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會施一切衆,利人等,亦無福報」(中含沙門果經)。由于對善惡因果觀念的懷疑,甚至說:「無施無與無祭祀法,亦無善惡,無善惡報
。無有今世,亦無後世,無父無母,無天無地,無衆生世」(同前)。因爲缺少正知正見,對宇宙間一切法生起,而沒有正覺的了知,故發生懷疑。由懷疑而生邪見,以爲世間一切法都是偶然會合,「無因無緣而想生,無因無緣而想滅」(長含布吻婆羅經)。這近于斷滅邪見論。佛陀對此懷疑的邪見,說「有因有緣而想生,有因有緣而想滅」。一切法生起,皆依因緣所生,依因緣生法,說善惡相應,善因善報
,惡因惡報,因果循環,貫達叁世,或今生受報,或未來受報,因果定律,如響應聲如影隨形,沒有絲毫的遺誤,更沒有懷疑的余地,佛陀對此無因無果的懷疑論,說善惡因果報應,決定人生向上努力善的行爲,建設合理的人生觀。
十、 現世主義││叁世因果 所謂現世主義,即是無過去無未來,只認現世實
有。「彼人愚惑欺诳世間,說有他世,言有更生,言有善惡報,而實無他世,亦無更生,無善惡報」(長含弊宿經)。佛陀對此現世主義,不承認過去未來以及善惡報應,是違背現世的原理。因有過去,才有現世,因有現世,才有未來,這是相續性的世間觀。若無過去怎麼可說現世,故迦葉問弊宿曰:「今上日月,爲此世耶?爲他世耶?爲人爲天耶?弊宿答曰:「日月是他世,非此世也。是天非人」(弊宿經)。既承認有他世,即有因果報應。故佛對此現世主義,說叁世因果,以過去我爲現在我的因,現在的我,又爲未來我的因。故以叁世因果化現世主義。
十一、唯物主義││唯心主義 唯物主義,說我們人生整個身軀,都是物質的
構造,依地水火風四大原素而成。人死以後,四大分散,「地大還歸地,水還歸水
,火還歸火,風還歸風,皆悉敗壞,諸根歸空」(長含沙門果經)。這是極端排斥倫理觀念。故唯物思想,並非發明于歐洲。古代印度社會極爲風行,無父無母,無善惡報,無因無緣的思想,都是受了當時唯物思想影響,馬列主義,視人爲物,于此有何分別呢?佛陀對此唯物論,說唯心主義,以一切唯心所造。但佛陀非是全偏唯心主義,因救濟唯物論,故強調唯心說:依此一心可以爲人,可以爲天人,可以爲鬼,可以成佛。以心爲身體的根本,使心與身體獲得合理的調和,一切皆從心理爲主。僅有身體,不能構想理論,人世間一切宗教、哲學、政治主義,皆導源于心地。佛法的唯心說,可說爲理想主義,以一切理想皆導源于心思。心爲理想的總彙
。我們人格能夠向上,全根據理想主義。唯物思想,只是摧毀人類倫理觀念,排斥一切宗教把人類陷入無父無母獸性的世界。故說佛唯心主義救濟唯物思想。
十二、 神格的中心││人格中心 不論一神教,或多神教,或泛神教,都以神
格爲中心,宇宙人生爲神格的創造,天時風雨,爲神格的主使。于是把宇宙觀、人生觀都納入神格觀念裏。神是萬能,人無自由,人只有敬神祭神變成神的奴隸,一切畜生變成神的犧牲品。古代印度社會惑于神教的迷信,動不動要殺無數的生命供養神,以博神的歡樂,貪穢無厭的神怪,不知要殺多少無辜的生命。佛教根本否認神格,尊重人類平等,以人格爲中心。人不但與神平等,並且與佛平等,佛生于人間,長于人間,得佛于人間。人類賢愚不肖的差別,絕不是人種的問題,乃是人格的問題。有人格的,就是聖人賢人,沒有人格的,就是不肖的愚夫。佛根本不是婆羅門族,而能完成偉大的人格,佛教爲人格完成的宗教。是佛教極重視人格主義,否認神格的觀念,並且鼓勵人格向上,由人而超人而達到圓滿完整人格的佛。人類曆史上首先尊重人格的,就是佛教,是故佛教以人格爲中心,否認神格主宰一切!
以上所舉的十二種思想,雖說是爲二千五百年前印度社會所流行的思想,也可
說爲現在人類社會所有思想的體系。佛陀出世後,對當時印度宗教哲學思想提出種種的清算││包括上說十二種在內││使人類對于宗教哲學思想起了革命的作用,對宇宙人生有了新的認識,發現人生的價值,完全在善良的行爲及完整的人格,不在神教的庇佑。佛陀于開創印度新文明,破除神教的迷信,糾正偏見哲學的思想,建設合理化的宇宙觀人生觀,揭開人類光明的前途。使人類對人生的價值有了嶄新的覺悟,促進人類自由平等的實現。是故佛陀的思想,不特于二千五百年前爲適應當時社會的思潮,即于今日,猶不失爲嶄新進步的思想!
