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所欺騙,說天堂是怎樣的快樂?人間怎樣的黑暗?把他們的心眼,都接引到一個渺茫天國上去了,釋尊出現人間,徹底覺悟人生的真谛,佛說:「人身難得」,又把他們叫回到人間,要他們重新的認識人生,建設人間的淨土!
叁、 有情的産生 無論是五趣或是六趣的有情,要依有情新生長育種種去分別
,可分爲四生(Caturyoni):即胎生、卵生、濕生、化生。一、胎生,如人、牛、羊等畜生,都從母胎生。二、卵生,如雞、鴨、鳥、雀等,都從卵生。叁、濕生,如蚊蚋、魚蝦等,都從濕地而生。四、化生,如天界、地獄,都是叁生以外的自然化生。四生的說法,也非釋尊的發明,早于奧義書提出,胎生(Jarayuja) 、卵生(Andaja)、濕生(Samsvedaja) 種生(hija)。釋尊以化生代替第四種生,因爲佛法未把植物納入輪回界,但釋尊于植物也非常愛護,不准無故傷害一草一木,這在佛製戒中也有明文規定。佛說四生,可見比奧義書四生廣泛而具體。
要依四生生長的助緣說,胎生與卵生,都必賴二性和合的助緣;濕生,無論蚊蚋,或是魚、蝦,都從自身分散成爲新生命。化生,不需假憑肉體的結合,純依業力而生。四生中以化生爲最高││天界,也爲最低││地獄,並且普遍于人、鬼、畜的叁趣中。大智度論(八,五四)說:「五道生法,各各不同,諸天地獄皆化生,餓鬼二種生,若胎生化生,人道畜生四種生,卵生、濕生、化生、胎生。」人是胎生,是普遍的說法,但人的化生、卵生、濕生,雖是科學發達的今日,尚未能有證明。但在佛法中早有說明,劫初的人是化生;卵生,濕生,大智度論中雖有根據的說明,然尚待現代科學者來證明。
依有情的欲望說,佛說欲望分爲: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。以欲界最盛行五欲,從地獄到天界一部以及四生中都以欲念爲本。「以欲爲本故,母共子诤,子共母诤
,父子、兄弟、親族輾轉共诤。……以欲爲本故,王王共诤,民民共诤,國國共诤。」(中含苦陰經)人世間一切人我是非诤奪,都以欲爲本故。色界與無色界,純爲天部,且屬化生,二者同爲禅定力勝,色界雖然有物質(肉體),但以住于禅定,故無欲望的活動。
四、 有情的延續 要了解有情身心的活動,不僅從種類方面分別,必須從生命
方面去觀察。有生命的延續,就如燈一般,必須時時添油,使它能繼續發揮光明。使這個光明能永遠的延續下去,維持有情一期生命主要的因素,就是飲食。佛告諸比丘:「有四食,資益衆生,食得住世,攝受長養。雲何爲四?謂一粗抟食,二細觸食,叁意思食,四識食。」(雜含一五,八叁)飲食于有情生命不僅增加新的活動力,並于體質上增加了營養,使一期生命得以延續,並且能使精神體質曆久不衰
。「諸比丘,于此四食,有喜有食,識住增長故……諸行增長,諸行增長故,當來有增長。」(雜含一五,八叁)明白的說出,飲食不獨能延續有情現前的生命,並且能延續當來的生命。是故佛說:「一切衆生皆依食住。」(長含集經)古時印度苦行外道,因爲找不到解脫的方法,迷信宿作因,于是盡量逼迫的吃苦,減少飲食
,或一日一食,或二叁四五六七日一食,或食樹皮,或食草根,存著「苦盡甜來」的幻想。釋尊初出家,依仙人學,雪山六年苦行,日食麻麥,也受了苦行的影響。後來覺得這個非究竟之道,故接受牧女獻乳,恢複身體的健康,才于菩提樹下完成正覺。可見飲食不特有益于有情的色身,法身資養,雖不要飲食,但需假借色身而修,無形中飲食于法身也有間接的助緣。故根本說一切有部(第二九,一五叁)說
:「若無事斷食者,得越法罪。」可見飲食于我們修道者是多麼的重要了?
(一)塵搏食 或曰段食,即是我們日常食料所成的飲食,可以分成一段一段的食
。「或大或小,如今人中所食,諸入口之物可食啖者,是謂名爲抟食。」(增含苦樂品)此又稱爲段食。飲食爲滋養色身重要的元素,延長有情生命的根本,特別我們人間的有情,一日不可少的││食。故佛說:「聚生之類,以此四食流轉生死,從今世至後世。」(增含苦樂品)奧義書也說:食味所成我,即指飲食爲肉體的要素。
(二)觸食 觸,即是根、塵、識和合所發生的感覺。由所發生感覺的不同,有如意的,有不如意的。如意的,叫做樂受;不如意的,叫做苦受。這裏所說的觸食,當然主要的是指如意的樂受而言。因爲在如意感覺上││樂受,才能使身心得到袂慰的喜悅,精神才能暢旺,如同吃飯一樣能增長身體的營養,活動力增強。因有這樣的效力,故叫做食。不如意的感觸,能使人苦悶煩惱,或刺激精神,甚至失望,都有損身體的健康。身體疲憊時,需要臥睡按摩,也能增長身體的精神。中含伽彌尼經說:「身粗色四大之種,從父母生,衣食長養、坐臥、按摩、澡浴,強忍……
。」可見有情生命的延續,不僅需要觸食,猶需要觸食,飲食只能增長肉體的營養
,觸食能增長精神的暢旺,爲精神生命重要的因素。
(叁)意思食 意思,即思心所的願望,簡捷的說,就是心思的希望,有情生命,不但需要飲食來滋養,並且需要理想的希望來鼓勵,使其精神奮發,身心安樂。一個人要是感覺到沒有希望,即成爲絕望,絕望的人生,就不能活下去。故自殺的人
,多半是對人生前途覺得沒有希望,成爲絕望,非自殺不可。假使有一點希望的人
,絕不會自殺。梁啓超嘗說:「人生生于希望」,也就是這個道理。可見意思食于有情生命的關系,是怎樣的重要了!
