也世尊(中含頻婆娑羅王迎佛經)。是故無常,是從有情自身觀察到世界,是從一,到多法,發現人世間一切法

  ,都是生、住、異、滅法的無常。

  七、 苦行││安樂 所謂苦行,就是以爲人生現前所受的苦,都是前生所作

  的惡業,故今生要受苦,假使現在盡量受苦,把所有應受的苦受盡,這快樂自生。于是「或以一日,或二叁四五六七日食,或半月一月一食,或複食果,或複食莠,或食飯鬥,或食麻米,或複食稻,或食牛糞,或食鹿糞,或食樹根樹枝,或食樹皮,或著冢間衣,或有常舉手,或常坐,或常蹲,或有臥荊棘上者,或有裸形臥牛糞上者……無數苦役此身」(長含裸形梵志經)。六師中尼犍子,就屬于這一派的代表者。佛教根本反對苦行,因爲這種苦行,根本沒有價值的意義。「彼戒不具足,見不具足,不能勤修,亦不能廣普」(長含裸形梵志經)。既沒有正知正見,怎麼能了知叁世因果?前生爲有我呢?抑爲無我?本所作惡?抑未作惡呢?以及現在所吃的苦爲已盡呢?抑爲未呢?這種種問題,若沒有根本的智慧是不能解答的。況且因果業報有其定律,若是樂報,絕不會因苦行而轉爲苦報,或是苦報也絕不會因苦行轉爲樂報。現世報業絕不會因苦行而轉爲後世報。後世業報,也不會因苦行而轉爲現世報。苦盡甜來的說法,全是虛妄,實無所得。要解脫苦報,要依正知正見而修正定,成就一切智,獲諸快樂。佛告裸形迦葉曰:「若如來至真出家現于世,乃至四禅,于現法中而得快樂,所以者何?斯由精勤專念一心,樂于閑靜不放逸故,迦葉,是爲戒具足,見具足,勝諸苦行微妙第一」(長含裸形梵志經)。是故佛陀于現世一切法獲得究竟了知,便「知此苦如真」,無煩無惱,常住安樂,無有苦悲。故以安槳救濟苦行。

  八、 自我││無我 古代的印度,不問是哲學,或是宗教,都是與自我相配合

  的,最著名的數論師,就是主張神我與自性相合的自我哲學,或自我清淨的婆羅門教,都逃不了我的幽囚。人世一切的诤奪,都導源于自我。因有個我,即有我所(

  欲望),因有我所,故有诤奪。「以欲爲本故,母共子诤,子共母诤,父子兄弟姊妹親族輾轉共诤。……母說子惡,子說母惡,父子兄弟姊妹親族,更相說惡。……乃至王王相诤」(中含苦陰經)。因各人要滿足我的欲望,故造成人世間诤奪的痛苦。佛陀爲救護人間,根絕人世間的诤奪,故說爲無我。佛法的無我,不是理論的分別,乃依有情自身,依佛法的慧觀,說有生必有死,判定爲無常,無常即是苦,苦即不自在,不自在,怎麼可說爲我呢?無常、苦、無我爲阿含的深義。無我的根源,乃從緣起說:以一切法生起,皆假衆緣而生。「此有故彼有,此滅故彼滅」的關系,以及無明緣行,行緣識,乃至緣有老死。若無明滅則行滅,乃至生滅則老死滅的緣起觀。愚癡的凡夫,不了解緣起的深義,于緣起法妄認爲我我所,于法生時便認爲我,于滅法時,便認爲無我。這個我與無我,皆依因緣和合而有我我所。若無因緣,即無我我所。因緣和合當中好象有個實體東西在那裏生滅,其實「法無自性」。若有實體或自性,怎麼會有生避呢?阿含普遍的說明這個「色是無常,無常故苦,苦故無我我所,乃至若有色,或過去,或未來,或現在,或內或外,或粗或細或好或惡,或近或遠,彼一切非我,非我所,我非彼所」(中含迎佛經)。佛法依緣起故說無我,而化自我。

  九、 懷疑論││因果論 所謂懷疑論,即是對世間一切法生起的原理,以及善

  善惡因果都有懷疑的態度,不信有因果的律定。故說:「于恒水南脔割衆生,亦無有惡報,于恒水北岸爲大施…

《大師的叮咛,佛陀的教誨--寫在「雜阿含經」白話譯解之前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雜阿含經卷第一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