叁、佛法根本有情論
一、以有情爲本說
一、 有情的意義 佛法根本的論題,即在觀察有情生滅流轉相續的真相。究竟
從何處而來?將向何處去?以及有情心的組織及其活動的形態是怎樣?這都是佛法觀察的根本對象。佛說無常、苦、空、無我、蘊、處、界的一切法門,都是依有情爲立論的中心。依有情而建立佛法,離開有情,即無佛法可說。是故要了解佛法,必先探求有情的意義,不能了解有情,即不能了解佛法的真義。
梵語薩埵,譯爲有情、人、士等。情,即是情感或情欲的意思。具有堅強意欲前進的力量,這與普通所說動物相近。但奧義書所說有情較爲廣泛,上從天界,下至植物,都說爲有情。然有情真實的構造,是物質與非物質二種要素,亦即是精神與肉體二者結合體所成者爲有情。依佛法說,即是名色(Namarupam)此語原出于梵書時代,含有現象或個體(inpidual)的意味,釋尊采用此成立有情的單位。
佛法說「名」爲精神,即五蘊的受、想、行、識;「色」爲物質,即四大及四大所造的肉體。中阿含大拘絺經說:「雲何知名?謂非色陰爲名。雲何知色?謂四大及四大造色,此說色,前說名,是爲名色。」簡捷的說:名色,即指有情身心合成的身體。一般所說生命(Jiva),即包括精神與肉體而言,非是離開「名色」,另有生命,所以佛法不是偏于物質,或是偏于精神,佛法是生命,是精神與物質平等和合相應體。但佛法又非二元論的思想,是精神物質並行論(Parallelism)。
救護人世間,解脫一切有情的痛苦,原是一切宗教哲學的本懷,但一般宗教哲學家,都陷于主觀的錯誤,不是從客觀立場去分析一元、二元,或唯心唯物,就是妄想于自然界以外神秘的神、上帝主宰等。想以此作爲解決有情的痛苦,全是一種空幻倚賴感,這樣的結果,不是落于客觀的唯物的實在論,就落于空幻的神秘唯神論。這都忽略了有情本身的了解。要解脫有情的痛苦,應從有情身心去求解脫。佛說中道法,是離去二邊。所以佛法不偏于物質,也不落于唯神論。佛法根本否認神秘的神格。人生的苦樂,取決于有情自身正覺知行合一的德行,絕不是取決于梵天或是上帝,佛法是自覺力行的宗教,皈依佛法僧叁寶,是重新認識人生,把握知行合一的德行,達到圓滿成就身行善、口行善、意行善,淨化人生的目的。中含思經說:「若有故作善,我說彼受其報。……若不故作業者,我說此不必受報。」明確地指出人生升天堂,墮地獄,都看自己作業與否爲標准,絕不是仰梵天或上帝的挽救。假使作了十惡業道,最後死了必定要墮入惡趣。這時任憑牧師怎樣爲你祈禱
,想接你上天堂,也是一種诳妄愚蠢的舉動。猶如投石河中,人在岸上祈禱,希石浮現,同樣的愚癡。佛法不同于一般宗教就在此,不存倚賴的幻想,或求超越自然界以外的神力,腳踏實地,努力于知行合一的德行,取決有情自身覺的行爲,所以佛法以有情爲本。
二、 有情的種類 佛說衆生無量,而無量衆生(有情),依其精神活動的不同
,可分爲五類,或曰五趣(Panca Gatyah) 或曰六趣(Sad Gatyah)。所謂五趣,即天、人、地獄、餓鬼、畜生。這是古代的分類,再加上阿修羅,即爲六趣。亦即通常所謂六道輪回,無論五趣或六趣,都存于世間的。在人間裏,有人,有畜生,有餓鬼。畜生中包括天上的飛鳥、地上的走獸,以及水裏的魚蝦,這又稱傍生,鬼雖爲人所不易見,但也住在人間。人間以上有天,天也有種種不同,有高的天,有低的天,全視天人福報的分別。在人間低一層的,是地獄,地獄是極苦的所在,通常形容地獄的苦處,有十八層地獄,有刀山、火箭種種的苦狀,全視有情業力輕重而分別,長含世紀經就此有詳細的說明。阿修羅遍于五趣,其性好鬥。五趣或六趣
,除掉人間與畜生,其余都含有神話的性質,但爲各宗教一致的信仰,即如地獄天堂一類的,釋尊也認爲這是一種輪回應有的現象。
在五趣中,最有意義價值的,就是人間的「人身」。在人間以上的天人雖比人
間壽命長,但只沈醉庸俗的欲樂,根本沒有正覺的真理。人間以下的地獄苦趣的有情,受苦不暇,那裏還能努力修行?畜生與餓鬼,雖在人間,根本爲業力所縳,愚癡而沒有智慧,遠不及人類。是故五趣中,只有人類才有知苦求樂的知覺。人在五趣中居在升降最重要的機紐,于是造成一般人想升天界,怕墮地獄的觀念。但在佛法上說:天人雖有五欲可享,但五衰現前福報享盡,依然要下墮,惟有人間最好,所以佛說:「叁十叁天,著于五欲,彼以人間爲其善處……所以然者,諸佛世尊皆出人間,非由天得也。」(增含等見品)這就是天上根本無佛可成,無真理可求,要求真理,要求解脫,只有向人間求。所以佛說:「我身生于人間,長于人間,于人間得佛。」(同上)佛是人間的聖者,即人而成佛,不是天上的上帝,也不是上帝的使者;是人間最偉大覺者,天人爲求真理的智慧,梵天帝釋四天王常率領天人下降人間,參加法會,請佛開示正覺真理之道,所以天人要仰望人間爲其善處。愚昧的衆生,卻爲上帝使者…
《大師的叮咛,佛陀的教誨--寫在「雜阿含經」白話譯解之前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