(四)識食 這個識,不是第六意識的識,乃十二因緣中無明、行、行緣識的識。這個識,又名「執取識」,即執取有情的身心自體,能使生命延續,發展身心的力量。識緣名色,爲佛法重要的教義。「名色」,即是有情身心的自體。有情初托胎時,攝受父精母血赤白二渧,就是有取識。能使「名色」延續滋養,繼續的出胎,乃至長大成人,都是這個識的力量。中含茶啼經說「識爲輪回」的主體,雖遭釋尊批判,但釋尊初觀緣起觀時,僅止于識,雜含(一二,六五)說:「識有故名色,識緣故名色有,齊識而還,不能過彼。」這個有取識,不特爲有情生命延續重要的因素,並爲有情新生命再造的主體,初期十二因緣的根本,故一分學者說,無明與行二支是後來所附加,初期緣起觀,僅止于識,即根據于此。
四食,是釋尊經過深刻的觀察,所揭示出來的,第一屬肉體的要素,第二、第叁、第四,屬于精神的要素。有情有賴于四食延續一期的生命,並爲發展當來的新生命的主體。是故人類的生存與未來生命的延續,都有賴意思食與有取識的再創。人類有個共同生存的欲望││思食,不但希望個人的生存,並且從個人到家庭,乃至整個民族的繁榮,整個國家的生存。不僅人類的有情是如此,即是非人類的一切畜生,乃至昆蟲螞蟻,都要繁榮他的種族,都要生命,這是人類有情及非人類的有情共同而普遍的希求。釋尊的慧觀,洞澈一切有情共同生存的欲望,故極端主張戒殺,使一切有情都能達到共榮生存的欲望,故有「情與無情同願種智」的悲願。由此可知,四食于有情生命延續是如何的重要了!
二、有情組織的要素
我們于「名色」的分別,了解有情生命延續的要義,但有情身心組織是怎樣呢
?依佛陀慧觀的分別,即依蘊、處、界詳細的觀察,說明有情身心組織的內容。蘊觀,爲心理的分析,處觀爲生理的分析,界觀是物理的分析。依蘊、處、界叁法不同的立場,詳細去觀察有情身心的心理、生理、物理組織的真相,說明有情色心平等的真義。
︵一︶ 蘊、處、界、觀
一、 蘊觀 蘊,是積聚義,即同類相聚,大則是五,小則無量,這類似細胞的
說法,雜含(二,一一)說:「所有諸色,若過去,若未來,若現在,若粗,若細,若好,若醜,若遠,若近,彼一切總說色陰。」陰,是覆蔽義,覆蔽本性,爲蘊的異譯。經佛陀的慧觀,把有情身心的組織,總歸爲五聚;即色(物質)、受(感情)
、想(表象)、行(意志)、識(意識悟性)。這是有情心理組織的要素。
色(Rupam) 色的定義,爲變壞、質礙義。雜含(二)說:「可礙可分,是名色。」變壞者,有體的質礙法終歸是變壞的。質礙者,即甲乙二種物質不可同時占據同一處所,所謂物質不可入性。具此二義故名色。故色可分廣義與狹義,廣義的色,即顯色(青、黃、赤、白等)、形色(長、短、方、圓、高、低等),甚至說:「寒亦是色,熱亦是色;饑亦是色,渴亦是色。」(增含聽法品)故色的範圍極廣,狹義的色,即是肉體,諸如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,及法處所攝色,都名爲色。
受(Vedana) 受,是領納義,前說的色,是屬物質方面,今說受屬精神活動方面。即心理學所說:感覺與感情的作用。感情純爲精神活動的表情,即于外界色法,無論是顯色,或形色,乃至音聲等引起一種反應,使精神上發生苦樂等感覺及感情的作用。佛法的術語,即是受。受的原語(Vadaa) ,即從知的語而來,由知識而起的感覺,這個感覺含有樂不樂的表情;佛法依情識的分別爲叁,即苦受、樂受、不苦不樂受。即心理學所說的快、不快、中庸的叁種感情,全是有情心理情緒的作用。
想(samjna) 想的定義,爲「取像」,或曰「想象」,「亦是知,知青、黃
、白、黑、苦、樂」(增含聽法品)。就是于感覺或知覺上構成一概念、聯想、分析、綜合的作用。即如依眼所感受彩色、鼻所領納的香味、由手觸感的形狀等,綜合各種感覺構…
《大師的叮咛,佛陀的教誨--寫在「雜阿含經」白話譯解之前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